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9 20:4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湖心亭看雪
作者:张岱
少为纨绔子弟
极爱繁华
好精舍
好美婢
好娈童
好鲜衣
好美食
好骏马
好华灯
好烟火
好梨园
好鼓吹
好古董
好花鸟
兼以茶淫橘虐
书蠹诗魔
劳碌半生
皆成梦幻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中国四大名亭:
滁州醉翁亭
杭州湖心亭
北京陶然亭
长沙爱晚亭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一生未曾仕宦。1645年,清兵攻陷南京。明亡时张岱48岁,从此失去安逸的家园的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但最终失败。张岱对明亡刻骨铭心,感慨良深,眼见复国无望,又不愿成为清顺民,披发避居山中著书立说,沦为无籍之民。
背景资料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而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文 体 知 识
小品文:一种富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其文体并无定式,尺牍、传、游记、序跋等均可包容。
特点:
①通常篇幅不长;
②结构松散随意;
③文笔轻松而富于情趣。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ɡēnɡ)定矣,余/挐(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ɡ)沆(hànɡ)砀(dàn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 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熟读全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
(ɡēnɡ)定矣,余/挐(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文本翻译
翻译: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撑着一条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
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消失
更定:晚上八时左右。
撑(船)
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
代词,这。
裹、围
鸟兽的细毛。
下雪
雾凇(sōnɡ)沆(hànɡ)砀(dàn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上上下下
全、都
只有
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这里用作量词。
罢了
翻译:(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气,天空与白云、与山峦与湖水,上上下下全是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的两三个人罢了。
定语后置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 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哪能

尽力,勉力,竭力。
三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名词作动词,做客。
客居此地
船夫
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等到
翻译:来到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正沸腾。(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到像你这样(有闲情雅趣)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等到(回来)下了船,船夫低声嘟哝道:“不要说相公痴,还有像相公一样痴的人啊!” 
表顺承,然后。
表程度深,很、非常
省略主语
状语后置
◆古今异义
是日更定矣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这 今义:对,正确(跟“非”相对)
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今义:像霜或雪的颜色(跟“黑”相对)
字 词 清 单
◆一词多义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赏赐百千强
副词,尽力、竭力
形容词,有余

上下一白
惟长堤一痕
一怒而诸侯惧
副词,全、都
数词,一
副词,一旦
《木兰诗》
《富贵不能淫》
量词,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是日更定矣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既更刮目相待
副词,还
副词,另、另外

见余大喜曰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副词,很、非常
形容词,大,跟“小”相对
《孙权劝学》

是日更定矣
是金陵人
代词,这
判断词

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形容词,白色的
名词,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词类活用
大雪三日
客此
名词用作动词,下雪
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文言句式
判断句: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是”表判断
省略句:
句首省略主语“他们”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定语后置,“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分别是“长堤”“湖心亭”“舟”“舟中人”的后置定语,翻译时应提前
倒装句:
更有痴似相公者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初步感知
1.本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每件事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遇客饮酒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一层
第二层
出游气候环境
舟中所见雪景
亭中会客经过
舟子抒发感慨
2.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痴”
1.阅读第一段,说说你发现张岱有哪些“痴”的表现。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分析。
“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
天寒地冻,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冬寒之态可见一斑,但是作者仍要独往看雪,可见他的痴。且一般而言,即便冬日出游也不会选在晚上,作者却在“更定”出发,更见了他的痴。
合作探究
“痴行”
2.如何理解“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往”?
从“舟中人两三粒”及舟子其人出场发声来看,作者并非一个人去湖心亭看雪。这里不能单纯理解为作者目中无人。实际上,这表现了作者傲岸自恃的情怀,是晚明江南文人独立不羁精神的表现。只有作者这样的雅士,才会夜赏西湖雪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如舟子,确实不会有这个雅兴和追求。
2.作者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找出来一起读一下。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白描手法,由远及近、由大到小,不加任何渲染地勾勒
出一幅素净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
“痴景”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拉”字,写出对方的热情;“强”字,写出作者的性情。
惊喜、愉悦。
2.阅读第二段,还有哪些“痴”的表现。
(1)那天,作者仅仅只是看到了雪吗?
—遇人(湖心亭上比他早来的有两个金陵人。)
(2)两位金陵人有没有想到会在此时的湖心亭遇到作者?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这一惊叹发之于两客,其实也是作者的心声。
当时双方的心情如何?双方各有什么样的举动?
(4)“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一语中,问的是姓氏,答的却是籍贯。是张岱弄错了吗?还是另有深意?
崇祯五年 (1632)
崇祯十七年 (1644)
顺治元年 (1644)
1647年左右
“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这一年。张岱曾在西湖一带生活了很长时间,过着锦衣玉食、嬉游玩乐的贵公子生活。
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朝建立。
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从事著述。
张岱写《湖心亭看雪》,追忆前尘往事。
背 景 链 接
(4)“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一语中,问的是姓氏,答的却是籍贯。是张岱弄错了吗?还是另有深意?
“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都,后明成祖迁都北京。
亭中人含蓄地用了“金陵”这个古称,可见对南京这个地方是有深意的。活在清朝的张岱透过明亡去看当年的旧事,写下“金陵人,客此”,内心应该也是有隐痛的。从文章开篇来看,既然已改朝换代(明朝已亡),而张岱依然特地写下“崇祯”字样,可见其内心怀有对于亡国的沉痛、怀念等复杂的感情。
深沉的故国之思
“痴情”

痴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美景;
痴行——痴迷于特立独行、率真、高雅脱俗的情致;
痴情——痴迷于感伤怀念故国。
主 旨
这篇游记描写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雪
景,叙写了在湖心亭的奇遇,叙事、写景、
抒情有机结合,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
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
致,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