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莎士比亚
《哈姆莱特》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在他的作品里,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得最为充分,艺术性也最高。
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
《李尔王》 《麦克白》
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四大喜剧:
《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无事生非》
在西方,每家都必备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是莎士比亚全集,即一个是宗教的神,一个是艺术的神。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这时的斗争锋芒是针对中世纪封建主义世界观,特别是天主教会的宗教世界观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用人性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等。
人文主义
写作背景
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逐渐兴起的交替时代。当时矛盾斗争激化,社会动荡的风雷已隐约可闻。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封建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这是一部五幕剧。
第一幕:老王鬼魂显现,这是复仇的缘起。
第二幕:新王克劳狄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
第三幕:新王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恋人奥菲利娅对其试探,而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pái优所演的戏证实了克劳迪斯的恶行,并因复仇误杀正在偷听的波格涅斯。
第四幕:新王为除后患,逼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反被哈姆莱特抓住机会,假英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
第五幕:奥菲利娅忧伤而死,其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哈姆莱特在王后误服毒酒而死、雷欧提斯当众揭露国王害人阴谋后,将国王杀死,自己也中剑而亡。
地点 丹麦宫廷
人物 哈姆莱特
克劳狄斯
乔特鲁德
波洛涅斯
雷欧提斯
奥菲莉娅
霍拉旭
罗森格兰兹
吉尔登斯吞
剧中人物
王子
王子的叔父 弑君者
现国王
王后
大臣
波洛涅斯之子
波洛涅斯之女
王子挚友
王子同学,后背叛王子
王子同学,后背叛王子
讨论人物关系
王子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
是叔侄又是仇人
哈姆莱特与王后乔特鲁德:
是母子,又有着母嫁仇敌的隔阂
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
是恋人,又有因误杀奥菲利娅的父亲所产生的不可化解的矛盾
国王克劳狄斯与王后乔特鲁德:
原为叔嫂后结为夫妻,但克劳狄斯有着毒杀乔鲁特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御前大臣波洛涅斯:
既是国王克劳狄斯的帮凶,又是奥菲利娅的父亲。
奥菲利娅:
既深爱着哈姆莱特,又与其有着杀父之仇,与波洛涅斯有着骨肉亲情。
雷欧提斯:
既是哈姆莱特的好友,后又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反目成仇。
结论
哈姆莱特的复仇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矛盾环境。
亲情
爱情
友情
第一部分(开头至“我听见他来了;我们退下吧,陛下”)
国王听取罗森格兰茨和吉尔登斯吞的“汇报”,心怀鬼胎,指示奥菲利娅试探哈姆莱特。
第二部分(“生存还是毁灭”至“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朝的泥土”)
哈姆莱特看似疯狂的言行令奥菲利娅痛苦万分。
第三部分(“恋爱!他的精神错乱不像是为了恋爱!”至结束)
国王疑虑加深,波洛涅斯自告奋勇,提出让王后再次试探哈姆莱特,自己充当窃听者。
1.课本节选的这场戏在情节结构上可以分成几部分?请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2.哈姆莱特独白部分多次运用了借喻的手法,请你至少找出两处,并说明其本体和喻体。
【名师导引】借喻是比喻的一种,即不出现本体以及“如”“像”等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而直接借用喻体代本体。
【明确】
第一处,“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本体是死亡,喻体是“睡眠”;
第二处,“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本体是死亡,喻体是“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 。
3.阅读课文中哈姆莱特的大段独白(“生存还是毁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探究:这段独白表现了哈姆莱特对哪些问题的思考?反映出他怎样的处境和精神状态?
一个是生死问题
一个是思想和行动的关系
哈姆莱特已经决定复仇,但他势单力薄,而且处于种种矛盾的漩涡之中,难以立即付诸行动,对这两个问题进行的思考,反映出他内心激烈的矛盾斗争。
鉴赏点一:分析表达技巧,赏析戏剧的语言艺术
1.话剧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试举一例说明。
【明确】个性化的语言和由表现人物个性决定的恰当的台词方式是话剧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如:
国王 (旁白)啊,这句话是太真实了!它在我的良心上抽了多么重的一鞭!涂脂抹粉的娼妇的脸,还不及掩藏在虚伪的言辞后面的我的行为更丑恶。难堪的重负啊!
这段台词真实地暴露了国王的内心世界,把国王的虚伪、丑恶和内心的不安揭开了给人看。
审美鉴赏
鉴赏点二:分析人物心理,鉴赏戏剧冲突
1.戏中国王和奥菲利娅的父亲设下圈套,让奥菲利娅探问哈姆莱特内心的秘密,为了不泄露自己的心事,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他也只得装疯卖傻,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①作者通过不知内情的奥菲利娅的伤心扼腕,表达了对哈姆莱特的赞美之情。如“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作者刻画的是一个划时代的人文主义的代表。
②通过哈姆莱特内心的独白,揭示了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的独特个性。
2.戏剧冲突是戏剧的要素之一,常常可以分为外在冲突和内在冲突。
(1)在这场戏中,主要外在冲突是否表现为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冲突 为什么
(2)冲突双方力量对比上有什么特点
(3)在这种情况下,哈姆莱特坚持个人复仇。结合时代背景,这反映出他思想上有什么特点
(1)不是。因为哈姆莱特的直接复仇对象是国王。他与国王之间的矛盾冲突应为主要冲突。奥菲利娅因不明真相,并以为哈姆莱特真的疯了,而无法与哈姆莱特沟通,矛盾仍从属于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矛盾,因为她是被人利用。
(2)差距悬殊:强大(强大到一个封建集团),弱小(弱小到一个人)。
(3)个人英雄主义,强调个人力量的伟大,表现对人的自我的极大肯定。这是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3.西谚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说的是经典的艺术形象在被人接受的过程中具有多义性,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塑造。
在你眼中,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通读剧本之后,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
在我看来,哈姆莱特是一个 的王子。
快乐的王子
?的王子
(内心)
疯癫的王子
(外表)
陨落
奉为典范的父亲惨死
挚爱的母亲迅速改嫁
发小给敌人做了卧底
恋人成为试探的工具
重臣当了敌人的传声筒和狗头军师
阴谋
乱伦
背叛
明确:忧郁的、内心矛盾的、有理想的、孤独的、软弱的、延宕的…。
分析能结合文本自圆其说即可。虽说哈姆莱特的形象是复杂的、多角度的,每个时代的读者都会因不同的境遇、个性和思想文化的不同而在不同意义上与哈姆莱特发生共鸣,形成各自的看法。但哈姆莱特终究还是哈姆莱特,不是其他人,分析时要紧密联系文本,不能仅凭感觉自说自话。
合作探究
他与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宫廷集团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的矛盾冲突,这是萌芽状态的先进力量与强大的恶势力之间的矛盾。
同时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本身具有局限性(只想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改造社会的巨大任务),以及他本人在个性上善于思考而不善于行动的弱点,也是他导致悲剧的重要原因。
通读全剧,思考:造成哈姆莱特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主观原因: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者,也是个人主义者,他的斗争是孤军奋战,失败也就是必然的。这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客观原因:他所处的时代还没有提供先进分子必然胜利的条件,敌我力量的对比还过于悬殊,这就造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因此,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哈姆莱特悲剧的根源
“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没有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每个责任对它都是神圣的,这个责任却是太沉重……他是怎样地徘徊、辗转、恐惧、进退维谷,总是触景生情,总是回忆过去,最后几乎失却他面前的目。”
——歌德
“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
——雨果
“哈姆莱特不单只是个悲剧英雄,而且是一个多思想的少年。”
——梁实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