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测评】人教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培优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素养测评】人教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培优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6.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0 07:21: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素养测评】人教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培优卷)
一、单选题(共7题;共7分)
1.(1分)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们从小感情深厚,自搬家分别以后,十多年未见,今日再聚首,两人怀古伤今,重逢之喜悦溢于言表
B.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C.为了保家卫国,很多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在前仆后继的战斗……
D.自欺欺人是逃避问题的方法,只有面对现实,我们才会真正成长。
2.(1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渺茫(miǎo)摧残(cuī)诓骗(kuāng)
B.玄虚(xuán) 脂粉(zhǐ) 拜佛(fó)
C.宰相(zhǎi) 麻醉(zuì) 慨叹(kǎi)
D.省悟(xǐng) 脊梁(jí) 倘若(tǎng)
3.(1分)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临近考试,为了让自己浮躁的心沉静下来,我总喜欢在皎洁的月光下,仰望满天繁星。(把“满天繁星”改为“苍穹”)
B.在这次学校举办的“五四”文艺晚会上,同学们表演的节目大多以舞蹈为主,充分展示了他们青春的风采。(把“大多”删去)
C.我们之所以要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原因,是因为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把“的原因”删去)
D.予人玫瑰,不仅今天手留余香,但是明天也有可能得到别人回赠一个玫瑰园。(把“不仅……但是……”改为“虽然……但是……”)
4.(1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针对在语言文字大赛中出现的情况,大家讨论、发现、解决了存在的一些问题。
B.清洁工刘大妈兢兢业业,工作期间,她总是不顾年老体弱,亲自冒着酷暑和严寒坚守岗位。
C.语言之美在韵味、在内涵、在传承,盲目跟风使用,也许可能会消解语言本身的美感。
D.新的一年,我要努力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贡献,也要用自己的力量保护我们的城市,让它变得越来越美好。
5.(1分)将下列句子组合成段,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②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③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④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⑤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
A.④②①⑤③ B.②①⑤③④ C.①③⑤④② D.②④⑤③①
6.(1分)选出对下列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  )
A.强军事业能否取得重大成就,与军队院校在高素质军事人才培养方面的显著进步密切相关。(修改:删去“能否”。)
B.托老所内,习近平表示,让老年人生活幸福,健康长寿,老有所养是我们的共同愿望。(修改:在句首加“在”。)
C.这次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培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修改:将“培养”改为“推进”。)
D.江中制药集团采取积极有效的节水措施,用水量由去年同期的五十多吨下降了一倍。(修改:将“一倍”改成“二分之一”。)
7.(1分)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你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不过你我未处局中,不知其中滋味而已。
①迎难而退、明哲保身固然是一种智慧与生活态度
②人生在世,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与挫折
③知难而进、努力向前更是一种执着和人生哲学
④很多人从表面看来你可能很羡慕他,但人人都有自己的苦恼
⑤有人说,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咸都要经历才够完美
⑥从某种程度上说,人活着就是一种态度
A.⑤②①③⑥④ B.②①⑥③⑤④
C.⑥②①③⑤④ D.①③⑤⑥④②
二、积累与运用(共2题;共6分)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因为英雄具有崇高的品质和巨大的价值,所以,____。郁达夫在纪念鲁迅大会上说过:“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了英雄却不懂得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尊崇英雄,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正义的维护,是对信仰的坚定,____。让我们把学习英雄作为一种追求的时代,让崇尚英雄蔚然成风。
8.(3分)结合文段论述的内容,在横线处补写句子。
9.(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三、填空题(共5题;共19分)
10.(4分)根据括号内的解释,填写恰当的成语。
(1)(1分)小李已经   (陷入绝境,没有出路)了,要不是你帮他一把,恐怕他就做乞丐了。
(2)(1分)我觉得这部小说里人物形象饱满,情节曲折,语言传神,再加上这个   (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点明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的题目,简直完美了。
(3)(1分)虽然身体残疾,但是他没有   (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而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奋斗,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4)(1分)在48分钟的时间里出场46分钟,最后一分钟6犯离场,易建联拼到   (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耗尽了最后一颗“子弹”,却只留下一地伤悲。
11.(3分)文学常识填空。
《 创造宣言 》作者是   ,安徽歙县人,   家,主要教育思想是“   ”,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 》等。
12.(4分) 辨析近义词,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1分)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   (丢弃 放弃 抛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2)(1分)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   (获取 获得 汲取 吸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3)(1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   (探索 探求 探究 探讨)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4)(1分)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   (缺少 缺乏 缺欠)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
13.(4分)请从括号内的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1分)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   (视察 省察)。
(2)(1分)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   (辨认 辨别)是非。
(3)(1分)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   (启示 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1分)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   (懒惰 懒散)。
14.(4分)引号有四种用法:引用、强调、特殊含义、反语。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各属于哪种用法?
(1)(1分)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2)(1分)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3)(1分)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    
(4)(1分)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四、现代文阅读(共8题;共2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自信助人成功
①有人请教林肯成功的经验,林肯是这样回答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求得更多的知识,进入更高的境界。我的成功经验就是自信。”由此可见,要想成功,首先就要自信,自信助人成功。
②自信,首先要不惧外界的冷嘲热讽,树立奋斗目标。我国著名数学教授华罗庚,小时候并不聪明,学习成绩很差。由于他的不聪明,小学时他连毕业证都没拿到,只拿到一本修业证书。他的数学成绩也不好,读初中的时候,他的数学还是通过补考才及格的。因此,同学们都笑他,说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废物”。当别人这么叫他的时候,他就暗暗地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数学成绩提高。从此以后,他笨鸟先飞,别人学习一个小时,他就学习两个小时。经过努力,他终于提高了自己的数学成绩,最后还成了闻名世界的数学家。
③自信,就是在别人都不相信你时,你要更加努力奔向目标。波尔是丹麦的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当他还年轻的时候,他就提出了量子论。有一次,科学家们举行一个学术讨论会,当讨论到波尔的观点时,权威们否定了他的量子论。但权威的话没有毁掉波尔的自信心,反而使他更加振作起来。因为他心里清楚,他的这种理论是正确的。于是他开始实验,为理论找起证据来。后来,很多科学家也通过实验证明了波尔的量子理论的正确性。波尔出名了,还获得了诺贝尔奖。
④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能穿越卑微,拥抱梦想。一位父亲带儿子参观梵·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梵·高不是位百万富翁吗?”父亲说:“梵·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第二年,这位父亲带着儿子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个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这名儿子叫伊东布拉格,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20年后,在回忆童年时,他说:“那时我家里很穷,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以为像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好在父亲让我认识了梵·高和安徒生,这两个人告诉我,上帝没有轻看卑微,我也有为梦想奋斗的权利和义务。于是,从那以后,我便树立了自信心。”
⑤有许多时候,成功与我们失之交臂,这并不是成功不垂青我们,而是我们缺少自信。拿破仑曾说:“胜利不站在智慧的一方,而站在自信的一方。”自信是人生不竭的动力,人生中的一切都立于自信的基础上。
(作者:张雨。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5.(4分)选文是从哪三个方面来证明“自信助人成功”这一中心论点的?
16.(3分)选文第④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7.(3分)选文第⑤段画线句子是什么论据?作用是什么?
18.(4分)从论证方式来看,选文和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学会有“教养”地怀疑
①“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怀疑有如草木之牙,从真理之根萌生”……从小到大,我们读书做学问,常常听到教诲:要学会怀疑。
②怀疑,似乎是件很简单的事。拿读书来说,宋代理学家陆九渊在《读书》一诗中说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不慌不忙之时,读到不明处、违背常理处,自然就要留个心眼。做学问也是一样,不迷信权威,比照多方资料,严谨求证,这些方法不知被老师耳提面命了多少回,早已烂熟于心。
③怀疑,有时给人的感觉又很难。在互联网时代,搜索一个知识点,常会冒出好几种截然不同的答案。何止是读书做学问,几乎每隔一段时间,网络上总会爆发一场“口水战”,吸引不少人围观甚至参战。浏览热门新闻尤其是争议事件的网友评论、辩驳。除了那些永远分不清是非真假的娱乐八卦,争论内容更多是和食品安全、健康养生、伦理道德、生活理念等相关的,观点五花八门,真相扑朔迷离。
④这个时候,我们该怀疑什么 又该相信什么呢
⑤对于当今的年轻人来说,保持怀疑态度,似乎并不是件难事。很多年轻人更是敢于说“不”:我不喜欢,我不赞同,我不接受。但问题的另一面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你不喜欢、不赞同、不接受的,有没有可能其实就是真相呢
⑥在两会期间,一位全国政协委员关于“在家教育”的言论引起争议。原来,现在的一些家长,出于种种原因,对九年义务教育说“不”,选择让孩子在家或者将孩子送到所谓“私塾”接受教育。这一明显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不适合绝大多数家庭的行为,却受到不少人的盲目追捧。这位委员从法律常识和教育规律的角度分析并提出,任何“国学”“读经”“私塾”或各类外语、才艺、武术培训机构及个人,不得举办任何形式的取代义务教育的学校。
⑦就是这样一个好建议,却在网络上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家长有为自己孩子选择教育方式的自由”“国内教育质量差,只能在家学”“美国就可以自由选择在家上学”……这时候,你又该相信谁呢
⑧答案其实很简单,带着疑问,翻翻法律文件,看看教育书籍,问问周围师友,查查国内外真实情况,也就有了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⑨“怀疑一切与信任一切是同样的错误。”因此,我们的怀疑应该是一种有“教养”的怀疑。
⑩何谓有“教养” 简单理解,就是有理、有据、有责任心。如康德所说,“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讲逻辑、有底线,是为有理;“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能说八分话”,注意信息来源,不妄加揣测,是为有据;自由与责任一体两面,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是为有责任心。唯有如此,方可称作有“教养”地怀疑——这既是自身涵养的体现,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陆九渊的这句名言,后面接着的两句同样重要:“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不明白、说不清、有疑问的可以先放一放,仔细思量后再发表意见也不迟。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9.(3分)本文作者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
20.(4分)概括文章第⑤~⑨段的论证思路。
21.(4分)第⑩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简析其作用。
22.(3分)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怎样才能做到“有教养”地怀疑。
五、写作题(共1题;共60分)
23.(60分)材料作文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人这样说。
“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今人如此说。
你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吗?请写一篇文章,表明自己的看法。
题目自拟,文体、字数不限。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首先,我们逐一审视每个选项中的成语使用是否恰当。
A选项中的“怀古伤今”原意是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但在此句中,它用于描述两位多年未见的好友重逢的喜悦场景,显然与成语的原始含义不符。重逢的喜悦与感伤现在或回忆过去没有直接联系,因此这个成语的使用是不恰当的。
B选项中的“怀古伤今”使用得当,因为它准确地描述了某些人放弃实际行动,转而依赖虚幻的求神拜佛,同时沉溺于对过去的回忆和对现状的感伤之中。
C选项中的“前仆后继”使用正确,它形象地描绘了志愿军战士为了保家卫国,前赴后继、英勇战斗的场景。
D选项中的“自欺欺人”也使用恰当,它准确地指出了逃避问题、不面对现实的行为是自欺欺人的,强调了面对现实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A选项中的成语使用不恰当,因为它与句子的语境不符。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的是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成语的含义,并将其与句子的语境相结合进行判断。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成语的适用对象、感彩和语境等因素,以避免误用。此外,还需注意成语的易错点,如望文生义、褒贬误用等。通过本题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拓展对成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汉字注音的正确判断能力。
A项中,“渺茫(miǎo)”、“摧残(cuī)”、“诓骗(kuāng)”的注音均正确,符合汉语拼音的规范。
B项中,“脂粉(zhǐ)”的注音错误,实际上“脂”的正确读音是“zhī”,而非“zhǐ”。这个错误可能是由于对汉字读音的掌握不准确导致的。
C项中,“宰相(zhǎi)”的注音错误,实际上“宰”作为官职名时,应读作“zǎi”,而非“zhǎi”。这个错误可能是对多音字读音的混淆。
D项中,“脊梁(jí)”的注音错误,实际上“脊”的正确读音是“jǐ”,而非“jí”。这个错误同样可能是对汉字读音的掌握不准确。
综上所述,通过逐一比对每个选项中的注音,我们可以发现只有A项的所有注音都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的是对汉字注音的正确判断能力,这是语文学习中的基础知识点。解题时,需要准确掌握每个汉字的读音,特别是要注意多音字和易错字的读音。同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拼音知识和拼读能力,以便能够准确判断注音的正确性。此外,还需要注意避免在记忆和书写过程中出现混淆和错误。
3.【答案】D
【解析】ABC三项,修改正确;
D项,修改不正确,语意是递进关系,关联词语应改为“不仅……而且……”。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解答时,首先明确病句的原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语病的辨析能力。
A项中,“针对在语言文字大赛中出现的情况,大家讨论、发现、解决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在逻辑上,应该是先“发现”问题,然后“讨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因此,A项语序错误。
B项中,“清洁工刘大妈兢兢业业,工作期间,她总是不顾年老体弱,亲自冒着酷暑和严寒坚守岗位。”存在不合逻辑的问题。“酷暑”和“严寒”是季节性的极端天气,不能同时出现,这里用“和”连接显得不合逻辑。应改为“冒着严寒酷暑”或“顶着酷暑,冒着严寒”。另外“她总是不顾年老体弱”缺少成分,应改为“她总是不顾自己年老体弱的情况”,因此,B项存在逻辑错误。
C项中,“语言之美在韵味、在内涵、在传承,盲目跟风使用,也许可能会消解语言本身的美感。”存在语意重复的问题。“也许”和“可能”在这里都表示一种不确定的推测,两者并用显得冗余。应去掉其中一个,使句子更简洁。因此,C项存在语意重复的问题。
D项,“新的一年,我要努力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贡献,也要用自己的力量保护我们的城市,让它变得越来越美好。”句子结构清晰,语意明确,没有语病。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D项。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了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重点在于理解句子结构和逻辑关系,识别并纠正语序不当、逻辑错误、语意重复等语病。解题时,需逐一审查选项,通过对比、分析、推理等方法,找出存在语病的句子,并给出正确的修改建议。同时,也应注意积累常见的语病类型及其修改方法,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此外,本题还提醒我们在写作和表达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避免出现类似的语病问题。
5.【答案】A
【解析】通读全部选项可知,这是一个议论性语段。④提出观点,即富有创造性的人会不断学习,使自己知识渊博,应排在首位;②接着扩展了这个观点,说明需要学习的知识范围很广,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应排在第二位;①解释了为什么需要这么广泛的知识,即这些知识可以随时组合,形成新的创意,应排在第三位;⑤进一步说明新的创意可能随时出现,时间不确定,③句中的“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与⑤句中的“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相呼应,强调了创造性思维的不确定性和人们对它的信念,这两句分别排在第四位、五位;故正确排序为:④②①⑤③。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语句衔接。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6.【答案】B
【解析】A.修改正确,不合逻辑,“能否取得重大成就”包括正反两方面,而“显著进步”只是一个方面,前后不对应;
B.修改不正确,语序不当,“生活幸福,健康长寿,老有所养”应改为“老有所养,生活幸福,健康长寿”;
C.修改正确,搭配不当,“培养”与“现代化”不搭配;
D.修改正确,不合逻辑,表示下降减少的数量不能用倍数表示;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注意把握常见类型及修改方法,平时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病句的发生。
7.【答案】C
【解析】题干中“你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你”讲的是对生活的的态度,与之衔接紧密的句子是⑥,故⑥句排在首位;②句说的是生活中总会遇到困难与挫折,引出下文对待困难挫折的态度;①③两句评价“迎难而退”与“知难而进”两种对待困难与挫折的态度,①句中“固然”是副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因此①句放在③句之前,②句放到①③句前面;因为我们知难而进,努力向前,经历人生五味,我们的人生才更完美,其实每个人都会经历人生的酸甜苦辣,只是有的人表面上看着让人很羡慕罢了;且题干中已给的句子“只不过你我未处局中,不知其中滋味而已”表转折,很明显前面的句子应该是你我未处局中,不知其中滋味,所以才会看着别人很羡慕,因此故⑤放到④句前面,④放最后;排序为⑥②①③⑤④。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句子排序。句子排序题做题思路:一、反复阅读句子,读懂句子含义,了解整段话的核心思想。这段话主要讲,用不同的态度对待生活,会有不同的收获。二、联系语境找准逻辑连接词或较为明显的提示词。
【答案】8.我们要尊崇英雄,学习英雄;是对未来的守望
9.将“追求”和“时代”调换位置。
【解析】(1)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补写句子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文段的主旨和语境,然后结合前后文进行合理推断和补写。注意保持句子之间的逻辑连贯和语境一致。
(2) 本题考查的是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解题时首先要明确病句的类型,然后结合语境进行辨析和修改。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本题中的病句属于词语搭配不当,通过调整词语位置即可修正。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结合语境进行辨析和修改,避免修改后的句子与原意不符。
8.对于第一道题目,首先要明确文段的主旨是围绕“英雄”的崇高品质和巨大价值展开的,强调了尊崇和学习英雄的重要性。第一个空需要填入的句子应该承接前文的“因为”句,即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具有崇高品质和巨大价值的英雄。结合后文郁达夫的引言,可以推断出这里应该填入表达尊崇和学习英雄意思的句子。第二个空则需要填入的句子能够与前文的“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正义的维护,是对信仰的坚定”相呼应,且能体现对未来的某种态度或期许。根据文段的整体语境,可以推断出这里应该填入“是对未来的守望”这样的句子。
故答案为: 我们要尊崇英雄,学习英雄;是对未来的守望
9.对于第二道题目,画波浪线的句子“让我们把学习英雄作为一种追求的时代”存在语病,主要是词语搭配不当。在这里,“追求”是一个动词,而“时代”是一个名词,动词不能直接修饰名词作为定语。根据语境,应该是将“学习英雄”作为一种“时代追求”,即将“追求”和“时代”的位置调换,修改为“让我们把学习英雄作为时代的追求”。
故答案为:将“追求”和“时代”调换位置。
10.【答案】(1)走投无路
(2)画龙点睛
(3)自暴自弃
(4)山穷水尽
【解析】(1)根据成语含义:陷入绝境,没有出路,应是“走投无路”。
(2)根据成语含义: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点明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应是“画龙点睛”。
(3)根据成语含义: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应是“自暴自弃”。
(4)根据成语含义: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应是“山穷水尽”。
故答案为:(1) 走投无路 (2) 画龙点睛 (3) 自暴自弃 (4) 山穷水尽
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11.【答案】陶行知;教育;生活教育
【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内容的识记。《创造宣言》的作者是陶行知,教育家,主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
故答案为: 陶行知 ; 教育 ; 生活教育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12.【答案】(1)放弃
(2)汲取
(3)探求
(4)缺乏
【解析】
(1)、 丢弃:扔掉;抛弃;放弃 :不坚持或丢掉原有的原则、权利、主张等;抛弃:扔掉不要了。根据句意,放弃合适。
(2)、获取 :获得;获得:取得;得到 汲取:吸取;吸收。 吸取:吸收采取。根据句意,汲取知识合适。
(3)、探索: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探求:探索寻求; 探究 :反复深入地探讨研究 ;探讨:研究讨论。根据句意, 探求合适。
(4)、缺少:缺乏; 缺乏:没有或不够; 缺欠:缺点。根据句意, 缺乏合适。
故答案为:⑴放弃;⑵汲取;⑶探求;⑷缺乏。
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使用的判断能力,平时应注意常用词语的积累,另外,词语使用往往在一定的语境之中,应从词语的词义、色彩、褒贬、范围等方面分析和理解。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使用的判断能力,平时应注意常用词语的积累,另外,词语使用往往在一定的语境之中,应从词语的词义、色彩、褒贬、范围等方面分析和理解。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使用的判断能力,平时应注意常用词语的积累,另外,词语使用往往在一定的语境之中,应从词语的词义、色彩、褒贬、范围等方面分析和理解。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使用的判断能力,平时应注意常用词语的积累,另外,词语使用往往在一定的语境之中,应从词语的词义、色彩、褒贬、范围等方面分析和理解。
13.【答案】(1)视察
(2)辨别
(3)启迪
(4)懒惰
【解析】(1)视察: 上级人员到下级机构或现场检查工作 。省察: 反省检查自己 。根据语境,应选用视察。
(2) 辨别:分辨两种或两种以上东西。辨认:分辨并认知某种东西。根据语境,应选用辨别。
(3) 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启迪:开导,启发。“启迪”不针对具体,“启发”针对具体。“启发”较为通俗,“启迪”则比较正规。一般的场合、小的方面、较浅的知识理论,用“启发”。而正规的场合、大的方面、较深的知识理论,用“启迪 ”。根据语境,这里应选用启迪。
(4) 懒惰:中的懒、惰同义,都是懒的意思,所以懒惰只强调不肯去做。
懒散:当然也有懒惰,不肯去做的意思,但撇开相同语素“懒”来说,其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散”,漫无纪律,不受规矩的约束。根据语境应选用懒惰。
故答案为:视察;辨别;启迪;懒惰
本题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此题应从词语的感彩方面辨析近义词的词义上的差别,意思辨清了,选用哪个词语就非常简单了。
14.【答案】(1)反语 特殊含义
(2)特殊含义
(3)强调
(4)反语
【解析】本题考查引号用法的理解。
(1)“信""此处被作者称为“信",但实际上不是中国人真正的信仰,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信"是反语。“他信力"是指中国人信“地”、“物”、“国联”,是针对此现象作者引用的词语,表示特殊含义。
(2)“自欺力”是针对求神拜佛,麻醉自己的现象而使用的词语,表示特殊含义。
(3)“地"、“物”、“国联”是写明中国人信仰的具体事物。表示强调。
(4)“正史""是指国民党反动统治御用文人所记载的历史,并非客观历史,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是反语。
故答案为:⑴ 反语 特殊含义 ⑵ 特殊含义 ⑶ 强调 ⑷ 反语
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作用的理解。考生应掌握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理解。
【答案】15.①自信,首先要不惧外界的冷嘲热讽,树立奋斗目标;②自信,就是在别人都不相信你时,你要更加努力奔向目标;③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能穿越卑微,拥抱梦想。
16.举例论证。举伊东布拉格战胜卑微取得成功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能穿越卑微,拥抱梦想”的分论点,从而证明了中心论点“自信助人成功”。
17.道理论据。引用名人名言,深刻有力地证明了“有许多时候,成功与我们失之交臂,这并不是成功不垂青我们,而是我们缺少自信”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18.选文是立论,直接提出“自信助人成功”的论点并通过三个分论点加以论证;课文是驳论,批驳对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这一错误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题时,需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出与中心论点相关的论述,并进行概括和归纳。
(2)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时,需要识别出文章使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如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文章的观点。
(3)本题考查对论据类型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时,需要识别出论据的类型,并分析其如何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4)本题考查对文章论证方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时,需要明确文章是立论还是驳论,并分析其论证方式和结构特点。同时,还需要注意将选文与课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15.题目要求从文章中找出三个方面来证明“自信助人成功”的中心论点。首先,我们需要仔细阅读文章,寻找与自信助人成功相关的论述。在文章的第②段,作者提到“自信,首先要不惧外界的冷嘲热讽,树立奋斗目标”,这是第一个方面;第③段则说“自信,就是在别人都不相信你时,你要更加努力奔向目标”,这是第二个方面;第④段则强调“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能穿越卑微,拥抱梦想”,这是第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都是围绕“自信助人成功”这一中心论点展开的,因此可以作为答案。
故答案为: ①自信,首先要不惧外界的冷嘲热讽,树立奋斗目标;②自信,就是在别人都不相信你时,你要更加努力奔向目标;③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能穿越卑微,拥抱梦想。
16.题目要求分析第④段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首先,我们识别出该段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举出伊东布拉格战胜卑微取得成功的事例来论证观点。然后,我们分析这个例子的作用,即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能穿越卑微,拥抱梦想”的分论点,从而进一步证明了中心论点“自信助人成功”。
故答案为:举例论证。举伊东布拉格战胜卑微取得成功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能穿越卑微,拥抱梦想”的分论点,从而证明了中心论点“自信助人成功”。
17.题目要求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子的论据类型及其作用。首先,我们识别出该句为道理论据,即引用名人名言。然后,我们分析这个论据的作用,即深刻有力地证明了“有许多时候,成功与我们失之交臂,这并不是成功不垂青我们,而是我们缺少自信”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故答案为:道理论据。引用名人名言,深刻有力地证明了“有许多时候,成功与我们失之交臂,这并不是成功不垂青我们,而是我们缺少自信”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18.题目要求比较选文与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在论证方式上的不同。首先,我们明确选文是立论,直接提出“自信助人成功”的论点,并通过三个分论点加以论证;而课文则是驳论,通过批驳对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观点,来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两种论证方式在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上都有显著的不同。
故答案为:选文是立论,直接提出“自信助人成功”的论点并通过三个分论点加以论证;课文是驳论,批驳对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这一错误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答案】19.要学会“有教养”地怀疑。
20.文章第⑤~⑨段首先由年轻人敢于怀疑的现象引出话题,然后举出很多人怀疑政协委员提出的“在家教育”不能取代义务教育的观点的例子并进行分析,最后总结观点:我们的怀疑应该是一种有“教养”的怀疑。
21.运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康德的名言以及俗语,论证了什么是教养及怎样做到有教养地怀疑的观点,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22.有理、有据、有责任心。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或结尾处。有的议论文的论点需要自己概括,这就要先读懂文章的内容,弄清作者针对什么问题而发表议论,然后再看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是什么,进而概括出来。
(2)本题考查论证的思路。注意运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议论文经常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辨识论证方法,首先要看是不是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再看是不是举例论证,最后考虑道理论证。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19.题目引用了三句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怀疑有如草木之牙,从真理之根萌生”。这些名言共同指向了一个核心概念——怀疑。这些名言不仅体现了对怀疑精神的重视,还暗示了怀疑应当是有深度、有思考的,而非盲目或无理的。题目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要学会怀疑”,但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有教养”地怀疑。这里的“教养”指的是一种在怀疑过程中展现出的理性、尊重、谦逊和负责任的态度。这意味着,怀疑不仅仅是简单地提出疑问或否定,而是需要有充分的理由、依据,并考虑到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故答案为:要学会“有教养”地怀疑。
20.本题考查论证思路的分析。第⑤段:提出对于当今年轻人,虽然容易说“不”保持怀疑态度,但面对复杂社会,所否定的可能就是真相这一问题。第⑥段:通过举例,讲述在两会期间一位全国政协委员关于“在家教育”的言论引起争议,一些家长对九年义务教育说“不”的行为受到盲目追捧。第⑦段:进一步指出委员的好建议在网络上遭到很多人反对,并列举了这些反对的言论。第⑧段: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通过查阅法律文件、教育书籍,询问师友、了解国内外真实情况等方式形成自己的理解和判断。第⑨段:总结得出我们的怀疑应该是有“教养”的怀疑这一观点。
故答案为:文章第⑤~⑨段首先由年轻人敢于怀疑的现象引出话题,然后举出很多人怀疑政协委员提出的“在家教育”不能取代义务教育的观点的例子并进行分析,最后总结观点:我们的怀疑应该是一种有“教养”的怀疑。
21.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 作者引用康德“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的名言,以及“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能说八分话”的表述,来阐释有“教养”的怀疑所需要具备的“有理”“有据”的特点。通过这些权威性的话语,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可信度,使读者更易于接受作者关于有“教养”的怀疑的观点,即要有理、有据、有责任心。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作者深厚的知识底蕴和理论素养。
故答案为:运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康德的名言以及俗语,论证了什么是教养及怎样做到有教养地怀疑的观点,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22.本题考查概括梳理能力。根据“讲逻辑有底线”“注意信息来源,不妄加揣测”“明白、说不清、有疑问的可以先放一放,仔细思量后再发表意见也不迟”可知,做到“有教养”地怀疑就是:有理、有据、有责任心。
故答案为:有理、有据、有责任心。
23.【答案】【参考例文】
也说“向钱看”
向前看?向钱看?
也许很多人认为应该选择“向前看”。但我却主张:向钱看。
俗话说“钱钱钱,命相连”、“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人只要生存,你说衣食住行哪样可以离开钱?“钱”这东西,虽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长期以来,人们(包括我)嘴巴里鄙视钱,但生活中却离不开钱;心里想着钱却又羞于说钱。其实,想钱说钱赚钱又有什么不好?被国人奉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老爷子,虽口中鄙视金钱,但也一样离不开钱。孔子弟子三千,最得宠的是大商人子贡。如果没有子贡的钱,孔子还能够周游列国去推销他的学说么?
几千年来,金钱在我国一直含冤受辱,什么“钱财如粪土”、“有钱能使鬼推磨”,什么“财迷心窍”,人们常常将金钱骂得狗血喷头。诚然,为了钱,社会上出现了奸商、市侩和骗子,出现了盗窃、抢劫、贩毒、诈骗、杀人等犯罪,然而这并不是钱本身的错误,而是有些人对金钱的贪婪所致。水能淹死人,但没有见过有人不喝水的。金钱本没有害人,人却将许多罪恶强加到它头上去,这可能是最古老的强盗逻辑了。
钱,“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强”。不论你是“喻于义”的君子,还是“喻于利”的小人,都不能没有钱。但钱到了君子手中,它能成为为民致富、济弱扶贫的资本,进而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反,若到了小人之手,钱只能助长其贪图享乐、不求进取的习气,乃至成为其作威作福、为祸人间的资本。刘文彩因为富贵而欺男霸女,赖昌星因为有钱而胡作非为……但这都并非金钱本身的过错,而是由这些人对待金钱的态度所致。
古人云:“富而知耻。”如果一个人手无寸金,穷得衣衫褴褛,连饭都没得吃,你还去要求人家一定去“五讲四美三热爱”,要去装绅士扮君子,这现实么?没有钱就意味着贫穷,而贫穷和野蛮是孪生兄弟,只有富裕才能带给社会真正的祥和。一些发达国家社会的文明程度远比一些贫困地区要好得多,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既然是好东西,能为我们带来文明与富强,那么为何不理直气壮地去想钱谈钱看钱赚钱呢?只要光明正大,合理合法,就该大胆地说一句:“就要‘向钱看’!”
【解析】作者开篇提出自己的观点,之后引述许多典型例子,引用俗语,论证“没钱不行”。在此基础上又批驳对“钱”的一些不当认识,最后点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观点。
选定题目后,根据所选内容进行写作,注意内容具体,结构清晰,语句通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