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小说
温故知新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
环境
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自然环境
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社会环境
主要人物
次要人物
——战地花开,馨香动人
百 合 花
学习目标
1.理清小说思路,概括主要情节。
2.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3.体味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
4.理解小说主题,感受小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第一课时
知人论世
茹志鹃,当代著名女作家。祖籍杭州市,1925年出生于上海一个贫民家庭,小时候进过孤儿院。1942年在浙江武康县初中毕业。次年参加新四军,后在部队文工团当演员和创作干部。1955年从部队转业,任上海《文艺月报》编辑。她在文工团时即已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写过一些获得好评的歌词,话剧。
1950年起,陆续在报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和特写,后来结集出版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和《百合花》等短篇集。其中好些名篇曾被译成日、英、法、俄、越等国文字。
茹志鹃
(1925.9.13—1998.10.7)
写作背景
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茹志娟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情境导入:初读文本,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百合花》作为经典小说感动了无数人,现在学校青春影视社打算把它拍成微电影,如果让你做微电影拍摄的导演,你如何根据小说三要素梳理主要内容?
环境:
人物:
情节:
中秋 战争 包扎所……
通讯员、我、新媳妇
1.通讯员给我带路,送我去包扎所。
2.通讯员和我去向新媳妇借被子。
3.通讯员牺牲,新媳妇给他盖被子。
百合花(百合花被子)在小说中出现的笔墨并不多,为什么题目叫“百合花”?
主任务
请同学们把文章中百合花(百合花被子)出现的语段找出来,试着概括内容。
任务一:
第33段: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第35段: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
第44段:我看见他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第58段: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的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的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
第59段: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小说主要内容:通讯员送我去包扎所;通讯员和我去向新媳妇借被子;通讯员牺牲,新媳妇给他盖被子。
比较概括的内容
百合花内容:百合花被子是新媳妇的唯一嫁妆,虽然舍不得,但新媳妇仍然借了出来,最后新媳妇坚决地把被子盖在了牺牲的通讯员身上。
这是一条怎样的被子?请圈画出重点字词。
任务二:
第33段: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第35段: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
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分析人物所做的事
分析对人物的正面描写
人物直接描写(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分析侧面描写的语句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分析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也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
任务三:探究与百合花有关的特定人物——新媳妇
第30段: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
第34段: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
第44段:笑眯眯地抿着嘴……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又抿着嘴笑着……
羞涩
宽容大度
满怀歉意
任务三:探究与百合花有关的特定人物——新媳妇
第30段: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象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表现了新媳妇克服自我顾虑,顾全大局,深明大义。
借不借被子?
体现了人性的真实
任务三:探究与百合花有关的特定人物——新媳妇
第55段: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扭呢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
第56段: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第57段: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线地缝。
任务三:探究与百合花有关的特定人物——新媳妇
第58段: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
第59段:"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表现了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复杂心理。
盖不盖被子?
新媳妇的形象
小说主要写了她在两件事情上态度的前后对比。
第一件事:开头出于舍不得而不愿借给伤员盖,后来却主动用它来给烈士收殓遗体。
第二件事:在包扎所护理伤员时,开始又羞又怕,放不开手,后来却庄严、虔诚地给重伤员解衣拭身子。
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开始作者让我们着眼的是新媳妇的娴静、美丽、忸怩、羞涩、善良、纯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了她的无私,以及对通讯员的崇敬、痛惜、悼念和愧疚。人物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越来越鲜明。
新媳妇——青年农村妇女
1.美丽俊俏。“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绺蓬松松的刘海,头上硬翘翘地挽了髻。“
2.活泼开朗。很爱笑,六次描写她的笑,如:“尽咬着嘴唇笑个没完”“笑眯眯地抿着嘴”等。
3.深明大义。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借出了唯一的嫁妆。
4.害羞腼腆 。刚开始做救护工作时,她红了脸答应做我的下手。
5.无私。她给重伤的小通讯员擦拭身子,小通讯员牺牲后,她给他缝补衣服,盖上被子。
任务四:探究与百合花有关的特定人物——通讯员
第28段:"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第31、32段: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第34段: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第36段:"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
第38、39段:他听到这里,突然站住了脚,呆了一会,说:"那……那我们送回去吧!"
缺少与老百姓打交道的经验
倔强、小任性、可爱又可笑、孩子气
设身处地为别人考虑、理解他人难处、善良、可爱
1.憨厚朴实,拘谨腼腆。怯于与陌生女性交往,有时执拗得有点任性,有时活泼得可亲可近。
2.善解人意,关心他人。走走停停,给我两个馍馍,体现出他关心“我”。
3.天真乐观,热爱生活。即将发起总攻的时刻,还在枪筒上插上几根树枝和野菊花。
4.勇敢无畏,不怕牺牲。在战斗中,当一颗手榴弹在担架队员们中间冒烟乱转时,他毫不迟疑地扑了上去,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解除了人民群众的危难。
通讯员——年轻小战士
百合花(百合花被子)在小说中出现的笔墨并不多,为什么题目叫“百合花”?
主任务
虽然“百合花”的笔墨不多,但是,它是①文章的关键意象;②推动着小说的重要情节发展;③表现小说的主要人物及其个性品质;④深化着文章的主旨内涵。
第二课时
知识链接
细节作用:
叙述视角
英国的乔纳森·雷班在《现代小说写作技巧》一书中说:“我任务,在整个复杂的小说写作中,视角起着决定作用——所谓视角即叙述者与他讲的故事间的关系。”
全知叙述视角
限知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
第一人称限知视角
第三人称限知视角
用“我”的视角来观察、讲述整个故事,并参与到故事之中。
第5段:我的脚烂了,路又滑,怎么努力也赶不上他。我想喊他等等我,却又怕他笑我胆小害怕;不叫他,我又真怕一个人摸不到那个包扎所。我开始对这个通讯员生起气来。
第6段:我实在没力气赶了……不过这一次还好,他没让我撂得太远,但也不让我走近,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我走快,他在前面大踏步向前;我走慢,他在前面就摇摇摆摆。奇怪的是,我从没见他回头看我一次,我不禁对这通讯员发生了兴趣。
第8段:我向他提出了休息一会后……他也在远远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把枪横搁在腿上,背向着我,好象没我这个人似的。凭经验,我晓得这一定又因为我是个女同志的缘故。女同志下连队,就有这些困难。
第11段:我立刻对这位同乡,越加亲热起来。
第16段:……倒有些象审讯。不过我还是禁不住要问。
叙述视角——第一人称
第2段: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就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
第8段:他也在远远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把枪横搁在腿上,背向着我,好象没我这个人似的。凭经验,我晓得这一定又因为我是个女同志的缘故。女同志下连队,就有这些困难。
叙述视角——女性
“我”的身份有什么特殊性?
请同学们圈画5-23自然段的重点语句,分析小通讯员的行为表现,他是怎样护送“我”的?
任务一:探究第一人称女性限知视角下的人物形象
第5段: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一开始他就把我撩下几丈远。
第6段:……他背后好象长了眼睛似的,倒自动在路边站下了,但脸还是朝着前面,没看我一眼。等我紧走慢赶地快要走近他时,他又蹬蹬蹬地自个向前走了,一下又把我甩下几丈远……
第8段:……他也在远远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把枪横搁在腿上,背向着我,好象没我这个人似的。
……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皇起来,好象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掉过脸去不好,不掉过去又不行,想站起来又不好意思……他没回答,脸胀得象个关公,呐呐半晌……
如果把“我”设置成男性文工团战士身份,又会怎样呢?
第5段:我想喊他等等我,却又怕他笑我胆小害怕;不叫他,我又真怕一个人摸不到那个包扎所。我开始对这个通讯员生起气来。
第6段:……不过这一次还好,他没让我撂得太远,但也不让我走近,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奇怪的是,我从没见他回头看我一次,我不禁对这通讯员发生了兴趣。
第11段:我立刻对这位同乡,越加亲热起来。
第16段:……倒有些象审讯。不过我还是禁不住要问。
第25段:……顺便也请了我那位同乡,请他帮我动员几家再走……
任务一:第一人称女性限知视角——人物形象
“我”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饱满了小通讯员的形象。
“我”在文中有何作用?
1.“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见证者,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2.“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贯穿整个故事。“我”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不可或缺的穿针引线的人物,也是故事情节的推动者。
3.作品通过“我”这个女性视角的细致观察,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跃然纸上。
4.“我”是小说中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通过和通讯员、新媳妇的交往故事表现了军民鱼水之情,人与人之间纯洁的关系,歌颂了人性美、人情美。
情节
第一人称
主题
主要人物
她(茹志鹃)的人物描写也有特点,是由淡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走来,愈近愈看得清,最后,不但让我们看清了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们的内心。
——作家茅盾
任务一:第一人称女性限知视角——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找出环境描写的段落,并进行赏析。
任务二:探究第一人称女性限知视角下环境描写的特色
第4段: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然放了睛,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
第45段: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象在月亮下面点起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第11段: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这是我多么熟悉的故乡生活啊!
《百合花》不论叙述还是描写,都给人一种自然、清新、柔和、优美的感觉,把一个流血牺牲的战斗故事,写得充满诗意。表现出来的主旨也同样是这种风格,它不剧烈,不极端,给人一种春风拂面的优美与温暖——人性美、人情美!
任务二:第一人称女性限知视角——环境描写
知识链接
细节作用:
细节描写
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
塑造人物形象
推动情节发展
表现生活环境
增强作品的真实性
深化文章的主题
细节描写作用
1.通讯员枪筒插的树枝和野菊花
2.通讯员给“我”的两个馒头
3.通讯员带破洞的上衣
4.新媳妇的百合花被子
任务三:第一人称女性限知视角——细节描写
感人的力量——细节分析
1.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
第一次是在去包扎所的路上,第二次是“我”目送他走远的时候。
在即将发起总攻的时候,在紧张的战斗间隙,这个小战士还有心思把伪装作为装饰,在枪筒上插上树枝和野菊,体现了小通讯员的青春活力,纯朴天真,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感人的力量——细节分析
2.通讯员给“我”两个馒头。
这一细节描写在文中出现两次:第一次,通讯员离开包扎所返回团部时给“我”留下两个馒头,说是给“我”开饭,这是他对同志的关心、体贴。同时,也激起了读者对小通讯员的喜爱之情,为下文失去这么好的战友而悲痛蓄势。
第二次是通讯员牺牲后,“我”无意中碰到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我”睹物思人,想起他的羞涩憨厚,天真活泼,善良体贴,通过这“饱含着战友之情”的两个馒头,深切表达了“我”痛失战友的悲痛之情,产生了“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3.通讯员带破洞的上衣
第一次是通讯员借被子时因慌张而挂破上衣,而且不肯让新媳妇缝补,这既照应了前文写的小通讯员的腼腆、憨厚,又表现了他的执拗。
第二次是通讯员要回部队时,“我”看到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为下文写小通讯员负伤牺牲埋下伏笔。
第三次是“我”看见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通讯员连这个破洞都没来得及缝补就牺牲了,表现了小通讯员大公无私、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
最后一次是新媳妇缝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这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感情:有新媳妇对当初小通讯员“受气”的懊悔和内疚,更饱含对烈士的敬佩和痛悼……
通过这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通讯员不顾个人安危,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高贵品质;另一方面表现出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痛惜。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背景。
②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③暗示人物身份地位、思想性格;烘托、衬托人物形象特点。
④为情节发展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任务三:军民鱼水情
知识链接:环境描写的作用
探究本文主旨
小说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谢谢大家
知识链接——诗化小说
诗化小说是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一个产物,“五四”时期传入中国,是指“思维发散化、结构散文化、人物形象淡化”的小说类型。诗化小说具有散文和诗的某些特征,自废名开其滥觞,经沈从文扛其大旗,至萧红、汪曾祺等人延其发展,一直延续至今。
情节方面: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不将事件作为线索,将情感、心理作为线索。
人物方面:人物形象不是特别鲜明、饱满,文中传递出作者的某种意绪和感悟。
环境方面:重自然环境描写,文中常有大段的景物描写,物象也往往具有象征意义。
主题方面:表面上美丽、祥和,关系融洽,但深层往往弥漫着苦难和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