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教案(2份教案) 2024-2025学年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教案(2份教案) 2024-2025学年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19 22:20: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 一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通过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 二  素养目标)
①历史解释:通过学习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背景,理解汉武帝采取一系列巩固大一统措施的原因。
②史料实证:通过史料分析,掌握“推恩令”、尊崇儒术及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和北击匈奴等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③家国情怀:通过分析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的任务。
④唯物史观:通过探究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和影响,全面、客观地评价汉武帝。
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难点:“推恩”、尊崇儒术及盐铁和酒的专卖等措施对汉朝巩固大一统的作用和影响。
教师展示《沁园春·雪》诗词:“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首词提到了我国许多杰出的封建帝王,我们已经学过了秦始皇,今天就让我们来领略汉武帝的风采。
[多媒体呈现有关汉武帝的材料、大一统的含义以及大一统与大统一的区别]
一、削弱地方势力
师:“文景之治”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但看似一派繁荣的“文景之治”的背后也暗流汹涌,存在诸多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本谈谈汉武帝即位初期,国家面临怎样的形势。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呈现提示答案。
生:汉武帝即位初期,一些诸侯王封地广大,连城数十,势力强大。地方豪强兼并土地,欺压百姓,有的还依附王公贵族。这两股势力成为危及国家统一的离心力量。
师:这两股势力危及国家统一,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
生: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令诸侯可将封地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
[多媒体呈现“推恩令”的内容及示意图]
师:“推恩令”的实行有何作用?它“妙”在何处?
生:作用: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妙”的体现: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达到了削弱王国的目的,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皇帝感恩戴德,从而培养了侯国的忠诚度。
师:除实施“推恩令”外,汉武帝还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管理?
生:刺史制度。
[多媒体呈现汉武帝实施刺史制度的示意图]
师: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横征暴敛、滥用刑罚、结党营私等。通过这些措施,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汉武帝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师过渡:西汉初年,国家对货币管理和盐铁业的管理较为宽松,私人甚至可以铸造货币,这种局面对大一统极为不利。对此,汉武帝是怎么解决的呢?
二、加强经济管控
[多媒体展示相关材料和五铢钱的图片]
材料一:当时的农民见经商容易致富,也纷纷弃农经商。《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师:想一想,这种状况对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生:造成农业荒废,经济混乱,财政空缺。
材料二: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
——《史记·吴王濞列传》
(译文:吴国豫章郡有出产铜的矿山,刘濞就招募天下亡命之徒来此偷偷铸钱,并在东边煮海水为盐,因为不纳税,吴国资财十分富有。)
师:通过上述材料,概括西汉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生:私人铸币没有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大都掌握在地方豪强手中。
师:结合教材回答,汉武帝在面对这种情况时采取了哪些措施?
生: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多媒体展示西汉盐官、铁官分布图、汉代开采井盐画像石]
师:通过统一铸币、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这两项措施,汉武帝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为实现大一统提供了雄厚的财力保障。
三、尊崇儒术
[多媒体呈现历史情景剧]
教师指导学生表演情景短剧:一日,汉武帝在长安召集诸子百家学者,讨论治国方略。
学生a(汉武帝):众爱卿,朕今天让你们会聚殿堂,是想让你们给寡人出出主意,究竟采用什么思想来统治国家才可永保江山呢?
学生b(法家):启奏陛下,恕臣直言,用法家的思想治国最好。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定严厉刑罚,看今后谁还敢对皇上不忠?
学生c(道家):陛下万岁!臣以为法家的建议不可取。商纣王及秦朝的历史就是前车之鉴,用道家思想治国最好,先辈一直用道家思想治国,才有今天的成就。既然道家的思想这么好,那就继续用道家思想为妙。
学生d(儒家,董仲舒):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用儒家思想治国最好,用儒家思想来教化百姓,百姓就会安分守己,天下方可太平。儒家思想治国,既体现皇上的仁慈,又教化了百姓。臣以为要巩固统治,必须推行儒家学说。
学生a(汉武帝):董爱卿言之有理,马上给朕起草诏书告示天下尊崇儒术。
师:情景剧反映了在汉武帝统治时期思想领域的什么状况?
生:诸子百家思想活跃,对统治不利。
师:西汉初年,诸子百家思想活跃,社会上各种学说流行,人们的思想不统一。对此,汉武帝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多媒体呈现董仲舒像及兴办太学等图片及材料]
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师:在思想上除了尊崇儒术之外,汉武帝还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生:措施: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作为教材,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影响:从此,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多媒体呈现探究问题及提示答案]
师:探究问题一:你如何看待汉武帝实行尊崇儒术的政策?
学生讨论后回答。
利: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加强了中央集权。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进步。其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师:探究问题二:比较汉武帝尊崇儒术与秦始皇焚书坑儒,二者有哪些相同之处?
学生讨论后回答。
目的上,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实质上都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影响上,都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起到加强中央集权的积极作用,都产生了禁锢人们的思想、阻碍中国思想文化进步的消极作用。
四、北击匈奴
[多媒体展示“西汉形势图”]
师:秦末汉初,游牧于漠北草原的匈奴,在首领冒顿单于的率领下,统一了漠北地区,并不断南下袭扰。西汉初年,汉匈之间的关系怎样?
生:西汉立国之初,国力疲弱,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将宗室女子嫁给匈奴首领单于,每年还要送给匈奴大量粮食和布匹。
师:汉武帝时期,国力强大起来,是如何反击匈奴的?
[多媒体展示汉武帝反击匈奴的主要事迹]
生:汉武帝为了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公元前127年,卫青第一次北击匈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第二次北击匈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三次北击匈奴,取得漠北战役的胜利,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一部分匈奴人归附西汉,另一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多媒体展示卫青、霍去病的雕像及主要事迹]
师:探究问题三:卫青、霍去病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一个人要具备怎样的品质才能建功立业?
生:启示:我们应该树立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的志向。品质:一个人要建功立业需要有刚毅顽强、百折不挠、奋发上进、公而忘私的精神。
[多媒体展示秦始皇、汉武帝对照表格]
总结提升: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项目 秦始皇 汉武帝
地方管理 推行郡县制 采纳“推恩”的建议
思想 焚书坑儒 尊崇儒术
文化 统一文字(小篆) 兴办太学,以儒家五经作为教材
(续表)
项目 秦始皇 汉武帝
经济 统一货币(半两钱);统一度量衡 统一铸币(五铢钱);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
军事 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征越族开灵渠 北击匈奴
影响 巩固了统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师:探究问题四:与秦始皇相比较,你认为汉武帝是一位怎样的帝王?
教师提醒: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要采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不可片面分析。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既要看贡献又要看到缺点或不足;既要看到功劳又要看到过失,要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
生:略。
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汉武帝的大一统,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在汉代,中国人第一次有了强烈的国家意识,有了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责任感,可以说西汉王朝出现了空前未有的繁荣景象,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崛起。而今,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正经历一场新的崛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作为青少年的你们一定要奋发图强、奋发有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教学至此,请使用《名校课堂》同步训练部分。
[图文展示]
 
汉武帝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帝王,他在位时期颁布了一系列措施巩固西汉王朝的统治。今天让我们一起进入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的学习。
一、削弱地方势力
[背景材料展示]
材料:由于汉初立国,天下刚刚平定,皇帝子弟年少,有感于秦朝没有诸侯作为辅翼致孤立而败,因而大封同姓子弟为诸侯王国,以镇抚天下。
——许嘉璐《二十四史全译·汉书》
教师提问:汉初的统治者为维系统治采取了什么措施?
学生回答:大封同姓子弟为诸侯王。
教师引导总结:刘邦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时,认为秦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因此,他一面消灭异姓诸侯王,一面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同姓九王)。他们在王国内可以任免官吏,自征租赋,自铸钱币,自集军队。(教师:思考一下这会带来怎样的问题?)
教师补充:汉景帝时期(汉武帝之父),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最终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
[图片材料展示]
材料: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教师提问:材料反映出西汉初期的什么问题?西汉统治者又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学生阅读教材“削弱地方势力”一目回答:地方势力强大,威胁中央统治;汉武帝采纳主父偃“推恩”的建议,下诏诸侯王可将封地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划归临近的郡管辖。
[图文材料展示]
教师提问:阅读材料,概括“推恩令”的作用。
学生回答:诸侯王势力被削弱,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教师总结: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高祖:郡国并行制→汉景帝:平“七国之乱”→汉武帝:推恩削藩,夺地除国。
教师过渡:上述材料和问题涉及的是汉武帝在政治方面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那么除了政治方面,汉武帝在思想、经济、军事领域又是怎样巩固大一统的呢?
二、加强经济管控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文帝之时,纵(使)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吴王擅障海泽,邓通专西山。山东奸猾,咸聚吴国,秦、雍、汉、蜀因邓氏。吴、邓钱布天下,故有铸钱之禁。禁御之法立而奸伪息,奸伪息则民不期于妄得而各务其职,不反本为何?故统一,则民不二也;币由上,则下不疑也。
——桑弘羊
教师提问:材料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回答: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
教师提问: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措施:①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②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卖酒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③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④下令对商人征收车船税。
作用: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尊崇儒术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淮南王刘安招用诸子百家几千人著书立说,编写《淮南子》。一些学派用自己的观点议论天子,宣扬和汉武帝不一样的治国策略。诸子百家的学者依附诸侯王,宣讲和汉武帝不一样的治国思想,对抗朝廷。
教师提问:材料反映出什么问题?汉武帝又是怎样处理的?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诸子百家思想活跃对统治不利。
[多媒体呈现教师补充的材料]
材料: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学生阅读教材“尊崇儒术”一目第二、三段内容回答: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教师讲述: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②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府机构。
[图片材料展示:汉代儒学盛况]
拓展提升: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思想文化所采取的措施。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回答:从目的、文化专制、手段、巩固统治等方面分析。
四、北击匈奴
教师讲述:秦汉之际,匈奴族建立起强大的国家,不断南下袭扰,威胁到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与生活。西汉建国之初,限于国力,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率精骑出击匈奴,他们分道北上,卫青行进千余里,在漠北与匈奴主力相遇,双方激战。后卫青派兵迂回包抄,单于带数百骑兵突围而逃,汉军追击200余里,大胜而归。霍去病也挥师北进追击匈奴兵。漠北战役后,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一部分匈奴人归附西汉,另一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教师补充:汉武帝时期改变“和亲”政策,主动出击匈奴,其根本原因是西汉国力由贫弱到强盛。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即位初年,为了巩固统治,他在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的推行对维护汉朝的大一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他在位的50多年里,西汉国力最为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