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1-30 08:00: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 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及功能分区
2. 掌握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因素
3.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城市的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学习重点:
1.明确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地域结构之间的关系。
2.掌握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自主学习(独学、质疑)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包括商业用地、__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___、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________________、交通用地和__________等。
2.城市功能区
(1)特点: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_______。
(2)常见功能区
①住宅区:城市中__________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可分为________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②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_______________或街角路口,呈___________分布。
③工业区: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成,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的地带。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概念: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____________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______________。
2.形成因素
(1)经济因素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 __________程度
距离市中心远近
不同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
的不同
(2)社会因素 知名度 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种族或宗教
(3)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功能区有深远影响。
3.形成和变化:随着___________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合作探究(对学、群学)
探究活动 1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苏 ( http: / / www.21cnjy.com )州市以古城为基础,合并周边城镇,新建成东部新加坡工业园和西部高新园两大新城区(下图),发展成为面积130多平方千米、人口达到221万的特大型城市。
苏州市新加坡工业园区地处旧城东面景色秀丽的金鸡湖畔,逐渐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生物制药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和工业地域。

图中①为哪类功能区?其区位有何特点?
图中②为哪类功能区?其区位有何特点?
(3)图中③和④为同类功能区,随着城市发展,开始出现高级和低级的分化现象。试说明③和④是如何分化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活动 2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 ( http: / / www.21cnjy.com )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因。一块土地由哪种活动占有,取决于这块土地的租金高低和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两方面。甲图表示各类城市用地付租能力与市中心距离的关系;乙图表示某城市地租分布等值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a、b、c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表示的不同功能活动依次是__________,该示意图表明__________________直接影响地租的高低。
(2)乙图中各点,哪一点地租最高?原因是什么?
(3)乙图中,地租分布等值线并不是规则的同心圆,而是有明显的凹凸,试分析等值线分布的规律及原因。
(4)若要在乙图①②③④处选建一仓储式超市,哪点最合适?理由是什么?
评价提升(评价、完善):
1.三大功能区的形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
2.三大功能区的形态、特征及位置
功能区 形态 特征 区位选择及原因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商业活动繁忙,昼夜人口数量变化大,建筑物高大稠密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原因:①人口稠密、市场广阔;②交通便捷、便于商品流通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原因:①减轻对市区污染;②交通便利,降低运输成本
住宅区 占地面积大,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高级住宅区 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原因:①环境优良;②文化氛围浓,人口素质高
低级住宅区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原因:①便于工人上下班;②收入低,文化教育程度低
达标拓展(检测、拓展)
1、关于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成因叙述,错误的是 ( )
A.历史、经济和社会因素是普遍影响各类城市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因素
B.政府行为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功能区的形成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C.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只是间接影响城市地租的高低
D.种族因素对住宅区分异影响较大,但对我国绝大多数城市而言基本不产生作用
2、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
A.经济因素 B.交通状况
C.绿化水平 D.教育环境
3、北京城以古代皇宫为中心,并以皇宫为中心形成一条南北向中轴线。其他重要建筑则沿中轴线排列。这种城市格局反映了下列哪一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最大?( )
A.历史因素 B.经济因素
C.行政因素 D.社会因素
4、下列因素中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有 ( )
A.不同功能的活动 B.城市环境的优劣 C.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D.信誉度
5、美国西部城市旧金山的唐人街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历史因素 B.经济因素
C.行政因素 D.社会因素
6、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 )
A.商业区 B.工业区
C.住宅区 D.文教区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结构的联系。
2.理解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学习重点:
理解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自主学习(独学、质疑)
一、城市规模
城市规模即_________________,主要有两种表达方法: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一般以______________来表示城市规模,具体如下:
按______________数量,将城市分为四个等级: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
城市地域分化过程:①小城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中等城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大城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城市规模越_________,其地域功能分区越_________________。
三、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
一般来说,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___________,能够提供服务的种类__________;
但这并不等于说,城市的规模与城市服务功能的大小或强弱__________。
合作探究(对学、群学)
探究活动 1.不同等级城市的数量、服务功能、城市辐射范围和城市间距离有什么不同?
探究活动2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读“荷兰圩田居民点设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三级居民点,最高级的是________,最低级的是________。
(2)A、B、C三级居民点,数目最多的是________,服务范围最大的是________。
(3)下列是A、B、C三级居民点的部门组合,把居民点代号填在相应组合后的括号内。
①生活用品、烟草、报刊、饮食店、加油站、邮局等 (  )
②纺织品、家具、钟表、书刊、医院、中学、剧场等 (  )
③百货商场、医院、珠宝店、高等学校、旅游公司等 (  )
(4)图中高一级居民点位置与低一级居民点位置关系如何?为什么这样设置?
(5)图中居民点的服务范围并非呈正六边形,为什么?






评价提升(评价、完善):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职能的关系
“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含义是:一个城市的等级体系犹如一个金字塔,塔基是数目众多、规模较小的城市;越向塔尖,城市数目越少,规模越大;到了塔尖,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甚至一个规模最大的城市。城市等级高,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职能多;城市等级低,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的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城市等级与空间分布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 http: / / www.21cnjy.com )
2.中心地理论
(1)概念:为周围居民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场所。
(2)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中心地按照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提供的货物(或服务)的等级排列成有顺序的等级系统。低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被高一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所包括,高一级的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又被更高一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所包括。而相同级别的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是彼此独立和排斥的。各级中心地最终会形成一个具有等级关系的空间结构系统。
在这个体系中,高级中心地位于它的服 ( http: / / www.21cnjy.com )务范围的中央,有6个低一级的中心地分布在服务范围的角上;低一级的中心地又有它比较小的服务范围,它的角上又有6个更低一级的中心地分布;以此类推,直到最低一级的中心地和服务范围。
在市场原则下,高一级的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一般相当于三个低一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等也影响中心地布局。
达标拓展(检测、拓展)
1.下图为“某三个商业中心服务范围及服务人口示意图”,读图判断(  )
A.图中城市①等级最高,②等级最低
B.城市①所在地区人口环境容量最大
C.图中城市③比②等级更高
D.城市②服务种类最齐全
2.目前我国正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下表为某城市群2010年的部分统计数据,关于该城市群的说法,正确的是(  )
城市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非农业(万人)
甲 138.0 45.8 40.1 31.4
乙 162.5 52.3 64.8 26.6
丙 149.5 47.3 47.9 29.1
丁 1 311.9 418.9 438.4 180.1
A.甲市的服务范围最大
B.乙市的城市化水平最低
C.丙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乙市
D.丁市为中心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最多
3.从21世纪的新城市观看,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下列做法,能较好体现“宜居城市”思想的是(  )
A.大力拓宽城市道路,保证车流畅通
B.增加绿地面积,发展现代服务业
C.鼓励低层别墅式住宅建设,改善居住条件
D.积极发展重化工业,增加社会物质财富
下图表示以上海为中心、南京和杭州为副中心的长三角大都市圈城市体系。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南京都市圈中的城市按等级可分为(  )
A.2级           B.3级
C.4级 D.5级
5.该区域城镇体系构成的主要条件是(  )
A.城镇之间形成了便捷的交通网络
B.各城市功能基本相同
C.该地区经济发达
D.该地区城市化水平高
6.读“北京市城镇体系布局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北京市城镇体系共有________个等级。
(2)北京市的城镇体系布局特点及其主要成因是什么?
第二节《城市化》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定义、标志。
2. 理解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3.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
差异。
学习重点:
城市化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点。
自主学习(独学、质疑)
一、城市化
1.城市化概念:城市化是一个__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__、
__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__的过程。
2城市化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城市化的本质
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1
读表: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已进入 阶段,而发展中国家处于 阶段,
的城市化已构成现代城市化的主体。
2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目前仍以 向 迁移为主。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000年,世界超大城市猛增到______个,其中______个在发展中国家,占四分之三强。
4、 。
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市带有六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对学、群学)
探究点一 城市化的表现
探究活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某大城市1947年和1981年的同比例平面示意图
(1)从图中看出,该城市的城市化进程有哪些表现?
(2)在城市化过程中,该城市的城市人口的数量和比重有何变化?
(3)有人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体现其社会发展水平”。你认为有道理吗?
探究点二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趋势
年份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城市人口(亿) 城市化水平(%) 城市人口(亿) 城市化水平(%)
1950 4.47 53.8 2.87 17.0
1960 5.71 60.5 4.60 22.2
1970 6.98 66.6 6.73 25.4
1980 7.98 70.2 9.66 29.2
1990 8.77 72.5 13.57 33.6
2000 9.50 74.4 19.04 39.3
2010 10.11 76.0 26.12 46.2
材料二 城市的“空心现象”:20世纪7 ( http: / / www.21cnjy.com )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农村和小城镇迁移,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并将城市文化和产业等带到郊区,在郊区兴建了许多超级市场、高级住宅、大型停车场,而且在老城和新城或卫星城之间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运输。
(1)1950~1980年,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年均增长多少?
(2)大约在什么时候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数量超过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数量?
(3)1980~2010年,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年均增长多少?
(4)总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
材料二中叙述的现象是什么?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评价提升(评价、完善):
一、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
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②城市人口增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其中,第一个标志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后两个标志是体现城市化是否合理的标志。
2.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
3.城市化的意义
项目 意义
人口转化 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产业结构 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工业 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科技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文化思想观念 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二、世界城市的进程
1.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城市化发展阶段 特征 出现的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发展中国家
中期阶段 人口和产业迅速向城市集中,城市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国家类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 晚(20世纪中叶以来)
目前速度 趋缓(甚至停滞) 速度加快
城市化水平 高 低
城市人口比重 大(70%以上) 小(不到40%)
所处阶段 后期成熟阶段 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
原因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经济迅速发展
达标拓展(检测、拓展)
1.下图中箭头表示人口移动状况。该图表示的是(  )
A.逆城市化 B.城市化
C.郊区城市化 D.再城市化
读下表,回答2~3题。
年份 全世界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城市人口/亿 城市化水平/% 城市人口/亿 城市化水平/% 城市人口/亿 城市化水平/%
1980 17.64 39.6 7.98 70.2 9.66 29.2
1990 22.34 42.6 8.77 72.5 13.57 33.6
2000 28.54 46.6 9.50 74.4 19.04 39.3
2010 36.23 51.8 10.11 76.0 26.12 46.2
2.1980~2010年(  )
A.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均缓慢
B.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趋缓
C.世界城市人口终始多于农村人口
D.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数量和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均超过发达国家
3.下列关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趋缓
B.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C.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过剩
D.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更高
截至2010年底,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 ( http: / / www.21cnjy.com )达480万辆,且增长速度越来越快(80%以上是私家车辆),预计到2015年,机动车保有量将会达到700万辆。为此,北京市开始实行每月车牌摇号(限购),并决定从2011年4月10日起实施工作日高峰时段区域限行措施。读图,回答4~5题。
4.车辆增多对城市的主要影响是(  )
①造成交通拥堵 ②破坏城市绿地 ③污染城市大气 ④造成能源浪费 ⑤占用城市大量空间 ⑥加快人口的迁移和流动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5.为缓解北京市车辆增多带来的交通拥堵状况,除材料中的措施外,还可以采取的现实措施是(  )
①积极发展公共交通 ②增大车速 ③高峰期限制外来车辆进入市区 ④拓宽马路 ⑤适当发展地铁、高架桥等交通方式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④⑤
6.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1:“我国近年来城市化率变化图”。
材料2:某年份中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城市化率排名与当年部分省区人均GDP数量及排名(港澳台除外)。
城市化率排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省区市 上海 北京 天津 广东 辽宁 黑龙江 吉林 江苏 新疆 内蒙古
人均GDP(美元/人) 7 330 6 410 5 340 3 630 2 830 2 100 2 020 3 710 1 890 2 590
人均GDP排名 1 2 3 6 8 11 12 5 14 10
(1)材料中城市化率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是衡量____________________的标志。
(2)由材料1可知,我国近年来城市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水平呈________趋势,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材料2可知,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省区大都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并分析其原因。
(4)有关上海市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城市化基础水平高 B.经济发展水平高
C.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D.人口迁入率高
(5)由材料2可知新疆人均GDP居第14位,但城市化率较高,试分析其原因。
第二节《城市化》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掌握城市问题的解决措施
学习重点:
掌握城市问题的解决措施
自主学习(独学、质疑)
一、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_________问题 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城市_________问题 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城市_________问题 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达国家则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城市_________问题 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问题。
二、城市问题的解决措施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对学、群学)
探究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探究活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城市化影响自然环境,图甲为“某城市从市中心到郊区的气温变化示意图”,图乙为“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
材料二 随着城市发展,城市居民抱怨:碧水 ( http: / / www.21cnjy.com )蓝天少见了,垃圾占据了小区空间,白天夜间噪声不断,睡个安稳觉都难了。大量外来人员在城市中成为无业游民,影响了社会治安。
(1)图甲反映的问题是什么?是怎样产生的?结合图甲分析,为什么城市上空云量多于郊区?
(2)结合图乙,分析城市化对水循环的影响。
(3)下面漫画《不堪重负》反映出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解决该问题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4)解释说明下图城市景观对大城市气候可能造成的影响。
针对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应采取哪些解决措施?
评价提升(评价、完善):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的原因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地域日益扩大,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环境也相应地受到了影响。如下图所示:
( http: / / www.21cnjy.com )
2.城市环境的特点及其影响
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最强烈的地区,几乎将自然环境完全改变为人工环境。城市环境的改变及其影响如下图所示:
( http: / / www.21cnjy.com )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合理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过快的城市化则降低城市环境质量。如下图所示:
( http: / / www.21cnjy.com )
4.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区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城市环境污染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达标拓展(检测、拓展)
读“城市区域景观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 城市区域与郊区相比,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
A.逆温现象 B.水土流失 C.热岛效应 D.臭氧层空洞
2. 为避免该问题对城市大气环境带来的污染,应该 (  )
A.将卫星城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
B.将工业区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向地带
C.控制城市发展,缩小城市规模
D.减少城市高层建筑物,增加城市空间
目前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的新潮流,它以环境为中心,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高效低耗和生态优先等原则。据此完成3~4题。
3. 目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与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不合理有关
B.城市人口、工业的集聚产生大量废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C.与城市所在地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因素不适应有关
D.城市环境是人类改造自然最大的地方,自净能力最强
4. 老城区改造过程中城市洪水发生频率增加,某校地理研究小组对其原因进行了调查,下列调查结果最不可信的是 (  )
A.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填埋了许多池塘和河道
B.大面积铺设水泥、沥青路面影响了地表水的下渗
C.城市道路排水设施不够完善
D.城市居民不再使用井水,导致了地下水位升高
5. 在城市小区布局、家庭装修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屋顶绿化”,下列对“屋顶绿化”的认识组合正确的是 (  )
①有景观效应 ②能缓解热岛效应 ③有利于夏季节约能源 ④宜选择大型乔木以增强效果 ⑤屋顶昼夜温差小有利于植物生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①③④⑤
6.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读图回答问题。
(1)与F城相比,E城的城市规模从小到大,说明________运输对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2)图乙中的①、②两线中,反映G城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口变化特点的是______________线。这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G城人口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社会经济问题。
(3)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不良影响还表现在
①对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气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对降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对地下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城市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在(多选) (  )
A.满足人们更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
B.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变化
C.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城乡差距
D.增强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运用案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学习重点:
运用案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自主学习(独学、质疑)
一、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
1、文化:文化是____________的产物,形成于__________ 中,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的_________。
2、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_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_______内,在____________的基础上,在长期的__________________中创造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①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可以是____要素的,也可以是____要素的
③可以是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也可以是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
④具有_______________性。
二、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城市的发展受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共同作用;使城市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深深打上了____________的烙印,形成城市的____________,成为城市的__________。
2、影响: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但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对学、群学)
探究点一 地域文化的形成
探究活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 ( http: / / www.21cnjy.com ),尤以辽宁为多,少数散居在一些大中城市。清代以来,由于满汉长期杂居,满族在语言、服装、习俗等方面与汉族差异逐渐缩小。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属阿尔泰语系。17世纪70年代以后,满族普遍使用汉语和汉文,现在只有少数老人会说满话。满族住房,一般东南开门,其结构类似口袋,俗称“口袋房”。房址多选在靠山近河的平缓之地,坐北朝南、背风面阳、冬暖夏凉。
古代,满族居民一年四季都穿袍服,因八旗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度而称之为“旗袍”。入关以后直至辛亥革命,男穿袍服,外套马褂,女人也爱穿袍服,但有长短袖之分。辛亥革命后,旗袍的式样不断改进,成为我国妇女最喜爱的中式服装。满族重视礼节,过去平辈行“打千”礼。平辈亲友相见,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礼,现此礼节已被握手礼代替。
(1)满族房屋的建造反映了当地什么样的自然环境?
(2)满族礼节的变化反映了文化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如何产生的?
探究点二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探究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 早在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就出现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城市广场并鲜明地打上了古希腊文化精神的烙印……这个开放的空间既显著地体现了古希腊民主的城市文化精神,又给古希腊民主精神的进一步拓展开辟了广阔的场所。在中国传统社会,城市广场形态所反映的,则是与西方城市明显有别的传统文化精神。中国传统城市空间在构成形态上呈现出一种“边界原型”。福科指出,城墙是中国的一种象征,“我们想到中国,便是横亘在永恒天空下面一种沟渠堤坝的文明,我们看见它展开在整整一片大陆的表面,宽广而凝固,四周都是城墙”。这种对平面化展开的空间的封闭性的强调和西方城市空间的“地标原型”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清朝紫禁城太和殿前的场院虽然十分宽阔,却是普通人绝难进入的,所以不具备广场的开放的公共性。因此,中国古代城市的广场空间形态是与等级森严的封建伦理文化相对应的,体现了封建皇权对社会空间的严密监控。
(1)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中国和西方的建筑形式存在着鲜明的对比,这主要是因为中西方的__________存在差异。
(2)古希腊广场建筑风格反映了西方文化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______性、____________性;而古代中国的广场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________性、________性。
(3)围墙是中国建筑的主要景观,而美国街头,除特殊的建筑,不允许有围墙。这体现出中西文化存在怎样的差异?
(4)中国古代城市的广场空间形态突出__________的重要地位,西方国家城市建筑表现出__________占中心地位。
评价提升(评价、完善):
( http: / / www.21cnjy.com )
达标拓展(检测、拓展)
1下列有关地域文化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差异只表现在物质方面
B.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与其“地域”范围大小成正比关系
C.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地域文化具有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不会发生变化
2下列事物或现象属于文化范畴的是(  )。
A.泰山日出
B.黄山四绝中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C.庐山云雾
D.黄土高原的窑洞
3我国民间竞技体育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赛龙舟——水量大、水流急的河流上游
B.赛骆驼——黄土高原
C.赛马、飞马拾银——藏北高原
D.赛牦牛——东北平原
4我国青藏地区的居民“身穿绵羊皮缝制的藏袍,白天束带为衣,夜间解带当被”所反映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①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 ②气候温暖,昼夜温差小③游牧地区的生活 ④定居牧区的生活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5根据自然环境对戏剧的影响,判断“采茶舞”最有可能是下列哪个地区的代表性舞蹈 (  )
A.东北平原地区 B.黄土高原地区
C.江南丘陵地区 D.青藏高原地区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 ( http: / / www.21cnjy.com )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由于各种原因南迁,定居在闽粤赣边地区,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他们利用当地的土、卵石和杉木,用垒筑的方式建筑了高达五六层的圆形、方形的可住几十户甚至上百户的客家土楼。楼内数百人聚族而居,不分辈分大小,一律平等,同样大小的居住单元,不论朝向,不论方位……成为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
( http: / / www.21cnjy.com )
材料二:中国“福建土楼”于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以下关于土楼建造地的地理环境叙述正确的是(  )。
A.气候寒冷,多大风天气
B.地形平坦,森林茂密
C.河流稀少,水资源匮乏
D.土质黏重,降水较多
(2)历史上,客家人修建的土楼除了有居住功能外,还具有的主要功能是(  )。
A.安全防卫功能 B.宗教信仰功能
C.信息传递功能 D.文化交流功能
(3)土楼采用的建筑材料是受     因素的影响,建筑的方式又与     因素有关。
(4)这种为世人称奇的房屋建筑是在什么背景下形成的 居住方式又说明客家人的什么特征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第1课时
自主学习(独学、质疑)
一、1、工业用地 休憩及绿化用地 农业用地
2、界线 最为广泛 中高级 交通干线的两侧 点状或条状 交通比较便捷
二、1、分布和组合 城市地域结构
2、交通便捷 收入
3、城市的发展
合作探究(对学、群学)
探究活动 1 (1)商业区。 一般位于市中心。
(2)工业区。 一般位于城市外缘交通便捷地带。
(3)③高级住宅区,④为低级住宅区。
③位于湖畔,环境优美;④位于工业区附近,环境质量较差。
探究活动2 (1)商业、住宅、工业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2)②;地处市中心,交通便捷。
(3) 地租由市中心向周围递减,等值 ( http: / / www.21cnjy.com )线在主要交通干线处向郊区凸出,地租较高。其原因是影响地租水平的因素主要是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干道两旁,通达度相对较高。
(4)③;③处靠近主要公路,交通便利;从地租等值线看,该处等值线向里凸出,说明地租相对较低,故适合建仓储式超市。
达标拓展(检测、拓展)
1.C 2.A 3.A 4.C 5.C 6.C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第2课时
自主学习(独学、质疑)
一 城市的大小 人口规模 用地规 ( http: / / www.21cnjy.com )模 人口规模 城市非农业人口①特大城市—人口100万以上②大城市-人口50—100万③中等城市-人口20—50万④小城市—人口20万以下
二 ①地域狭小,工业,商业,居住各项功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混杂布置,没有明显的地域分异②外来人口和市区旧宅院中分离出来的人口都陆续迁居外围,形成居住区,原来的市区变成了工商业混合的市中心③工业向外迁移,市中心商业更发达 大 明显
三 越强 越多 成正比
合作探究(对学、群学)
探究活动  越高等级的城市数量越少,服务功能越强,辐射范围越大,城市间相距越远。
探究活动2  (1)C A
(2)A C
(3)A B C
(4)高一级居民点位置基本处在低一级居民点的中央。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方便圩田上的全体居民。
(5)正六边形服务范围是一种假想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模式,它是现实生活的抽象。实际上由于地形、人口、交通、消费者购买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完全正六边形的服务区几乎是不存在的。
达标拓展(检测、拓展)
1. C 2. D 3. B 4.B 5.A
6.(1)4 (2)特点:东南部(或 ( http: / / www.21cnjy.com )平原)密集;北部和西部(或山区)稀少。成因:西北部为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东南部为平原,交通便利、人口密集。
第2节《城市化》
第1课时
自主学习(独学、质疑)
一 1农业人口 非农业人口 农村地域 城市地域 农业活动 非农业活动
2 人口的集中过程 地域的转换过程 经济结构的变化
3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 第一 ,第二产业的建立和集聚
二 1 城市化进程加快 后期 初期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2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农村 城市
3 特大城市迅速发展 66 50
4 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
北美五大湖城市带 日本东海岸城市带 英国南部城市带
欧洲西部城市带 中国大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带
合作探究(对学、群学)
探究活动 1 (1)郊区城市化(或城市区域扩大),人口向郊区迁移,工厂向郊区迁移,郊区新建有商场和公园绿地,建设有卫星城和高速公路。
(2)城市人口的数量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3)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它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由此可见,该说法是正确的。
探究活动 2 (1)发达国家0.55%,发展中国家0.41%。
(2)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3)发达国家0.19%,发展中国家0.57%。
(4)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从产业革命后到1980年以前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快,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慢;1980年以后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快。
(5)逆城市化。 原因是大城市中心环境恶化,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农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再加上交通发展,人口向农村和小城镇迁移。
达标拓展(检测、拓展)
1. C 2.D 3.C 4.D 5.C
6.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化水平
(2)加速增长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3)东部沿海地区 东部沿海地区工农业基础好,商贸发达,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
(4)C
(5)新疆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农业生产以游牧为主,人口稀少,而城市大多集中于自然条件优越的绿洲,人口密集。
第2节《城市化》
第2课时
自主学习(独学、质疑)
一 1城市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噪声污染 垃圾污染
2 城市交通问题 交通阻塞 交通事故 停车问题
3 城市住宅问题 住房紧张,存在贫民窟和棚户区 城市中心区逐渐衰落
4 城市社会问题 就业 贫困 种族歧视和社会争端
二 1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城区
2 整治和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3 改善住房条件,完善交通
合作探究(对学、群学)
 (1)热岛效应。 城市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口、工业、交通过度集中,大量排放废热,使城市气温高于周围地区。 由于城市气温高于周围地区,气流上升,加之城市空气中尘埃较多,水汽易于凝结,所以云量较多。
(2)地表硬化导致蒸发减少,下渗减弱,地下径流减少,地面径流增加,从而使汛期洪峰量加大,会加剧城市洪水,使地下水补给减少。
(3)城市交通拥挤 加强城市道路建设,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网,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强城市交通管理等。
(4)①气温升高(城市热岛效应);②降水增加;③湿度降低;④日照因云量增多而降低(答出三点即可)。
(5)①加强城市的规划,合理配置城市功能区 ( http: / / www.21cnjy.com );②加强城市管理,防治城市污染;③建设垃圾场,集中处理,如填埋、焚烧、堆肥,最好能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利用;④建立污水处理厂,实现污水达标排放和净化处理;⑤加强城市建设绿化,扩大绿地面积;⑥合理规划城市道路,解决交通拥堵和交通污染;⑦大城市建设卫星城和城市新区等。
达标拓展(检测、拓展)
1.C 2.A 3.B 4.D 5.A 
6.(1)公路
(2)① 人口数量不断下降 环境污染(或交通拥挤) 地价上涨(或经济效益下降)
(3)①城市建筑面积扩大,减少了生物多样性  ( http: / / www.21cnjy.com )②温室气体排放多,出现“热岛”现象 ③烟尘排放量多,城市多云雾天气(或城市多酸雨) 减少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或造成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污染)
(4)ABD
第3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自主学习(独学、质疑)
一 1 人类活动 一定的地域 物质基础
2 地域范围 自然环境 生产生活 人类活动的产物
①可大可小
②单 多
③物质 建筑 非物质 价值观
④相对的稳定性
二 1自然环境 人文因素 地域文化 独特文化 标志
2 城市建筑 交通工具 道路 饮食 服饰 居民心理 习俗 城市建筑
合作探究(对学、群学)
 探究点一 (1)北方冬季寒冷干燥,冬季风为偏北风,故房屋朝向南,背风向阳,冬暖夏凉。
(2)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族群间交流增多,外来文化的传入,更方便、更礼貌的礼仪在人群中传播。
探究点二(1)地域文化
(2)外向 开放 内向 封闭
(3)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和封闭性;西方文化具有外向性和开放性。
(4)皇权 教堂(宗教)
达标拓展(检测、拓展)
1.C 2.D 3.C 4.A 5.C 
6.解析:由材料可知,福建土楼依山势而建,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当地地形起伏大,平地少;建筑材料为生土、木材、鹅卵石等,说明土质黏重;福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降水较多,水资源丰富。客家人修建土楼是为了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楼内“不分辈分大小,一律平等”,反映了家族内部的平等团结。
(1)D (2)A
(3)自然环境 技术水平
(4)客家人由于数代不断南迁 ( http: / / www.21cnjy.com ),形成家族内部极强的凝聚力,只有家族内部的紧密团结才能使其在新的居住地生存下来。其居住方式体现了家族内部的平等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