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素养测评】人教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基础卷)
一、单选题(共5题;共5分)
1.(1分)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这般天气热,兀的不晒杀人。(夸张)
B.你便剁做我七八段,其实去不得了。(夸张)
C.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对偶)
D.我们又热又渴,何不买些吃 (反问)
2.(1分)选出下列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老都管又道:“且奈他一奈。”/杨志道:“你等且说那里来的人?”
B.你这厮好大胆,怎敢看俺的行货!/似此行了十四五日。
C.都是一般父母皮肉,我们直恁地苦!/当日直到辰牌时分。
D.这般天气热,兀的不晒杀人。/俺说甚么,兀的不是歹人来了!
3.(1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个人能取得卓越的成就,并不在于他就读的学校是重点还是普通,而在于他是否具备成功的特质。
B.喜欢游泳的人大多有这种体验:不管天气很热,可是刚从水里出来时会感到有点凉,有时甚至还会打一下寒战。
C.汪国真的诗作曾点燃了一代人的青春梦想,他猝然长逝,怎不让人扼腕叹息?
D.通过持续摄入含有1073R-1乳酸菌的酸奶饮料,会使学生患流感的概率有效降低。
4.(1分)下列属于语义重复语病的一项是( )
A.优秀的诗篇承受着丰富和美化人们精神生活的使命。
B.三年的初中生涯已近尾声,我们班同学在心里由衷地感谢班干部几年来的默默付出。
C.“孙中山故居”已成为珠三角很重要的旅游观光地之一。
D.医学界相信,现代人众多的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病、老年痴呆症等都是因自由基的氧化作用造成的。所以,消除有害的自由基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5.(1分)下列属于成分残缺语病的一项是( )
A.后世围绕《红楼梦》的品读研究形成了一门显学——红学。
B.“闪送”创立了同城速递新样本。据统计,今年闪送服务已覆盖全国逾157座城市。
C.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润心灵。
D.为了防止青少年不再沉迷手机游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二、填空题(共3题;共20分)
6.(4分)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了一场“笑”剧,这场“笑”剧是 和 导演的。
7.(6分)文学常识填空。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 ,名本,号 ,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以 为主线展开情节,为古典小说的人物画廊贡献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形象。它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塑造的新发展。
8.(10分)《范进中举》采用 手法描写了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 截然不同的境遇,生动地刻画出范进的丑态和周围各色人等 的嘴脸,不仅揭露了 对读书人的毒害,更将批判的锋芒指向整个 。
三、语言表达(共1题;共8分)
9.(8分)下面是《红楼梦》第三回中林黛玉谢绝邀请的一段话。请仔细揣摩黛玉的回话,从委婉、得体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迟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邢夫人听说,笑道:“这倒是了。”……于是黛玉告辞。
四、综合性学习(共2题;共15分)
预学甲【认识科举】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科举制度,完成下面的任务。
10.(12分)范进一开始的身份是秀才,参加了 ,考中后成为 。之后还有 、殿试,殿试的第一名称为 ,第二、三名分别称为榜眼、探花。
11.(3分)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人才选拔方面的一项创举,促进了古代社会阶层的流动,引导社会形成了重视读书的良好风气,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科举制度的逐步僵化,它逐渐成为科学文化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和桎梏思想、扭曲人性的推手。朗读下面的诗句,感受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影响。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元】高明《琵琶记》)
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唐】王建<送薛蔓应举》)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宋】汪洙《神童诗》)
五、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旋即,全国上下闻令而动,狠抓落实,以扎实举措推动全社会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餐饮浪费。
材料二 我国粮食安全并非高枕无忧,耕地减少、地力退化、防灾减灾能力不足等问题,都是粮食丰收丰产的现实威胁。此外,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冲击,我国外部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多变,粮食贸易不确定性愈发凸显。正因为如此,要端稳端牢14多亿人的饭碗,在全力开源的基础上更需持续节流。
12.(4分) 请你从材料二中提炼出两条我们必须厉行节约粮食的原因。
13.(4分) 结合以上材料,拟写一条关于节约粮食的宣传标语。
14.(4分) 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在全社会营造节约的氛围,你会落实哪些行动?(至少两点)
六、写作题(共1题;共60分)
15.(60分)细节描写最能体现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学完本文,胡屠户的庸俗势利、嫌贫爱富的性格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模仿课文中的一个细节描写,写一个小片段,20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ABD正确。C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辨析常用修辞手法的能力。学生要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常用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语等,答题时要结合语言环境判断使用的修辞手法是否正确。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一词多义。
A:第一个“且"解释为:暂且,第二个解释为:姑且;
B:第一个“行”解释为:运送,第二个解释为:行走;
C:第一个“直"解释为:竟,第二个解释为:一直;
D;“兀的”都是“怎能”的意思;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学生对孤独白话文中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解答时要注意理解古代的口语,古代白话文语言的表达,结合句意进行理解。
3.【答案】C
【解析】A句前后不一致,将“能”改为“能否”;
B句关联词语使用错误,将“不管”改为“虽然”;
D句缺少主语,删去“通过”或“使”。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辨析能力。解答时要仔细阅读句子,分析句子的主干,看看各个部分是否搭配,是否有残缺,再做判断。
4.【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
A.搭配不当,动词“承受”与宾语中心语“使命”不搭配,可把“承受”改为“承担”;
B.语义重复,“在心里”与“由衷”意思有所重复;
C.正确,无语病;
D.句式杂糅,句中把“是因……”与“是……造成的”杂糅在了一起,可删掉“因”;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注意把握常见类型及修改方法,平时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病句的发生。
5.【答案】C
【解析】AB.没有语病。
C.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名著后面加上“的习惯”,C正确。
D.否定不当,应当删去“不再”,D错误。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6.【答案】凤姐;鸳鸯
【解析】 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了一场“笑”剧,这场“笑”剧是由凤姐和鸳鸯导演的。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了一场“笑”剧,这场“笑”剧是由凤姐和鸳鸯导演的。凤姐是这场“笑”剧的主要策划者之一,她利用刘姥姥的朴实憨厚来逗乐贾母及众人,展现了她的机智和善于逢迎的一面。鸳鸯也是这场“笑”剧的重要参与者,她配合凤姐,巧妙地引导刘姥姥做出各种滑稽的动作和言语,使得整个场面充满了欢声笑语。
故答案为: 凤姐 ; 鸳鸯
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7.【答案】罗贯中;湖海散人;三国矛盾斗争
【解析】罗贯中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他创作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这个别号体现了他的一种豪放不羁、胸怀广阔的气质。《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为主线,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小说中展现了众多著名的战役、政治斗争和人物的命运起伏。在这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作者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智谋超群的诸葛亮、仁德的刘备、奸诈的曹操、忠勇的关羽、勇猛的张飞等。这些人物形象各具特色,有的足智多谋,有的仁德爱民,有的奸诈多疑,有的忠勇无畏,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在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的成就非常高,它不仅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性格,还通过人物之间的对比和冲突来突出人物的特点。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在世界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故答案为:罗贯中;湖海散人;三国矛盾斗争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8.【答案】对比;出榜;趋炎附势;科举制度;封建社会
【解析】
《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故事情节,出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文章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故答案为:对比;出榜;趋炎附势;科举制度;封建社会。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填写要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9.【答案】①充分肯定了对方的美意;②申述了自己要离去的正当、充分的理由;③表示改日一定从命,请求对方谅解。黛玉的回答显得十分委婉、得体,得到了主人(邢夫人)的理解和尊重。
【解析】黛玉在邢夫人邀请她在那用晚饭时,回答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迟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从这段话中的“原不应辞”“只是”“恐领了赐迟去不恭”等句,可见黛玉在拒绝邢夫人的邀请时十分委婉:不是外甥女不在此处用饭,实是还要去拜见二舅舅,唯恐失了礼仪,这是很委婉的拒绝言辞;而“爱惜赐饭”“异日再领”“望舅母容谅”等句则是通过种种敬语,表达了晚辈对长辈的尊敬,一言一语均是十分得体大方。
故答案为:①充分肯定了对方的美意;②申述了自己要离去的正当、充分的理由;③表示改日一定从命,请求对方谅解。黛玉的回答显得十分委婉、得体,得到了主人(邢夫人)的理解和尊重。
本题考查辨析语言表达是否得体的能力。“得体”指的是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具体包括:语言表达适合形式的特点和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身份的需要,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有分寸感。
【答案】10.乡试;举人;会试;状元
11.从诗句②、③、④可以看出古代社会对科举制度的重视。因为科举高中意味着有机会进入仕途、跨越阶层,实现个人乃至家族命运的改变。所以科举制度引导社会形成了重视读书、尊重读书人的良好风气。
从诗句①可知,读书人对于科举高中的执着,认为登科就意味着人生从此可以别开生面、风云际会、龙腾虎跃。这也往往导致很多人履试不中,一生执着科举近乎癫狂;或者考中后开始忘却初心,肆意妄为。而明朝科举实行“八股文”,导致考试内容固定,进一步束缚了人们文化、思想的发展。
【解析】
(1)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积累。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要有意识地积累作家作品、文学体裁、文学流派、朝代国籍、传统文化知识等有关常识。
(2)本题考查诗句理解与观点表达。先阅读诗句,理解诗句内容,把握诗歌情感与主题;然后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发表自己的看法。
10.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分四个阶段: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一、童试:也叫“童生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明代由提学官主持考试,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考试。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考试地点分别在县、府、州。院试三年内举行两次,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二、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或京城举行的考试,凡获秀才身份的府、州、县学生员、监生、贡生均可参加。主考官由皇帝委派。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三、会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考试。会试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四、殿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皇宫殿廷举行的考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等,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称号。
故答案为:乡试;举人;会试;状元。
11.①“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意思是迎着浩荡春风得意地纵马奔驰,就好像一天就可以看完长安似锦的繁华。抒发了孟郊高中的欣喜、得意之情。
②“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意思是多年苦读无人问津,科举高中后天下闻名。
③“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意思是一个人科举高中,整个家族都会觉得荣耀光彩。
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意思是早些时候只是普通的农田村夫,晚些时候却登堂入室,成为天子臣下。
从诗句②、③、④可以看出古代社会对科举制度的重视。因为科举高中意味着有机会进入仕途、跨越阶层,实现个人乃至家族命运的改变。所以科举制度引导社会形成了重视读书、尊重读书人的良好风气。
从诗句①可知,读书人对于科举高中的执着,认为登科就意味着人生从此可以别开生面、风云际会、龙腾虎跃。这也往往导致很多人履试不中,一生执着科举近乎癫狂;或者考中后开始忘却初心,肆意妄为。而明朝科举实行“八股文”,导致考试内容固定,进一步束缚了人们文化、思想的发展。
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2.耕地减少、地力退化、防灾减灾能力不足;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冲击,我国外部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多变,粮食贸易不确定性愈发凸显。
13.①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②爱惜粮食,遏制舌尖上的浪费。③节约粮食,人人有责。
14.积极宣传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发现餐饮浪费行为,积极提醒并予以制止;按需点餐,餐后打包;珍惜盘中餐,践行“光盘行动”。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提炼、概括。首先仔细阅读材料,然后将材料中各个句子的中心意思结合起来理解,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即可。注意有字数要求的不能超过或少于要求的字数。
(2)考查拟写宣传标语。宣传标语要求:紧扣活动主题,语言简洁凝练,显明易记,易于传播,带有感染力和鼓动性。
(3)本题考查提建议。作答时,第一步:明确问题,建议要突出针对性。提出建议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所以只有找出问题的症结,确定好答题的方向,才能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第二步:明确对象,建议要突出合理性。对于不同的对象、不同的问题,应提出不同的建议,并且提出的建议应具有可实行性和可操作性。第三步:梳理整合答案。分条目,语言简洁,通俗易懂。
12.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提炼、概括。
材料二,共三句话,“此外”提示一、二句是并列关系,“正因为如此”提示第三句是总结句。所以根据一、二句得出2个要点,摘抄关键词句即可。
①结合材料二“耕地减少、地力退化、减灾防灾能力不足等问题,都是粮食丰收丰产的现实威胁。”可将我们必须厉行节约粮食的原因概括为:耕地减少、地力退化、减灾防灾能力不足等;
②结合材料二“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国外部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多变,粮食贸易不确定性愈发凸显。”可将我们必须厉行节约粮食的原因概括为:受新冠疫情冲击,我国外部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多变,粮食贸易不确定性愈发凸显。
故答案为:耕地减少、地力退化、防灾减灾能力不足;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冲击,我国外部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多变,粮食贸易不确定性愈发凸显。
13.考查拟写宣传标语。
围绕“节约粮食”的主题进行,可从节约粮食的意义、价值、方式等方面拟写。
故答案为:①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②爱惜粮食,遏制舌尖上的浪费。③节约粮食,人人有责。
14.本题考查提建议。开放性试题,结合生活实际,“在全社会营造节约的氛围”可从增强人们爱惜节约粮食的意识、摈弃浪费食物的消费方式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表述二点即可。
故答案为:积极宣传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发现餐饮浪费行为,积极提醒并予以制止;按需点餐,餐后打包;珍惜盘中餐,践行“光盘行动”。
15.【答案】示例:前几天去舅舅家参加哥哥的婚礼,看到了让我捧腹的一幕:舅妈拿着一个红包,要送给伴郎。只见伴郎往前一步走,嘴里说着:“不用,不用。”却又用双手,把自己上衣右边的口袋撑得大大的,看着舅妈把红包塞进去,他拍打了一下口袋,让口袋合拢,嘴里还不停地说:“哎呀,真不用呢!”
【解析】本题要求写片段作文,根据题目要求,答题时须注意以下几点:①运用人物描写方法;②写自己熟悉的人;③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不能为描写而描写;④语言要准确、连贯、生动形象。此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以上要求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前几天去舅舅家参加哥哥的婚礼,看到了让我捧腹的一幕:舅妈拿着一个红包,要送给伴郎。只见伴郎往前一步走,嘴里说着:“不用,不用。”却又用双手,把自己上衣右边的口袋撑得大大的,看着舅妈把红包塞进去,他拍打了一下口袋,让口袋合拢,嘴里还不停地说:“哎呀,真不用呢!”
本题考查写片段作文。所谓“作文片段”,指用一段一节的小篇幅,表现生活中的一个断面,说明事物的一个方面,谈论对某事某现象的一点看法,做这种片段的写作练习,就叫“作文片段训练”。其训练类型共有三种:其一,描述性训练:就是选择景物的一个方面,撷取生活海洋中的一个小浪花,截取生活的一个断面进行叙述描绘。其二,说明性训练;就事物的一个方面作介绍。其三,评议性训练:就一件事,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部影视片简单的谈点个人看法,不求多,不求全,谈清禁草方面的咸受或休会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