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宝葫芦的秘密(节选) 表格式 教学设计(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6 宝葫芦的秘密(节选) 表格式 教学设计(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0 09:49: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二十六课《宝葫芦的秘密(节选)》 课时 一、二
教材分析 《宝葫芦的秘密(节选)》作为一篇经典的童话故事,其教材价值在于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寓意。故事以王葆对宝葫芦的渴望及最终获得为线索,巧妙地展现了人性中的贪婪、依赖与自我成长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教材通过王葆的生活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努力与成功、真实与虚幻之间的关系,传递出“真正的幸福来自于自我实现和努力奋斗”的积极价值观。此外,教材中丰富的情节和生动的角色描写,也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和练习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学情分析 针对《宝葫芦的秘密(节选)》的教学,学情分析显示,学生普遍对奇幻故事充满兴趣,尤其是那些涉及魔法、愿望实现等元素的内容。他们渴望通过阅读这类故事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然而,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可能难以全面理解故事中的深层寓意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如提问引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性格。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挑战,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考虑到学生可能存在的依赖心理和惰性倾向,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王葆性格变化时,应特别强调自我努力和奋斗的重要性,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律性。
教学目标 深入理解《繁星(一三一)》的诗意,体会诗人对大海、星光的热爱之情。 通过比较三首诗,进一步掌握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诗歌情感的方法。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繁星(一三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繁星(一三一)》的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三首诗,深化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入,回顾童话 教师行为:
教师面带微笑,手持一本童话书步入教室,轻声说:“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之前学过的那些奇妙的童话世界吗?白雪公主、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它们都有着怎样的共同特点呢?” 学生行为:
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童话里的人物都有魔法或超能力!”有的说:“童话的故事情节很神奇,总是出乎意料!”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非常好!童话世界充满了想象和奇迹。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个新的童话世界——《宝葫芦的秘密》,看看这里又藏着什么神奇的故事呢?” 二、交流题目,质疑激趣 教师行为: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课题《宝葫芦的秘密(节选)》,然后问:“看到这个题目,你第一时间想到了什么?心里有哪些小问号在跳跃呢?” 学生行为:
学生积极举手发言,有的问:“宝葫芦有什么秘密呢?”有的猜:“是不是宝葫芦能实现人的愿望?”还有的想知道:“王葆是谁?他为什么想要得到宝葫芦?”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点头赞许):“同学们的问题真精彩!看来大家对宝葫芦的秘密充满了好奇。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了解节选及作者 教师行为:
教师简要介绍《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的概况,以及本课时所节选的章节,并提及作者张天翼的简介。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听讲,有的还拿出笔和纸做笔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行为:
教师:“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词可以查字典或举手问老师。同时,用横线画出你觉得重要的词语,用波浪线标出你不理解的句子。” 学生行为:
学生开始自由朗读课文,有的小声读,有的默读,边读边做标记。 词语认读与订正:
教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些词语?(展示PPT上的词语,包括‘规矩’、多音字‘冲’的不同读音)”学生举手朗读,教师及时订正读音。 关注字形与指导:
教师:“‘舔’和‘葵’这两个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强调易错点,并示范书写。 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教师选取几个关键词语,如“梦寐以求”,请学生结合课文语境解释其意思。 梳理脉络,整体感知:
教师:“谁能用简短的几句话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鼓励学生尝试概括,教师适时引导。 四、细读故事,感受神奇 教师行为:
教师:“王葆为什么那么想得到宝葫芦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相关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学生行为:
学生默读课文,认真寻找并标注。 师生示例对话:
学生A举手:“我找到这里,‘奶奶每次讲的故事都不一样,每次讲的宝葫芦都能给王葆带来幸福’,我觉得王葆很羡慕那些得到宝葫芦就能实现愿望的人。” 教师:“很好,王葆确实被奶奶的故事深深吸引了。那么,除了奶奶的故事,你还能想象王葆在生活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让他更加渴望得到宝葫芦吗?” 学生B:“可能他学习不好,想要宝葫芦帮他考高分;或者他经常被同学欺负,想要宝葫芦帮他解决问题。” 教师:“非常棒!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这些困难都可能是王葆想要得到宝葫芦的原因。” 五、依据内容,初评人物 教师行为:
教师:“现在,我们来谈谈王葆这个人物。读完课文后,王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简单说明你的理由。” 学生行为: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师生示例对话:
学生代表:“我觉得王葆很天真,因为他总是相信奶奶讲的宝葫芦的故事。” 教师:“是的,王葆的确有着孩子特有的天真和纯真。那除了天真,你们还看到了他的哪些特点呢?” 另一名学生:“我觉得王葆也很渴望成功,他想要得到宝葫芦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教师:“很好,你们的分析都很到位。王葆这个人物是复杂的,他既有天真的一面,也有对成功的渴望。” 六、布置作业,温故知新 教师行为:
教师面带微笑,对学生说:“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走进了《宝葫芦的秘密》这个神奇的童话世界,还深入了解了王葆的内心世界。为了巩固今天所学,也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探索接下来的故事,老师给大家布置几项作业。” 学生行为:
学生们认真地听着,准备记录作业内容。 教师:“第一项作业,请大家继续阅读《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的其他章节,看看王葆是否真的得到了宝葫芦,他又是如何与宝葫芦相处的。阅读时,请做好读书笔记,记录下你觉得有趣或印象深刻的情节。” 教师:“第二项作业,是写一篇短文,题目为《如果我有一个宝葫芦》。请大家发挥想象力,想象自己如果拥有一个能实现愿望的宝葫芦,你会用它来做什么?你的愿望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个愿望?记得在文章中展现你的思考和感受哦。” 教师:“第三项作业,是预习下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提前思考一下,王葆在得到宝葫芦后,他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给他带来了什么影响?你认为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为什么?” 教师总结:“同学们,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更在于课后的思考和探索。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完成这些作业,期待下节课与大家分享你们的阅读心得和创作成果。” 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教师宣布下课,学生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期待离开了教室。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行为:
教师走进教室,手持《宝葫芦的秘密》一书,微笑着对学生说:“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王葆的奇幻世界,探索了他对宝葫芦的渴望。还记得王葆为什么那么想得到宝葫芦吗?谁能来回顾一下?” 学生行为:
学生举手回答,有的提到奶奶讲的故事,有的则说出自己对王葆心理的理解。 师生示例对话:
学生A:“王葆很羡慕那些得到宝葫芦就能实现愿望的人,所以他也想得到宝葫芦。” 教师:“非常棒!那么,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这个故事,看看王葆是否真的如愿以偿,以及他得到宝葫芦后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深入阅读,探讨变化 (一)阅读新章节,记录变化 教师行为:
教师分发新章节的阅读材料,说:“现在,请大家仔细阅读接下来的章节,特别注意王葆得到宝葫芦后的生活变化。你可以用表格、思维导图或简单的笔记来记录这些变化。” 学生行为:
学生开始阅读,边读边记录,有的画出了时间线,有的列出了关键词。 (二)分享与交流 教师行为:
阅读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代表分享他们的发现。 学生行为:
小组讨论热烈,代表们积极发言,分享王葆得到宝葫芦后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变化。 师生示例对话:
学生代表B:“我们发现王葆得到宝葫芦后,学习成绩突然提高了,但他并没有真正努力学习,这让我们觉得很不真实。” 教师:“很好,你们观察得很仔细。那么,这种不劳而获的‘成功’给王葆带来了什么呢?是真正的快乐吗?” 三、分析人物,评价影响 (一)人物性格分析 教师行为: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王葆的性格变化,提问:“得到宝葫芦后,王葆的性格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学生行为:
学生思考后回答,有的提到王葆变得依赖、懒惰,有的则认为他失去了自我。 (二)影响评价 教师行为:
教师进一步提问:“王葆得到宝葫芦后的这些变化,对他自己以及周围的人产生了什么影响?你认为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为什么?” 学生行为:
学生分组讨论,从多个角度评价宝葫芦给王葆带来的影响,如道德观念、人际关系、自我价值等。 师生示例对话:
学生C:“我认为这不是好事。虽然王葆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但他失去了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就的快乐和成就感。” 教师:“非常深刻的理解!确实,真正的成功和幸福往往来自于自己的努力和付出。” 四、总结提升,拓展思考 (一)课堂总结 教师行为:
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宝葫芦虽然神奇,但并不能真正带来幸福和成功。真正的幸福来自于自我实现和努力奋斗。 (二)拓展思考 教师行为:
教师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如果你是王葆,你会如何使用宝葫芦?你会用它来实现什么样的愿望?为什么?” 学生行为:
学生积极思考,有的说要用它来帮助别人,有的说要用来学习新知识,还有的说要用来解决环境问题等。 师生示例对话:
学生D:“如果我是王葆,我会用宝葫芦来保护环境,让地球变得更加美好。” 教师:“真是个有意义的愿望!你的想法展现了你的责任感和爱心。” 五、布置作业,巩固提升 教师行为:
教师布置作业:“请大家结合今天的学习,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对宝葫芦和王葆故事的理解,以及你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了什么。同时,预习下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思考王葆最终会如何面对宝葫芦的魔力。”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记录作业内容,准备课后完成。 六、课后实践与创意表达 (一)创意写作 教师行为: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说:“同学们,除了读后感,我还想请大家尝试一次创意写作。想象一下,如果王葆在使用宝葫芦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反转或挑战,他会如何应对?请编写一个简短的故事片段,展现王葆的成长或新的领悟。” 学生行为:
学生们兴奋地开始构思,有的低头疾书,有的则先与同桌交流想法,再动笔写作。 (二)分享与点评 教师行为:
一段时间后,教师邀请几位学生自愿或随机挑选学生上台分享他们的创意故事片段。在每位学生分享后,教师引导学生给予正面的反馈和建设性的建议。 学生行为:
分享的学生自信满满地朗读自己的作品,台下的学生则认真倾听,不时点头表示赞同或记录下好的点子。分享结束后,学生们积极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师生示例对话:
学生E分享了一个王葆因过度依赖宝葫芦而陷入困境,最终通过自我努力解决问题的故事。 教师:“E同学的故事非常有创意,展现了王葆从依赖到独立的成长过程。其他同学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生F:“我觉得E同学的故事很感人,尤其是王葆最后决定放弃宝葫芦的那一刻,让我感受到了真正的勇气。” (三)教师总结 教师行为:
教师总结学生的创意表现,强调想象力和自我表达的重要性。“同学们,你们的故事充满了创意和想象力,让我看到了你们对《宝葫芦的秘密》这个故事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记住,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我们都要勇于面对挑战,努力成长,而不是依赖任何外在的力量。” 学生行为:
学生们认真聆听教师的总结,脸上洋溢着满足和自豪的笑容。 七、课后反思与期待 教师行为: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课后反思,说:“请大家在课后回想一下今天的学习过程,思考一下自己有哪些收获和进步。同时,也请大家期待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宝葫芦的秘密》,看看王葆最终如何面对宝葫芦的魔力,以及这个故事给我们的更多启示。” 学生行为:
学生们纷纷点头,表示会认真反思并期待下节课的到来。 随着教师宣布下课,学生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期待离开了教室,准备迎接下一次的学习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