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13章 轴对称复习习题课件(10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13章 轴对称复习习题课件(10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9-19 17:16:40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13章 轴对称
13.1 轴对称
13.1.1 轴对称
1. 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平面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
够 ,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
线就是它的 .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
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注意:①对称轴是一条直线(不能是线段或射线);②
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可以有一条,也可以有多条甚
至无数条.
互相重合 
对称轴 
2. 轴对称的概念
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
图形 ,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
轴)对称,这条直线叫做 ,折叠后重合的点
是对应点,叫做 .
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总结如下表:
轴对称图形 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区别 一个图形 两个图形
重合 
对称轴 
对称点 
轴对称图形 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系 ①沿着某条直线对折后,直线两旁的部分都能够
互相重合(即直线两旁的两部分全等); ②都有对称轴(至少一条); ③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
形,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即对称轴)
对称;如果把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看成一个图
形,那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3.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义
经过线段 并且 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
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中点 
垂直 
4. 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性质
(1)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
任何一对 所连线段的 .
(2)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 所
连线段的 .
注意: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而全等的两个图形不一
定成轴对称.
对应点 
垂直平分线 
对应点 
垂直平分线 
题型一 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认识
(1)下列图片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D )
D
(2)下列图形中, 是轴对称图形,其中只
有1条对称轴的是 ,有2条对称轴的是 ,有
3条对称轴的是 .(填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①②③ 
① 
③ 
② 
1. (2023·湖南)下列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D )
A
B
C
D
D
2. 下列四个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且对称轴的条数为2
的图形的个数是( C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第2题)
C
3. 如图是4×4的正方形网格,其中已有3个小方格涂成
了灰色.现在要从其余13个白色小方格中选出一个也涂
成灰色,与原来3个灰色方格组成的图形成为轴对称图
形,则符合要求的白色小正方形有 个.
(第3题)
4 
题型二 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联系和区别
请在下列这一组图形符号中找出它们所蕴含的内在
规律,然后在横线的空白处设计一个恰当的图形.
4. 图中与标号“1”的三角形成轴对称的三角形的个数
为 .
(第4题)
2 
5. 如图,有一个英语单词,四个字母都关于直线 l 对
称,请在图中补全该字母,并写出这个英语单词
为 .
(第5题)
BOOK 
题型三 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如图,已知四边形 ABCD 与四边形 EFGH 关于直线
MN 对称,∠ D =130°,∠ A +∠ B =155°, AD =
4 cm, EF =5 cm.
(1)求出 AB , EH 的长度以及∠ G 的度数;
解:(1)∵∠ A +∠ B +∠ C +∠ D =360°,
∴∠ C =360°-155°-130°=75°.
∵四边形 ABCD 与四边形 EFGH 关于直线 MN 对称,
∴ AB = EF =5 cm, EH = AD =4 cm,
∠ G =∠ C =75°.
(2)连接 AE , DH , AE 与 DH 平行吗?为什么?
解:(2) AE ∥ DH . 理由如下:
∵ A , E 关于 MN 对称, D , H 关
于 MN 对称,
∴ MN ⊥ AE , MN ⊥ DH ,
∴ AE ∥ DH .
6. 如图,直线 MN 是四边形 AMBN 的对称轴,点 P 是直
线 MN 上的点,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B )
A. AM = BM
C. ∠ MAP =∠ MBP
(第6题)
B
B. AP = BN
D. ∠ ANM =∠ BNM
7. 如图,直线 m 是多边形 ABCDE 的对称轴,若∠ A =
130°,∠ B =110°,则∠ D 的度数为 ;若 AE =
2, AB =1, BC =3,则多边形 ABCDE 的周长
为 .
(第7题)
110° 
10 (共21张PPT)
第13章 轴对称
13.1 轴对称
13.1.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第1课时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
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
.
图1
符号语言:

等 
如图1,已知线段 AB ,∵直线 l ⊥ AB ,垂足为 C ,且 AC = CB ,点 P 在直线 l 上,∴ PA = PB .
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逆定理
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
上.
符号语言:
如图2,∵ PA = PB ,
∴点 P 在 AB 的垂直平分线 l 上.
注意: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以看成是与
A , B 两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直平分线 
图2
3. 尺规作图
(1)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已知点 P 在直线上时,如图1所示;
已知点 P 在直线外时,如图2所示.
题型一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的应用
(1)如图1,在△ ABC 中, DE 是线段 AC 的垂直
平分线,且分别交 BC , AC 于点 D , E ,∠ B =55°,
∠ C =40°,则∠ BAD 等于( B )
A. 40° B. 45°
图1
B
C. 50° D. 55°
(2)如图2,在△ ABC 中, AB 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
AB , BC 于点 D , E , AC 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 AC ,
BC 于点 F , G . 若 BG =8, CE =10,且△ AEG 的周长
为15,则 EG 的长为 .
图2
3 
如图,在△ ABC 中, AC 的垂直平分线 DE 交 AC 于
点 E ,交∠ ABC 的平分线于点 D , DF ⊥ BC 于点 F . 求
证: BC - AB =2 CF .
证明:如图,连接 DA , DC ,过点 D 作 AB 的垂线交 BA 的延长线于点 G .
∵ BD 平分∠ ABC , DF ⊥ BC ,
∴∠ ABD =∠ CBD ,∠ BGD =∠ BFD =90°, DG = DF .
∴△ BDG ≌△ BDF (AAS).∴ BG = BF .
∵ DE 垂直平分 AC ,∴ DC = DA .
在Rt△ DAG 与Rt△ DCF 中,
∴Rt△ DAG ≌Rt△ DCF (HL).∴ AG = CF .
∴ BC - AB = BF + CF -( BG - AG )= CF + AG =
2 CF .
1. 如图,在△ ABC 中, BC 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 AC ,
BC 于点 D , E . 若△ ABD 的周长为13, BE =5,则
△ ABC 的周长为( C )
A. 14 B. 18
C. 23 D. 28
(第1题)
C
2. 如图,在四边形 ABCD 中, M , N 分别是 CD , BC 的
中点,且 AM ⊥ CD , AN ⊥ BC .
(1)求证:∠ BAD =2∠ MAN ;
(1)证明:如图,连接 AC ,
∵ M 是 CD 的中点, AM ⊥ CD ,
∴ AM 是线段 CD 的垂直平分线,∴ AC = AD .
又∵ AM ⊥ CD , AM = AM ,∴Rt△ ACM ≌Rt△ ADM (HL),∴∠3=∠4.同理可得∠1=∠2,
∴∠2+∠3= ∠ BAD ,即∠ BAD =2∠ MAN .
(第2题)
(2)连接 BD ,若∠ MAN =70°,∠ DBC =40°,求
∠ ADC .
(2)解:∵ AM ⊥ CD , AN ⊥ BC ,∠ MAN =70°,
∴∠ BCD =360°-90°-90°-70°=110°,
∠ BAD =2∠ MAN =140°,
∴∠ BDC =180°-∠ DBC -∠ BCD =30°.
由(1)易得 AB = AD ,
(第2题)
∴∠ ADB =∠ ABD = (180°-∠ BAD )=20°,
∴∠ ADC =∠ ADB +∠ BDC =50°.
题型二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判定的应用
如图,Rt△ ABC 中,∠ ACB =90°, D 是 AB 上一
点, BD = BC ,过点 D 作 AB 的垂线交 AC 于点 E ,求
证: BE 垂直平分 CD .
证明:∵∠ ACB =90°, DE ⊥ AB ,
∴∠ ACB =∠ BDE =90°.
在Rt△ BDE 和Rt△ BCE 中,
∴Rt△ BDE ≌Rt△ BCE (HL),∴ ED = EC .
∵ ED = EC , BD = BC ,∴ BE 垂直平分 CD .
[方法点拨] 要证明一条直线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只需
证明直线上有两个点到该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即可.
3. 如图,点 E , F , G , Q , H 在一条直线上,且 EF =
GH ,我们知道按如图所作的直线 l 为线段 FG 的垂直平
分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 l 是线段 EH 的垂直平分线
B. l 是线段 EQ 的垂直平分线
C. l 是线段 FH 的垂直平分线
D. EH 是 l 的垂直平分线
(第3题)
A
4. 如图,在△ ABC 中, EF 是 AB 的垂直平分线, MN 是
BC 的垂直平分线, EF 与 MN 相交于点 O . 求证:点 O 必
在 AC 的垂直平分线上.
(第4题)
证明:连接 AO , BO , CO .
∵ EF 垂直平分 AB ,点 O 在 EF 上,
∴ OA = OB .
又∵ MN 垂直平分 BC ,点 O 在 MN 上,
∴ OB = OC . ∴ OA = OC .
∴点 O 必在 AC 的垂直平分线上.
题型三 尺规作图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023·陕西)如图,已知锐角△ ABC ,∠ B =
48°,请用尺规作图法,在△ ABC 内部求作一点 P ,使
PB = PC ,且∠ PBC =24°.(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
法)
解:如答案图,点 P 即为所求.
(答案图)
5. 如图,在△ ABC 中,按以下步骤作图:①分别以点 B
和点 C 为圆心,以大于 BC 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
于点 M , N ;②作直线 MN 交 AC 于点 D ,连接 BD . 若
AC =6, AD =2,则 BD 的长为( C )
A. 2 B. 3
C. 4 D. 6
(第5题)
C
6. 如图,点 C 在线段 AB 上, AD ∥ BE , AC = BE , AD
= BC , DE 交 AB 于点 G .
(第6题)
(1)尺规作图:过点 A 作线段 DE 的垂线交 DE 于点
F ;(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不下结论)
如答案图所示.
(答案图)
(2)求证: DF = FG . 请将证明过程补充完整.
证明:∵ AD ∥ BE ,
∴① .
在△ ACD 和△ BEC 中,
∴△ ACD ≌△ BEC (SAS),
∴∠ ADC =② , CD = CE ,
∴③ =∠ CED ,
∠ DAB =∠ B  
∠ BCE  
∠ CDE  
(第6题)
∴∠ ADC +∠ CDE =∠ BCE +∠ CED ,
∴∠ ADG =∠ AGD ,
∴④ .
∵ AF ⊥ DG ,
∴ DF = FG .
AD = AG  
(第6题)(共27张PPT)
第13章 轴对称
13.3 等腰三角形
13.3.2 等边三角形 
第1课时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1. 等边三角形的定义
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2.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1)等边三角形的三边都 .
(2)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 ,并且每一个
角都等于 .
(3)等边三角形的三条高线,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
线,分别互相 .
(4)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 条对称轴.
三边都相等 
相等 
相等 
60° 
重合 
三 
3.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1)根据定义:三边都 的三角形是等边三
角形.
(2)三个角都 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有一个角是 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 三角形按边的分类方法
三角形
相等 
相等 
60° 
题型一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的应用
△ ABC 为等边三角形,点 M 是 BC 边上任意一点,
点 N 是 CA 边上任意一点,且 BM = CN , BN 与 AM 相交
于点 Q ,求∠ BQM 的度数.
解:∵△ ABC 为等边三角形,
∴∠ ABC =∠ C =∠ BAC =60°, AB = BC .
又∵ BM = CN ,
∴△ AMB ≌△ BNC (SAS),
∴∠ BAM =∠ CBN ,
∴∠ BQM =∠ ABQ +∠ BAM =∠ ABQ +∠ CBN =
∠ ABC =60°.
如图,△ ABC 是等边三角形, D 为 BC 边上一个动
点(点 D 与点 B , C 均不重合), AD = AE ,∠ DAE =
60°,连接 CE .
(1)求证:△ ABD ≌△ ACE ;
(1)证明:∵△ ABC 是等边三角形,
∴ AB = AC ,∠ BAC =60°.
∵∠ DAE =60°,
∴∠ BAD +∠ DAC =∠ CAE +∠ DAC ,
即∠ BAD =∠ CAE .
在△ ABD 和△ ACE 中,,
∴△ ABD ≌△ ACE (SAS).
(2)求证: CE 平分∠ ACF ;
(2)证明:∵△ ABC 是等边三角形,
∴∠ B =∠ BCA =60°.
∵△ ABD ≌△ ACE ,
∴∠ ACE =∠ B =60°.
∴∠ ECF =180°-∠ ACE -∠ BCA =60°.
∴∠ ACE =∠ ECF . ∴ CE 平分∠ ACF .
(3)若 AB =2,当四边形 ADCE 的周长取最小值时,
求 BD 的长.
(3)解:∵△ ABD ≌△ ACE ,∴ BD = CE .
∵ AD = AE ,
∴四边形 ADCE 的周长= CE + DC + AD +
AE = BD + DC +2 AD =2+2 AD .
∴当 AD ⊥ BC 时,即 D 为 BC 的中点时,
AD 的值最小,即四边形 ADCE 的周长取最小值.
∵ AB = AC = BC =2,∴ BD = BC = ×2=1.
1. 下列关于等边三角形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C )
A. 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三条高所在的直线都是它
的对称轴
B.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C. 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具有相同的性质
D. 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的长度相等
C
2. 如图,已知△ ABC 是等边三角形,点 B , C , D , E
在同一直线上,且 CG = CD , DF = DE ,则∠ E 的度
数为 .
(第2题)
15° 
题型二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应用
如图,在等边△ ABC 中,点 P 在△ ABC 内,点 Q 在
△ ABC 外,且∠ ABP =∠ ACQ , BP = CQ ,问△ APQ
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试证明你的结论.
解:△ APQ 为等边三角形.证明如下:
∵△ ABC 为等边三角形,
∴ AB = AC ,∠ BAC =60°.
又∵ BP = CQ ,∠ ABP =∠ ACQ ,
∴△ ABP ≌△ ACQ (SAS),
∴ AP = AQ ,∠ BAP =∠ CAQ .
∵∠ BAC =∠ BAP +∠ PAC =60°,
∴∠ PAQ =∠ CAQ +∠ PAC =60°,
∴△ APQ 是等边三角形.
在△ ABC 中, AC = BC , BC 边上的中垂线 DF 分
别交直线 BC , AC 于点 D , F . ∠ ACB 的平分线交直线
DF 于点 E ,连接 AE , BE , BF .
(1)如图1,当∠ ACB =30°时,
①求证:△ ABE 是等边三角形;
(1)①证明:∵∠ ACB =30°且 CE 平分∠ ACB ,
∴∠ ACE =∠ BCE = ∠ ACB =15°.
在△ ACE 和△ BCE 中,

∴△ ACE ≌△ BCE (SAS),
∴ AE = BE ,∴△ ABE 是等腰三角形.
∵ DF 是边 BC 的垂直平分线,∴ CE = BE ,
∴∠ CBE =∠ BCE =15°.
∵在△ ABC 中, AC = BC ,∠ ACB =30°,
∴∠ BAC =∠ ABC = ×(180°-30°)=75°,
∴∠ EBA =∠ ABC -∠ CBE =75°-15°=60°,
∴△ ABE 是等边三角形.
②探究 AF , BF , EF 三条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并
证明;
 (答案图)
②解: AF + EF = BF . 证明如下:
如答案图,在边 FB 上取一点 G ,使 FG = FE ,
∴△ EFG 是等腰三角形.
∵ DF 是边 BC 的垂直平分线,
∴ FC = FB ,∠ FDB =90°,
∴∠ FCB =∠ FBC =30°,
∴△ EFG 是等边三角形,
∴ FE = GE ,∠ FEG =60°.
∴∠ BFD =180°-90°-30°=60°,
由①,知△ ABE 是等边三角形,
∴ AE = BE ,∠ AEB =60°.
∵∠ AEF =∠ GEF -∠ AEG ,
∠ BEG =∠ BEA -∠ AEG ,
∴∠ AEF =∠ BEG .
在△ AEF 和△ BEG 中,

∴△ AEF ≌△ BEG (SAS),∴ AF = BG ,
∴ AF + EF = BG + FG = BF .
(2)如图2,当∠ ACB =150°时,请直接写出线段
AF , BF , EF 三条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
(2)解: AF + BF = EF .
[方法点拨] 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三种方法:①证三边相等(定义法);②证三个内角相等;③先证其为等腰三角形,再证它有一个内角为60°.
3. 如图,在△ ABC 中, AB =3, BC =5,∠ B =60°,
将△ ABC 绕点 A 按顺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得到△ ADE ,当
点 B 的对应点 D 恰好落在 BC 边上时, CD 的长为 .
(第3题)
2 
4. 如图,等边△ ABC 的边长为10,点 P 是边 AB 的中
点, Q 为 BC 延长线上一点, CQ ∶ BC =1∶2,过点 P
作 PE ⊥ AC 于点 E ,连接 PQ 交 AC 边于点 D ,则 DE 的
长为 .
(第4题)
5 
5. 如图,在等边△ ABC 中, D , E , F 分别是各边上的
一点,且 AD = BE = CF . 求证:△ DEF 是等边三角形.
(第5题)
证明:∵△ ABC 为等边三角形,且 AD = BE = CF ,
∴ AF = BD = CE ,
∠ A =∠ B =∠ C =60°,
∴△ ADF ≌△ BED ≌△ CFE (SAS),
∴ DF = ED = EF ,
∴△ DEF 是等边三角形.
6. 如图,△ ABC 和△ CDE 都为等边三角形,点 E 在 BC
上, AE 的延长线交 BD 于点 F .
(1)求证: AE = BD ;
(1)证明:∵△ ABC 和△ CDE 都为等边
三角形,
∴∠ ACE =∠ BCD =60°,
AC = BC , CE = CD ,
∴△ ACE ≌△ BCD (SAS),
∴ AE = BD .
(第6题)
(2)求∠ AFB 的度数;
(2)解:∵△ ACE ≌△ BCD ,
∴∠ CAE =∠ CBD .
又∵∠ AEC =∠ BEF ,
∴∠ AFB =∠ ACB =60°.
(第6题)
(3)连接 CF ,求证: CF 平分∠ AFD ;
(3)证明:如答案图1,作 CM ⊥ AF 于点
M , CN ⊥ DF 于点 N .
∵△ ACE ≌△ BCD ,
∴ S△ ACE = S△ BCD , AE = BD ,
∴ AE · CM = BD · CN ,
∴ CM = CN ,
∴ CF 平分∠ AFD .
(第6题)
(答案图1)
(4)探究 EF , DF , CF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4)解: EF + DF = CF . 证明如下:
如答案图2,连接 CF ,延长 AF 到点 Q ,使
FQ = DF ,连接 DQ .
∵∠ AFB =∠ ACB =60°,
∴∠ DFQ =60°,
∴△ DFQ 是等边三角形,
(第6题)
(答案图2)
∴ DQ = DF ,∠ FDQ =∠ CDE =60°,
∴∠ CDF =∠ EDQ .
又∵ CD = DE , DF = DQ ,
∴△ CDF ≌△ EDQ (SAS),∴ CF = EQ .
∴ EF + DF = EF + FQ = EQ = CF .(共13张PPT)
第13章 轴对称
13.2 画轴对称图形
第1课时 画轴对称图形
1. 作对称点的依据
连接任意一对对应点的线段被对称轴 ,
利用这一性质可以作出任意一点关于对称轴对称的对
称点.
2. 画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几何图形都可以看作由点组成.对于某些特殊图形,只
要画出图形中的一些特殊点(如线段的端点)的
,连接这些 ,就可以得到原图形的轴对
称图形.即作轴对称图形 作对称点.
垂直平分 
对称
点 
对称点 
3. 画轴对称图形的步骤
(1)找——在原图形上找特殊点(如线段的端点);
(2)画——画各个特殊点关于对称轴对称的点;
(3)连——依次连接各对称点.
题型一 作已知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已知:△ ABC 和过点 A 的直线 MN (如图).
求作:△A'B'C',使△A'B'C'与△ ABC 关于 MN 对称.
(写出作法)
解:作法:①过点 B 作 BD ⊥ MN ,垂足为 D ,延长 BD
到点B',使DB'= BD ,得到点 B 的对称点B';
②同理,作点 C 的对称点C';
③因为点 A 在对称轴 MN 上,所以点 A 的对称点A'与点
A 重合;
④连接A'B',B'C',C'A',则△A'B'C'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如答案图所示)
(答案图)
1. 画出△ ABC 关于直线 l 的对称图形.
(第1题)
解:答案如图所示.
2. 如图,分别以直线 l 为对称轴,将数字作轴对称变
换,作出变换后所得的图形.
(第2题)
解:画图略.
题型二 利用轴对称变换设计简单图案
正方形绿化场地拟种植两种不同颜色的花卉,要求
种植的花卉能组成轴对称图形.下面是两种不同设计方
案中的一部分,请把图1、图2补成轴对称图形,并画出
一条对称轴(在你所设计的图案中用阴影部分和非阴影
部分表示两种不同颜色的花卉).
图1   图2
解:答案如图所示
(答案不唯一).
3. 在数学活动课上,王老师要求学生将图1所示3×3的
正方形方格纸,剪掉其中两个方格,使之成为轴对称图
形.规定:凡通过旋转能重合的图形视为同一种图形,
如图2的四幅图就视为同一种设计方案(阴影部分为要
剪掉的部分).
请在图3中画出4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将每种方案中要剪
掉的两个方格涂黑(每个3×3的正方形方格画一种,例
图除外).
解:答案如图3所示.(答案不唯一)
(第3题)
题型三 镜子中的对称
小明从镜子中看到对面电子钟的示数如图所示,这
时的实际时刻应是 .
10:51 
[思维点拨] 若镜子里是数字电子钟(如题),则使用对
称的方式获取正确时间,或从纸的背面看,获取实际时
间;若镜子里是指针时钟,可用对称的方式或从背面
看,也可以用12:00减去从镜子里看到的时间,获取实
际时间.
4. 如图,小芳在镜子里看到镜子对面指针时钟的示数是
2:35,则现在的实际时间是 .
(第4题)
9:25 (共17张PPT)
第13章 轴对称
13.2 画轴对称图形
第2课时 用坐标表示轴对称
1. 用坐标表示轴对称
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特点:
(1)点( x , y )关于 x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2)点( x , y )关于 y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 x ,
- y ) 
(- x ,
y ) 
(3)已知两个点的坐标分别为 P1( x1, y1), P2
( x2, y2),若 x1= x2, y1+ y2=0,则点 P1, P2关于 x
轴对称;若 x1+ x2=0, y1= y2,则点 P1, P2关于 y 轴对
称.反之也成立.
2. 在坐标系中画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1)计算——计算对称点的坐标;
(2)描点——根据对称点的坐标描点;
(3)连接——依次连接所描的各点得到成轴对称的
图形.
题型一 求一个点关于 x (或 y )轴或直线
x = m (或 y = n )对称的点的坐标
(1)点 M (-2,1)关于 x 轴对称点 N 的坐标
是 ,关于 y 轴对称点 Q 的坐标
是 ;
(2)若点 A (1+ m ,2)与点 B (-3,1- n )关于 y
轴对称,则 m + n 的值是 ;
(-2,-1) 
(2,1) 
1 
(3)点 P (1,2)关于直线 y =1对称的点的坐标
是 ,关于直线 x =-2对称的点的坐标
是 .
[规律点拨] 通过在坐标系中寻找对称的规律,我们还可
以得到如下结论:
①点 P ( x0, y0)关于直线 x = m 对称的点的坐标为(2
m - x0, y0);
②点 P ( x0, y0)关于直线 y = n 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 x0,2 n - y0).
(1,0) 
(-5,2) 
1.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A (2,1)与点 B 关于 x 轴
对称,则点 B 的坐标是( A )
A. (2,-1) B. (-2,1)
C. (-2,-1) D. (2,1)
A
2. 如果 A ( a -1,3), B (4, b -2)关于 x 轴对称,
则 a = , b = ;若关于 y 轴对称,则 a
= , b = ;若关于直线 x =1对称,则 a
= , b = .
5 
-1 
-3 
5 
-1 
5 
题型二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利用坐标轴
的对称性作轴对称图形
如图,△ ABC 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 A (1,1), B (4,2), C (3,4).
(1)作出与△ ABC 关于 y 轴对称的
△ A1 B1 C1,并写出三个顶点的坐标为: A1(  ), B1(  ), C1(  );
解:(1) A1(-1,1); B1
(-4,2); C1(-3,4).作
图如图所示.
(2)在 x 轴上找一点 P ,使 PA + PB 的值最小,请直接
写出点 P 的坐标;
解:(2)如图,找出点 A 的对
称点A'(1,-1),连接BA',
与 x 轴交点即为 P ,点 P 的坐标
为(2,0).
(3)在 y 轴上是否存在点 Q ,使得 S△ AOQ = S△ ABC ?如
果存在,求出点 Q 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3)设存在点 Q ,使得
S△ AOQ = S△ ABC ,
如图,过点 A 作 AD ⊥ y 轴于点 D ,
设点 Q 的坐标为(0, y ),则
OQ = , AD =1,
S△ ABC =3×3- ×3×1- ×2×1- ×3×2= .
由题意,得 × ×1= × ,
解得 y = 或 y =- ,
∴点 Q 的坐标为 或 .
3.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 ABC 的三个顶点
坐标分别是 A (-3,1), B (-1,-2), C (2,
4),其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个单位长度.
(1)请画出与△ ABC 关于 y 轴对称
的△ A1 B1 C1;
(第3题)
(答案图)
解:(1)如答案图所示,△ A1 B1 C1
为所求作.
(2)在(1)问的条件下,若 P ( a , b )是△ ABC 中
AB 边上的一点,则点 P 在△ A1 B1 C1中对应点的坐标
为 ;
(- a , b ) 
(3)求△ A1 B1 C1的面积.
解:(3)如图所示,过点 B1作
与 x 轴平行的直线,过点 A1作 A1 E ⊥
EF 于点 E ,过点 C1作 C1 F ⊥ EF 于点
F .
= - -
= - - = .(共31张PPT)
第13章 轴对称
13.4 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
1. 最短路径问题
(1)两点之间, 最短;
(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
中, 最短.
2. 图形的轴对称及平移的性质
(1)连接任意一对对称点所得的线段被对称轴

(2)图形的平移过程中,对应线段之间的关系是
.
线段 
垂线段 
垂直
平分 

行(或在一条直线上)且相等 
3. 模型解读
模型一:两定一动型
类型1:如图1,在定直线 l 上找一个动点 P ,使动点 P 到
异侧两个定点 A 与 B 的距离之和最小,即 PA + PB 最小.
作法:连接 AB ,与定直线 l 的交点 Q 即为所要寻找的
点,即当动点 P 运动到点 Q 处, PA + PB
最小,且最小值等于 AB .
原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图1
类型2:如图2,在定直线 l 上找一个动点 P ,使动点 P 到
同侧两个定点 A 与 B 的距离之和最小,即 PA + PB 的和
最小.
作法:作定点 B 关于定直线 l 的对称点 C ,
连接 AC ,与定直线 l 的交点 Q 即为所要
寻找的点,即当动点 P 运动到点 Q 处,
PA + PB 最小,且最小值等于 AC .
原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图2
模型二:两动一定型
类型3:如图3,在∠ MON 的内部有一点 A ,在 OM 上找一点 B ,在 ON 上找一点 C ,使得△ ABC 的周长最小.
作法:作点 A 关于 OM 的对称点A',作点 A 关于 ON 的对称点 A ″,连接A'A″,与 OM 交于点 B ,与 ON 交于点 C ,连接 AB , AC ,△ ABC 即为所求.
图3
模型三:两定两动型
类型4:如图4,在∠ MON 的内部有 A , B 两点,在 OM
上找一点 C ,在 ON 上找一点 D ,使得四边形 ABDC 的
周长最小.
作法:作点 A 关于 OM 的对称点A',作点
B 关于 ON 的对称点B',连接A'B',与 OM
交于点 C ,与 ON 交于点 D ,连接 AC ,
BD , AB ,四边形 ABDC 即为所求.
图4
类型5:如图5,已知 A , B 是两个定点,在定直线 l 上
找两个动点 M 与 N ,且 MN 长度等于定长 d (动点 M 位
于动点 N 左侧),使 AM + MN + NB 的值最小.
提示:存在定长的动点问题一定要考虑平移.
图5
作法一:将点 A 向右平移 d 个单位长度得到点 A ',作点
A '关于定直线 l 的对称点 A ″,连接 A ″ B ,交定直线 l 于
点 N ,将点 N 向左平移 d 个单位长度,得到点 M .
作法二:作点 A 关于定直线 l 的对称点 A1,将点 A1向右
平移 d 个单位长度得到点 A2,连接 A2 B ,交定直线 l 于
点 N ,将点 N 向左平移 d 个单位长度,得到点 M .
类型6:(造桥选址)如图6,直线 l1∥ l2,点 A , B 分别
在直线 l1, l2的两侧.在直线 l1上找一点 C ,直线 l2上找一
点 D ,使得 CD ⊥ l2,且 AC + BD + CD 的值最小.
图6
作法:将点 A 沿 CD 方向向下平移 CD 长度至点 A ',连接 A ' B ,交 l2于点 D ,过点 D 作 DC ⊥ l2,交 l1于点 C ,连接 AC ,则桥 CD 即为所求,此时最小值为 A ' B + CD .
模型四:垂线段最短型
类型7:如图7,在∠ MON 的内部有一点 A ,在 OM 上找一点 B ,在 ON 上找一点 C ,使得 AB + BC 的值最小.
作法:作点 A 关于 OM 的对称点A',过点A'作A'C⊥ ON ,交 OM 于点 B ,则点 B , C 即为所求.
图7
类型8:如图8,在定直线 l 上找一个动点 P ,使动点 P 到
两个定点 A 与 B 的距离之差最小,即 最小.
作法:连接 AB ,作 AB 的中垂线,与直线 l 的交点 P 即
为所求点,此时 =0.
图8
模型五:线段差最大问题
类型9:如图9,在定直线 l 上找一个动点 P ,使动点
P 到同侧两个定点 A 与 B 的距离之差最大,即
最大.
作法:延长 BA 交直线 l 于点 P ,点 P 即为
所求,即 B , A , P 三点共线时,最大值
为 AB 的长度.
图9
类型10:如图10,在定直线 l 上找一个动点 P ,使动点 P
到异侧两个定点 A 与 B 的距离之差最大,即
最大.
作法:作点 B 关于 l 的对称点B',连接
AB',交直线 l 于点 P ,则点 P 即为所求,
最大值为AB'的长度.
图10
题型一 将军饮马——两定一动求线段和的最小值
如图,在Rt△ ABC 中,∠ ACB =90°, AC = BC ,
点 C 在直线 MN 上,∠ BCN =30°,点 P 为 MN 上一动
点,连接 AP , BP . 当 AP + BP 的值最小时,∠ CBP 的
度数为 .
15° 
[分析]如答案图,作点 B 关于 MN 的对称点 D ,连接 AD
交 MN 于点 P ,连接 BP , CD . 由对称性可知, BC =
CD ,∠ CBP =∠ CDP ,∠ BCN =∠ DCN ,由此可以
判断出△ BCD 的形状,进而求得∠ ACD 的度数,由 AC
= BC = CD 可求得∠ CDP 的度数,即∠ CBP 的度数.
(答案图)
1. 如图,在正方形 ABCD 中, E , F 分别为 AD , BC 的
中点, P 为对角线 BD 上的一个动点,则下列线段的长
等于 AP + EP 最小值的是( D )
A. AB B. DE
C. BD D. AF
(第1题)
D
题型二 将军饮马——两动一定求线段和的最小值
如图,在Rt△ ABC 中,∠ ACB =90°,∠ ABC =
30°, AC =2,以 BC 为边向左作等边△ BCE ,点 D 为
AB 的中点,连接 CD ,点 P , Q 分别为 CE , CD 上的
动点.
(1)求证:△ ADC 为等边三角形;
(1)证明:∵在Rt△ ABC 中,∠ ACB =
90°,∠ ABC =30°, AC =2,∴∠ BAC =
60°, AB =2 AC =4.
∵点 D 为 AB 的中点,
∴ AD = BD = AB =2,
∴ AD = AC ,
∴△ ADC 是等边三角形.
(2)求 PD + PQ + QE 的最小值.
(2)解:如答案图,连接 PA , QB .
∵△ BCE 和△ ADC 都是等边三角形,
∴∠ BCE =60°,∠ ACD =60°,
∴∠ ACE =∠ ACB -∠ BCE =30°
= ∠ ACD ,
∴ CE 垂直平分 AD ,∴ PA = PD .
(答案图)
同理可得, CD 垂直平分 BE ,∴ QB = QE ,
∴ PD + PQ + QE = PA + PQ + QB ,
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当点 A , P , Q , B 共线
时, PA + PQ + QB 取得最小值为 AB 的长,
故 PD + PQ + QE 的最小值为4.
2. 如图,在△ ABC 中, AB = AC =10,△ ABC 的面积是
40, AD 是∠ BAC 的平分线.若 P , Q 分别是 AD 和 AC 上
的动点,则 PC + PQ 的最小值是 .
(第2题)
8 
3. 已知∠ AOB =30°,点 P 在∠ AOB 的内部, OP =4,
OA 上有一点 M , OB 上有一点 N ,当△ MNP 的周长取
最小值时,∠ MPN = °,△ MNP 的周长
为 .
(答案图)
120 
4 
提示:如答案图,作点 P 关于直线 OA 的对称点P',作点 P 关于直线 OB 的对称点 P ″,连接P'P″,交 OA 于点 M ,交 OB 于点 N ,则此时△ MNP 的周长最小.
题型三 将军饮马——两动两定求线段和的最小值
如图,点 A 在 y 轴上, G , B 两点在 x 轴上,且 G
(-3,0), B (-2,0), HC 与 GB 关于 y 轴对称,
∠ GAH =60°, P , Q 分别是 AG , AH 上的动点,则 BP
+ PQ + CQ 的最小值是( B )
B
A. 6 B. 7
C. 8 D. 9
[分析]如答案图,分别作 B , C 关于 AG 和 AH 对称的点
B',C',连接 BP , CQ ,B'P,C'Q, PQ ,得出 BP +
PQ + CQ 的最小值为B'C'的长,再依据等边三角形的性
质和判定以及轴对称的性质分别求得B'P+ PN 和C'Q+
QN 的值即可求解.
(答案图)
4. 如图,角形铁架∠ MON 小于60°, A , D 分别是
OM , ON 上的点,为实际应用的需要,需在 ON 和
OM 上各找点 B , C ,使 AB + BC + CD 最小,则应
如何找?
(第4题)
解:如答案图,利用对称性“化折为直”,分别作出点
A , D 关于 ON , OM 的对称点A',D',连接A'D'分别与
ON , OM 交于点 B , C ,则 B , C 两点即为所求的点.
(答案图)
题型四 将军饮马——线段差的最大值
如图所示, A , B 两点在直线 l 的两侧,在 l 上找一
点 C ,使点 C 到点 A , B 的距离之差最大,并说明理由.
解:如答案图所示,以直线 l 为对称轴,作点 A 关于直
线 l 的对称点A',A'B的连线交直线 l 于点 C ,则点 C 即
为所求.理由如下:
在直线 l 上任找一点C'(异于点 C ),
连接 CA , C ' A , C ' A ', C ' B .
∵点 A ,A'关于直线 l 对称,
∴直线 l 为线段AA'的垂直平分线,
则有C'A=C'A', CA =CA'.
(答案图)
在△A'BC'中,C'A'-C'B<A'B,
∴ C ' A - C ' B < CA - CB .
∴ CA - CB = CA '- CB = A ' B .
5. 如图,在等边△ ABC 中, E 是 AC 边的中点, P 是
△ ABC 的中线 AD 上的动点,且 AB =6,则 BP - PE
的最大值是 .
(第5题)
3 
6. 如图,在正方形 ABCD 中, AB =8, AC 与 BD 交于点
O , N 是 AO 的中点,点 M 在 BC 边上,且 BM =6, P 为
对角线 BD 上一点,则 PM - PN 的最大值为 .
(第6题)
2 (共27张PPT)
第13章 轴对称
13.3 等腰三角形
13.3.1 等腰三角形 
第1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有 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符号语言:
如图1,∵ AB = AC ,
∴△ ABC 是等腰三角形.
两边 
注意:在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边都叫做 ,另
一边叫做 ,两腰的夹角叫做 ,腰和底
边的夹角都叫做 .
腰 
底边 
顶角 
底角 
2.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符号语言:
如图2,在△ ABC 中,
AB = AC ,
∴∠ B =∠ C (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
上的高相互重合(简写成“三线合一”).
符号语言:
如图2,在△ ABC 中, AB = AC , BD = DC ,
∴ AD ⊥ BC ,∠ BAD =∠ CAD (三线合一).
或在△ ABC 中, AB = AC , AD ⊥ BC ,
∴ BD = DC ,∠ BAD =∠ CAD (三线合一).
或在△ ABC 中, AB = AC ,∠ BAD =∠ CAD ,
∴ BD = DC , AD ⊥ BC (三线合一).
(3)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底边上的中线(顶角
平分线、底边上的高)所在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题型一 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角度计算或证明
(1)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为100°,那么它的底
角为( C )
A. 50° B. 80°
C. 50°或80° D. 无法确定
C
(2)“三等分角”大约是在公元前五世纪由古希腊人
提出来的,借助如图1所示的“三等分角仪”能三等分
任意角.如图2,这个三等分角仪由两根有槽的棒 OA ,
OB 组成,两根棒在点 O 相连并可绕点 O 转动,点 C 固
定, OC = CD = DE ,点 D , E 可在槽中滑动.若∠ BDE
=75°,则∠ CDE 的度数是( D )
D
A. 60° B. 65°
C. 75° D. 80°
证明:∵ AE = BE ,∴∠ EAB =∠ EBA . ∵ AB ∥ DC ,
∴∠ DEA =∠ EAB ,∠ CEB =∠ EBA .
∴∠ DEA =∠ CEB . ∵点 E 是 CD 的中点,∴ DE = CE .
在△ ADE 和△ BCE 中,,
∴△ ADE ≌△ BCE (SAS).∴∠ D =∠ C .
(3)如图3,在四边形 ABCD 中, AB ∥ DC ,点 E 是
CD 的中点, AE = BE . 求证:∠ D =∠ C .
图3
[方法点拨] 当角的关系较多时,常设较小角为 x ,其他
角用含 x 的式子表示,然后观察图形,寻找隐含条件,
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等来建立方程,从而得解.
1. 如图,在△ ABC 中,点 D 为边 AC 上一点,且 AB =
DB = DC ,∠ C =40°,则∠ ABD 的度数是( A )
A. 20° B. 40°
(第1题)
A
C. 60° D. 80°
2. 如图,在△ ABC 中, AB = AC , D , E 分别是 AC ,
AB 上的点,且 BC = BD , AD = DE = EB ,则∠ A 的度
数为 .
(第2题)
45° 
3. 如图,在△ ABC 中,点 E 在 AB 上,连接 CE ,满足
AC = CE ,线段 CD 交 AB 于点 F ,连接 AD .
(1)若∠ DAF =∠ BCF ,∠ ACD =∠ BCE ,求证:
AD = BE ;
(第3题)
(1)证明:∵∠ D +∠ DAF =∠ BCF +∠ B ,
∠ DAF =∠ BCF ,∴∠ D =∠ B .
在△ ACD 和△ ECB 中,

∴△ ACD ≌△ ECB (AAS).
∴ AD = BE .
(第3题)
(2)若∠ ACD =24°, EF = CF ,求∠ BAC 的度数.
(2)解:∵ AC = CE ,∴∠ AEC =∠ BAC .
∵ EF = CF ,∴∠ AEC =∠ ECF .
∴∠ AEC =∠ ECF =∠ BAC .
在△ ACE 中,∠ AEC +∠ BAC +∠ ACE
=180°,即∠ AEC +∠ BAC +∠ ECF +
∠ ACD =180°,
∴3∠ BAC +∠ ACD =180°,∴∠ BAC =52°.
(第3题)
题型二 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线段计算或证明
(1)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3cm,其中一边长为
3cm,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 ;
3cm 
①当12是腰长与腰长一半时,
AC + AC =12,解得 AC =8,
∴底边长=9- ×8=5,
此时三边为8,8,5,能构成三角形;
解:根据题意,
(2)在等腰△ ABC 中, AB = AC ,一边上的中线 BD 将
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分为12和9两个部分,则该等腰三角
形的底边长为多少?
②当9是腰长与腰长一半时,
AC + AC =9,解得 AC =6,
∴底边长=12- ×6=9,
此时三边为6,6,9,能构成三角形.
∴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5或9.
4. 如图,在等腰△ ABC 中, AB = AC ,∠ A =36°,将
△ ABC 中的∠ A 沿 DE 向下翻折,使点 A 落在点 C 处.若
AE = ,则 BC 的长是    .
(第4题)
 
5. 如图,在△ ABC 中, AB = AC , D , E 是 BC 边上的
点,且 BD = CE ,求证: AD = AE .
(第5题)
证明:∵ AB = AC ,∴∠ B =∠ C .
在△ ABD 和△ ACE 中,
∴△ ABD ≌△ ACE (SAS),
∴ AD = AE .
题型三 利用“三线合一”作辅助线进行计
算或证明
已知:如图,在△ ABC 中, AB =2 AC ,∠1=
∠2, DA = DB . 求证: DC ⊥ AC .
证明:如答案图,过点 D 作 DE ⊥ AB 于点 E .
∵ DA = DB , DE ⊥ AB ,
∴ AE = EB = AB ,∠ AED =90°.
(答案图)
∵ AB =2 AC ,
∴ AC = AB .
∴ AC = AE .
在△ ACD 和△ AED 中,

∴△ ACD ≌△ AED (SAS).
∴∠ ACD =∠ AED =90°.∴ DC ⊥ AC .
[方法点拨] 遇“等腰三角形”常作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
形,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
的方法,注意掌握.
6. 如图,在△ ABC 中, AC = BC , CE 为△ ABC 的中
线, BD 为 AC 边上的高, BF 平分∠ CBD 交 CE 于点
G ,交 AC 于点 F ,连接 AG 交 BD 于点 M . 若∠ AFG =
63°,则∠ AMB 的度数为 .
(第6题)
117° 
7. 如图,在△ ABC 中, AC = BC ,∠ ACB =90°,点 E
是 AB 边的中点,点 F , G 分别在 AC , BC 上,且 EF ⊥
EG .
(1)求证: AF = CG ;
(1)证明:如图,连接 CE .
∵ AC = BC ,∠ ACB =90°,点 E 是 AB 边
的中点,
∴∠ A =∠ B =45°, AE = BE = CE ,
∠ AEC =∠ BEC =90°.
(第7题)
∴∠ ECG =45°=∠ A .
∵ EF ⊥ EG ,
∴∠ FEG =∠ FEC +∠ CEG =90°.
∵∠ AEC =∠ AEF +∠ FEC =90°,
∴∠ AEF =∠ CEG .
在△ AEF 和△ CEG 中,
∴△ AEF ≌△ CEG (ASA),∴ AF = CG .
(第7题)
(2)若 AC =4,求四边形 CFEG 的面积.
(2)解:由(1)知,△ AEF ≌△ CEG ,
∴ S△ AEF = S△ CEG ,
∴ S四边形 CFEG = S△ CEF + S△ CEG = S△ CEF +
S△ AEF = S△ ACE = S△ ABC = AC · BC =4.
(第7题)(共13张PPT)
第13章 轴对称
13.3 等腰三角形
13.3.2 等边三角形 
第2课时 “30°角所对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的运用
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
的直角边等于 .
符号语言:
如图,在Rt△ ABC 中,∵∠ C =90°,
∠ A =30°,∴ BC = AB .
斜边的一半 
注意:该性质反过来说也成立,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锐角等于30°.
题型一 利用“30°角所对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进行
计算
如图, E 是∠ AOB 的平分线上的一点, EC ⊥
OB , ED ⊥ OA ,垂足分别为 C , D ,连接 CD 交 OE 于
点 F . 若∠ AOB =60°.
(1)求证:△ OCD 是等边三角形;
(1)证明:∵点 E 是∠ AOB 的平分线
上的一点, EC ⊥ OB , ED ⊥ OA ,
∴ DE = CE .
在Rt△ ODE 和Rt△ OCE 中,

∴Rt△ ODE ≌Rt△ OCE (HL).∴ OD = OC .
∵∠ AOB =60°,∴△ OCD 是等边三角形.
(2)若 EF =5,求线段 OE 的长.
(2)解:∵△ OCD 是等边三角形, OE
平分∠ AOB ,
∴ OE ⊥ DC ,∠ ODF =60°.
∵ ED ⊥ OA ,
∴∠ EDF =90°-∠ ODF =30°.
∴ DE =2 EF =10.∵∠ AOB =60°,
∴∠ AOE =∠ BOE = ∠ AOB =30°,
∴ OE =2 DE =20.
1. 如图,在Rt△ ABC 中, CM 平分∠ ACB 交 AB 于点
M ,过点 M 作 MN ∥ BC 交 AC 于点 N ,且 MN 平分
∠ AMC . 若 AN =1,则 BC 的长为( B )
A. 4 B. 6
(第1题)
B
C. 8 D. 10
2. (1)如图,在△ ABC 中,∠ C =90°, DE 垂直平分
AB ,交 BC 于点 E ,垂足为 D ,连接 AE . 若 BE =6cm,
∠ B =15°,则 AC = cm;
[第2(1)题]
3 
(2)如图1所示的是某超市入口的双翼闸门,当它的双
翼展开时,如图2,双翼边缘的端点 A 与 B 之间的距离
为12cm,双翼的边缘 AC = BD =62cm,且与闸机侧立
面夹角∠ ACP =∠ BDQ =30°.当双翼收起时,则可以通
过闸机的物体的最大宽度为 cm.
74 
[第2(2)题]
题型二 利用“30°角所对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进行
证明
如图,在△ ABC 中, AB = AC ,∠ C =30°, AB ⊥
AD , DE ⊥ AC .
(1)求证: AE = EC ;
(1)证明:∵ AB = AC ,∠ C =30°,
∴∠ B =30°,∠ BAC =120°.
∵ AB ⊥ AD ,
∴∠ DAC =30°,
∴∠ DAC =∠ C ,∴ DA = DC .
∵ DE ⊥ AC ,∴ AE = EC .
(2)若 DE =2,求 BC 的长.
(2)解:∵∠ C =30°, DE ⊥ AC ,
∴ DC =2 DE =4.
∵ AB ⊥ AD ,∠ B =30°,
∴ BD =2 AD =2 DC =8,
∴ BC = BD + DC =12.
3. 如图,在△ ABC 中, AB = AC , D 是 BC 边上的点,
DE ⊥ AB , DF ⊥ AC ,垂足分别为 E , F ,∠ BAC =
120°.求证: DE + DF = BC .
(第3题)
证明:在△ ABC 中, AB = AC ,
∠ BAC =120°,
∴∠ B =∠ C =30°.
∵ DE ⊥ AB , DF ⊥ AC ,
∴ DE = BD , DF = CD .
∴ DE + DF = ( BD + CD )= BC .
(第3题)(共10张PPT)
第13章 轴对称
13.1 轴对称
13.1.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第2课时 作对称轴
1. 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
对对称点所连线段的 ;或者说,轴对称
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称点所连 的垂直
平分线.
注意:这个性质实际上体现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尺规作
图,我们也可以用此法确定线段中点.
垂直平分线 
线段 
2. 用尺规法作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基本步骤
(1)找出(任意)一对对称点;
(2)作对称点的连线段;
(3)作出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题型一 作简单几何图形的对称轴
画出下面各图形所有的对称轴.
解:答案如图所示.
[规律点拨] 当一个图形的对称轴的条数超过1条时,各
对称轴往往交于一点.
1. 下列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且有两条对称轴的是
( A )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第1题)
A
2. 画出下面各图形所有的对称轴.
①   ②   ③    ④
(第2题)
解:画图略.
题型二 折叠中的轴对称
(1)将一张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纸片按下图中
①②的方式沿虚线依次对折后,再沿图③中的虚线裁
剪,最后将图④中的纸片打开铺平,所得图案应是
( A )
A
(2)如图,将△ ABC 三个角分别沿 DE , HG , EF 翻
折,三个顶点均落在点 O 处,则∠1+∠2的度数
为 .
180° 
3. 动手折一折:将一张正方形纸片按下列图示对折3次
得到图③,再如图④,在 AC 边上取一点 D ,使 AD =
AB ,沿虚线 BD 剪开,展开△ ABD 所在部分得到一个正
多边形,则这个正多边形的一个内角的度数是 .
(第3题)
135° 
4. 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纸片 ABCD 沿 EF 折叠后,点 A
落在 CD 边上的点 G 处,点 B 落在点 H 处.若∠ FIH =
40°,则图中∠ BFE 的度数为 .
(第4题)
115° (共18张PPT)
第13章 轴对称
13.3 等腰三角形
13.3.1 等腰三角形 
第2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1.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一):
用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判定.
符号语言:
如图,∵ AB = AC ,
∴△ ABC 是等腰三角形.
2.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二):
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判定.
符号语言:
如图,在△ ABC 中,∵ AD ⊥ BC , BD = CD ,
∴ AB = AC .
3.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三):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
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符号语言:
如图,在△ ABC 中,∵∠ B =∠ C ,
∴ AB = AC (等角对等边).
4. 思考:分别找出下图中的等腰三角形:




△ ABP 、△ ABC 、△
APC  
△ ABC 、△ ABE 、△ BCE
已知:∠ ABC 和∠ ACB 的平分线交于点 O ,过点 O 作 EF ∥ BC 交 AB 于点 E ,交 AC 于点 F ,
则 为等腰三角形.
△ BEO 和△ CFO  
题型一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如图,在△ ABC 中,∠ ACB =90°, CD 是 AB 边上
的高, AE 是∠ BAC 的平分线, AE 与 CD 交于点 F ,求
证:△ CEF 是等腰三角形.
证明:∵在△ ABC 中,∠ ACB =90°,
∴∠ B +∠ BAC =90°.
∵ CD 是 AB 边上的高,
∴∠ ACD +∠ BAC =90°,∴∠ B =∠ ACD .
∵ AE 是∠ BAC 的平分线,
∴∠ BAE =∠ EAC ,
∴∠ B +∠ BAE =∠ ACD +∠ EAC ,
即∠ CEF =∠ CFE ,
∴ CE = CF ,∴△ CEF 是等腰三角形.
[方法点拨] “等角对等边”是判定等腰三角形的重要依
据,是先有角相等再有边相等,只限于在同一个三角形
中,若在两个不同的三角形中,此结论不一定成立.
1. 如图,在△ ABC 中,∠ ABC 和∠ ACB 的平分线交于
点 E ,过点 E 作 MN ∥ BC 交 AB 于点 M ,交 AC 于点 N .
若 BM + CN =9,则线段 MN 的长为( D )
A. 6 B. 7
C. 8 D. 9
(第1题)
D
证明:∵ BA = BC ,∴∠ A =∠ C .
∵ DF ⊥ AF ,
∴∠ A +∠ AEF =90°,∠ C +∠ D =90°.
∴∠ AEF =∠ D . ∵∠ DEB =∠ AEF ,
∴∠ D =∠ DEB . ∴ BD = BE .
∴△ DBE 是等腰三角形.
2. 如图,已知在△ ABC 中, BA = BC ,点 D 是 CB 延长
线上一点, DF ⊥ AC ,垂足为 F , DF 和 AB 交于点 E .
求证:△ DBE 是等腰三角形.
(第2题)
题型二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应用
如图,在△ ABC 中, AD 平分∠ BAC 交 BC 于点
D ,点 E 是 BC 的中点,线段 EF ∥ AD 交线段 AB 于点
G ,交线段 CA 的延长线于点 F .
(1)若 CF =6, AG =2,求 AC 的长;
(1)解:∵ AD 平分∠ BAC ,
∴∠ BAD =∠ CAD . ∵ EF ∥ AD ,
∴∠ CAD =∠ F ,∠ BAD =∠ AGF ,
∴∠ F =∠ AGF ,
∴ AF = AG =2.
∴ AC = CF - AF =6-2=4.
(2)求证: BG = CF .
(2)证明:如答案图,延长 FE 至点
H ,使 EH = EF ,连接 BH .
∵点 E 是 BC 的中点,
∴ BE = CE .
在△ BEH 和△ CEF 中,

 (答案图)
∴△ BEH ≌△ CEF (SAS),
∴ FC = HB ,∠ F =∠ H .
由(1),知∠ F =∠ AGF =∠ BGH ,
∴∠ H =∠ BGH ,∴ BG = BH ,
∴ BG = CF .
3. 如图,在△ ABC 中,∠ B =74°,边 AC 的垂直平分线
交 BC 于点 D ,交 AC 于点 E . 若 AB + BD = BC ,则
∠ BAC 的度数为( B )
A. 74° B. 69°
(第3题)
B
C. 65° D. 60°
4. 如图,点 E 在△ ABC 的 AC 边的延长线上,点 D 在 AB
边上, DE 交 BC 于点 F , DF = EF , BD = CE . 求证:
△ ABC 是等腰三角形.
(第4题)
证明:如图,过点 D 作 DG ∥ AC 交 BC 于点 G .
∵ DG ∥ AC ,
∴∠ GDF =∠ E ,∠ DGB =∠ ACB .
在△ GDF 和△ CEF 中,
∴△ GDF ≌△ CEF (ASA),∴ GD = CE .
∵ BD = CE ,∴ BD = GD ,
∴∠ B =∠ DGB =∠ ACB ,
∴ AB = AC ,
∴△ ABC 是等腰三角形.
(第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