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 习题课件(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 习题课件(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19 23:19:20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
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2022年版课程标准: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1.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使社会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三国鼎立局面的形
成,实现了局部统一,使中国历史从动乱走向新的安定。
2.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人物而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在他死后,他的儿
子曹丕于220年建立魏国,东汉灭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称:赤壁之战示意图
时间:208年
交战双方:孙刘联军和曹军
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曹操带着败兵
北撤
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曹、刘、孙三方的军事力量相对均衡,任何一方都无法吞并其他两方
以实现统一,于是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是历史的进步。
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从政治上看,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改变了天下分崩的局面,形成了魏、蜀、吴三
个相对稳定的政权。相对而言,这是一种进步。从经济上看,东汉末
年,军阀割据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
相对稳定的政权可以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
诗中所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课后活动”)
[答案] 参考答案:景象:人民生活困苦,社会混乱。原因:东汉末期
军阀割据混战。
1.曹操曾写诗言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当时的曹操“志”在( )
D
A. 消灭袁绍 B. 称雄北方 C. 废汉建魏 D. 统一全国
2.官渡之战前后历时约8个月。据《三国志》记载,此战役中曹操以2
万多兵力出奇制胜,击败了袁绍10万之兵,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
经典战例。官渡之战的胜利( )
A
A. 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B. 使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C. 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D. 扫平了关中的割据势力
3.(2024·广州市黄埔区期末改编)唐朝诗人李白曾作诗描绘中国古
代某次战役:“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
周瑜于此破曹公。”这场战役的影响是( )
C
A. 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 B. 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C. 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D.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4.【时空观念】绘制历史知识示意图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
面是小华绘制的历史形势图,①②处应该填入的是( )
B
A. ①曹操 ②成都
B. ①曹丕 ②成都
C. ①曹丕 ②长安
D. ①曹操 ②长安
5.(2023·深圳市龙华区期末)《三国志》中记载:“(黄龙)二年
春……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这一
记载反映了( )
B
A.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B. 吴国加强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C. 赤壁之战的惨烈战况 D. 蜀国加速对西南地区的开发
6.(2024·东莞市期末)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虽然兼并战争仍
在进行,但这种局部统一和之前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相
比,又前进了一步。“又前进了一步”是指( )
A
A. 为以后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B. 避免出现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
C. 促进三国疆土的继续扩展 D. 南北社会经济的同步发展
7.三国时期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要求。(10分)
材料一:毛玠对曹操说,我们现在应当尊奉天子,并打着天子的旗号
来命令那些不肯臣服的人,同时要注意发展生产,积蓄军事力量,这
样就可以实现称霸天下的大业。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袁绍兵多也
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1)材料一中毛玠提出的这个建议使曹操获得了怎样的优势?曹操后
来在哪次战役中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2分)
[答案] 优势:①曹操可以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取得了政治主动权。
②注重发展生产使曹操的势力壮大。(答出一点即可,1分)
战役:官渡之战。(1分)
材料二:战前曹操的优势是非常大的。第一,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
其他诸侯自然在政治正确性上难以争锋;第二,曹操以新胜之军南下,
其气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数倍于孙、刘两家。不过曹操却因……兵
败……
(2)材料二评述的是哪次战役?分析这次战役对当时社会局势的影响。
(2分)
[答案] 战役:赤壁之战。(1分)
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1分)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曹操在材料一反映的战役中以少胜多,
而在材料二反映的战役中却以多败少的原因。(4分)
[答案] ①在官渡之战中曹操战术得当,任用贤才,虚心纳谏,采用各
种措施来增强实力,最终以少胜多;②在赤壁之战中曹操骄傲轻敌,
而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用火攻打败
曹军,最终曹军大败。(每点2分,共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曹操在两次战役中的不同结局给了我们怎样
的启示。(2分)
[答案] ①战略战术要运用得当;②不能骄傲轻敌;③要适时出击;等
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共12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
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2022年版课程标准: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1.右面示意图可以反映( )
B
A.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局面
B. 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C. 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D. 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2.晋武帝实现全国统一后,“日益骄侈,荒淫怠政,后宫姬妾近万”。
荆州刺史石崇与大臣王恺斗富,穷极珍异,骇人听闻。上述材料反映
出西晋( )
A
A. 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B.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C. 宗室诸王势力强大 D. 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3.“经过这次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大量伤亡,西晋的统
治机能也从此瘫痪。”材料中的“这次变乱”指的是发生在晋惠帝时期的
( )
D
A. 黄巾起义 B. “国人暴动” C. 大泽乡起义 D. 八王之乱
4.《闽书》记载:“(西晋)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荡(动荡),
衣冠始入闽(福建)者八族。”这反映了当时( )
B
A. 政治清明,生活稳定 B. 北方战乱,人口南迁
C. 江南开发,重心南移 D. 锐意改革,民族交融
5.(2023·东莞市期末)下图所示的文物发现于甘肃嘉峪关,反映了
魏晋以来北方内迁民族( )
B
牧马图(魏晋墓壁砖画)
耕牛图(魏晋墓壁砖画)
A. 生活习俗的转变 B. 生产方式的转变
C. 思想观念的转变 D. 饮食爱好的转变
6.西晋的灭亡给后世留下深刻的教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分)
材料一:(钱)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
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
——《晋书·鲁褒传》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流行什么样的社会风气?你如何看待这种风气?
(3分)
[答案] 社会风气:①金钱至上,唯利是图。②享乐之风盛行。
(每点1分,共2分)
评价: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1分)
材料二: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
邦复业,此其时矣。”
——《晋书·刘元海载记》
(2)材料二中的“司马氏骨肉相残”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
识回答,这一历史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答案] 历史事件:八王之乱。(1分)
影响:①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
口迁徙。②给北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严重削弱西晋国力,成为西晋
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每点1分,共2分)
材料三:晋惠帝时,山西发生饥荒,皇族司马腾乘机掳掠内迁各族人
民,卖往山东、河北做奴婢,用来换取军粮。当时二十多岁的石勒也
在被掠卖的行列中。他历尽饥饿、疾病后,被卖到山东做奴隶。后来
石勒起兵反晋,建立了后赵政权。
(3)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西晋会成为一个短命的王
朝以及西晋的短命给后人留下的启示。(4分)
[答案] 原因:①统治阶级腐朽堕落。②八王之乱造成巨大灾难。③统
治者进行残酷的民族压迫。(答出两点即可,2分)
启示:统治者要勤政爱民,胸怀天下,励精图治,居安思危等。
(言之有理即可,2分)(共22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
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四单元总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趋势与特征:
1.政治:政权更替频繁,出现局部统一政权,这是古代中国由分裂重新
走向大一统的重要时期。
2.经济:北民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
础。
3.民族关系: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4.科技文化:承上启下,科技文化成就辉煌。
续表
1.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1)战乱破坏社会生产力,安定和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地区间的经济技术交流、推广,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3)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互相学习,加深了彼此间的交往,促
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4)发展经济要因地制宜。
2.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借鉴意义。
(1)各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2)中华民族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就不能故步自封,而应改革开
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
3.列举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各民族交往的史实及对民
族关系的认识。
(1)史实:①秦朝时,蒙恬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②汉朝时,
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将匈奴驱逐到大漠以北,解除了其长期对西
汉边境的威胁;③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使民族关系趋于缓和;
④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2)认识: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但和平交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无论战与和都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发展,最终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1.(2020·广东深圳中考)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历史
文学作品来了解史实。《三国演义》中“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
的故事有助于我们了解( )
C
A. 桂陵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2.(2021·广东中考)东晋初年,大量避乱南迁的北方贵族定居浙东,
他们主要参与制造业、商业和运输业等经济活动,很少涉足大土地农
业经营。这表明北方贵族( )
C
A. 缺乏生产工具和技术 B. 可支配的劳动力不足
C. 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 D. 排斥南方的本地贵族
3.(2021·广东广州中考)研究发现,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慕容部从
辽西主动迁到中原地区。后来,鲜卑族慕容部便从历史上“消失”了,
只留下“慕容”一词作为一个姓氏存在。这一现象表明南北朝时期
( )
A
A. 民族交融加强 B. 南北发展平衡
C. 经济破坏严重 D. 文学艺术繁荣
4.(2024·广东中考)魏晋时期,朝鲜半岛的高句丽大量引进《论语》
《史记》《汉书》等儒家经典和史学名著,当地人不仅能诵读汉文著
作,还能使用汉文写作。这体现了( )
C
A. 儒家学说的包容性 B. 中原文化的影响力
C. 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D. 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5.(2023·广东中考)天文学与数学是两个关系密切的学术领域。在
上述两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成就的是( )
D
A. 张仲景 B. 贾思勰 C. 王羲之 D. 祖冲之
1.(2023·天津中考)学习历史需要了解和掌握历史纪年方法。赤壁
之战发生的208年还可以表述为( )
C
A. 2世纪初 B. 2世纪末 C. 3世纪初 D. 3世纪末
2.(2023·湖南衡阳中考)《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书中“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
道。这些故事都与哪一场著名战役有关( )
B
A. 官渡之战 B. 赤壁之战 C. 淝水之战 D. 桂陵之战
3.(2024·湖南中考)西晋灭亡后,大量北方人口南迁。截至南朝初
期,南渡人口已达九十五万,占当时南方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这推
动了( )
C
A. 八王之乱的爆发 B.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C. 江南地区的开发 D. 北方农业技术的进步
4.(2023·湖南岳阳中考改编)“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
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材料描述的是4世纪末期一场以少胜多
的著名战役。这场战役是( )
C
A. 巨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淝水之战 D. 赤壁之战
5.(2023·四川宜宾中考)《魏书》记载,北魏孝文帝改革前,举行
祭典依北土旧俗,由有司代祭;改革后,按华夏礼制,由皇帝亲祭。
这一变化( )
C
A. 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B. 推动了北魏统一南北
C. 促进了鲜卑政权的汉化 D. 提升了官员的政治素养
6.(2023·湖北荆州中考)朱绍侯在《中国古代史》中写道:“这一时
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
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
的附带同化。”以上材料说明( )
B
A. 汉族在民族交融中占主导地位 B. 民族交融方式多样
C. 斗争是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 D. 胡汉之别观念淡化
7.(2024·河南中招)曹魏建立后,百姓购买物品、计算物价皆普遍
使用布帛或谷物。北魏孝文帝时,北方很多地方“犹以他物交易,钱略
不入市也”。该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北方( )
D
A. 铸币金属匮乏 B. 币制较为混乱
C. 农业技术落后 D. 商品经济衰退
8.(2024·四川成都中考)北魏时期,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不
仅系统总结了6世纪以前中国北方的传统农学成就,还总结了内迁少数
民族的医疗技术和畜牧业经验。这体现了当时( )
B
A. 南北文化的交流 B. 民族交融的趋势
C. 阶级矛盾的缓和 D. 传统科技的转型
“天下第一行书”
东晋王羲之《兰
亭集序》(摹本)
9.(2023·湖北武汉中考)行书是介于草书、楷书
之间的一种书体,其书写流畅,不像草书那样难认,
也不像楷书那样端庄。观察右图可知,行书的特征
之一是( )
B
A. 字形方扁,严实厚重
B. 简练明快,势巧形密
C. 纵意奔放,张扬跳跃
D. 棱角分明,骨力遒劲
10.(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北魏迁都洛阳后营建的龙门石窟,从其
飞天身上飘扬的丝带、清瘦飘逸的风貌和超凡脱俗的神韵中,可以窥
探到中原汉文化的诸多影响。这一现象反映出( )
D
A. 南北政权对峙 B. 江南经济开发
C. 书法艺术成熟 D. 北方民族交融(共19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
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2022年版课程标准:了解东晋时期的人口迁徙和江南区域开发。
1.西晋的统治范围以北方为主,定都洛阳;东晋的统治范围主要集中在
长江以南,定都建康。
2.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虽然得到开发,但整体上仍落后于北
方地区。
3.建康就是今天的南京,因三国时的吴国、东晋、宋、齐、梁、陈都定
都于此,故有“六朝古都”之称。
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
(1)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
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2)北方战乱不休,南方相对比较安定,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
重大战争大体上都发生在北方,基本没有波及江南地区。
(3)南方的一些统治者采取发展经济的措施,如三国时期,蜀汉
实行减轻赋税、奖励农耕政策;南朝宋武帝刘裕比较注重发展生产,
减轻农民负担,在南朝宋初30多年里,南方出现了东晋以来少有的安
定局面。
(4)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5)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
这首诗与手工业的哪个行业有关 哪些诗句体现了宝剑的制作水平
(“材料研读”)
[答案] 参考答案:行业:冶铸。诗句:照人如照水,切玉如切泥。
1.下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其中①处的政权名称
是( )
A
A. 东晋 B. 北魏 C. 后秦 D. 宋
2.(2024·深圳市龙华区期末改编)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中
写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都是东晋著名的
士族,当年他们居住在乌衣巷。从刘禹锡的诗句中至今仍可感受到王、
谢当年的风光。下列选项最能佐证这种“风光”的是( )
D
A.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B. 王猛担任前秦丞相
C. 谢安指挥淝水之战 D. “王与马,共天下”
3.南朝历史始于420年,止于589年,历经四个王朝。按照更替的先后
顺序,这四个王朝依次是( )
B
A. 梁、宋、齐、陈 B. 宋、齐、梁、陈
C. 齐、宋、梁、陈 D. 陈、宋、齐、梁
4.(2023·广州市白云区期末)“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
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
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
区。”这段材料意在说明( )
A
A.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B.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 江南地区自然环境优越 D. 北方经济全面落后
5.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据记载,晋室
南渡时有大量人口随着晋室南迁。北方人民流亡南下( )
A
A. 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B. 使北方长期处于战乱
C. 导致三国鼎立局面出现 D. 加剧了民族间的隔阂
6.南朝时,建康城除了城内官立的大市、北市、东市、宫市等以外,
沿着秦淮河东北岸一线,又置有官市征税的大市及十余所小市。这反
映出建康城( )
D
A. 自然条件优越 B. 生产技术先进
C. 手工业分工精细 D. 商品交易活跃
7.(2023·深圳市龙华区期末)右图是出土于今南京市的南
朝青瓷莲花尊,是我国罕见的佛教艺术珍品,是南北朝时
期同类器物中最大、最精美者,堪称“青瓷之王”。该文物
反映了当时( )
C
A. 南朝国力强盛,社会安定 B. 文化艺术已达到顶峰
C. 南方制瓷工艺显著提高 D. 南方经济已超过北方
8.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8分)
材料一: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传》
材料二: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稍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司马光《资治通鉴》
(1)材料一的人名中蕴含了丰富的时代信息,试推测当时农业生产领
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了什么?(2分)
[答案] 新现象:牛耕的出现。(1分)
说明:生产力水平提高。(1分)
(2)材料二反映了西晋末年怎样的历史现象?该现象对我国以后的经
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答案] 历史现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2分)
影响: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2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2分)
[答案] 先进的生产工具、战乱、劳动力、生产技术等。(2分)(共19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
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2022年版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
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1.《齐民要术》是我国而非世界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2.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
书—行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称:《齐民要术》
作者:贾思勰
地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凸显了我国古
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
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齐民要术》对后世农学的
发展有深远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称:《兰亭集序》(摹本·局部)
原作者:王羲之
地位:“天下第一行书”
简介:作品中出现的“之”字无一雷同,追求结构上的变
化或笔法上的变幻,运笔圆转自如,达到了出神入化的
境界
对王羲之的评价:其艺术风格与文字内容有机结合,达
到书法艺术的顶峰,被誉为“书圣”
续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意义。
(1)原因:①对秦汉时期科技文化成果的继承、改革和创新,是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前提。②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江南地区的
开发,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③民族大交
融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2)意义: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的发展,为隋唐时期科技文
化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什么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材料研读”)
[答案] 参考答案: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受天气和自然条件的限制,顺应
天时地利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齐民要术》一书综合整理了西周以来的农艺科学文献,记录了当
时农艺的实践经验,涵盖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内容。由此
可知,这部书( )
D
A. 图文并茂,艺术水平高 B. 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C. 家喻户晓,传播范围广 D. 内容丰富,综合性强
2.他不仅在中国享有盛名,在世界上也广为人知,巴黎“发现宫”科学
博物馆的墙壁上注文介绍了他求得的圆周率,莫斯科大学礼堂前的廊
壁上镶嵌有他的大理石塑像。“他”是( )
D
A. 贾思勰 B. 华佗 C. 张仲景 D. 祖冲之
3.“他生活在曹魏时期,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
趣,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这位著名的书法家是( )
A
A. 锺繇 B. 胡昭 C. 王羲之 D. 顾恺之
4.(2024·广州市增城区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中
华民族继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创造出璀璨的文化,
右图作品既有道家的“飘逸”,又有儒家的“文质”,反
映了中华文化的“中和之美”。这一作品( )
A
A.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B. 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C. 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 D. 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特点
5.(2023·深圳市龙华区期末改编)《洛神赋图》是他以三国时期魏
国杰出诗人曹植的《洛神赋》名篇为蓝本创作的连环故事长卷画,是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他的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
材料中的“他”( )
C
A. 擅长山水画 B. 画风粗犷雄浑
C. 擅长人物画 D. 被后人誉为“书圣”
6.(2024·汕头市龙湖区一模)北魏中期,云冈石窟原来衣装袒露的
佛像开始穿上南朝士大夫的“褒衣博带”装,即宽袍大袖宽带。到后来,
佛像变得特别消瘦,呈现汉风的“秀骨清相”。这一变化反映当时石窟
艺术( )
D
A. 吸收了佛教文化 B. 体现了市民需求
C. 消除了胡汉隔阂 D. 体现了民族交融
7.雕塑艺术是一种可以反映社会生活的造型艺术,它随着时代发展而
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材料二:如果从艺术风格来说,云冈石窟的造型反映了北魏前期的生
活写真,其雕像的线条粗犷洗练……后来北魏从大同南迁至洛阳,北
魏政权为了更好地巩固统治和减少民族冲突,全面汉化……这时候龙
门石窟的雕像造型开始圆滑细致,呈现汉族文化特有的审美观。
(1)根据材料一,指出石窟艺术的修建反映了哪一宗教的盛行。这从
侧面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什么特点?(4分)
[答案] 宗教:佛教。(2分)
特点:善于在兼收并蓄中博采众长。(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从云冈石窟到龙门石窟,石窟造型风格发生了
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答案] 变化:造型从粗犷洗练变得圆滑细致,呈现汉族文化特有的审
美观。(2分)
主要原因: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②各民族的文化交融。
(每点1分,共2分)
(3)石窟艺术是珍贵的历史“活化石”,请你为保护石窟艺术设计一条
宣传标语。(2分)
[答案] (示例)保护文化遗产,人人有责,从我做起。(言之有理即
可,2分)(共19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
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022年版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
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
展的意义。
1.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
的著名战役。
2.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方式:人口迁徙、统治者的改革、和亲、战争等。
1.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①北魏原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需
要;②平城地理位置偏北,不利于对黄河流域的控制;③洛阳的自然条
件和地理位置优越,能更好地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2)影响:①一方面加强了与汉族等其他民族间的联系,有利于
更好地学习中原文化,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控制;②
北魏孝文帝迁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都城迁移,而是具有重大文化转型
意义的行动;③迁都成功是北魏孝文帝同保守势力斗争的一次胜利。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
①三国时期,曹操统一北方;②280年,西晋统一全国;③4世纪后
期,前秦统一北方;④439年,北魏统一北方;⑤577年,北周统一北方。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交融的高潮?(“想一想”)
[答案] 参考答案:魏晋以来,各民族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之间的交
流,在生产生活上、政治制度上、思想文化上、社会习俗上相互借鉴、
吸收,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1.383年,苻坚不顾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
国,两个政权之间爆发了一场著名的战役,史称( )
D
A. 长平之战 B. 马陵之战 C. 垓下之战 D. 淝水之战
2.(2023·肇庆市高新区期末)鲜卑族贵族集中在平城,保守势力顽
固,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大,于是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该材料反映
了( )
C
A. 北魏迁都遇到的困难 B. 北魏迁都的条件
C. 北魏迁都的原因 D. 汉化措施的问题
3.(2024·广州市越秀区一模改编)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官员在朝廷
上必须使用汉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
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 )
B
A. 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 促进了民族交融
C. 改革和发展了中央官制 D. 加强了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4.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开始设置县、郡管理地方;战国时期,商鞅
在秦国确立县制;十六国时期,大量胡物、胡俗在中原推广;北魏孝
文帝推行全面汉化政策。这主要表明历史人物的活动( )
A
A. 顺应了当时的时代潮流 B. 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
C. 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 D. 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5.先秦时期,人们用菰叶(菱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之为“角黍”。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已将北方的角黍和江南的筒粽统称为“粽”。这
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C
A.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 南北文化习俗交融 D. 端午节日开始形成
6.(2024·茂名市一模改编)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共
同缔造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北魏时期女性服饰演变。
都城(时间) 平城(398—494年) 洛阳(494—534年)
服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解读 头戴风帽,身着窄袖长袍 防寒保暖,适合游牧生活 头梳发髻,身着襦裙端庄
典雅,凸显汉文化元素
(1)根据材料一,简述北魏不同时期女性服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女性服饰产生变化的原因。(4分)
[答案] 变化:由充满鲜卑特色变为充满汉服元素。(2分)
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以汉服代替鲜卑服。(2分)
材料二:孝文帝在统治期间(5世纪末)采取一系列措施,要求鲜卑族
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官制等。他总结和肯定
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
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
也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
各族人民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
乐、胡舞,尊重妇女的意识,夷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
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2)根据材料三,概括当时民族融合的特点。(4分)
[答案] ①汉化为主,相互学习;②形式多样;③思想文化、生活观念
相互交融;等等。(答出两点即可,4分)
(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关系的主流。
(2分)
[答案] 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