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 一 课标要求)
通过良渚、陶寺等文化遗存,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 二 素养目标)
①历史解释:通过学习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知道国家的产生;通过炎黄部落的联合,了解华夏族的形成;思考和认识传说与史实的区别;通过尧舜禹部落首领的传位,理解禅让制的含义。
②史料实证:通过学习早期国家,分析良渚、陶寺等文化遗存,认识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通过阅读炎黄联盟及炎帝和黄帝的发明,了解他们对华夏族的形成所作的贡献,了解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史实。
③家国情怀:了解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作的贡献;体会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学习大禹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
重点:国家的产生,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炎黄联合,禅让制。
难点:华夏族的形成;禅让制。
同学们,下图巨型雕像中的两位人物原型是谁呢?
师:雕像中的两位人物原型是传说中的炎黄二帝,他们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有着5 000多年的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特征是怎样的?古老的传说中有炎帝、黄帝、尧、舜、禹的故事,这些传说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这段历史吧!板书课题——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师:国家是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PPT呈现下面图片及资料。
,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
资料:牛河梁遗址属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距今约5 500——5 000年。遗址中有祭坛、女神庙和埋葬着贵族的积石冢,反映了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
师:牛河梁遗址的发掘,成为我们研究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的重要史料。阅读教材“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一目,找出早期国家产生的时间和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思考: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的条件有哪些?
生:时间:大约在5 000多年前。标志: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师: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的条件:
(1)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较大发展。
(2)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
(3)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加剧,出现了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
师过渡:经考古发现证实,在距今约四五千年前的长江下游和黄河中游地区都出现了早期国家。下面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去看看他们的国家吧!
二、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师:多媒体呈现图片“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示意图”“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玉器及神人兽面纹线描图”“陶寺古城遗址出土的器物”,提问:你从图片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生:略。
师:阅读教材“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一目,归纳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的发现地点、时间、社会发展状况及考古发现的意义。
生:略。
师:列表总结归纳。
项目 良渚古城 陶寺古城
发现地点 浙江余杭(长江流域) 山西襄汾(黄河流域)
时间 距今约5 300—4 300年 距今约4 300—4 000年
(续表)
项目 良渚古城 陶寺古城
基本概况 ①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城的北部和西北部有水利系统,内城中部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出土了炭化稻谷;②贵族墓地与普通墓地的随葬品形成鲜明对比 ①城内有宫城,宫城内有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以及陶质的建筑材料;②大型墓葬随葬品较多、来源广泛,小型墓没有任何随葬品;③还出土了小件青铜器和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发现了有可能是观象台的遗迹
发现意义 (1)反映了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2)说明当时社会的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3)证实了距今约5 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1)说明当时阶级分化严重(2)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3)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师:距今5 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这些文明与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等遗址的考古发现,对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何共同的意义?
生:这些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也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三、远古的传说
过渡:我国流传着大量有关远古先民事迹的传说,炎帝、黄帝等是最为著名的人物。
师:(概念解读)什么是传说呢?与史实有何不同。
[多媒体呈现传说的概念、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传说与史实的联系不同]
师:阅读课本“远古的传说”一目第二段,说一说:距今五六千年前,在黄河流域有哪些著名的部落?
生:主要有炎帝部落、黄帝部落、蚩尤部落。
[多媒体呈现“距今五六千年前中原地区部落分布图”]
师:随着部落逐步发展壮大,为争夺土地与财富,各部落之间爆发了一系列战争,其中最为著名的战争有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那你们知道“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吗?
生:从征战双方、征战过程、征战结果等方面进行概括回答。
[多媒体呈现“涿鹿之战示意图”]
师:炎黄战蚩尤的“涿鹿之战”只不过是黄帝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争中的其中一个。那么,这些战争对原始社会后期的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生:原始社会后期,部落之间的战争打破了氏族界限,促进了部落间的交流和融合,尤其是涿鹿一战,促使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后来的华夏族。
[多媒体呈现“华夏族形成过程示意图”]
师: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近代以来,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教师引导学生区分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的关系——华夏族,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师:阅读课本“远古的传说”一目第三段,说一说:黄帝之后,黄河流域主要有哪些部族?他们形成联盟后,联盟首领依次有谁?
生: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首领。
师:尧、舜、禹作为部落首领是通过什么制度选拔出来的?这种选拔制度的含义和实质分别是什么?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回答:禅让制度,即将部落联盟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其实质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族首领的制度。其表现有两点:新的联盟首领是通过征求各部落意见推选出来的;被推选出的联盟首领没有特权。
[多媒体通过示意图展示禅让制]
师总结:从上面内容可以看出,禅让制注重的是人的品德。那么尧、舜、禹有什么贤德之处而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呢?(从个人的品格和功绩来回答)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尧、舜、禹的相关材料。
[多媒体呈现“大禹治水图”]
师:结合教材“学史崇德”栏目,讨论下列问题:
(1)禹和鲧的治水办法有何不同,其结果怎样?(2)我们可以从大禹身上看出哪些优秀的品质?(3)大禹治水成功对部落联盟和禹的个人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生:(1)鲧采取封堵的办法治水,最终失败;禹采取疏导的办法治水,最终成功解除了水患。
(2)传说大禹治水历时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历尽艰辛,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3)大禹治水成功,保障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同时也使他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崇高的威望,为他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禅让制”对于当今社会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生:要重视贤能之人;要以天下为己任;选拔人才应通过民主方式,以德才兼备为标准。
本节课介绍了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良渚古城与陶古都城、远古的传说,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的状况。我国原始社会的进步是原始居民集体的贡献,绝不只是几个神话传说英雄的作用。请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加深对原始社会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理解,并要求能相互讲解“炎黄子孙”说法的来历和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