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及相关练习。
【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认识角的第一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首次出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旗子、房子、红领巾、吸管、五角星、剪刀、钟面、扇子这些生活中的物品都曾出现在我们的教材中,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不同教材提供的实物图主要有哪些?
从上面四个版本教材例题素材的选择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动静结合。如人教版和北师大版都采用了一幅静止、两幅运动的实物图,苏教版采用了两幅静止、一幅运动的实物图,浙教版则采用了实物角和活动角相结合方式,可见角的概念的建立应体现动静结合。那么我们又是怎么定义角的呢?
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对角的定义是这样的:平面角是在一个平面内但不在直线上的两条相交线相互的倾斜度。从测绘工程学上来说角的定义,则是指方位角,即从某点的指北方向线起,依顺时针方向到目标方向线之间的水平夹角。小学四年级对角的定义: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静态角)。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形成的图形叫做角(动态角)。在小学二年级上册(人教版)中对角的定义则只有在画角时的一句话: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由于“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认识角,因此教材通常会采用叙述性而非概述性的定义方式,它所描述的其实就是静态角,也可称之为图形角。还有一种角,就是“张开角”,也可以称之为“动态角”,理解张开角可以帮助学生比较角的大小,但是老师们通常容易忽视这种角,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让学生找各种平面角的活动,却很少有研究张开角的活动。实际上,从上面对四个版本教材例题提供的素材中,我们可以发现教材中都有关于张开角的情境,但是往往容易将其运用为平面角。
【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学生对于图形的认识是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难理解,学生会把数学中的角和生活中的角混淆起来——生活中的角就指尖尖的部分,而数学中的是一个有两条直直的边和一个尖尖的顶点组成的图形。笔者备课时,通过前测客观地分析学情,掌握学生真正的知识起点,再进行设计和教学,效果良好。从二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具有以下三点相关知识和经验:
①在生活中有“角”的模糊概念,而对于数学上的角,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
②对三角形、长方形等平面图形已有感性认识,能直观判断图形的面积大小。
③没有“射线”的相关知识,在学生的眼里角的边是有一定长度的“线段”。
【设计理念】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这些教学理念表明:数学教学应加强与生活的联系,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所以我在设计本节课时,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将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的各环节中,通过找角、认角、画角、做角、比角等活动,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并初步形成角的概念。在教学中还注意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静态角”和“动态角”,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初步了解影响角大小的因素。
2.经历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初步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感受数形结合的方法。
3.在富有挑战的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创新意识,积累活动经验,感受数形结合的方法。
4.在探索角的知识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及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尺画角,直观感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难点】直观感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创设猜谜引入,生活感知
(一)猜谜引入
师:今天看大家特别精神,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位老朋友,可是他们想跟大家玩捉迷藏,拿纸片盖住了自己一部分,你能猜出它们分别是什么图形吗?
课件出示下图(只露出3个角的三角形,露出5个角的五角星,露出4个角的长方形,遮住一部分的圆)。
学生一一说出图形的名称。
师:你是怎样一眼就能看出来他们是什么图形呢?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预设:根据露出外面的角。
师:在圆里能找到角吗?
预设:不能。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以上图形有没有角一眼就认出了这些平面图形,看来角特别厉害,你们想不想认识它?(预设:想)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角。(板贴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引入:角不仅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上可以找到,也藏在我们身边,我们一起走进一个美丽的校园。
【设计意图:利用猜图形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导入生动有趣,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一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热情地参与到学习当中。】
(二)感知生活中的角
1.在主题图找角
师:看!操场上真热闹,咦,角躲到哪里去了?请你把找到的角跟同桌说一说。
2.汇报
学生经过观察汇报,指出剪刀上有角、球门框上有角、小红旗上有角、三角板上有角、钟面上有角……指名学生在一体机上指角,随着学生的回答,课件闪烁相应的角。
【设计意图:通过找角活动,让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初步建立了“角”的表象,进一步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操作实践感知,自主构建
(一)从不同认知角度认识角
1.结合实物,初步识角
(1)认识“静态角”, 初步感悟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设问:刚才你们说三角尺上有角,请你指出其中的一个角(老师边说边请学生指出三角尺上的角),请你!(请几位)。你们也认为三角尺的角在这、这、这吗?
师:老师明白了,你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老师边说边把三角尺贴在黑板上,在黑板上三角尺的直角顶点处点一个点,然后拿开并指着点),这是角吗?
预设:不是,这是个点。
追问:谁能再上来指一指?
预设:学生可能指出角的两条边,这时老师指导学生从点开始往外描,并把学生指的边描出来。
师示范:先指角的顶点,再分别从顶点开始描角的两条边。
思考:数学中的角是怎样的呢?如果老师把三角尺拿开,留在黑板上的会是怎样的图形呢 请看——
师:哦,原来角是这样的。
(2)认识“动态角”,初步感受角的大小与张口的大小有关
师:刚才我们在爷爷的剪草刀上找到了角,老师有这样的一把剪刀,(出示一把剪刀)我们在剪东西的时候需要把剪刀怎样呢?
预设:需要把剪刀分开。
师:是这样吗?(师做手势表示)刚才的动作可以转化为这样的两条线来表示,请看屏幕(课件出示)
师:这是什么图形?
预设:也是“角”。
师:如果要剪更大的东西,我们要把剪刀怎么样?(预设:两边分得更开)
出示更大的角
小结提升:看来,角有大有小,剪刀的张口越大,角就——越大。
【设计意图:基于“静态角”的教学方式,通常先让学生认识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图形是角,进而通过操作活动角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而基于“动态角”的学习方式则让我们回到数学发生的源头,从为什么会有角开始思考,进而研究角的大小并定义角。在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往往容易关注素材静态的一面,忽略了动态的一面,而利用张开角的导入可以透过张开的大小来表征角的大小,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角的大小与张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2.抽象出角,形成表象
教师:如果剪刀和钟面上的角脱去漂亮的外衣会是怎样的呢?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2、3、睁开 (课件演示:将物体隐藏,课件抽象出角。)。
师:哦,原来他们是这样的,老师把它们请到黑板上来。(贴上角)
3.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角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请你说——
预设:学生可能会发现都有两条线、直直的、都有一个尖尖的点。
说明:我们把这个的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就是角的边。(边说边板书)
追问:每一个角都有几个顶点?有几条边呢?
小结:一个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板贴: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看板贴齐读一遍。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一起经历从观察实物到抽象出角、指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这一环节从直观到抽象,很自然地把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的具体的角过渡到抽象的数学上的角,帮肋学生在厚实的感性经验的支撑下深刻地建立起角的表象,切合儿童的思维特点。】
4.即时练习,深化理解
(1)举例内化,丰富表象
书本第42页做一做第1题:说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
【设计意图:教师组织学生从身边的物体中找角,使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另外,在感知了角的特征后到生活中找角,学生活动的指向性、目的性更加明确,对角的特征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2)判断比较,深化表象
(3)下面的图形中有几个角?
【设计意图: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通过观察、思考,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概念,并起到了巩固知识的教学目的,发展学生的思维,感受了数形结合的方法。】
5.深度整合,微课画角
师:同学们认识了角,也会判断角,那你们会把角画出来吗?现在让我们看看如何画一个角。在看视频时请注意,我们应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1)(微课展示)请学生仔细观察是怎样画角的。
观看微课后说说是怎么画角的?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先画一个点(角的顶点),再从这个点起向一个方向画一条笔直的线,再从这个点向不同方向再画一条笔直的线。)(强调用直尺)
学生动手独立画角(并标好名称),教师巡视。展示学生作品。
看来大家都会画角了。
(二)实际操作,丰富认识
1. 实际操作,探索角的大小和两边张口大小有关、和边的长短无关
(1)做一做,比一比
游戏规则:
①生生比
使学生明确用叠合法比较角的大小的具体方法:顶点与顶点重合,其中一条边相互重合,比较第二条边)
②师生比
小结:角的两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边张开得越小,角越小。
追问:角的大小跟两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呢?
2.动画巩固角的大小和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和边的长短无关
(1)等角比
师:我们先来看这两个角(课件出示:两个一样大的角。右边的角两边长,边是红色的;左边的角两边短,边是蓝色的)。你觉得哪个大呢?
小结提升:看来,并不是边越长,角就越大。
(2)变式对比
通过小猪佩琪和乔治的趣味比较,加深学生对影响角大小的认识——跟边的长短无关,只取决于两边张开的程度。
小结提升:看来,角的大小跟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3.折角,深化理解角的大小和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和边的长短无关
小结提升:角的大小只跟张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三) 巧编儿歌,归纳升华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体现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鼓励学生大胆实践、自我探索,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意识,这样既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看书质疑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共同发展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环节,通过找角、认角、画角、做角、比角等活动,将难点分散在多个细节进行解析,使他们能形象、深刻地的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使学生在教师的启迪下,从初步的感悟、引发猜想、进行验证、形成结论到深入感悟,理性认识,层层递进,水到渠成地突破本课的重难点,积累了活动经验,感受了数形结合的方法。】
三、反思拓展延伸,激发思维
(一)回顾反思,畅谈收获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重在回顾,这一环节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认识。鼓励学生客观评价,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
(二)拓展延伸,激发思维
师:其实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的角,这是东莞的传统民间工艺——千角灯(多媒体出示图片),瞧!角可以构成多么华丽的灯笼呀!中秋节快到了,你们也用角创作一幅画,作为礼物送给爸爸妈妈,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千角灯,让学生在美丽的画面中体会到角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作业的设计既关注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了发展,更增添了学习数学的乐趣。这样的教学,赋予数学生命力,使数学负载着智慧和情感,有力地表现了数学的人文价值和育人功能。】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简明扼要凸现重点,击破难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