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19 17:3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一、单选题
1.五口通商后,茶叶出口大幅度上升。同治六年(1867年),中国供给欧美国家茶叶总量约1.9亿磅,约占其消费总量的90%。伴随茶叶出口大量增加,国内各地新辟茶园增多,植茶面积迅速扩大。这种状况反映了当时( )
A.中国逐渐掌握对外贸易的主动权 B.自然经济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商品经济逐渐成为中国经济主体 D.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2.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来源 内容
太平天国方面 躯长大,面微圆而白,鼻高耳圆而小,其声音响亮而沉重,笑时屋为之震,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
清廷方面 身材魁硕,赤面高颛,有须,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
民国前后革命党人 面长丰满,红须,手垂过膝: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戏汉书》
A.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 B.不同的描述体现人物的多面性
C.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 D.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
3.“(他)的远征是中华帝国最后一次向“西域”的大举征伐。他本人把他的武功比隆于汉唐两代。……他为(这一地区)变成清朝的一个行省并使更多的汉族移民前往定居铺平了道路。”材料中的“他”指的是( )
A.李鸿章 B.林则徐 C.刘永福 D.左宗棠
4.有学者认为,在《辛丑条约》谈判期间,清政府代表分为军机大臣荣禄、“全权大臣”李鸿章和东南督抚张之洞等三个派别,三者之间矛盾重重。为了平衡相互之间的关系,他们不惜以牺牲条款利益为代价。这主要表明当时( )
A.晚清政府中央集权已名存实亡 B.清廷权臣明争暗斗激烈
C.清朝专制政治体制已病入膏肓 D.近代民族意识尚未形成
5.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造成这种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
A.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影响 D.各自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
6.在南京,金陵关税务司韩森满意地指出:“我相信外国人在南京比在别处还安全,虽然有排外的揭帖,但一贴上就被扯下来,换上意义相反的告示。”在湖广,张之洞断然下令:“已添重兵,出告示饬州县禁谣拿匪,敢有生事,立即正法:所有洋商教士,力任保护。”材料中张之洞等人的举动旨在( )
A.动摇晚清政府政治统治的根基 B.勾结外部势力镇压义和团运动
C.保护人民财产和维护社会稳定 D.维护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利益
7.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8.下图为美、英、德、日四国在中国直接对外贸易总额的占比情况。其中曲线①代表的是( )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日本
9.晚清时期,在中国出现了一种新颖的文学品种——“理想小说”。如表为部分代表作品的情况
作品及成书时间 作者 对未来社会的描述(片段)
《新中国未来记》 (1902年) 梁启超 1962年,“中华民主国”举行盛大的开国五十年纪念庆典。
《新纪元》 (1908年) 碧荷馆主人 1999年,所有沿海、沿江从前被各国恃强租借去的地方,早已一概收回。
《新中国》 (1910年) 陆士谔 1951年,海、陆两军,都是全球第一、国势强盛。军民一德,上下一心。
据此可知,当时的“理想小说”( )
A.促进了社会风俗变迁 B.带有强烈的政治关怀
C.体现了现实主义风格 D.引领先进的思想潮流
10.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通过下列史料能够认识到的历史事件是( )
“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
嗣后中外大小诸城……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迁谬之弊。
——《清德宗实录》卷418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乙巳
A.“百日维新” B.“东南互保” C.清末新政 D.武昌起义
11.如果研究维新变法思潮的具体内容,可查阅的原始史料是( )
A. B.
C. D.
12.近代以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其中,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3.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是( )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瀛寰志略》 D.《康輶纪行》
14.康有为明确称“(孔子)改制面曲成万物、范国万世”,则“天下古今大小一切”事皆应纳入孔子改制范围之内,亦当由孔子义理和制度来加以判断和衡量其是非对错。《万木草堂口说》中他称“以《仪礼》合律例读,便知今皆孔制”。東有为的这一思想( )
A.试图突破“中体西用”的束缚 B.意在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
C.扩大了政治革新的社会基础 D.体现出对儒学的理性反思
15.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 )
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B.改革缺乏必要社会基础
C.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 D.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经验
16.戊戌变法期间,德国获悉《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有聘任英文教习12人、德文教习1人的计划后,德国公使照会总理衙门,称这将会“损害中国的独立并使个别国家施加占优势的和不合理的影响”,要求增加德文教习名额。这一要求的实质是为了( )
A.缓和德英关系 B.推广德语教育 C.维护中国权益 D.争取在华利益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变局”论
最早用“变局”来描述鸦片战争后国内外形热的国人是黄钧宰。1844牛秋,他在《金击七墨》一书中写道:中国官民“初不知洋人何状革法国何方也。乃自中平西北,环海而至在南……中外一家,亦古今之变局哉”。1848年秋徐继舍在《瀛环志略》甲指出:“南洋诸岛国苇杭闽粤,印度近连西藏,汉以后、明以前.皆弱小.番部朝贡时通,今则背变为欧罗巴诸国埔头,此古今一大变局。”据统计,1840—1861年有关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的书籍只有22种,而阅读过这些书籍的人也是屈指可数。
士大夫的时代觉醒,认识到中国所处的变局.当是在1860年以后。就在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里写道:“乃自五口通商.而天下之局大变。”作为李鸿章的幕僚.他的著作对当时读书人有很大影响,越来越多的人用到“变局”这个词来形容当前的时代。薛福成1865年上书曾国藩,说“迄于今日,西洋诸国……并至于中国……以英吉利、俄罗斯、佛兰西、米利坚四国为最强,于是地球几无不通之国”。认为中国的内政不修,深闭固拒,墨守旧法亦是无法应对“变局”的重要原因。随着危机不断加深,“变局”论渐成时人共识。
——摘编自张宁等《浅论晚清士大夫的夷洋观和变局观》刘纯《“大变局”下中国近代文化的“觉醒”》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近代前期“变局”论进行阐释。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了适应在华贸易发展的需要,1864年,英商投资创立汇丰银行。1868年,该行已被公认为“在中国最为重要的公司”。19世纪七八年代以后,汇丰银行一家买卖的外汇数额,经常占上海外汇市场成交总额的60%-70%,其外汇买卖牌价成为中国外汇市场行情的准绳。从1874年到1890年,清政府共借外债26笔,汇丰银行一家贷了17笔,占70.04%,成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急先锋。1894年后,汇丰银行在承贷的外国银行中独占鳌头,并在每一笔对华贷款中,附加苛刻的条件,借此控制中国的税收存管等命脉。此外,汇丰银行营业即对外发行小额钞票,到1890年末,已达618万元,“与营业于东方各国之银行相比,则汇丰银行之兑换券流通数为最多”。
——摘编自姜建清、蒋立场《中国近代银行史》
材料二:1912年经孙中山先生批准,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成立伊始,即大力支持南京临时政府,经募公债、代收税款、稳定货币发行。1915年中国银行试办外汇业务,后又增加外币贷款、经理政府外债等业务,与外国银行相抗衡。1928年后,中国银行通过贷款支持,帮助经营困难的张裕酿酒公司、无锡荣氏申新纱厂渡过难关。20世纪30年代,中国银行斥巨资扶助铁道、公路、煤矿和水利建设,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支持内地经济振兴,率先发展农业贷款。抗战爆发后,恐慌蔓延,引发提存和抢购外汇风潮,中国银行为平衡汇市共投入英镑797万磅、美元1442万元。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银行积极为国纾难,每年经收侨汇占全国侨汇总数的50%以上,有力支援了前线。
——摘编自宗良、孙雨心《百年中行金融报国的历程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汇丰银行在中国迅速扩张的表现及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银行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表
企业名称 概况
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 总投入近千万两白银用于购买机器设备等,由美国人负责生产技术。但生产效率低下,其生产的枪炮普遍落后西方二三十年。
福州船政局(1866年) 共聘用外国技术人员有52人之多,其所需的木材皆购自东南亚各国,平均每生产一艘船的成本是购买同样船只费用的两倍以上。
兰州制呢局(1880年) 总监工为德国人,5名技工也来自德国。从德国引进机器设备,但与兰州本地出产的羊毛毛质不匹配,导致效率低下。
汉阳铁厂(1890年) 前后总计耗费千万两之多,从英国购买设备,但与当地煤、铁矿石不匹配。因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不合格,建成之后被迫停产。
——据陈佳琪《论洋务企业技术引进的特点及意义》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苏联帮助下建成了一批国营企业,在煤炭、电力、机械等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占据绝对优势。进入1960年代,我国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原则,中央政府领导国营企业在20多个基础性和共用性技术领域发起“大会战”,来攻坚克难。以机械工业为例,中央政府在1961—1969年启动“九大装备”重大任务专项,动员了国务院的10个部委,100多个国营大型工厂,1000多名工程师和超过10000名工人,共设立了100多项重大项目。到1969年,该项目建成了9套大型成套设备,包括840类,1400多台复杂、精密的重大机器设备,基本解决了中国在工业机械上对外依赖的问题。
——据王思霓、王彩萍《国有企业提升产业链韧性的历史性成就与规律性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企业引进技术的历史背景与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有企业在技术引进上的进步之处,并简要评价20世纪60年代国有企业在技术领域的“大会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孙中山所表达的种种理想不无认识上的偏颇,如他发展海洋实业的思想仍受到当时西方海权论的影响,对海洋经济的认识多集中在港口、航运、造船等很狭窄的方面,具体设计也不尽合乎国情,而且他争取中华海权的努力由于旧中国的黑暗与腐朽并没有如他所希望的那样取得圆满的结局,但他对近代中国海权沦丧的深刻认识和对国人提高海权意识的宣传与呼吁以及建立强大的海军、全面发展海洋事业的谆谆教诲都是高瞻远瞩的,体现了他振兴中华的崇高理想和建设近代化国家的热望,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很强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史春林《孙中山海权观评析》
材料二:毛泽东研究海权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其研究往往更多地尝试回应当时各种焦点议题,尤其是领土争端、领海范围问题、台海危机、海洋开发等,其独立解决应景性议题的能力极强。毛泽东海权观中的“同世界人民一起创建一个和平的海洋”主张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包容性。他认为实现上述主张的具体办法就是建设“海上铁路”,所谓“海上铁路”本质上就是找寻中国发展海权同人类共享海洋一致与和谐的规律,而“海上铁路”本质上就是中国联通世界海洋交通网络,开创一个世界各国共享海洋的新格局,这一超前理念不仅是对中国海权最为有力的解读,而且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多元开放、包容平和的理念不谋而合。
——摘编自戴晨城《毛泽东海权观的生成、内容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海权观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海权观的特点。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历史人物记录的因素。选择C:太平天国、清廷、革命党的阶级属性不同,立场有异,基于自身需要,故而对洪秀全的描述出现不同。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不同阶级基于不同立场对洪秀全的记载不同,而非史料的不同。排除B:材料中描述是服务于不同阶级的立场需要,部分内容矛盾,真假难辨,不是体现人物的多面性。排除D:阶级立场不同导致材料中对人物的描述有异,而不是时期不同导致描述不同。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他)的远征是中华帝国最后一次向“西域”的大举征伐。他本人把他的武功比隆于汉唐两代。……他为(这一地区)变成清朝的一个行省并使更多的汉族移民前往定居铺平了道路。”并结合所学可知,左宗棠收复新疆,保护了新疆后方广大的土地,D项正确;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早年随业师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与捻军起义,并受命组建淮军,因战功擢升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累加至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肃毅伯,期间着手办理洋务,创办了北洋水师,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林则徐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为主张严禁鸦片及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有“民族英雄”之称誉,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刘永福1883年率黑旗军参加中法战争,屡次大败法军。甲午战争期间,奉命赴台抗日,但最终失败,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辛丑条约》谈判期间,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相互倾轧,矛盾重重,为了本集团利益,甚至不惜牺牲国家民族利益,说明清朝的政治体制已经不可救药,病入膏肓,故C项正确;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故A项错误;“清廷权臣明争暗斗激烈”属于现象,不是本质,故B项错误;“近代民族意识尚未形成”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5.答案:A
解析:A.1895年甲午战败,中华民族危机加深,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出现了不同的选择,所以出现材料中的现象;B.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以后;C.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影响不会导致张謇选择了实业;D.材料中三个人物都是资产阶级的代表。故选:A。
6.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所述可知,这一举动是发生在义和团运动期间,东南督抚联合列强共同镇压义和团的东南互保运动,B项正确;动摇晚清政府政治统治的根基是义和团运动的结果影响,不是张之洞等人的目的,张之洞等人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排除A项;保护人民财产和维护社会稳定不是其根本目的,排除C项;维护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利益也不是其根本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B
解析:题干表明梁启超等的改制主张仅仅获得了很小的一部分人支持,遭到了近万名举人的激烈反对,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B项正确;梁启超等主张废除的是死板僵硬的八股取士,不会完全断送读书人的政治前途,A项排除;参加会试的举人并不能代表全部的知识分子,会试举人因自身利益反对梁启超等的改制,不能得出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的结论,C项排除;题干中梁启超等只是主张废除八股取士,并没有反映出新旧学之间的矛盾,D项排除。
8.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82年—1936年(世界)。根据材料信息,英国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且一战削弱了英国,所以①是英国,B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不断扩大在中国的势力,故②是美国,排除A项;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而且德国主要在欧洲发展势力,中国不是一战后侵略的地点,故④是德国,排除C项;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对中国的侵略,日本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日本在华侵略势力不断扩大,故③是日本,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据材料“1962年,‘中华民族国’举行盛大的开国五十年纪念庆典”“1999年,所有沿海、沿江从前被各国恃强租借去的地方,早已一概收回”“1951年,海、陆两军,都是全球第一、国势强盛。军民一德,上下一心”和等信息和所学可知,当时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在晚清时局动荡,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展开了对未来中国的想象,契合了近代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寄托了对独立强大和先进发达的新中国的美好期望,B项正确;“促进了社会风俗变迁”夸大了“理想小说”的影响力,也非材料主旨,三个“理想小说”的作品都强调新的中国的强大繁荣的地位,排除A项;“理想小说”体现了对新的中国未来美好社会的憧憬和想象,属于浪漫主义风格,排除C项;当时引领先进的思想潮流是民主共和,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明定国是诏书”指《定国是诏》,是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的诏书,这是光绪帝为百日维新颁布的改革纲领,A项正确;“东南互保”协议达成时间是190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清末新政开始的时间是1901年,排除C项;武昌起义的时间是1911年,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研究维新变法思潮可查阅的原始史料是康有为的著作《孔子改制考》,C项正确;《海国图志》是魏源的著作,排除A项;《资政新篇》是洪仁玕的著作,排除B项;《革命军》是邹容的著作,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是《辛丑条约》,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是《瀛寰志略》,C项正确;《四洲志》是由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一部世界地理著作,成书于清朝末年,排除A项;《海国图志》作者魏源,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排除B项;姚莹在西南各地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著《康輶纪行》一书,排除D项。故选C项。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孔子)改制而曲成万物、范围万世”“亦当由孔子义理和制度来加以判断和衡量其是非对错”“以《仪礼》合律例读,便知今皆孔制”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强调孔子改制的重要性,借用孔子来托古改制,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意在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故选B项。A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理性反思”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D项。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根据材料可知戊戌变法时期,在短时间内发布大量诏令,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但并未考虑到这些诏令能否实施,带有较为明显的急功近利色彩,说明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经验,D正确;A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中涉及的是戊戌变法中改革政令实行过程中的问题,并未提及变法的社会基础,而且民众是否支持变法和实施者急切发布命令之间没有因果联系,排除B;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并不能导致戊戌变法期间短时间内发布大量政令这一现象,排除C。
16.答案:D
解析:材料中英文教习和德文教习人数差距很大,德国要求增加德文教习名额反映的是英德在华的争夺,不会缓和德英关系,排除A项;京师大学堂的英文教习和德文教习数量涉及英国和德国在中国的力量体现、文化影响等,德国认为德文教习少而要求增加,其实质是为了增强德国在中国的影响力,争取在华利益,而非推广德语教育,排除B项,D项正确;戊戌变法期间,德国在中国是侵略者,这一要求的目的不可能是维护中国的利益,排除C项。
17.答案:论题:“变局”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近代中国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阐述:近代以来,英国、法国、美国、俄国等国家先后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侵略扩张。中国依然固守农耕经济,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19世纪四五十年代,在亚洲原为中国的朝贡国陆续被迫开放,变成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徐继畲的变局观察觉到这一点。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给中国带来更为严重的冲击,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朝贡贸易体制被彻底打破,同时西方科学技术也在中国进一步传播,李鸿章等人发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以自强。以薛福成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主张进行政治变革,实行君主立宪制应对民族危机。
综上所述,随着近代中西经济实力、国际地位的逆转,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加深,中国近代出现了各种变局观念。
解析:
18.答案:(1)表现:垄断(控制)中国外汇交易;向清政府放贷;控制中国财政经济命脉;发行大量货币搜刮中国财富。历史背景:新的商业经营形式被引入近代中国;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列强加紧侵华,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不断发展。
(2)贡献:巩固辛亥革命成果;积极维护金融主权;扶助民族实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投资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稳定金融秩序;经办侨汇,支援抗战。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表现:据材料“汇丰银行一家买卖的外汇数额,经常占上海外汇市场成交总额的60%-70%”得出垄断(控制)中国外汇交易;据材料“清政府共借外债26笔,汇丰银行一家贷了17笔”得出向清政府放贷;据材料“在每一笔对华贷款中,附加苛刻的条件,借此控制中国的税收存管等命脉”得出控制中国财政经济命脉;据材料“对外发行小额钞票,到1890年末,已达618万元”得出发行大量货币搜刮中国财富。历史背景:结合所学,汇丰银行在中国迅速扩张的国际背景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不断发展,列强对外扩张;国内背景是列强加紧侵华,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新的商业经营形式被引入。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贡献:据材料“大力支持南京临时政府”得出巩固辛亥革命成果;据材料“与外国银行相抗衡”得出积极维护金融主权;据材料“通过贷款支持,帮助经营困难的张裕酿酒公司、无锡荣氏申新纱厂渡过难关”得出扶助民族实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据材料“斥巨资扶助铁道、公路、煤矿和水利建设”得出投资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据材料“为平衡汇市共投入英镑797万磅、美元1442万元”得出稳定金融秩序;据材料“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银行积极为国纾难,每年经收侨汇占全国侨汇总数的50%以上,有力支援了前线”得出经办侨汇,支援抗战。
19.答案:(1)历史背景: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西方加紧对外扩张;两次鸦片战争,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西方坚船利炮,冲击了传统保守观念;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思想的影响。
特点:投入巨大,对外依赖性强,具有盲目性,效果不显著等。
(2)进步之处:由中央政府统一领导;集中于基础产业与支柱产业;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原则;集中力量完成重大项目等。
评价:“大会战”是我国应对外部危机的主动选择(中苏关系破裂以及美国的威胁),意在保证我国经济安全与稳定;增强了我国科技实力与创新能力,减轻了对外国的依赖;增强了我国工业实力,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增强了产业链韧性,保障了我国经济安全;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
解析:(1)本题为背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1865—1890年(中国)。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865年—1860年可知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西方加紧对外扩张:结合洋务运动的背景可知两次鸦片战净,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结合鸦片战争对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可知西方坚船利炮,冲击了传统保守观念;根据鸦片战争后的开眼看世界可知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思想的影响。
特点:根据材料“总投入近干万两白银用于购买机器设备等”“共聘用外国技术人员有52人之多,与兰州本地出产的羊毛毛质不匹配,导致效率低下可知投入巨大,对外依赖性强,具有盲目性,效果不显著等。
(2)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步之处:根据材料“我国在苏联帮助下建成了一批国营企业,在煤炭、电力、机械等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占据绝对优势”可知,由中央政府统一领导;集中于基础产业与支柱产业;根据材料“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可知,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原则:根据材料“领导国营企业在20多个基础性和共用性技术领域可知,集中力量完成重大项目等。
评价:结合“大会战”的背景1960年代可知,“大会战”是我国应对外部危机的主动选择(中苏关系破裂以及美国的威助),意在保证我国经济安全与稳定;根据材料“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可知,增强了我国科技实力与创新能力,减轻了对外国的依赖:根据材料动员了国务院的10个部委,100多个国营大型工厂,1000多名工程和超过10000名工人,共设立了100多项重大项目"可知,增强了我国工业实力,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增强了产业链韧性,保障了我国经济安全:结合我国的制度优势可知,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
20.答案:(1)西方海权论的传入;清末海权意识的觉醒;民族危机的加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鸦片战争、甲午海战中国战败的影响。
(2)解决应景性议题的能力极强;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具有包容性;理念具有超前性。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受到当时西方海权论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第(2)问,根据材料二“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其独立解决应景性议题的能力极强”“主张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包容性”“这一超前理念”“多元开放、包容平和的理念”等信息进行概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