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玄虚(xuán) 停滞(zhì) 汲取(jí) 根深蒂固(tì)
B.压榨(zhà) 豢养(juàn) 遁词(dùn) 孜孜不倦(zī)
C.中伤(zhòng) 懦夫(nuò) 盲从(máng)锲而不舍(qì)
D.折扣(zhé) 搽粉(chá) 脊梁(jǐ) 自暴自弃(bào)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
A.麻醉 摧残 诓骗 不足为据
B.凶险 视查 虚妄 墨守成规
C.激取 压榨 尴尬 根深蒂固
D.中伤 懒惰 樵夫 自暴自弃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B.事实既已水落石出,谣言当然不攻自破。
C.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波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D.莫高窟是无数大师前仆后继,用智慧和汗水建造出来的一座恢宏的艺术宫殿。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长时间的航海生活,难免不使人感到枯燥和寂寞,也特别思念亲人。
B.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经过7年的发展和培育,已成为家喻户晓的金品牌。
C.小说《红岩》出色地塑造了共产党员江姐、陈然、许云峰等人的英雄事迹。
D.近日,由共青团中央主办的2018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推选活动结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B.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
C.认为“我不具有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
D.罗丹说:“恶是枯干。”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
6.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生命也不可重复,你只有一个人生。
②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我不相信他会对其他生命负责。
③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只有一个你。
④所以一个人根本的责任就是要对你唯一一次的人生负责。
A.②③①④
B.③①④②
C.③②①④
D.①③④②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驳论文,选自《且介亭杂文》。
B.顾颉刚是我国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C.罗迦·费·因格,英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
D.陶行知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在实践中创立了“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
8、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思考是一种启迪心智的旅行,深入的思考能够活跃你的头脑,拓展你的思维,沉淀你的智慧,丰盈你的精神;阅读是一种照亮心路的对话,广泛的阅读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名著阅读
九年级二班最近开展了名著阅读活动。同学们阅读名著后,从图书馆或网上搜集了一些
资料,分小组对不同的作品进行了探究:
第一小组举行了关于《艾青诗选》的问答赛。
问题一: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 ”和“太阳”;
问题二:艾青的成名作是《 》。
假如你是该小组成员,请作答。
10.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开展“学家规、树新风”实践活动。请你完成练习。
(1)初三(2)班为本次活动办了一期黑板报,下面是同学们收集的关于家规的三则材料,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每条不超过10个字)
材料一:西周时期,周公以《无逸》告诫后辈子孙不要因贪图享乐而荒废政务;春秋时期,孔子以“不学礼,无以立”训诫儿子。这两个事例历来被人们认为是我国家规文化的源头。
材料二:古代家规虽然来自不同作者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追求,但内容都以家庭伦理为主,重视齐家善邻和修身养德,如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强调“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陆九韶在《陆氏家训》中主张“人之爱子,当教之以孝悌忠信”。
材料三:“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家规,除对家族的繁衍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外,还是社会教育的一种独特形式,为社会提供家庭教育的范本和楷模。
材料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校开展“中国好家庭”评选活动,下面两条家规深受师生好评,你喜欢哪一条?请谈谈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
①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曾国藩家书》
②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治家格言》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而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为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于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磊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1.文章第①段三次说是“事实”,用意何在?用文中的短语概括这一段论证的内容。
12.木文在论证中心论点之外,还明示了民族自信力在当时的作用,请你在文中找到并摘抄下来。
13.依照文中画线句子的逻辑关系,选择恰当的关联词( )
A.只要……就……
B.只有……才……
C.即使……也……
D.虽……才……
14.文中加点字运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说说它的作用。
15.请你选取一个体现当代中国富有自信力的例子并加以概述。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成功在气质
①气质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外在体现。当我们从人群中穿过,能够从匆匆人流中发现哪些人是成功者,哪些人是失败者吗?其实,区别他们很简单。成功者和失败者走路时的姿势、速度、目光、表情、神态是迥然不同的。一个成功者,行走的速度是快捷的,目光如剑,神态自信,他周身洋溢着自信自强的气质。而一个失败者,走路拖泥带水,目光呆滞,表情黯淡。我们很轻易地就能判断,这是一个缺乏决断力和自信力的人。
②成功的气质来源于持久、充足的自信。一个人坚信自己的能力能够超越苦难,坚信自己的魄力能够打开困境,坚信自己的智慧能够出奇制胜,就一定能够独立自主地走向成功。而一个失败者,所缺乏的正是这种坚定的自信力,缺乏心理上的必胜信念,因此缺乏先行一步的勇气,最后只能听凭命运的摆布,陷入不可救药的泥潭。
③对于一个人来说,才干是最重要的因素,但是自信可以创造奇迹。自信心能够把一个人的才干源源不断地挖掘出来,能够帮助其把握住每一个成功的机会。在一个自信者面前,我们能感觉到这是一个可以托付大事的人,是一个可以依靠信赖的人,你会感觉到安全和踏实。而一个失败者就不同了,那种穷途末路的无奈,那种无计可施的窘迫,那种无能为力的尴尬,只能让我们选择躲避。
④从世界上杰出的人物中,我们还会发现,自信更是一种大无畏的领袖气质。欧阳修在《与梅圣俞书》中有一段话:“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当时的欧阳修是文坛领袖,发现了年轻的苏轼,竟然有这样的胸襟!当时,还有王安石、曾巩等一批年轻才俊,在欧阳修的举荐之下,纷纷走上文坛,宋代一时人文繁荣。一批年轻人在欧阳修的引领下出来了,他们取代欧阳修了吗?没有,欧阳修与他们一起,组成了宋代最璀璨的文学星空,相互辉映。而欧阳修,因为领袖气度,更显气质不凡。他们在一生当中,坎坷多难,但是愈挫愈奋,最终走向人生的巅峰。他们的身上似乎从来就没有忧郁、胆怯、恐惧这些词汇。这种成功的气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都有这种气质,只是有的人把它挖掘出来,而有的人终生都让它沉睡着。
⑤其实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点燃这种埋藏在内心深处的自信之火。只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选择,确立自己的起跑线,锁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一往无前,永远乐观,抛弃犹豫,相信自己能够把事情做好,坚信自己必定会走向事业的成功,遇到困难决不瞻前顾后、气馁后退,你的人生同样能够灿烂光明。
⑥人生没有注定的失败者,失败者是败在自己信心脚下的人。
(选自《读者文摘》,有删改)
1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7.第①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18.分析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19.下面哪则材料适合作为论据证明本文的论点?请简述理由。
材料一: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其他任何力量能在人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培根
材料二: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萧伯纳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说“正”
李建永
①每一个汉字的组成结构部分,往往都包含着丰厚的意蕴。“正”字由“一”与“止”构成,故其本义乃“守一以止”。东汉许慎《说文》讲:“正,是也。从止,一以止。徐锴曰:‘守一以止也。’”
②那么,“一”是什么?何以守‘一’?
③《说文》讲:“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其大意与老子《道德经》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相近。我倒觉得,由于《易·乾卦》的六个阳爻(yáo),是由六个“一”组成的,因而“一”体现的正是《易·乾卦·文言》中阐释的“刚健中正”。故我认为,“一”的本义乃“刚健中正”。
④“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对于生长于天地之间的人来说,刚健中正的“正”来自于“中”,正气来自于中气,中气源自养气,正如孟子所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儒家讲正心诚意,修齐治平,就是从自身的“养中持正”做起,蕴藉涵养胸中之正气,氤氲醇化为道德、智慧和力量,不仅德润自身,裨益家庭,而且成就事业,造福人民。
⑤然而,理论不能只停留于理论阶段,理想也不能仅止于理想化,迄今为止,在塞北的许多村庄,每逢村干部换届选举以及其他事宜的投票活动,仍然沿用老辈人传法,画下一个个“正”字来计票,这种计票方式,倒不完全因为“正”字恰好五画方便计数,其注重并寻求的正是“正”字所蕴含传统政治文化意义。
⑥孔子曰:“政者,正也。”正直的全部要义,就在于一个“正”字。而“正”者,“守一以止”,当“止”于“刚健中正”。“刚健”乃精诚坚守,一以贯之;“中正”乃公平正义,一身正气。至于“守一以止”的“守”,对为政者来说,既要求人秉持公道正义,不越雷池半步的操守与坚守;亦包含我疆我理守土有责,对岗位事业的担当与使命。特别是各级机关单位的一把手——尤其是主政一方或一个方面的主官,“一”与“正”一身双荷,担子艰巨,责任重大,位高权重,影响深远,在其能否“守”“止”之间,不仅关乎一己之荣辱,同时还关系到一项事业的成败,关系到一方土地乃至一个系统的安危,“政”与“正”相较,多了一个反文旁,意为敲打、敲击、打击。所以,监督、约束、制约乃至惩治、法治、制裁等等,也是为政者必须接受的要求。
⑦俗话说:“出家如初,成佛有余”可见“止一”不易,“守一”更难;更何况有人明知故犯。倘若有的人——特别是官员,不甘“守”,不愿“止”,不肯“养中持正”以厚德载物,不能“刚健中正”以自强不息,必然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现实中有太多反面教材给人以警示:迷失航向、偏离正道、贪赃枉法、行险侥幸者,就会像俗语所言“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
⑧其实,做人做官,一个道理。
(选自2016年12月9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20、.请用自己的话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
21.文章对“为政者”提出了哪些要求?
22.文章第⑦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析其作用。
23.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怎样“养中持正”。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西方孝文化的文化差异
①众所周知,中西方孝文化存在巨大差异。
②长时间以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是子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而西方现代经济的发达水平使得它有能力建设一套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比较健全的养老院体系。尽管许多老年人会比较孤独,晚景凄凉,但是由于文化传统习俗等束缚,他们更不愿麻烦子女。无怪乎有人说西方社会是“孩子的天堂、老人的坟墓”。
③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中西方孝文化存在巨大差异?
④首先,是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差异所致。陈独秀曾说:“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中国宗法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统治者对国家的治理是通过家族来实行的,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国家就是一个扩大了的家族,只有齐家才能治天下。而在西方,个人本位的思想成为西方文化的首要原则,这种原则倡导人的自由与平等,每个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父母与子女也不例外。
⑤其次,是老年至上与少年至上的差异所致。在代际价值观上,中国是老年至上,西方则是少年至上。相对来说,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在孝文化的熏陶下树立了应对父母尽孝的观念,这是社会化作用的结果。可以说孝道是社会化的产物,而不是个性化的产物。在传扬个性化的西方现代文明中,年轻人对传统观念批判比接受多,对父輩一味地遵从是无法接受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尊重过去与老人经验的老年文化,而西方文化则是一种重视未来与青年创造性的青年文化。
⑥在代际关系上,中国孝道要维护家族的延续、发展与团结稳定,必然强调代际整合,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和相互负责的,以孝道为基本精神;而西方文化以人的自由平等为最高价值,必然强调代际断裂,父母尊重子女的意愿和个人隐私,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这是培养独立性格的基础。所以,代际整合与代际断裂的差异也是导致中西孝文化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
⑦总之,中西方孝文化截然不同而又各有所长,这些不同源于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的今天,中西方的孝文化正在彼此影响,互相吸收,取长补短。随着全球化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发展,这种相互影响的趋势还将继续。因此,对中西方孝文化差异进行研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有删改)
24.下列对上文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指出中西方孝文化存在差异这一现象,然后逐层阐释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
B.西方的老年人受文化传统习俗等束缚,不愿麻烦子女,所以比较孤独,晚景凄凉。
C.第④段引用陈独秀的话,目的是使论证更有力,增强文章说服力,语言也更具文采。
D.随着全球化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发展,研究中西方孝文化的差异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25.导致中西方孝文化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6.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中西方孝文化“各有所长”。请概括中国孝文化“长”的具体体现。
三、写 作
2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春天萌发、夏天繁荣、秋天收获、冬天孕育,生命律动,需要发现;亲情醇厚、友情真挚、爱情甜蜜,弥足珍贵,需要发现;生命灵性、世事真相、人性善恶、人情冷暖,万象纷呈,需要发现……
请以《发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文章要有真情实感;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不少于600字。
答案
D 2.B 3.D 4.D 5.B 6.B 7.C
(示例)丰富你的知识 开阔你的眼界 陶冶你的性情 净化你的灵魂
①土地②《大堰河——我的保姆》
10、(1)我国家规文化历史悠久古代家规内容相近。古代家规影响深远。
(2)示例:我喜欢第①条。理解:人一生的成败与所交的朋友是否贤德有关,所以不能不谨慎。理由:它告诫我们对朋友要甄别筛选,谨慎交往。我喜欢第②条。理解:在没下雨时就应做好准备,不要等到口渴时再去挖井。理由:它告诫我们做事应早做准备,避免被动。
11、强调对方的论据是事实,但是这三个事实论据无法证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观点。自欺力。
12、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
13、.D
14.反问肯定“这一类的人们”人数很多。
15.(示例):国产飞机C919成功研发,C919是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大型客机,一举打破了国外公司对大飞机行业的垄断展示和提升了我们民族在推动创新发展方面的自信力。
16.成功在气质。(或:成功的气质来源于持久、充足的自信。)
17.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通过将成功者和失败者在走路的速度、目光、神态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别进行对比,突出证明了“气质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外在体现”的观点。
18.首先提出“从世界上杰出的人物中,我们还会发现,自信更是一种大无畏的领袖气质”的观点;然后通过列举欧阳修举荐苏轼、王安石、曾巩等人的事例,论证了领袖气度,更显气质不凡的观点,并进一步论述具有领袖气质的人即使经历挫折磨难,也会走向成功的道理;最后,强调这种成功的气质,每个人都有,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将其挖掘出来。
19.材料二。因为材料二的名言阐述的是自信对人成功的重要性。而本文的观点是成功在气质,成功的气质又来源于持久、充足的自信,所以材料二可以作为论据证明本文的观点。而材料一中培根的名言论述的是知识和学问的重要性,不能证明本文的论点。
20.人应刚健中正(人应具有正义、正气)。
21.秉持公道正义,不越雷池半步的操守与坚守(要秉持公道正义,有不越雷池半步的操守与坚守);我疆我理守土有责,对岗位事业的担当与使命(对自己的岗位事业有担当和使命);接受监督、约束、制约乃至惩治、法治、制裁。
22.道理论证(引证法)。引用俗语通俗地阐述了不坚守正义,就会产生严重后果的道理,进而论证了本文要坚守正义的论点,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
23(示例)要有正气,有责任与担当;要守正气,守住底线,不忘初心,不随波逐流;要接受别人的批评与监督,听取别人好的意见。
24.B
25、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差异,老年至上与少年至上的差异,代际整合与代际断裂的差异。
26.子孙满堂,老有所养,能享受天伦之乐;家国同构,便于统治者通过家庭治理国家;父母与子女联系紧密且相互负责,便于维护家族的延续、发展与团结稳定。
27、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