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测评】人教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基础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素养测评】人教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基础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50.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0 07:2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素养测评】人教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基础卷)
一、单选题(共5题;共5分)
1.(1分)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等。
B.驳论文一般先指出对方错误的观点,或直接批驳,或间接批驳;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C.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特点是“杂而有文”。
D.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以批驳敌论为突破口,采取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批驳方法驳倒对方论点。
2.(1分)“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句中的“他信力”加上引号,所起的作用是(  )
A.表示引用 B.表示强调
C.表示特殊称谓 D.表示讽刺否定
3.(1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B.“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所以,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C.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的精神,便是怀疑的态度,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D.当我们把自己的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储物丰富之后,不妨扩大疆域,增修新舍,矗立我们的精神,开拓我们的精神。
4.(1分)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停滞 营改增 来势汹汹 三皇五帝
B.懒惰 获得感 荒草萋萋 顾名思义
C.锻炼 新常态 鸦雀无声 变幻莫测
D.辩论 地条钢 默守成规 味同嚼腊
5.(1分)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事实论据的一项是(  )
A.谷登堡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机械。
B.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
C.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
D.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二、语言表达(共1题;共3分)
6.(3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想想假如你是李悝的话,你会做出怎样合理的解释呢?
战国初期魏国有一位大臣叫李悝,一天,魏文侯问他:“吴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李悝马上回答说:“是因为屡战屡胜。”
魏文侯一下子迷惑起来,屡战屡胜怎么能跟灭亡联系在一起呢?他不解地问:“屡战屡胜是国家最吉利的事,怎么会使国家灭亡呢?”
李悝回答说:“   。”
三、填空题(共3题;共30分)
7.(8分)选词填空。
(1)(4分)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   (汲取 吸收 学习)知识,使自己   (学识 学问 才学)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2)(4分)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   (材料 素材 材质)。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   (创造性 创造力 创意感)。
8.(8分)填空。
(1)(4分)我们常说的“四书”除了课文中提到的《大学》《孟子》,还有《   》《   》两部。
(2)(4分)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①   ;②   。
9.(14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作者是   ,原名周树人,字   。我们以前还学过他的散文《   》,小说《   》。本文运用   的论证方式,采取   和   相结合的批驳方法驳倒对方的论点。
四、综合性学习(共2题;共6分)
学校正在开展以“爱阅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0.(3分)请根据下面两则材料,提出两条改善国民阅读现状的建议。
材料一
材料二 某地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近40%的家庭“三无一有”:无文学书、无杂志、无报纸,有电视。大人和小孩每天一块儿看电视的时间可能超过一个小时,一起读书的时间却不到十五分钟。
11.(3分)假如你的妈妈反对你在课余时间阅读课外书籍,请你写几句话劝说你妈妈。要求采用一句读书名言;字数不超过60。
五、现代文阅读(共4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
王晓河
①齐白石创作山水画,以“胸中山水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为追求,坚持“用我家笔墨,写我家山水”,开辟出新奇独特的图式构成与创作技法。隔行不隔理。无论绘画还是其他工作,都要在追求原始创新、独创独有上下功夫。
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湖南考察时要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迈向科技强国,科技工作者必须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不断在自主创新上寻求突破,在自立自强上夯基筑台。
③从实践看,真正的核心关键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钱学森曾告诫,国防科技创新决不能满足于“追尾巴”“照镜子”。习惯于“追尾巴”就容易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一味“照镜子”就如同照葫芦画瓢,没有自己的创新。不满足于模仿,不止步于相似,必须锐意创新“创着干”。从过去的“两弹一星”到如今的北斗导航、“嫦娥”奔月、量子科技,无不是靠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取得的。在应对公共医疗卫生突发事件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病患治疗、疫情防控、疫苗研发等多个重要领域开展科研攻关,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创新之重要,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④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只有气势壮才能本领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激发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热血气概很重要。“搞科技,必须敢搞最尖端的,必须用勇气搏击科技‘浪尖’”,陈定昌院士主动到高精尖领域中探究,遂成为精确制导领域中流砥柱。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面对艰险挑战、繁重任务,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壮志,有“气吞万里如虎”的果敢,方能唤起磅礴之力,打开科技新局面。
⑤科技创新永无止境,也没有坦途,关键要沉潜心志、打磨功底。“两弹元勋”邓稼先常年风餐露宿,不仅披肝沥胆制定核试验理论方案,还时常深入西北戈壁滩试验场掌握第一手试验资料。“长征五号”火箭总设计师李东十年磨一“箭”,率领技术团队解决了复杂力热环境、大质量多干扰分离等世界性难题,探索出大推力火箭研制之路。有研究表明,科学家的优势不仅靠智力,更主要的是专注和勤奋,经过长期探索而在某个领域形成优势。科技工作者进军前所未知的“无人区”,攀登人迹罕至的“高寒带”,不是因为有奇计妙招,而是因为有“更上一层楼”的韧劲,有“独钓寒江雪”的毅力。“一其心”心无旁骛,“冷板凳”沉静稳坐,“刨根问底”上下求索,“磨杵成针”独具匠心,最终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⑥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砥砺自立自强之志,锤炼独创独有之能,集中优势力量攻坚克难,瞄准薄弱环节协同攻关,一定能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有删改)
12.(4分)认真阅读全文,说说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13.(4分)选文开篇引用齐白石创作山水画事例的作用是什么?
14.(4分)选文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15.(4分)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搞科技,必须敢搞最尖端的,必须用勇气搏击科技‘浪尖’”,陈定昌院士主动到高精尖领域中探究,遂成为精确制导领域中流砥柱。(句中连用两个加点词语“必须”,有什么好处?)
六、写作题(共1题;共60分)
16.(60分)有书为伴,孤独也是一种享受,深刻而丰富;闲暇将卓有成效;幽静将变得烂漫多彩;嘈杂也可以宁静和谐……请以“与书作伴”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叙事清楚;运用多种描写手法;不少于600字。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文学常识及文体特征的理解。
A选项中,提到鲁迅的代表作包括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朝花夕拾》。这里存在一个明显的错误,《朝花夕拾》并非小说集,而是散文集,它收录了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中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文字,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散文集。因此,A选项的表述是错误的。
B选项描述了驳论文的一般写作结构,即先指出对方错误的观点,然后进行批驳,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这是符合驳论文写作规范的,所以B选项正确。
C选项对杂文的定义和特点进行了准确的描述,即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特点是“杂而有文”,这符合杂文的文体特征,所以C选项正确。
D选项指出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并描述了其批驳方法,即采取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式,这也是符合驳论文的写作手法的,所以D选项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选择A,因为A选项中对鲁迅代表作的归类存在错误。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了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以及文体特征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平时对文学常识进行积累,并对不同文体的特征有清晰的认识。在解题时,要仔细审读每个选项,结合平时积累的知识进行逐一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答案。易错点在于对文学常识的混淆和文体特征的模糊理解,因此需要特别注意。此外,本题还体现了对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考察,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文段内容,并据此作出判断。在拓展迁移方面,本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的作品和其他文学体裁的特点,以及不同文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2.【答案】D
【解析】首先,我们来理解题目中的句子和“他信力”这个词汇的上下文环境。句子中提到“假使这也算一种‘信’”,这里的“信”很可能是指信任或信念,但随后作者用引号将“他信力”这个词汇标出,并指出这是在中国人对国联失望之后失去的一种力量。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项“表示引用”:通常,引号用于直接引用他人的话语或文字,但在此句中,“他信力”并非直接引用自某处,因此A项不符合。
B项“表示强调”:虽然引号有时可以用来强调某个词汇,但在此语境下,“他信力”的强调并非主要目的,且结合后文的“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更偏向于一种贬义或讽刺的意味。
C项“表示特殊称谓”:特殊称谓通常用于指代某一类人或事物,具有特定的含义和背景,但“他信力”在此处并非指代某一类特定的群体或事物,因此C项也不符合。
D项“表示讽刺否定”:考虑到“他信力”是在描述中国人对国联失望后失去的一种力量,且结合前文对“信”的质疑,以及后文对“他信力”失去的描述,可以看出这里对“他信力”持有一种讽刺和否定的态度。因此,D项最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选择D项。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的是引号在语境中的具体作用。解答此类题目时,需要结合句子的上下文环境,理解引号内词汇的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再逐一比对选项,找出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同时,也需要注意区分引号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作用,如引用、强调、特殊称谓、讽刺否定等,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此外,还可以通过拓展迁移,将此类题目与日常生活或学习中的实际语境相结合,加深对引号作用的理解和掌握。
3.【答案】A
【解析】 A.正确;
B.有误,关联词使用不当,将“所以”改为“然而”;
C.有误,搭配不当,将“精神”与“态度”互换;
D.有误,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将“矗立我们的精神,开拓我们的精神”改为“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开拓我们的精神旷野”。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字形的识记和辨析。D:默守成规----墨守成规 味同嚼腊-----味同嚼蜡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形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写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5.【答案】C
【解析】A.事实论据;
B.事实论据;
C.道理论据;
D.事实论据;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理解议论文的论据。议论文的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它们是议论文中用来支撑论点的两种不同类型的证据。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道理论据是指为了对某个问题或者观点进行论证说明其正确或错误而引用一些名人名言、谚语、古代文献等进行证明的材料,一般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就是通过讲道理来说明一个问题,它也可以是对问题的分析、解释说明的过程;它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经典性的或广为人知的事例,以及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6.【答案】屡战,人民就要疲困;屡胜,君主就会骄傲。以骄傲的君主,去统治疲困的人民,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逻辑推理与合理解释能力。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题目中的背景信息,即魏文侯对李悝关于“吴国灭亡原因”的回答感到困惑,因为“屡战屡胜”通常被视为国家的吉兆,而非灭亡的原因。
接下来,我们需要站在李悝的角度,思考他如何能够合理解释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李悝的回答需要揭示出“屡战屡胜”背后可能隐藏的负面效应,这些负面效应最终导致了吴国的灭亡。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推理:一是战争对人民的影响,频繁的战争必然导致人民疲困,削弱国家的经济基础;二是战争对君主的影响,连续的胜利可能使君主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忽视潜在的危机,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我们可以得出李悝可能的回答:“屡战,人民就要疲困;屡胜,君主就会骄傲。以骄傲的君主,去统治疲困的人民,这就是灭亡的原因。”这样的回答既符合逻辑,又能够合理解释“屡战屡胜”与“国家灭亡”之间的关联。
故答案为: 屡战,人民就要疲困;屡胜,君主就会骄傲。以骄傲的君主,去统治疲困的人民,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本题考查了逻辑推理与合理解释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准确理解题目中的背景信息,并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推理分析。同时,还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确保答案能够清晰、有力地支持自己的观点。
在解题技巧方面,可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善于从题目中提取关键信息,明确问题的核心所在;二是要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分析各个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是要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简洁性,避免冗长和模糊的表达方式。
7.【答案】(1)汲取;学识
(2)素材;创造力
【解析】(1)第1空,汲取:意思是吸取、吸收。
吸收:物体把外界的某些物质吸到内部,如海绵吸收水,木炭吸收气体等;特指机体把组织外部的物质吸到组织内部,如肠黏膜吸收养分,植物的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等。
学习: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
“吸收”对象多是具体的事物,此处与“知识”搭配,故不恰当;“汲取”与“学习”相比,更能突出获取知识时的积极态度和过程的艰辛,句中与“孜孜不倦”搭配,故选“汲取”;
第2空,学识:学术上的知识和修养。
学问:①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②知识;学识。
才学:才能和学问。
此处与“渊博”搭配,而“才学”包括才能和学问,不能说“才能渊博”,故“才学”不恰当; “学问”更侧重于专业领域内的深入研究和学术成就,而“学识”则更侧重于个人的广泛知识和文化素养;句中强调知识的渊博,故选“学识”;
故答案为:汲取;学识。
(2)第1空,材料:①可以直接造成成品的东西,如建筑用的砖瓦、纺织用的棉纱等。②提供著作内容的事物。
素材:文学、艺术的原始材料,就是未经总括和提炼的实际生活现象。
材质:①木材的质地。②材料的质地;质料。
“材料”强调的是构成物品的物质本身,“素材”强调的是创作过程中使用的基础元素,而“材质”则侧重于描述物体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句中强调知识是形成创意的最基本的元素,突出“知识”在形成创意过程中的重要性,故选“素材”;
第2空,创造性:指人们的思维或实践活动具有的创新特性。
创造力: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创意感:产生创造性想法、构思的直觉能力。
“创造性”侧重创造的特性,“创造力”侧重创造的能力,“创意感”侧重创新的思维状态。句中强调光凭知识并不能拥有创造的能力,故选“创造力”;
故答案为:素材;创造力。
(1)(2)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及运用。先要分析词语本身的意思,注意词语的感彩,根据语境判断,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
8.【答案】(1)中庸;论语
(2)①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②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解析】(1)本题考查文化常识。四书又称四子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记录孟轲言行的《孟子》合为“四书”。 四书的作者包括孔子、子思、孟子、程子、朱憙等,其编撰时间间隔达一千八百年。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其在中华思想史上产生深远影响。至今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堪称是源远流长的文化精华。
(2) 这两个分论点分别对应了文章中关于怀疑精神在学术研究和知识获取中的两个重要作用。第一个分论点强调了怀疑在辨别真伪、去除谬误方面的必要性,即怀疑是我们在面对各种学说和观点时,进行理性思考和判断的重要工具。第二个分论点则进一步指出,怀疑不仅是消极的辨伪去妄,更是积极的创造和发明的基础,它能够激发我们的创新思维,推动新学说和新发明的产生。
故答案为:(1)中庸;论语(2)①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②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1)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9.【答案】鲁迅;豫才;藤野先生(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或“故乡”);驳论;直接;反驳间接反驳
【解析】这道题目主要考察了对于文学常识的掌握以及论证方式的识别。
首先,对于第1空和第2空,我们需要知道《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作者及其原名和字。通过文学常识的积累,我们可以确定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鲁迅,他的原名是周树人,字豫才。
接着,第3空和第4空要求填写我们以前学过的鲁迅的散文和小说。这里需要调动我们对鲁迅作品的记忆。鲁迅的散文有很多,如《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选择其中一篇即可。同样,他的小说也很多,如《社戏》、《故乡》等,同样选择其中一篇填写。
然后,第5空考察的是文章的论证方式。通过阅读文章,我们可以发现文章是通过反驳对方的观点来展开论述的,因此这里的论证方式是驳论。
最后,第6空和第7空要求填写文章采取的批驳方法。文章在反驳对方的过程中,既有直接的反驳,也有通过列举事实、分析道理来间接反驳的部分,因此这里填写的是“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
故答案为:鲁迅;豫才;藤野先生(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或“故乡”);驳论;直接;
反驳间接反驳。
本题考查了文学常识的掌握、论证方式的识别以及论证方法的运用。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文学常识的积累:对于文学作品的作者、原名、字等基本信息要有清晰的记忆,这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基础。
论证方式的识别:理解并区分不同的论证方式,如立论、驳论等,能够根据文章内容准确判断其论证方式。
论证方法的运用:了解并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以及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等,能够根据文章内容分析出其运用的论证方法。
细心审题:在解题过程中,要仔细阅读题目要求,明确题目考察的知识点,避免因为粗心大意而失分。
【答案】10.①少上网,多读书;②家庭要创造阅读的条件和氛围,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和习惯。
11.妈妈,您一直担心我读课外书籍浪费时间,会影响我的学习,我记得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好书可以增长我的知识,对我的写作有很大帮助。今后请您还是支持我多读点课外书籍吧!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信息的提取、整合以及提出针对性建议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准确理解材料内容,提取关键信息;然后,基于这些信息,进行逻辑推理,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最后,从问题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建议。
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全面理解材料内容,避免遗漏关键信息;二是要准确把握问题的核心,避免偏离主题;三是要提出的建议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能够真正起到改善现状的作用。
此外,本题还考察了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提出建议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条理性,确保表达清晰、逻辑严密。同时,也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况,避免提出不切实际的建议。
(2)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读书名言的理解与应用。在解答时,学生需要明确劝说的目的和对象,选择合适的名言来增强说服力,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也需要注意字数的限制,避免超出规定范围。此外,本题还体现了对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重视,引导学生认识到阅读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10.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信息的提取、整合以及提出针对性建议的能力。
首先,我们需要从两则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材料一虽然没有直接给出具体内容,但通常这类题目会隐含在背景中,暗示当前国民阅读时间可能不足或与电子媒介使用过多有关。材料二则明确指出了两个关键信息点:一是近40%的家庭缺乏文学书籍、杂志、报纸等阅读资源;二是家庭成员共同看电视的时间远超过共同阅读的时间。
接下来,基于这些关键信息,我们可以进行逻辑推理。由于家庭阅读资源的匮乏和共同阅读时间的不足,很可能是导致国民阅读现状不佳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可以从增加阅读资源和增加阅读时间两个角度提出改善建议。
对于增加阅读资源,我们可以建议家庭和个人减少在电子媒介(如网络)上的时间,转而将这部分时间用于阅读书籍、杂志、报纸等纸质媒介,即“少上网,多读书”。
对于增加阅读时间,我们可以从家庭环境入手,建议家庭创造有利于阅读的条件和氛围,比如设置专门的阅读角落、购买适合各年龄段的书籍等。同时,家长也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和习惯,通过亲子共读、阅读分享等方式,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阅读互动时间。
故答案为: ①少上网,多读书;②家庭要创造阅读的条件和氛围,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和习惯。
11.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劝说能力和对读书名言的引用。在解答时,首先要明确劝说的对象(妈妈)和劝说的内容(支持在课余时间阅读课外书籍)。接着,需要选择一句合适的读书名言来增强劝说的说服力。在这里,可以选择了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为这句名言直接关联到阅读和写作的关系,能够很好地支持我的观点。最后,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劝说的理由和请求表达出来,注意字数不超过60字。
故答案为:妈妈,您一直担心我读课外书籍浪费时间,会影响我的学习,我记得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好书可以增长我的知识,对我的写作有很大帮助。今后请您还是支持我多读点课外书籍吧!
【答案】12.无论绘画还是其他工作,都要在追求原始创新、独创独有上下功夫。
13.以齐白石创作山水画的事例开篇,自然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
14.举例论证。举出“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事例,论证了“科技创新关键要沉潜心志、打磨功底”的重要性,有力地支撑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15.两个“必须”既表现了陈定昌院士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决心与气概,又增强了语言气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提炼和概括能力。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主要观点,并从文中找出直接表达这一观点的句子作为答案。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开头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可以从引出论点、作为论据、吸引读者兴趣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3)本题考查的是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判断能力。解答时,需要识别出文中使用的论证方法,并结合具体例子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词语运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理解词语在句中的含义和作用,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和阐述。同时,也要注意从语言表达效果的角度进行点评。
12.题目要求找出选文的中心论点,并用原文中的话回答。在解答这类问题时,首先需要通读全文,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主要观点。在本文中,作者通过列举齐白石在绘画上的创新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的重视,逐步引出并强调了无论在哪个领域,都应在追求原始创新、独创独有上下功夫的观点。这一观点在文章第一段就明确提出,并贯穿全文,因此可以直接用原文“无论绘画还是其他工作,都要在追求原始创新、独创独有上下功夫”作为答案。
故答案为: 无论绘画还是其他工作,都要在追求原始创新、独创独有上下功夫。
13.对于选文开篇引用齐白石创作山水画事例的作用,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这一事例作为文章的开头,自然地引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即强调在各个领域都要追求创新和独创性。其次,作为事实论据,齐白石的事例具体、生动,有力地支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最后,这样的开头方式还能吸引读者的兴趣,使读者更愿意继续阅读下去,了解作者对于创新和独创性的深入阐述。
故答案为: 以齐白石创作山水画的事例开篇,自然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
14.在解答选文第⑤段画线句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时,首先要识别出该句使用的论证方法。画线句列举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事例,显然是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接下来,分析这一论证方法的作用。通过邓稼先的具体事例,作者有力地论证了“科技创新关键要沉潜心志、打磨功底”的观点,同时也为文章的中心论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故答案为:举例论证。举出“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事例,论证了“科技创新关键要沉潜心志、打磨功底”的重要性,有力地支撑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15.对于句子中连用两个“必须”的分析,首先要理解“必须”这一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在这里,“必须”表示了一种强烈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强调了搞科技工作时应有的态度和决心。连用两个“必须”,一方面加强了语气,使句子更加有力,另一方面也更好地表现了陈定昌院士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决心和气概。这种表达方式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故答案为:两个“必须”既表现了陈定昌院士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决心与气概,又增强了语言气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16.【答案】【参考例文】
与书相伴的日子
小时候,家贫与书无缘。回首往事,仿佛缺了点什么!
时光匆匆,似水流年,原以为点点滴滴的记忆,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淡远,而当我蓦然回首,翻阅着自己的心灵时,总有些记忆在生命的长河里一次又一次泛起涟漪。
如今我已经到了不惑之年,一直很难忘记初为人师的那份心情!遥想当年那个20岁的自己站在讲台上,是那样激动、那样羞涩、那样豪情万丈、那样手足无措!那时就在心中深深地烙下一个信念:爱自己的职业,能尽最大的力量欣赏每一个孩子!在这二十五年里,我没有改变初衷,对每一个走进我教育生命中的孩子,都尽心的去珍惜他们、呵护他们,因为我知道,教育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授,它更是一种爱的陶冶与启迪。这也许就是我喜欢书的原因之一。
于是和书开始相伴,并与之有不解之缘!尽管好的文学作品能陶冶人、鼓舞人,但由于工作的需要,都似乎与它们擦肩而过,而我更多关注的是各种教育教学书籍,同时也开始了自费订阅大量语文教学杂志!
记得那是1990年,刚进入初中教学的我,在不经意间看到一本很薄,纸质也不是太好的《中学语文园地》就爱不释手,因为在那个年月能看到一本关于学科教育的书籍,就已经很满足了,书中介绍了有关语文如何教学,学生如何学习语文的文章,成为我教学中的老师和工作中的益友(因为我是民办教师,没有结识过过多高深的语文教学理论方面的训练)。《中学语文园地》和我相伴达20年之久,从杂志的雏形到改版后的发展,在杂志的成长中我也成长着,一直走到今天。
如果说《中学语文园地》让我对语文有所了解,开始喜欢上了语文教学,那么《语文教学通讯》则带着我走向了成熟。结识《语文教学与研究》是在1999年,刚踏入发繁华都市中的我,面对信息多样的时代,面对求知若渴的学生,我艰难的前行着,和学生们在行程中一同奔跑着,要想让学生得到知识上的满足,我必须自己的不懈努力、钻研、提升,方可在教育这片热土上立足,因此我从《语文教学与研究》中知道了语文教学的多样性,懂得了作文教学的多角度,于是创新思维教学走进了我的课堂,直到现在,作文课堂教学成为我的最爱,学生的最爱。
让我受益的杂志还有《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学之友》《中学语文教学》等等,从这些书籍中,我知道了于漪、欧阳代娜、魏书生、余映潮、李镇西等名师,熟识了他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特别是余映潮老师的“诗意教学法”,将语文教学带入神奇的境界,让我从中感受到语文教学的丰富多彩,语文价值的美丽所在!
与别人相比,我依然平凡如我;可与自己相比,我能感觉到自己的自信与成熟。我在书中寻找教育的灵感,又借别人的方法来帮我寻找教育的契机。我学会了什么是汲取而不生搬硬套,也在教学中不断记录下属于自己的感悟和快乐!在2008年度中国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设计)大赛中,我设计的《话题作文多角度立意》作文教学设计获得特等奖,已经在2009年5期的《语文教学通讯》上刊登;论文《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获得一等奖,在2009年3期的《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发表;《让大自然鲜活语文课堂》在2009年7期的《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刊登,《诗意的语文》在语文学习报初中教师版第47期登载,同时我制作的教学课件《话题作文立意》在首届“语文报杯”原创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获三等奖,《莲文化的魅力》第二届“语文报杯”原创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获三等奖。
不知不觉,与书一起走过的日子已经久远,虽不能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读书境界,但有书相伴的日子不会无聊,不会迷茫。我依然如年少时一样感慨:“有书真是一种幸福!”我依然爱读路遥、爱读张爱玲、爱读于丹……也更加景仰孔子,陶行知……这些伟大的教育家!当教学中感到棘手,心情觉得忧郁,读一读他们的文字,于是,一颗浮躁的心就平静下来,哪怕只是汲取书中一个小小的精华,也能改变我们每一个人的态度和方式。书伴着心静如水的我,一起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
与书相伴的日子是幸福的!
【解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作文。材料关键词——"读书"的含义。这里应是本义,而不是引申义,因此“阅读人生”"阅读自然"等都属偏离题意。因此,应该写的是自己的课外阅读情况,或者对一般阅读的感受、看法。这个题目审题并不难,阅读的经历或故事,可以写记叙文;阅读你带来的启发与思考,写议论文。可以写读某一本书的经历或故事、启发与思考,也可以写读不同的书的经历或故事、启发与思考。
考查话题作文的写作能力。话题作文往往要求比较宽泛,但是我们写作者必须善于化大为小,从小切口、小角度来写自己的看法和思考。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列好提纲,确定详略。除了审题、立意和选材外,我们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扬长避短。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