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
文明的起源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2022年版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
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
1.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代表有北京人、山顶洞
人;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代表有河姆渡人、半
坡人。
2.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能够制作陶器。河姆渡人制作的最具特色的陶
器是黑陶,半坡人制作的最具特色的陶器是彩陶。
1.几何印纹陶:南越族使用的陶器,表面大多数压印有几何印纹。珠
江三角洲地区是几何印纹陶器最发达的地区。
2.干栏巢居:秦汉时期,广州地区越人盛行住干栏式建筑。所谓干栏
是用竹木等建房材料,将房子搭成两层,下层养牲畜,上层住人,可
以起到防潮,防止毒蛇、野兽对人的侵袭等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称: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
制作时间:距今约6 000年
意义: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艺术价值:盆的形状为圆形,底部平坦,边缘圆
润。这种设计不仅实用,而且具有很好的稳定
性。最引人注目的是盆表面的彩绘,人面鱼纹是
其主要纹饰,既神秘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充分
展现了半坡人的想象力和审美观
1.考古工作者在某遗址中发掘出房屋、圈栏,生产工具主要有石斧、
石铲、石锄等,还发现了粟类等粮食作物。据此推断该地区( )
B
A. 处于旧石器时代 B. 兴起了原始农业
C. 产生了早期国家 D. 青铜器工艺成熟
2.右面是中国某原始农耕遗址里干栏式建筑的复原图。该建筑是用木
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而成的。这处原始农耕遗址是( )
A
A. 河姆渡遗址 B. 陶寺遗址 C. 大汶口遗址 D. 半坡遗址
3.(2023·山西中考)右图中的文物出土于浙江余姚河
姆渡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工具“耒耜”,其“入土曰
耜,耜柄曰耒”。据此推测,“耒耜”可用于( )
B
A. 取火 B. 耕地 C. 纺织 D. 制陶
4.(2024·惠州市惠城区一模改编)以磨制石器与彩陶为特征的仰韶
文化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史上命名的第一个考古学文化,也是中国第一
个被科学认识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以下属于仰韶文化的遗址是( )
B
A. 北京人遗址 B. 半坡遗址
C. 河姆渡遗址 D. 陶寺都城遗址
5.西安半坡博物馆一项全新的青少年互动体验活动——“史前工场”开
放后,游客们通过各种项目设置,全方位地体验了半坡人的原始生活
和文化。游客们体验的项目可能是( )
B
A. 在田里插秧栽稻 B. 搭建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C. 制作打制石器 D. 制作象牙雕刻
6.陕西西安发现的半坡遗址中,先后出土了粟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
生动物的骨骸化石。同时还发现了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等各种彩
陶。据此推测半坡居民( )
A
A. 过上农耕生活 B. 掌握纺织技术
C. 产生贫富分化 D. 建立早期国家
7.原始农耕文化的形成是中国农业文明的开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要求。(10分)
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
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得到
多方面的发展……聚落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
等和睦。
材料二:
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
石斧
半坡遗址出土的菜籽
和粟
半坡遗址出土的纺轮
材料三: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
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奈何遗址中,独不
见文书。
——郭沫若
(1)根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
举一例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4分)
[答案] 表现:①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②粮食的储备。(每点1分,
共2分)
举例:会制作简单的乐器骨哨。(2分)
(2)材料二是小明在博物馆看到的部分文物,请你依据这些文物推断
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2分)
[答案] ①使用磨制石器;②从事农业生产;③会纺织、制衣。
(答出两点即可,2分)
(3)材料三是郭沫若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农耕既普及”中描
述的原始居民耕种的农作物是什么?(2分)
[答案] 原始居民:半坡人。(1分)
农作物:粟、黍。(1分)
(4)结合三则材料回答,在原始聚落形成的过程中,起重要推动作用
的因素有哪些?(2分)
[答案] ①原始农耕的出现;②生产工具的改进;③人们过上定居生活;
等等。(答出两点即可,2分)(共15张PPT)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
文明的起源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2022年版课程标准: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
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1.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早期城市”“宽阔的城壕”“社会分
化加剧”“社会规范”等关键词可用于学习( )
B
A. 原始农业兴起 B. 早期国家产生
C. 社会等级制度 D. 华夏民族形成
2.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长1 900米,宽1 700米,
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能够修建这样一个大
规模的城市,说明当时良渚( )
B
A. 以原始农耕生活为主 B. 统治者组织调动能力强
C. 具有原始的宗教信仰 D. 社会阶级分化相当明显
3.山西襄汾陶寺古城遗址中的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墓中往往随葬陶鼓、
石磬、玉钺、陶盘等器物,表明墓主人的尊贵身份。很多小型墓则没有
任何随葬品。这说明当时的社会( )
D
A. 已经诞生封建王朝 B. 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C. 尚未兴起原始农业 D. 有明显的阶级分化
4.(2024·佛山市顺德区期末)相传黄帝的妻子嫘祖会缫丝,擅长纺
织。据考古发现,河南荥阳城东青台村中出土了距今约5000年的炭化
丝织物。据此可知( )
C
A. 考古发现能佐证所有神话传说
B. 中国是最早出现丝织业的国家
C. 神话传说能折射一定历史信息
D. 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5.我国儒家经典《尚书·尧典》中有“尧舜禅让”的记载,《尚书·大禹谟》
中也有“舜禹禅让”的记载。文献中记载尧舜禹“禅让”的标准是( )
A
A. 德能兼备 B. 部落势力 C. 治水功绩 D. 征战功绩
6.远古传说中蕴含着历史留下的一道道印迹。下列有关舜和禹的传说
有助于我们了解( )
D
舜的故事:孝感动天
大禹治水
A. 中国原始农业的兴起 B. 先民与洪水作斗争的历史
C. 商周世袭制度的起源 D. 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形成
7.中华文明悠久而灿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一: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
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
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对当今社会
有何借鉴意义?(3分)
[答案] 制度:禅让制。(1分)
借鉴意义:选贤任能,任人唯贤。(2分)
材料二: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面对滔滔洪水,
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吸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
导。为了治理洪水,他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三过家门而不入”。
(2)根据材料二,指出大禹治水成功的原因。这给我们在对待自然方
面带来了什么启示?(4分)
[答案] 原因:①团结民众。②采用正确的治水方法。③公而忘私。
(答出两点即可,2分)
启示: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处,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言之有理即可,2分)
材料三: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指远古时期的部
落)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
所谓诸夏是也。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1分)
[答案] 华夏族的形成是众多部落相互交融的结果。(1分)(共22张PPT)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
文明的起源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2022年版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旧石器
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遗存,知道中国境内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1.化石、遗址、遗迹是研究早期人类的主要依据。历史研究资料按可
信度排列(从高到低):考古实物(实物史料)→历史文献
(文献史料——距离要研究的时代较近的人所写的史书)→专家学者
的研究→神话传说(口传史料)。
2.劳动在从猿进化到人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比较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异同
比较项 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不 同 点 发现地点 云南元谋县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周口店龙骨山顶部
距今时间 约170万年 约70万—20万年 约3万年
生活方式 能够制作和 使用工具 已经会使用火、使 用打制石器、采集 果实、狩猎 已经掌握磨光和钻
孔技术,可能已经
知道人工取火,具
有爱美意识
比较项 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不 同 点 历史地位 (特征) 我国境内目 前已确认的 最早的古人 类之一 是迄今所知世界上 内涵最丰富、材料 最齐全的直立人遗 址之一 模样与现代人基本
相同
相同点 ①都能够制造工具;②都使用打制石器
续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称:北京人复原头像
生活时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原始人群)
样貌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
平,吻部前伸
生存技能:会使用火
遗址出土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称:山顶洞人复原头像
生活时代:距今约3万年(氏族社会)
样貌特征: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生存技能:可能已经知道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
生,会捕鱼,会缝制衣服
遗址出土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
续表
1.1965年5月,我国考古学家在云南省某县发现了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
石和一些粗糙石器,中国地质科学院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它们距今约170
万年。这就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的( )
A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山顶洞人 D. 蓝田人
2.1963年6月至8月,某科研所在陕西蓝田地区进行新生代地质调查时,首
次在这一地区发现了一些旧石器材料。其后,该所蓝田野外队又发现了
大量的旧石器。据此可知,蓝田人( )
A
A. 处于旧石器时代 B. 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C. 处于新石器时代 D. 广泛使用磨制石器
3.(2024·广州市白云区一模)右图是“北京人复原头像”,你认为考
古工作者制作出这一头像的主要依据是( )
C
A. 周口店的自然环境 B. 遗址中的各类石器
C.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D. 北京人生活想象图
4.(2024·广州市海珠区期末)北京人遗址发掘出土10万余件石器,
主要有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等。这表明北京人( )
A
A. 会制作工具 B. 有爱美意识
C. 懂得人工取火 D. 掌握磨光技术
5.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
址之一。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由此可以推断,
北京人( )
B
A. 掌握了人工栽培水稻技术 B. 已经会使用火
C. 具有最早的天文历法知识 D. 会制作各类工具
6.山顶洞人使用的骨器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骨针。骨针保存较好,仅针
孔残缺,针身微弯,刮磨得很光滑,针眼是用小而细锐的尖状器挖成
的。这说明山顶洞人( )
A
A. 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B. 过上了定居生活
C. 已经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D. 有爱美意识
7.人类早期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分)
材料一:1965年发现于云南的元谋猿人,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
人类……在元谋人化石出土的地层中,发现有人工打制的石器和骨
器……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1929年是北京猿人遗址发掘史上最重要的一年……在发掘中
发现了中国猿人的第一个头盖骨……在1930年的继续发掘中,人工打
击痕迹清楚的数件石制品被发现。1931年发现更多的石制品、烧骨、
烧石及灰烬等。
——摘编自王幼平《旧石器时代考古》
材料三:如图。
(1)根据史实进行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仿照对材料一
的示例,对材料二的内容完成一组史实和推论。(4分)
(示例)史实:在元谋人化石出土的地层中,发现有人工打制的石器
和骨器。
推论:元谋人已经会制作打制石器。
[答案] 史实: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大量的石制品、烧骨、烧石及灰烬
等。(2分)
推论:北京人已经会使用打制石器,并懂得使用火。(2分)
(2)材料三中的文物是哪一原始人类曾经使用过的?根据这两件文物,
推测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哪些生产和生活技能。结合所学知识,列
举该原始人类其他的生产和生活技能。(4分)
[答案] 原始人类:山顶洞人。(1分)
技能:①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②会缝制衣服。(每点1分,共2分)
其他技能:人工取火、捕鱼等。(答出一点即可,1分)
(3)了解我国早期人类的生活情况,除了从考古发现中了解外,还有
哪些途径?请举出两例。(2分)
[答案] ①网上查找;②去图书馆查找;③参观历史博物馆;等等。
(言之有理即可,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