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角的初步认识》 执教者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第一节
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等基础上教学的。基于本班级学生学习情况,结合三书之纲要,本节课在传统的”找角、折角、画角“活动中,增加了一项实操活动“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这一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角的基本特征的了解,为日后学习比较角的大小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处在低年级学习阶段,基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活背景,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很难理解,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所以我把“加强生活体验,注重学生发展”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开展教学活动。根据班级学生学习特点,我采取了“引导探索法”和“动手操作法”。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演示-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征、形成角的空间观念。因此,本节课以数学活动引领全课,从生活中认识角,从实物中抽象角,在操作中感知角,在辨析中理解角,使学生在理解中应用和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关系。 1.能够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 2.能用尺子画角; 3.初步判断角的大小。 1.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探究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及大胆尝试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对角形成正确的表象,认识角的特征,学会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 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引导探索法、动手操作法
学习用具 红色活动角、蓝色活动角、三角板、圆形彩纸、笔、直尺
教学过程与实施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课前畅享预习收获 师:同学们,通过预习作业-《角的初步认识》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谁愿意分享一下呢? 生:我知道了......(检验学生的预习收获) 我还想知道.......(检验学生的预习困惑) 师:看来同学们在家都有认真预习,下面请带着你们聪明的脑袋跟老师一起走进我们的课堂。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课题 师:一起走进几何王国,你能看到什么?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学生:有各种图形构成的房子、轮船、小汽车、小鱼儿......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引入新课 —角的初步认识 活动探究 (一)联系实际,找角 师:同学们请看,这一幅是美丽的校园照片。你能看到什么?你能指出来吗? (突出:门窗上的角、花坛周围的角、操场中场地的角、三角尺上的角、单杆中的角) 生:我看到了门窗上的角、花坛周围的角、操场中场地的拐角、单杆上面的角..... 师:同学们,再请你们看看老师带了几样生活中的法宝?它们身上有角吗?你能指出来吗? 生:剪刀的刀口、三角板的尖尖的地方、闹钟时针和分针构成的角、扇子打开行成的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我们的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物品、地方都有角。现在请你摸一下你的课桌的角,感受角并和小组讨论一下角是怎样的? 生:角有一个顶点,尖尖的,很锋利,角有两条边是直直的。 小结:角的特征: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两条边都是直直的。 小组合作,创造角 师:看来同学们都知道角的构成,现在请拿出课前准备的圆形彩纸。以小组为单位,在圆形的彩纸上折出角,用笔描出来。比一比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 教师挑出几个学生作品,通过投影的方式展示点评,并提出: 每个小组折出来的角都一样吗?哪个角最大?哪个最小? 生:红色纸的角大 生:黄色纸的角大 生:粉色纸的角大..... 师:你认为粉色的角大,原因是什么呢? 生:.....(沉默) 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的关系 师:同学们不用担心,老师把红角和蓝角请到课堂上来,让他们比比看,请看《红角和蓝角大小之争》。 师:通过观看视频,你发现了什么? 生: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 师:那角的大小到底跟什么有关系呢 (全班陷入沉默) 2.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得大小的关系。 师:现在老师邀请你们一起参加魔法活动,你能把红角变大,蓝角变小吗?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我们尝试变一变。 请学生上台演示,总结实验结果: 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师:同学们,通过刚刚的实验,你能知道哪个角最大?哪个最小了吗? 生:粉色纸的角最大,蓝色纸的角最小。 画角 师:我们刚刚知道了角的构成,角的特征、角大小和什么有关,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画出规范的角呢?下面请拿出你的尺子、铅笔、草稿本,跟着Flash动画一起来画吧!看谁画的最好! 老师板书画角: 师生共同总结画角的步骤,一边说再一边画。最后,把角的画法编成歌谣,方便学生熟记在心。 三、闯关练习 课堂小结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学生通过数学书本的最后一页相互打分点评,教师通过班级优化大师对小组、个人表现进行打分点评。 检验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在自学中对知识的理解情况和困惑。 通过创设情景故事,初步回顾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结合观察到的直观图和实物图,从直观图形中抽象出几何图形角,带领学生共同概括角的构成部分和特点。 通过折角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引导学生对折出的角进行观察,教师进一步提问是怎么辨别角的大小呢?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引入本节课的难点内容。 通过观看动画视频,形象生动地表示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 引导学把活动角变大变小的过程,通过实操证明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突破教学难点。 Fash动画生动形象地展示角的画法,依据学生观察,师生共同口头总结角的画法,再由教师示范,带领学生一起画角,学生基本都能画出角。 把角的画法改写成儿歌,学生对角的画法朗朗上口,使学生课堂中处于“好学”、“乐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 第1题-找角,意在巩固学生对角的基础认识,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是角,但在做题中需要注意的是图四中红绿中外轮廓不是角,阐明原因 。 第2题-判断角,意让学生在辨析中深入理解角的构成特点,在判断时学生需阐明不是角的原因,检验学生是否掌握角的特点。 第3题-实物展示折扇,打开折扇的过程,意在学生体会角的大小的变化,进一步巩固角与边的关系。
教学效果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紧凑有序,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在: 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本节课我没有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来照本宣科,而是在准确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有知识水平出发,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造,这样的改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贴近,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也是新课标基本理论的体现。 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但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认知发展,更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找角-创造角-角与边-画角,都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操作探索下求知的结果。正是由于教师敢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构建、才有了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 注重学生的实践与操作,体现出活动的教学思想。 本节课自始自终贯彻了学生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好动的年龄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进发展的教学思路。把原来的知识设计成一连串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己活动为基础,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真正活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