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2015~2016人教版高中生物同步辅导与检测 选修3专题4《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学案+课件+试卷共8份)

文档属性

名称 【金版学案】2015~2016人教版高中生物同步辅导与检测 选修3专题4《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学案+课件+试卷共8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6-01-30 13:51:32

文档简介

专题知识整合
1.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总结:对于转基因生物,公众在食物安全、生物安全和环境安全方面产生了争论。食物安全主要是指公众担心转基因生物会产生出毒性蛋白或过敏蛋白;生物安全是指转基因生物可能会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环境安全是指转基因生物可能对环境造成新污染或破坏。
 下列哪项明显体现出了转基因生物引发的食物安全问题(  )
A.转基因猪的细胞中含有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因而猪的生长速度快,个体大
B.转基因大米中含有β-胡萝卜素,营养丰富,产量高
C.转基因植物合成的某些蛋白质,引起个别人过敏
D.让转基因牛为人类生产凝血因子并在牛奶中提取
解析:转基因生物在食物安全方面会出现滞后效应,可能会出现新的过敏源等。
答案:C
名师点睛:转基因食品经过了严格的安全检测,不会出现安全问题。
2.转基因技术的伦理问题。
总结:对于克隆人,伦理学家主要是从伦理、社会和心理等方面举证,反对克隆人;生物学家主要是从科学可行性和科学意义角度出发,反对现在就做克隆人;中国的政策是禁止进行生殖性克隆。当基因筛检逐渐成为可能后,便引发出基因歧视问题,尤其在保险、信贷、雇工和家庭生活等方面已逐渐凸显出来。设计试管婴儿(将胚胎移植入母体前所做的遗传学诊断是根据某种需要进行的)必须经过严格审批。
 设计试管婴儿利用了下列哪些技术手段(  )
①体外受精技术 ②胚胎移植技术 ③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技术 ④克隆技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设计试管婴儿先在体外进行受精作用,进行到早期胚胎,再进行胚胎移植,植入前进行基因诊断,以排除一些遗传病。
答案:B
名师点睛:设计试管婴儿是为了避免生出患病儿或者是为救治患者提供造血干细胞,但不是为了设计性别。
第1节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一、转基因成果令人叹为观止
1.首次DNA重组成功:1972年,美国人________。
2.转基因微生物:可清除石油污染的______________,可产生生化药物的重组微生物等。
3.转基因动物:生长迅速,营养品质优良的转基因______________,变成生物反应器等。
4.转基因植物:具有抗虫、抗________、抗________、抗逆等全新性状的农作物等。
1.伯格
2.假单胞杆菌
3.家畜、家禽
4.病 除草剂
二、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争论
1.争论的原因。
(1)目前科学家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等了解得相当有限。
(2)不少转移的基因是________的基因。
(3)外源基因插入宿主基因组的部位往往是________的。
2.争论的方面。
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安全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导入的外源基因及其产物对受体生物是否有不利影响;二是有关转基因生物的释放或使用所带来的生态学上的安全性;三是转基因生物在食品、饲料和其他消费领域的安全性。即________安全、________安全和________安全三方面。人们在这三方面各执己见,争论不休。
1.(1)基因的结构 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基因的调控机制 (2)异种生物 (3)随机
2.食物 生物 环境
三、理性看待转基因技术
建立相应法规,如1993年制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2002年颁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面对转基因技术的利弊,正确的做法是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
《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 《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 趋利避害 因噎废食
一、选择题
1.所谓“实质性等同”是指(  )
A.转基因农作物中的成分完全没有发生改变
B.转基因农作物中的部分成分没有发生改变
C.转基因农作物中只要某些重要成分没有发生改变,就可以认为与天然品种“没有差别”
D.“实质性等同”是对转基因农作物安全性的最终评价
解析:“实质性等同”是指在转基因农作物中只要某些重要成分没有发生改变,就可以认为与天然品种“没有差别”。这仅仅是对转基因农作物安全性评估的起点。
答案:C
2.抗逆转基因作物的培育与推广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是(  )
①在一定程度上使作物摆脱了土壤和气候条件的限制
②减少了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畜的危害
③减少了化肥的制造和使用量,有利于环境保护
④使得作物在不良环境下更好地生长,提高产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抗逆转基因作物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使农作物具有抗逆能力(如抗除草剂、抗虫、抗病毒、抗干旱、抗盐碱等),因此,抗逆转基因作物的培育和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农作物摆脱土壤和气候条件的限制,使得作物在不良环境中更好地生长,提高产量,同时还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畜的危害,但是,抗逆作物不能固氮,不会使土壤中无机盐的含量增加,因此不可能减少化肥的制造量和使用量。
答案:B
3.下列哪项支持转基因生物会引发生物安全性问题(  )
A.生殖隔离使转基因植物与其他植物很难杂交
B.花粉的传播距离有限,不会引起生物安全
C.植物花粉存活时间有限,不会散失到其他环境,威胁其他生物
D.转基因生物有可能像“入侵的外来物种”
解析:科学家赋予了转基因生物某种特殊性状,增强了它们在该地区生存条件下的竞争能力,有可能成为“入侵的外来物种”,威胁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生存。
答案:D
4.人们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在哪些方面存在着争论(  )
①转基因生物可能存在食物安全问题 ②被转移的基因不少是异种基因 ③转基因生物可能影响到环境安全 ④转基因生物可能存在生物安全问题 ⑤科学家对基因的结构、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基因的调控机制等都了解得相当有限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⑤
解析: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包括食物安全、生物安全和环境安全三方面。
答案:B
5.面对转基因技术的利弊,正确的做法是(  )
A.坚决抵制基因生物
B.不加区分,全盘接受
C.应停止有关的实验
D.趋利避害,不能因噎废食
答案:D
6.下列哪项不是转基因食物存在的安全隐患(  )
A.转基因植物有可能合成出对人体有直接毒性或潜在毒性的蛋白质
B.转基因植物合成的某些新的蛋白质有可能成为某些人的过敏原
C.某些转基因生物可以合成干扰素,进入人体增强相应细胞的免疫力
D.某些基因足以使植物体内某些代谢途径发生变化,导致转基因农作物营养成分的改变
解析:转基因生物引发食物安全的主要理由如下:对食物的安全性检测不够,担心出现滞后效应,担心出现新的过敏原,担心营养成分改变等。因此A、B、D三项都属于转基因食物存在的安全隐患,只有C不是,它是基因在制药方面的应用。
答案:C
7.有人认为转基因生物有可能成为入侵的外来物种,威胁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生存。其依据是(  )
A.转入的外源基因有可能与感染转基因生物的某些细菌杂交,形成新的病原体
B.转基因植物的抗除草剂基因有可能通过花粉传播而进入杂草中,使杂草成为超级杂草
C.科学家赋予了转基因生物某些特殊性状,增强了它们在该地区生存条件下的竞争能力
D.转基因植物花粉传播的距离有限,只能在种植区以内繁殖
解析:外来物种入侵一般是由于该生物在适宜的环境和缺乏天敌的情况下能够大量繁殖,并且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影响。转基因生物往往是改良的品种,因而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可能使当地生物受到影响。
答案:C
8.有人担心重组微生物会对环境甚至人体构成威胁,下面哪项不是他们担心的原因(  )
A.重组DNA与微生物杂交,会产生对植物和人类有害的病原微生物
B.重组微生物在降解某些化合物时会形成有害的中间产物
C.重组微生物一旦进入自然界,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重组微生物只含有一两种外源基因,原来的分类地位不会改变
解析:导入转基因生物的外源基因有可能与感染转基因生物的某些细菌或病毒杂交,从而重组出对人类或其他生物有害的病原体。重组的微生物在降解某些化合物过程中所产生的中间产物,可能会对人类生活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培养出的重组微生物打破了自然物种的原有界限,改变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因此担心某些地区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遭到破坏。
答案:D
9.20世纪90年代,乌干达木薯业遭到了病害的毁灭性打击。科学家究其原因发现是一种新的病毒引发的疾病,而这种新病毒是由两种已知病毒重组产生的。这一事实有力地支持了下列哪一观点(  )
A.转基因生物有可能成为“入侵的外来物种”,威胁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生存
B.导入转基因生物的外源基因有可能与感染转基因生物的某些细菌或病原体杂交,从而重组出对人类或其他生物有害的病原体
C.转基因植物的抗除草剂基因,有可能通过花粉传播而进入杂草中,使杂草成为除不掉的“超级杂草”
D.抗虫棉能抵抗棉铃虫,但随着棉铃虫抗性的增强,抗虫棉有可能被淘汰
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这种新病毒是由两种已知病毒重组产生的,说明两种病毒的基因可以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生物,而B项正说明外源基因与某细菌或病毒重组形成新的生物,因此是对B项的有力支持。
答案:B
10.下列关于转基因生物与环境安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重组的微生物在降解污染物的过程中可能产生二次污染
B.种植抗虫棉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对环境没有任何负面影响
C.如果转基因花粉中含有有毒蛋白或过敏蛋白,可能会通过食物链传递到人体内
D.转基因生物所带来的环境安全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解析:种植抗虫棉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但大量杀死棉铃虫,有可能会破坏食物链,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1.一个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对当地栽培作物种类进行调查时,发现有的地方种植了转基因抗除草剂玉米,这种玉米在喷洒除草剂的环境中生长良好,杂草被除草剂杀死,玉米还能正常生长,给农民节省了很大的人力和物力。跟踪调查还发现,这种转基因玉米除直接食用外,还被加工成食品摆在超市的货架上。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一部分同学认为,这种转基因玉米不会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如果你同意这种观点,请列举出三条理由: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转基因玉米加工的食品被摆在超市货架上,生产厂商根据我国的有关规定,对产品进行转基因生物标志,这样做是为了保护________________。在有关标识中,应标注“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该产品中已不再含有或检测不出转基因成分,应标注为“本产品为____________加工制成,但本品中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转基因生物不会对当地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的理由有以下几点:转基因生物虽然具有某些新的性状,但其生命力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强,扩散到种植区以外时,会很快死亡;转基因生物的种植需有一定的水、肥等条件,以及配套的种植技术;转基因生物与其他自然生物之间存在生殖隔离,难以进行自然杂交;许多植物花粉传播距离有限,存活时间有限,具有受精能力的时间更短。
(2)2002年,我国农业部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要求对转基因生物产品及其加工品加贴标注,以方便消费者自主选择,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对不同产品标注内容不同。
答案:(1)①玉米与其他植物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②玉米花粉的传播距离有限 ③玉米花粉的存活时间有限(或其他理由也可)
(2)消费者的知情权 转基因玉米加工品 加工原料为转基因玉米 转基因玉米 已不再含有转基因成分
12.棉铃虫是一种严重危害棉花的害虫。我国科学家发现一种生活在棉铃虫消化道内的苏云金芽孢杆菌能分泌一种毒蛋白使棉铃虫致死,而此毒蛋白对人畜无害。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我国已将该毒蛋白基因移入棉株细胞内并实现成功表达。由于棉铃虫吃了这种转基因棉花的植株后就会死亡,所以该棉花新品种在1998年推广后,已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该项科学成果在环境保护上的重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学家预言,此种“转基因抗虫棉”独立种植若干代以后,也将出现不抗虫的植株,此种现象缘于__________。
(3)题中“毒蛋白基因移入棉株细胞内并实现成功表达”中的“成功表达”含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相比,通过基因工程培育新品种的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培育“转基因抗虫棉”的基因操作中,所用的基因的“剪刀”是____________________,基因的“缝合针线”是______________,基因的“运载工具”是________。
(6)转基因技术有利有弊,请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有利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害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基因工程的优点是目的性强、育种周期短,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抗虫棉的优点是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其中毒蛋白基因的表达经过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
答案:(1)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
(2)基因突变
(3)毒蛋白基因在棉花细胞内经过转录和翻译合成了毒蛋白
(4)目的性强,育种周期短,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5)限制酶 DNA连接酶 质粒
(6)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用于培育优良动、植物新品种等 不利于环境保护,可能引起环境问题、食物安全性问题,生物安全性问题等
13.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科学家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毒蛋白基因转入棉花植株并获得成功表达。棉铃虫吃了这种转基因棉花的植株后就会死亡。花粉管通道法是指:利用植物花粉萌发时形成的花粉管通道将毒蛋白基因送入胚囊,进而导入尚不具备细胞壁的合子或早期胚体细胞中,借助天然的种胚系统,形成含有目的基因的种胚。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所示的黏性末端是由________种限制酶作用产生的。
(2)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毒蛋白基因导入棉花细胞,此过程是基因工程操作步骤中的第三步,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获取目的基因时,如果基因比较小,核苷酸序列又已知,则可以通过DNA合成仪用化学方法直接
______________。
(3)该目的基因在导入受体细胞前需要与载体结合,目前经常使用的载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基因工程操作的第四步是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其中分子水平的检测又分三步:首先要检测转基因生物的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采用的技术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次还要检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同样是采用分子杂交技术;最后检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是____________杂交。
(5)人们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关注随着转基因成果的不断涌现而与日俱增。有人认为转基因生物不会影响食物安全,你的观点呢?理由是什么?
解析:(1)据图分析限制酶的识别序列为GAATT、CAATT、GTTAA、CTTAA这4种,而酶具有专一性,故需4种不同的限制酶。(2)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毒蛋白基因导入棉花细胞,相当于基因工程操作步骤中的第三步——“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3)基因工程的操作工具中常用的载体有质粒、λ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等。(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相关方法为:通过分子杂交技术检测转基因生物的DNA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及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mRNA。(5)本题具有开放性,但要注意理由与观点的一致性。
答案:(1)4
(2)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人工合成
(3)质粒(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4)DNA分子杂交技术 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 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 抗原—抗体
(5)会影响食物安全。理由是:①担心出现滞后效应;②担心出现新的过敏原;③担心营养成分改变等
不会影响食物安全。理由是:①多环节、严谨的安全性评价;②科学家的负责态度可防止过敏原出现;③至少未发现转基因食物影响健康的实例等
课件22张PPT。生物选修3(人教版)专题4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
和伦理问题                 
第1节 转基因生物的
安全性要点突破知识点1 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争论1.转基因生物与食物安全。
(1)不能对转基因生物食物安全掉以轻心的理由:①反对“实质性等同”;②担心出现滞后效应;③担心出现新的过敏源;④担心营养成分改变;⑤担心把动物蛋白基因转入农作物会侵犯宗教信仰者或素食者的权益。(2)不必担心转基因食物安全性的理由:①所谓“实质性等同”概念是对转基因农作物安全性评价的起点,而不是终点;②多环节、严谨的安全性评价,可以保证转基因食物的安全;③科学家的负责态度,可以防止新过敏源的产生;④至今尚未发现食用转基因食物而影响人体健康的实例;⑤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转基因食物有问题。 2.转基因生物与生物安全。
(1)转基因生物可能会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的理由:①可能会扩散到种植区以外,成为野生种类;②可能会成为“入侵的外来物种”,威胁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存在;③可能重组出对人类或其他生物有害的病原体;④有可能使杂草成为除草剂除不掉的“超级杂草”。 (2)转基因生物不大可能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的理由:①转基因农作物扩散到种植区以外会很快死亡;②要表现出新性状必须具有一定的水、肥等条件,以及配套的种植技术;③由于生殖隔离的存在,使它们很难与其他植物杂交;④花粉传播的距离有限;⑤植物花粉存活时间有限。3.转基因生物与环境安全。
(1)转基因生物可能会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人类生活环境造成破坏的理由:①转基因生物打破了自然物种的原有界限,改变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②重组微生物可能会对人类的生活环境造成二次污染;③重组DNA与微生物杂交,可能产生有害的病原微生物;④转基因植物花粉中的有毒物质可能通过蜜蜂进入蜂蜜,再经过食物链的传递,进入其他动物和人体内。 (2)转基因生物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理由:①转基因生物不会改变生物原有的分类地位,不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②转基因抗虫作物的种植,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③抗除草剂农作物的种植,减轻了农田管理的负担,保护了农田土壤环境;④由于新闻报道不实,增加了公众对转基因农作物的恐惧感。例1 如今,从土豆、草莓到西红柿,各种各样的转基因产品已经潜入寻常百姓家,更有资料显示,我国餐桌上有50%以上的大豆色拉油属于转基因食品。然而近年来,有关转基因食品是否影响健康的争论不绝于耳。例如,1999年,美国康奈尔大学Losey等人将转Bt基因(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晶体蛋白基因)玉米花粉撒在苦芭菜上,喂食黑脉金斑蝶4天后死亡率达44%,而对照组无一死亡,研究者认为该转基因玉米对非靶生物有毒。据此完成(1)~(4)题。 (1)报道转基因作物大面积种植已达7年,食用转基因食品的人群至少已有10亿之多,至今没有转基因食品不安全的任何实例。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试分析原因。
(2)自1983年转基因作物在美国问世以来,用生物技术改造农产品的研究与应用进展飞快。2001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达到了5 000万公顷。试问:转基因产品到底有什么优势?
(3)你是怎样理解转Bt基因(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晶体蛋白基因)玉米花粉对非靶生物有毒的?
(4)有人认为转基因生物会造成基因污染,危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你是怎样理解的?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考查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问题分析。解答本题时可运用辨证方法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讨论。从转基因生物会不会对人体产生毒害,会不会富集,转基因产品中的外源基因是否会在环境中传播,转基因生物能否成为外来物种,是否对环境造成破坏,如何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安全评价等方面切入来解答本题。
答案:(1)①转基因食物被煮熟之后,细胞就被破坏了,进入人肠胃系统后,基因被消化成小分子物质而失去遗传作用;②我们所吃的非转基因改良作物是长期人工选择的结果,人们食用后并未有不适和影响健康;③转基因食品仅是农作物品种中加入一两个对人类无害的已知性状的基因等。(只要合理即可)(2)①可缩短育种时间;②可定向改造生物的性状;③可提高粮食产量,解决粮食短缺问题。(3)转Bt基因玉米在培育过程中没有对所有的生物进行毒性检测实验,在逻辑判断上属于不完全归纳。(4)转基因生物中所含的外源基因可能会通过杂交在环境中传递,可能会由此产生超级杂草、超级害虫以及其他超级动物等,使得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只要合理即可)名师点睛:转基因生物的优缺点:
(1)优点:①解决粮食短缺问题;②减少农药使用,从而减少环境污染;③节省生产成本,降低粮食售价;④增加食物营养,提高附加价值;⑤增加食物种类,提升食物品质;⑥促进生产效率,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2)缺点:①可能产生新病毒和新的过敏源;②可能产生抗除草剂的杂草;③可能使疾病的传播跨越物种障碍;④可能会损害农作物的生物多样性;⑤可能干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知识点2 理性看待转基因技术1.首先认识到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一大批生物技术成果进入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特别是在医药和农业生产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2.要正视转基因技术带来的安全性问题,切实认识到个别有害转基因生物的危害性,要趋利避害。
3.完善相应的法令法规,利用法治手段确保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4.增强科学家的法制意识,提高科学家的研究道德水平。例2 基因工程等生物高科技的广泛应用,引发了许多关于科技与伦理的争论。有人欢呼,科技的发展将改变一切,有人惊呼,它将引发道德安全危机。对此,我们应持的正确态度是(  )
①摒弃现有的道德规范,推动科技发展 ②发挥道德规范的作用,限制负面效应 ③科技的发展必须以现有道德规范为准绳 ④调整现有道德规范,适应科技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解析: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科技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解决了许多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如果运用不当,将会出现一系列社会问题。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应采取的积极措施是限制其负面效应,适当调整现有的道德规范,以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
答案:D本节小结核心归纳
1.转基因转移的目的基因不少是异种生物的基因。
2.外源基因插入宿主基因组的部位往往是随机的。
3.转基因生物引起人们在食物安全、生物安全、环境安全三个方面的争论。
4.转基因技术有利有弊,我们对待它应趋利避害,不能因噎废食。正误判断
1.通过转基因生产药物只是转基因微生物方面的应用。(  )
2.生物反应器是能生产人类所需的特定蛋白质的动物,包括乳腺生物反应器和膀胱生物反应器。(  )
3.转基因生物引发了人们在食物安全、生物安全、环境安全等方面的激烈争论。(  )
4.理性看待转基因技术,就是听之任之,不管不问。(  )1.× 
提示:转基因微生物、动物、植物都可以生产特定的药物。
2.√
3.√
4.× 
提示:理性看待转基因技术,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趋利避害,而不能因噎废食。
第2节 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
一、克隆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
1.对克隆人的研究持否定态度的理由。
(1)克隆人严重违反了______________,是克隆技术的滥用。
(2)克隆人冲击了现有的________、________和两性关系等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
(3)克隆人是在人为地制造在________上和________上都不健全的人。
(4)克隆技术尚不________。
2.对克隆人的研究持肯定态度的理由。
(1)技术性问题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方法得到解决。
(2)克隆人是一项________,既然是科学就应允许研究克隆人。
3.中国政府的态度。
(1)禁止______________。
(2)四不原则:________、不允许、________、不接受任何______________的实验,但不反对________克隆。
1.(1)人类伦理道德 (2)婚姻 家庭 (3)心理 社会 (4)成熟
2.(1)胚胎分级 基因诊断 染色体检查 (2)科学研究
3.(1)生殖性克隆人 (2)不赞成 不支持 生殖性克隆人 治疗性
二、设计试管婴儿
1.设计试管婴儿是指体外受精形成的胚胎在植入母体孕育前,根据人们的需要,将胚胎的一个细胞取出,进行某些__________。当检测结果符合________时,再把胚胎植入母体孕育。
2.观点。
(1)有人认为:把试管婴儿当作人体零配件工厂,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抛弃或杀死________的胚胎无异于“谋杀”。
(2)很多人认为:这符合人类伦理道德,体现了父母强烈的爱子之心,同时也是救治患者最好、最快捷的方法之一;提供骨髓中____________不会对试管婴儿造成损伤。
1.遗传学诊断 需要
2.(1)多余 (2)造血干细胞
三、基因检测引发的伦理问题
1.基因检测的优点。
通过基因检测可以及早采取________措施,适时进行治疗,达到挽救患者生命的目的。
2.基因检测引发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问题:a.目前人类对基因结构及基因间相互作用尚缺乏足够的认识,要想通过基因检测达到________的目的是困难的;b.基因检测结果本身会给受检者带来巨大的________;c.个人基因资讯的泄露会造成________。
(2)解决办法:对于基因歧视现象,可以通过正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育和________得以解决。
1.预防
2.(1)a.预防 b.心理压力 c.基因歧视 (2)科学知识传播 伦理道德 立法
一、选择题
1.中国政府的“四不原则”是针对哪项技术来讲的(  )
A.克隆人 B.设计试管婴儿
C.转基因动物 D.基因组计划
解析:针对克隆人技术,中国政府提出了四不原则:不赞成、不允许、不支持、不接受。但是中国不反对治疗性克隆。
答案:A
2.体细胞克隆技术的发明,在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确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是,它也同其他事物一样,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下面哪项叙述不符合克隆技术积极的一面(  )
A.丰富生物的多样性,促使生物进化
B.有利于生物界基因库的保护
C.有利于一些濒于绝迹的动物的保护
D.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析:克隆属无性生殖,不能丰富生物的多样性。
答案:A
3.严重冲击婚姻、家庭和两性观念等伦理道德观念的技术是(  )
A.基因检测
B.设计试管婴儿性别
C.克隆人
D.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
答案:C
4.大多数人认为,用设计试管婴儿的办法救治自己的孩子是符合伦理道德的。下列哪项不是他们的理由(  )
A.父母是出于爱子之心,为了救治孩子
B.这是救治患者最好、最快捷的办法
C.提供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不会对婴儿造成伤害
D.把试管婴儿当作人体零配件工厂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答案:D
5.有人说“有致病基因也不一定患病”,下列哪项是该说法的证据(  )
①杂合子内的隐性致病基因
②有的患者基因正常,仅仅是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在加工或修饰过程中出现错误
③人类的多基因遗传病,既与基因有关,又与环境和生活习惯有关
④人类对基因结构及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尚缺乏足够的认识
A.①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有些致病基因是隐性基因,在杂合子内隐性致病基因不能表达,表现为正常。只有同时具备两个成对的隐性致病基因时才表现为有病。多基因遗传病的表达与环境密切相关,若没有合适的环境条件也可能不会表达,因此题中①③是该说法的证据。
答案:B
6.中国政府的态度是禁止生殖性克隆人,不接受任何生殖性克隆人的实验,原因是(  )
A.大多数人对克隆人的研究持否定态度
B.克隆人不是正常的个体
C.克隆人冲击了现有的婚姻、家庭和两性关系等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
D.克隆人的技术性问题无法得到解决
解析:克隆人严重违反了人类伦理道德,冲击了现有的婚姻、家庭和两性关系等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是在人为地制造在心理上和社会地位上都不健全的人,因此中国政府禁止生殖性克隆。
答案:C
7.在克隆人的问题上,中国政府的态度是(  )
①禁止生殖性克隆人 ②不赞成、不允许、不支持、不接受任何生殖性克隆人的实验 ③不反对治疗性克隆 ④不反对生殖性克隆和治疗性克隆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对克隆人,中国政府的态度为不赞成、不允许、不支持、不接受,但不反对治疗性克隆。
答案:B
8.所谓“设计试管婴儿”比一般所说的试管婴儿要多一步骤,是下列哪一步(  )
A.体外受精 B.胚胎移植
C.基因检测 D.细胞核移植
解析:设计试管婴儿是想得到某确定的基因配型,故在胚胎移植前,需取一个细胞进行基因检测。
答案:C
9.我国卫生部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及其衍生技术规范》中规定:“实施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及其衍生技术规范必须获得卫生部的批准证书”。这说明(  )
A.我国是一个十分重视伦理道德的国家
B.我国的法律、法规比较健全
C.我国倡导克隆技术和试管婴儿技术
D.我国对试管婴儿技术有严格的规范
答案:D
10.下列有关基因专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基因专利使得基因资源的世界大战极其残酷
B.基因专利威胁着发展中国家的国有医药等产业
C.反对涉及人类固有基因序列的不合理专利行为
D.世界人类基因组组织规定:人类基因组序列所有数据都要保密
解析:人类的基因数目有限,如果随着其被发现,其序列一个个被授予专利,基因资源的世界大战也将极其残酷,发展中国家的国有医药等产业将遭到严重打击。因此,在基因组数据共享问题上,世界人类基因组组织采取了积极行为:反对涉及人类固有基因序列的不合理专利行为,人类基因组序列所有数据及时公开和公布。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1.供体器官的短缺和排斥反应是制约器官移植的两个重要问题。而治疗性克隆能最终解决这些问题。下图是治疗性克隆的过程图解:
(1)正常情况下,去核的卵细胞取自于女性卵巢排卵后在输卵管中________期的卵细胞。
(2)重组细胞发育的过程中,细胞开始分化发生在________期。
(3)治疗性克隆所用到的技术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要想获得基因型完全相同的两个胚胎,可采用____________技术。
(4)已知患者是红绿色盲的女性,图中提供卵细胞的为完全正常的年轻女性。移植器官后,该患者所生育子代红绿色盲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国禁止生殖性克隆,但不反对治疗性克隆的研究,请你谈谈为什么要反对克隆人?(至少写出两条理由)
解析:排卵后在输卵管中的卵细胞是已经进行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即MⅡ期的卵细胞;治疗性克隆所用的技术名称为核移植技术,要想获得基因型完全相同的两个胚胎可采用胚胎分割技术。
答案:(1)MⅡ
(2)囊胚
(3)核移植技术 胚胎分割
(4)男孩红绿色盲,女孩不一定
(5)①严重违反了人类伦理道德;②冲击了现有的婚姻、家庭和两性关系等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③是在人为地制造心理上和社会地位上都不健全的人;④克隆技术尚不成熟,可能克隆出有严重生理缺陷的孩子
12.器官移植是治疗人类一些疾病的有效方法,如肾衰竭的病人可以通过肾脏移植进行治疗,肝癌可以移植肝脏等。请回答下列有关器官移植的一些问题:
(1)目前器官移植的最大障碍有两个方面,一是移植免疫;二是器官来源。移植免疫主要是细胞膜上的组织相容性抗原或人类白细胞抗原(HLA)能够被病人的________系统识别而加以排斥。
(2)国外科学家已经研究用动物的器官作为器官移植的来源,发现猪的内脏器官与人的内脏器官大小、形态等均差不多,研究的重点是改造猪细胞膜。
①猪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人细胞膜是相同的,但其上面的________________和人细胞膜的有很大差别。
②改造猪细胞主要通过__________技术进行。
(3)由于伦理、生态和免疫方面的原因,这项研究被终止了,请你从生态和免疫的角度,谈谈为什么终止这项很有意义的研究工作。(提示:人体中有很多与人共生的微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对于器官移植来说,最重要的是解决免疫问题,发生免疫问题主要是因为细胞膜上的有关蛋白质造成的。从理论上讲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改造相应蛋白质,有关基因工程的步骤就是:①提取目的基因,其方法是鸟枪法、人工合成法;②提取目的基因后要让目的基因和载体结合,载体可以用质粒、病毒等,但对于动物来说要用动物病毒,对细菌来说可以用质粒等;③把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在这里受体细胞应该是受精卵,所用的酶是限制酶和DNA连接酶。人体与猪对不同生物或病原体的免疫能力不同,为了避免无法预料的结果,所以停止了实验。
答案:(1)免疫 (2)①糖蛋白(蛋白质) ②基因工程 (3)人体中有许多与人共生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与人体可以组成一个群落,这些微生物对人体不但没有危害,而且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猪体内也有很多与猪共生的微生物。由于自然状态下,人体内与猪体内的环境不同,因此与人共生和与猪共生的微生物就不一样,有可能与猪共生的微生物进入人体内,因人体对这些微生物没有免疫力而造成人生病,甚至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这种后果目前难以预测。所以在没有研究清楚以前不能将猪器官移植到人身上
课件32张PPT。生物选修3(人教版)专题4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
和伦理问题                 
第2节 关注生物技术的
伦理问题要点突破知识点1 克隆技术及其引发的伦理问题1.过程。2.克隆分为治疗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两种。其中前者是指利用克隆技术产生特定细胞和组织(皮肤、神经或肌肉等)用于治疗性移植;后者是指将克隆技术用于生育目的,即用于产生人类个体。
3.克隆技术尚不成熟的表现有重构胚胎成功率低,移植入母体子宫后胚胎着床率低、流产率高、胎儿畸形率高,出生后死亡率高,正常个体极少等。
4.克隆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例1 克隆羊“多利”的问世,很快在全世界引发了一场大讨论,其中关于“治疗性克隆”的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下图所示为人类“治疗性克隆”的大概过程。请据图作答。(1)过程A表示______________,是目前实现体细胞克隆的关键技术,该技术的主要操作是应用患者的体细胞作为核供体,由[①]____________细胞提供细胞质,进行人工重组。
(2)经过程B得到的结构中,________(填标号)是未分化的细胞,因而这些细胞被认为是胚胎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胚胎干细胞具有增殖能力并保持__________状态。(3)对于“治疗性克隆”仍然存在许多争论,有一男子患有白血病,后经医生利用其出生时保留的脐带血进行治疗后康复,你认为这种做法符合伦理道德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图中过程A表示“治疗性克隆”中的细胞核移植技术,此技术以患者的体细胞作为核供体,去核的卵细胞作受体,形成杂交卵细胞。B过程是早期胚胎发育,④为内细胞团,是未分化的细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胚胎干细胞。“治疗性克隆”是高度分化的体细胞的核形成了新的细胞、组织或器官,这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说明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脐带血是身外之物,用它进行“治疗性克隆”,属于废物利用,符合伦理道德。答案:(1)细胞核移植 (次级)卵(母) (2)④ 未分化 (3)符合,因为脐带血不是来自胚胎,其中的造血干细胞属于成体干细胞(或脐带血是身外之物,属于废物利用,符合伦理道德)知识点2 设计试管婴儿引发的伦理问题1.试管婴儿是指通过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技术而产生的婴儿。在该技术过程中,精子和卵子从人体中取出来,在人工提供的生活条件下(通常在试管中)进行受精,并让体外受精的受精卵在试管中发育,再把发育到一定阶段的胚胎移植到“代理母亲”的子宫内,继续发育直至诞生。主要目的是解决不育问题。2.设计试管婴儿是在试管婴儿培育的技术上,在早期的胚胎移入母体子宫之前,对胚胎进行的遗传学诊断,有选择性地把胚胎植入母体子宫,以达到生出所需类型婴儿的一种技术手段。它可以根据医疗需求救治患者,如,提供骨髓造血干细胞,脐带血干细胞等。
3.设计试管婴儿引发的伦理问题。例3 “试管婴儿”技术是通过将不孕夫妇的精子和卵子取出,在试管中完成受精,并在试管中培养使其发育到如下图所示的时期,再将胚胎移入女性子宫内发育成胎儿。它不仅使一部分不能生育的男女重新获得了生育的机会,也为人类的优生开辟了新的途径。据此回答:
(1)人的受精卵通过卵裂,逐渐形成大量形态、功能不同的细胞、组织,并进而形成器官和系统。从细胞水平看,卵裂的分裂方式是____________。
(2)该图示时期是胚胎发育的________期。
(3)在该图下一时期,b细胞最可能成为______胚层的一部分。
(4)“试管婴儿”的形成用到下列哪些技术?(填序号)________。
①体外培养 ②人工授精 ③胚胎移植 ④核移植 (5)要得到“同卵双胞胎”,采用的技术是______________。双胞胎的性别是否相同?________。
(6)“试管婴儿”技术诞生后,继而出现了“设计试管婴儿技术”,二者对人类作用上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现在大多数人反对设计婴儿性别,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受精卵卵裂产生体细胞,其方式是有丝分裂。(2)图示是胚胎发育的囊胚时期,此时期胚内有大的囊胚腔。(3)囊胚期胚胎下部细胞向囊胚腔内凹陷,形成内胚层,上部细胞下移外包,形成外胚层细胞。(4)试管婴儿培育过程中用到早期胚胎体外培养、体外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技术。(5)若获得同卵双胞胎可运用胚胎分割移植技术,即在囊胚期,将内细胞团均分成两份,每一份经培养移植后均发育成一个个体,这样每个个体的细胞都是由最初的同一个受精卵经有丝分裂产生的,所以均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具有相同的性别。(6)试管婴儿技术主要用于治疗不孕夫妇的不孕症,“设计试管婴儿技术”则是为治疗提供所需的干细胞。(7)设计试管婴儿性别,会破坏人类正常的性别比例,违反伦理道德,所以反对利用设计试管婴儿技术设计性别。
答案:(1)有丝分裂 (2)囊胚 (3)内 (4)①②③ (5)胚胎分割移植 相同 (6)前者主要用于治疗不孕夫妇的不孕症,后者可以用于治疗需要骨髓移植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的疾病 (7)破坏了人类正常的性别比例,违反了伦理道德名师点睛:试管婴儿、设计试管婴儿的比较:
(1)试管婴儿:将精子和卵子从人体取出来,在人工提供的生活条件下(通常在试管中)进行受精,并让体外受精的受精卵在试管中发育,再把发育到一定阶段的胚胎移植到“代理母亲”的子宫内,继续发育直至诞生。过程如下:(2)设计试管婴儿。
在试管婴儿培育的技术基础上,在早期胚胎移入母体子宫之前,对胚胎进行遗传学诊断,如诊断血型、诊断性别、诊断HLA的类型等,有选择性地把胚胎植入母体子宫,以达到生出所需类型婴儿的一种技术手段。过程如下:
与试管婴儿培育过程相比,设计试管婴儿多了遗传学诊断即③④过程。知识点3 基因检测引发的伦理问题1.基因检测是指通过基因芯片对被检测者细胞中的DNA分子做检测,分析出被检测者所含的各种致病基因和易感基因的一种技术。它具有的优点是及早采取预防措施,适时进行治疗,达到挽救患者生命的目的。把致病基因和易感基因都检测出来,记录在磁卡上,做一张身份证,称基因身份证。2.在每个人的基因组中,或多或少含有给人带来不良后果的潜在的基因。近来在世界各地进行的基因检测过程中,在人寿保险、用人单位录取员工、银行贷款等方面带来很大伦理问题。
(1)支持者认为:虽然基因不是决定一切的,但是有一些遗传性疾病在后代中出现率很高,通过基因检测可以及早采取预防措施,适时进行治疗,达到挽救患者生命的目的。(2)反对者认为:目前人类对基因结构及基因间相互作用尚缺乏足够的认识,要想通过基因检测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是困难的;况且人类的许多疾病,既与基因有关,又与环境和生活习惯有关;有某种致病基因的人不见得就会患病。而且有的患者基因是正常的,仅仅是因为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在加工或修饰过程中出现错误,才表现出症状。同时,基因检测结果本身就会给受检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
3.对于基因歧视现象,可以通过科学的知识传播、伦理道德教育和立法得以解决。例3 下列哪项不是解决基因歧视的正确方法(  )
A.通过正确的科学知识传播和进行伦理道德教育
B.杜绝基因检测
C.保护个人遗传信息隐私权
D.建立完善的法规,通过立法解决解析:基因检测有利于人们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有利于某些疾病的发现和预防,有对人们有利的一面。但是,有的人对基因检测认识不够,因此需要正确的科学知识传播和伦理道德教育,有必要用法制手段来约束某些人的基因歧视行为。杜绝基因检测限制了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是不正确的做法。
答案:B名师点睛:基因身份证及对基因身份证的看法:
(1)基因身份证:把致病基因和易感基因都检测出来,记录在磁卡上,做一张身份证,称基因身份证。
(2)对基因身份证的看法。
①对个人所有基因进行检测是不现实的,因为还有很多基因尚未确定。即便是进行少数基因的检测,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必需的,往往是在遗传病家族史的个人或某类疾病的高危个人间进行。
②有致病基因未必就一定会患病,很多病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有个别病,基因检测相当困难,往往检测所表达的蛋白质。
③基因检测给受试者造成的心理负担或压力必须考虑。本节小结核心归纳
1.治疗性克隆的技术原理是利用干细胞具有强大的多方向分化潜能和自我更新能力。
2.生殖性克隆是指利用克隆技术获得胚胎,并将胚胎孕育成为个体的克隆性技术。
3.有些疾病受基因控制,有些疾病不受基因控制,基因检测只能检测受基因控制的疾病。正误判断
1.克隆人与其他克隆动物一样不会对人类社会造成影响。(  )
2.我国赞成治疗性克隆,不反对生殖性克隆。(  )
3.试管婴儿繁殖的实质是有性生殖。(  )
4.设计试管婴儿与试管婴儿技术没有什么不同。(  )1.× 
提示:克隆人严重违反了人类的伦理道德,冲击了现有的婚姻家庭和两性关系。
2.× 
提示:我国不允许任何生殖性克隆,不反对治疗性克隆。
3.√
4.× 
提示:设计试管婴儿是在试管婴儿培育的技术基础上,有选择地植入胚胎,以达到生出所需类型婴儿的一种技术手段。第3节 禁止生物武器
一、生物武器的种类及危害
1.生物武器的种类。
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经过________的致病菌等。
2.生物武器的危害实例。
(1)为了检验生产出来的细菌武器的效能,侵华日军曾用数千名中国人做________,当受试者出现症状后,就对他们进行活体解剖,取出器官制作标本。
(2)侵华日军还曾在中国20多个地区使用了________,造成几十万中国老百姓死亡。
(3)日本战败投降时,侵华日军又一次把培养的细菌释放出来,在中国造成________大流行。
(4)传染性极强、造成感染者死亡率极高的________,只要有0.001 mg就能引发炭疽病。
(5)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制造或改造的致病菌或病毒可以让大批无相应免疫能力的受感染者突然发病,而又无药可医。
1.致病菌 病毒 生化毒剂 基因重组
2.(1)活体实验 (2)细菌武器 (3)传染病
(4)炭疽杆菌
二、禁止生物武器的公约
1.1972年4月10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在其首都签署了《禁止试制、生产和储存并销毁细菌(生物)和毒剂武器公约》(简称《________________》),并于1975年3月26日生效。1984年11月15日,________也加入了这一公约。
2.1998年6月27日,中美两国元首在关于____________________议定书的联合声明中,重申了任何情况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武器,并反对生物武器及其技术和设备的扩散。
1.苏联 美国 英国 禁止生物武器公约 中国
2.《禁止生物武器公约》 不发展、不生产、不储存
一、选择题
1.中国是哪一年加入《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的(  )
A.1972年 B.1975年
C.1984年 D.1998年
答案:C
2.下列哪种生物不能作为生物武器(  )
A.伤寒杆菌  B.炭疽杆菌
C.乳酸菌   D.天花病毒
2.解析:生物武器必须是能致病的病菌、病毒或生化毒剂等。乳酸菌是一种非致病菌,因此不能作为生物武器。
答案:C
3.生物武器的传播途径包括(  )
①直接传播    ②食物传播
③生活必需品传播 ④施用者人体传播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生物侵入人体的途径有吸入、误食、皮肤接触和昆虫叮咬。
答案:C
4.生物武器是指在战争中使人、畜致病,毁伤农作物的微生物及其毒素。通常包括致病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病毒和毒素等六大类,根据它们的类型,预测下列不是生物武器危害性特点的是(  )
A.传染性强
B.传染范围广
C.传播途径多
D.传播不受气候影响
解析:生物武器主要使用致病微生物,它们的生存、繁殖、死亡主要受气温和湿度影响,其次风、水、烈日、雨、大风等都能影响生物武器的危害作用。
答案:D
5.蜡状杆菌可以被改造成像炭疽杆菌一样的致病菌,通常用的方法是(  )
A.转基因技术 B.克隆技术
C.细胞杂交 D.分子杂交
解析:用转基因技术将炭疽杆菌的致病基因转入蜡状杆菌内,可使蜡状杆菌被改造成致病菌。
答案:A
6.生物武器的危害有传染性强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下列哪项不是防治生物武器的有效措施(  )
A.提前接种和个人的防护
B.发现病人,立即报告,及时隔离
C.注意切断传播途径
D.只注意环境消毒,不注意动植物灭菌
答案:D
7.“二英”、“口蹄疫”、“疯牛病”、“艾滋病”是全世界十分关注的几个问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口蹄疫疾病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有蹄类动物(如猪、牛等)的一种高传染性疾病,而使人致病的机会很少
B.1999年比利时爆发的“二英”食品污染事件,是一种病毒引起的污染
C.艾滋病病毒能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最终使人失去免疫能力而丧命
D.疯牛病是疯牛病毒感染牛引起的脑疾病
解析:“二口恶英”是一种剧毒型的氯代三环芳烃类化合物。
答案:B
8.炭疽杆菌是一种致病微生物,该菌日益引起科学界的关注,2005年美国一生化制药厂试制了一种对炭疽杆菌细胞壁有转化分解作用的酶制品。该制品所分解的物质是(  )
A.DNA和RNA
B.DNA和蛋白质的化合物
C.葡萄糖组成的大分子
D.糖类与蛋白质的化合物
解析:炭疽杆菌是一种细菌,细菌的细胞壁成分是肽聚糖(糖类与蛋白质的化合物)。
答案:D
9.1978年天花就已经在地球上消灭,但是某些国家至今仍然保存着天花病毒毒株。下列关于天花病毒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通过接触或飞沫传播,以皮肤和黏膜的斑疹、丘疹、疱疹为特征
B.组成天花病毒核酸的碱基共有8种
C.天花病毒无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
D.用含有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等的培养液不能培养天花病毒
解析: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其碱基组成只有四种。
答案:B
10.利用重组基因技术制造的全新致病菌比一般的生物武器的危害性大,其原因是(  )
①人类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种致病菌 ②无药可医
③只有某种易感基因的民族容易感染,而施放国的人却不易感染
A.① B.② C.②③ D.①②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很有可能会研制出杀伤力更隐蔽的新一代生物武器。新一代生物武器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在产生致命的攻击力之前,它可以悄无声息地在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甚至会制造假象,让人误以为是一般疾病,在服用通常的药物后,它会与药物混合作用并杀人于无形。
另外,未来生物武器还有可能是一种“秘密”病毒,它可以抵御抗生素,不受制于人体免疫系统并最终永久性地破坏人体的基因。这种“秘密”病毒在被激活前,可以在被侵入者体内潜伏一段时间。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某国患有关节炎的40岁以上的人中,有一大部分突然失去了工作能力而成为整个社会的负担,始作俑者可能就是一个小小的“秘密”病毒。
(1)生物武器的种类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从第二段的材料中可以看出,生物武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关于“秘密”病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病毒依靠侵染人体细胞,以细胞内的物质为原料进行增殖
B.该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可以引起免疫
C.该病毒的遗传物质可能是DNA或RNA,如果是RNA,整合到人体染色体的过程中,需要逆转录的过程
D.该病毒的潜伏期很长,不容易预防
解析:从生物武器的种类、特点及短文提供的信息等方面分析。
答案:(1)致病菌、病毒、生化毒剂以及经过基因重组的致病菌
(2)隐蔽性、潜伏性
(3)B
12.2008年初,美国出现一种新型致命病毒,感染者初期症状像患普通感冒,但在一些人身上很快发展成肺炎,严重时甚至致人死亡。它还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在美国的确诊人数已达1 000多人,科学家已确认这是一种腺病毒变体,正在寻找对抗它的药物和疫苗。这种新病毒对人类的潜在威胁仍是未知数。据此完成(1)~(3)题。
(1)美国科研人员若想分析该病毒的核酸属于哪一种类型(RNA或DNA),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想获得研究用的该病毒,能否利用普通培养基培养?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该病毒被不法分子用于制造生物武器,在战争中,为预防敌人使用,参战部队应如何采取有效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以新材料为背景考查病毒核酸组成、病毒培养、预防生物武器的措施。(1)区分DNA与RNA依据碱基种类及碱基比率,DNA含有特有碱基T,RNA含有特有碱基U,且双链DNA分子中A=T,G=C。RNA一般是单链,嘌呤与嘧啶碱基比率不相等。(2)病毒是寄生生活的,不能利用普通培养基培养,只能利用活体培养基培养。(3)预防生物武器的最有效措施是接种疫苗,由于该病毒没有疫苗,所以要加快对该病毒的分析研究,尽快生产相应疫苗,并对参战部队战士进行接种。
答案:(1)分析碱基类型,确定碱基比率
(2)不能,因为病毒是专营寄生生活的,必须利用活体培养基培养
(3)加快研制相应疫苗,并对参战部队战士进行接种
13.材料1 炭疽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传染途径包括皮肤接触、肠道及呼吸传染,患者可能引起败血症,常导致急性出血性脑膜炎而突然休克,若不及时治疗,病人将不治而亡。因为炭疽杆菌几乎是一种永不”死亡”的病菌,所以它很容易以信件、包裹和其他邮件等方式传播。通过空气传播的呼吸性炭疽热后果最为严重,致死率约为95%~100%。所以它也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武器。
材料2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在研究牲畜炭疽病时进行了如下实验:把实验绵羊用毒性已削弱的炭疽芽孢杆菌制剂注射,这些绵羊感染后没有发病。四天后,对实验绵羊用毒性极强的炭疽芽孢杆菌制剂注射,经过一段时间后,实验绵羊全部正常生活。
(1)生物武器多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答出两个方面即可)。
(2)下列有关炭疽杆菌致病特点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
A.传染性极强
B.感染者死亡率极高
C.只要有0.001 mg就能引发炭疽病
D.造成 人的精神失常
(3)1998年3月27日,中美联合声明中重申了在任何情况下____________、不生产、____________生物武器,并反对生物武器及其技术和设备的扩散。
(4)①实验绵羊在第二次注射炭疽芽孢杆菌制剂后没有发病,其原因是绵羊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获得免疫力,这属于________免疫。
②毒性极弱的炭疽芽孢杆菌进入绵羊体内作为抗原起作用,使其体内产生具有免疫力的物质,请写出所有与该物质产生有关的细胞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致病力强,传染性大;有潜伏期,一般潜伏期的症状不明显,难以及时发现;污染面积大,危害时间长,杀伤范围达数百至数千平方公里;传染途径多;生物武器造价低 ,技术难度不大,隐秘性强(答出两个方面即可) (2)D (3)不发展 不储存 (4)①体液 ②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
课件19张PPT。生物选修3(人教版)专题4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
和伦理问题                 
第3节 禁止生物武器
要点突破知识点1 生物武器及其危害1.概念:是由一些致病微生物、毒素、昆虫等生物战剂(指能在人员或动植物体内繁殖并引起大规模疫病的微生物)以及装载它们的容器和投掷物组成的一种特殊武器,用以杀伤人群、家畜或使农作物遭受破坏,以达到战争的目的。
2.种类:包括致病菌、病毒、生化毒剂以及经过基因重组的致病菌等。
(1)致病菌:鼠疫杆菌、霍乱弧菌、炭疽杆菌等。
(2)病毒:天花病毒、某些动物的痘病毒等。(3)重组基因技术制造的全新致病菌:重组蜡状杆菌、重组流感病毒、新型鼠痘病毒。
(4)生化毒剂:如肉毒杆菌毒素。
3.特点:与常规武器相比,生物武器具有以下特点。
(1)致命性、传染性强。一旦发生病例,易在人群中迅速传染流行,造成人员伤亡,甚至造成社会恐慌。
(2)生物专一性。生物武器可以使人、牲畜感染得病,并能危及生命,但是不破坏无生命物体,例如武器装备、建筑物等。(3)面积效应大。现代生物武器可将生物战剂分散成气溶胶状达到杀伤目的。这种气溶胶技术在适当条件下可造成大面积污染。
(4)危害时间长。在适当条件下,有的致命微生物可以存活相当长的时间,如Q热病原体在毛、棉布、土壤中可存活数月,球孢子菌的孢子在土壤中可以存活4年,炭疽杆菌芽孢在阴暗潮湿土壤中甚至可存活10年。
(5)难以发现。生物战剂气溶胶无色、无味,不容易发现,若在夜间或多雾时偷偷使用就更难及时发现。4.作用途径。
(1)吸入。生物战剂污染空气,可以通过呼吸道吸入,感染致病。
(2)误食。食用被生物战剂污染的水、食物而得病(如霍乱、痢疾等疾病)。
(3)皮肤接触。生物战剂,如炭疽杆菌等,或带菌物品上的病毒可直接或间接经皮肤、黏膜、伤口进入人体。
(4)昆虫叮咬。人被带有生物战剂的昆虫叮咬后,会使血液感染而致病。5.局限性。
生物武器主要指病原微生物,所以它们的生存、繁殖、死亡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1)温度:它们的适宜温度一般在37 ℃左右。温度过高,如40~50 ℃,细胞停止繁殖;50~70 ℃细胞死亡;但芽孢必须在100 ℃以上的温度条件下才会死亡。温度过低一般会停止繁殖、生长,但不会死亡。
(2)湿度:大多数在干燥的空气中容易死亡,如霍乱弧菌;少数在干燥环境中较易存活,如结核杆菌。
(3)易受地形、风向等多种条件影响。生物武器使用不易控制,使用不当可危害本方安全。例1 下列生物不能作为生物武器的是(  )
A.鼠疫杆菌 B.霍乱弧菌
C.酵母菌 D.肉毒杆菌
解析:生物武器必须是能致病的病菌、病毒或生化毒剂等。酵母菌是一种非致病菌,不能作为生物武器。
答案:C?变式迁移
“二战”时,侵华日军中731部队大量培养引起鼠疫、霍乱、伤寒、炭疽和菌痢等一系列使人致命的传染性病菌,进行人体实验和用于战争,这是利用病菌的哪种特性(  )
A.需氧性
B.厌氧性
C.传染性并引起宿主死亡
D.能形成芽孢,容易保存解析:细菌是微生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门类,它们数量多,分布广,在生态系统中有重要作用。大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只有少数种类能引起人、畜和作物病害。题目中所列病菌由于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致命性,在人类历史上曾多次导致疾病大规模流行,并使数以亿计的人死亡,因此被侵略者用于战争。
答案:C点评:(1)病原生物的种类很多,为了达到快速恐吓敌人的目的,生物武器只会钟情于少数传染性强、致死迅速的微生物。
(2)利用生物武器的作用途径知识,可以通过阻断作用途径来减弱生物武器的危害。如对虫媒传播的生物武器可通过杀灭传染昆虫降低危害。
(3)对待生物武器可以通过提前免疫降低生物武器的危害。知识点2 禁止生物武器1972年4月10日,苏联、美国、英国分别签署了《禁止试制、生产和储存并销毁细菌(生物)和毒剂武器公约》。
1984年11月15日,中国也加入了这一公约。
对待生物武器的态度:不发展、不生产、不储存生物武器,反对生物武器及其技术和设备的扩散。例2 下列关于《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不发展、不生产生物武器
B.反对生物武器及其技术和设备的扩散
C.不储存生物武器
D.可储备少量的生物武器,以备急用
解析:1998年6月27日,中美两国元首在关于《禁止生物武器公约》议定书的联合声明中,重申了在任何情况下不发展、不生产、不储存生物武器,并反对生物武器及其技术和设备的扩散。
答案:D名师点睛:当今世界是一个追求和谐的世界,那些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的研究都应当坚决禁止。本节课与前两节课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对待转基因安全性、对待克隆、设计试管婴儿、基因检测的伦理问题,我们应当用辩证的观点看待,而对生物武器则是坚决禁止。
本节小结核心归纳
1.生物武器是由生物试剂及其施放装置所组成的一种大规模杀伤性特种武器。
2.生物试剂与化学试剂最大的不同点是:在一定条件下,生物试剂具有自我繁殖能力。
3.对待生物武器的态度应明确而坚定,即坚决禁止生物武器。正误判断
1.我们对待生物武器的态度是:坚决禁止生物武器。(  )
2.生物武器只对敌人有害,对自己和非军事人员无害。(  )
1.√
2.× 
提示:生物武器是致病微生物或生化毒剂制成的武器,对自己和敌人都有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