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3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9-20 12:5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3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
【教学目标】
1.以澜沧江—湄公河为例,描述不同河段河谷形态的差异。(区域认知)
2.以澜沧江—湄公河为例,说明冲积扇和三角洲位置、形态和成因的差异。(综合思维能力)
3. 通过实验识别某种河流地貌,并运用所学知识辨别长江流域典型的河流地貌。(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
4.与同学讨论不同河段河流作用的特点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难点】
1.流水作用的类型、特点。
2.澜沧江—湄公河不同河段河流地貌类型、特点及形成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印发学案、准备实验用品。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进行课前预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澜沧江—湄公河简介
观看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视频资料,了解该流域的基本地理特征。
老师:澜沧江—湄公河从上游到下游,依次流经了哪些河流地貌类型?这些河流地貌是怎样形成的呢?同学们课前已经利用学案进行了预习。我们来看一下预习效果。
【自主学习反馈】——点评学生课前预习效果
(学案内容)一、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概况
发源于________山,在我国境内称为___ ___江,流经青海、西藏、云南三省,流出国境后称______河,流经______ 、老挝、泰国、柬埔寨和______等国,最后注入______海。 全长4909千米,是亚洲第三长河。(视频中提到澜沧江-湄公河是亚洲第四长河,这个排名有争议。)
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内的河流地貌
位置(图2中) 地貌景观 成因 景观特点
源头处 流经青藏 高原(A) ______河谷 地形______,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较______ 图3:地形平坦开阔,河谷 而 ;
上游 流经山区、高原、高地 (B) ____形峡谷 落差____、水流____,水流向下的侵蚀作用_____ 图4:山高谷深,江面狭窄,谷深超过江面宽度(河床 而 )
出山口 支流汇入处 (C) _________ 河水摆脱了______约束,泥沙______ 图5:平面上大致呈 形,冲积扇中部有一条河流穿过;
中下游 流经丘陵盆地区域 (D) ___ ___ 地形坡度较____,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______,水流以侧向的______为主,河道变得_____(____岸侵蚀,____岸堆积) 图6:河道呈“S”形; 周围农田的排列也有弯曲, 主要与曲流发展和演化有关。
_________ 当曲流发展到一定程度,河流会_________________, 留下废弃的_____ 图6:形似“ ”
流经平原 (E) _________ 地势______,河流带来的泥沙大量______ 图7:地形平坦开阔,自然差异较小;
河口段 入海口处 (F) ________ 流速______,所携带的泥沙在河口______ 图8:平面上呈 ,前缘呈弧形;(河床宽而浅) 河网 ,有很多 。
学生学案展示:
老师点评: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了解了流水作用包括:流水侵蚀、流水搬运、流水堆积等。也基本了解了河流不同河段出现的主要流水地貌及其主要流水作用。
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V型峡谷的主要形态描述不规范
三角洲的形态
三角洲上河流有很多分汊,该怎么理解?分汊与河流支流的区别。
(学案内容)三、澜沧江-湄公河不同河段河流作用的特点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河流地貌 主要流水作用 自然条件优势 对人类的影响
上游 河段 “V”型谷 开发水能,发展水电
出山口 冲积扇 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
下游 河段 地势平坦、水源丰富、土壤肥沃、土层深厚 农业发达,是东南亚的鱼米之乡
河口
【知识拓展】
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入海,如果河流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可以总结如下:
学生学案展示:
点评:
理解有误,有些同学“主要流水作用”这一栏写成了该地貌的形成过程。
主要流水作用的表达不够规范,不少学生只写“侵蚀作用/堆积作用”,老师要求学生语言表达要规范,答题时要写“流水侵蚀作用/流水堆积作用”。
老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出现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分析一下这几个问题:
问题1:V型谷的形态。展示图片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深且窄”
问题2:河流的“分汊”
利用课本图8,加上老师板图,帮助学生了解“分汊”与“支流”的区别;并引导学生总结湄公河在越南被称为“九龙江”的原因。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承转:同学们的课前预习效果还是不错的,通过自主学习,我们了解到澜沧江-湄公河从河流的源头到入海口处依次形成了(板书):
老师:接下来,我们以“冲积扇”这一地貌为例,来分析总结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特征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请同学们拿出我们准备的实验用品,按照“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并对学案上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学案内容)【探究活动】
利用实验探究河流地貌“冲积扇”的基本特点及形成过程,并比较冲积扇与三角洲的异同点。
实验操作步骤:
步骤一:将书本打开并倾斜放于桌面上;
步骤二:将米自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
步骤三:观察在桌面上形成的堆积体的外形特点及颗粒物大小。(注意:观察时保持课本倾斜状态。)
讨论以下问题:
(1)描述堆积体的平面形状,并判别堆积体不同方向坡度的差异。
堆积体平面上大致呈 形;
从顶端到外缘高度 ;中部 两侧。
(2)观察实验中堆积体颗粒物大小的分布特征。读冲积扇剖面示意图,比较二者颗粒物粒径大小的分布特征有何差异,并思考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实验中堆积体的粒径从顶端到外缘由 变 。
冲积扇上颗粒物粒径从顶端到外缘由 变 。
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冲积扇的形成需要有 参与,这说明流水沉积作用具有分选性,粒径 的先沉积,粒径 的后沉积。
(3)结合所学知识及知识拓展,总结冲积扇的形成过程。并比较冲积扇和三角洲的异同点。
地貌类型 位置 形态 主要流水作用
冲积扇
三角洲
(4)仅从地貌角度思考、讨论湄公河上中游修建水库可能给湄公河三角洲带来的影响。
修建水库后,随着库区周边人们用水量的增长,会使得库区下游河流水量 ,输送的泥沙量也会 ,从而使三角洲面积 。
探究活动总结: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讨论问题,展示问题。老师做好引导。)
老师:展示长江从上游到下游的典型地貌图片,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来辨识图片显示的是哪一种河流地貌
【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辨识河流地貌、描述景观主要特点
读课本76页,图3-3-9“长江干流地貌组照”,请辨识图片中的典型地貌类型,并在图3-3-10上指出其位置(A、B、C或D)。
(学生回答问题,老师做好引导。)
学生在黑板上连线,复习巩固主要河流地貌 及其形成的主要作用。并总结某种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该如何描述?
展示图片:“我国壮观的河流地貌”,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巩固练习】
冲积扇与三角洲是河流作用形成的重要地貌形态。读图回答1~2题。
1.对冲积扇、三角洲分布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冲积扇只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②三角洲只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③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 ④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入湖口附近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长江三角洲形成的主要作用是(  )
A.风力作用 B.堆积作用 C.侵蚀作用 D.搬运作用
3.下图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示意图,在图中b处可能见到的地貌景观是(  )
河流发育到一定程度,随着流水冲刷与侵蚀,河流愈加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裁弯取直。河水再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牛轭湖。下图示意某地牛轭湖分布,据此回答4~5题。
4.我国下列地形区中,牛轭湖最多的可能是 (  )
A.云贵高原   B.东北平原
C.东南丘陵 D.塔里木盆地
5.牛轭湖形成后,面积将逐渐缩小直至消亡。自然状态下牛轭湖消亡的原因是(  )
A.湖水大量流出,湖床逐渐干涸B.人类过量用水,水位不断下降
C.上游河道淤积,湖泊面积缩小D.湖水蒸发下渗,植被发育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