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统编版《不懂就问》教案设计
以下是一份三年级统编版《不懂就问》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诵、例”等13个生字,会写“背、诵”等13个字,会写“背诵、照例”等22个词语。
2. 能初步了解略读课文的基本学习要求,了解课文内容。
3. 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
4. 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二、教学重点
1. 认识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 培养学生不懂就问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孙中山“不懂就问”的精神实质,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生字词、课文内容,让学生对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你们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会怎么做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关于学习态度的故事——《不懂就问》。(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或向老师、同学请教。
2. 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1)出示生字词:背诵、照例、圆圈、一段、练习、糊涂、吓呆、霎时、戒尺、厉声、挨打
(2)指名读,正音。
(3)开火车读。
(4)理解词语:照例、糊里糊涂
照例:按照惯例;按照常情。
糊里糊涂:认识模糊,不明事理。也形容思想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3.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不怕先生的惩罚,大胆地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 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孙中山小时候在哪里读书?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
(2)什么是私塾?(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
(3)在私塾里是怎样读书的呢?(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
(4)指导朗读,读出私塾里读书的情景。
2. 学习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思考:孙中山为什么要向先生提问?
(孙中山流利地背出了昨天所学的功课,但是他不明白书里的意思,所以向先生提问。)
(2)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孙中山学习很认真?(流利地背出)
(3)指导朗读,读出孙中山的认真和疑惑。
3. 学习第3 - 6自然段
(1)分角色朗读孙中山和先生的对话,思考:先生的态度是怎样的?
(先生最初很生气,后来听了孙中山的解释,态度有所缓和。)
(2)先生为什么生气?(先生认为孙中山不应该不懂就问,违反了私塾的规矩。)
(3)孙中山是怎样回答先生的?(孙中山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4)从孙中山的回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孙中山具有敢于提问、追求真理的精神。)
(5)指导朗读,读出先生的生气和孙中山的坚定。
4. 学习第7 - 8自然段
(1)齐读第7 - 8自然段,思考:这件事的结果怎样?
(先生给同学们讲了书中的道理,大家都很认真地听。)
(2)从这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不懂就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敢于提问,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四)课堂练习
1. 看拼音,写词语。
bèi sòng lì jí liàn xí hú tu dāi zhù
( 背诵 ) ( 立即 ) ( 练习 ) ( 糊涂 ) ( 呆住 )
2. 比一比,再组词。
例(例子) 段(段落) 涂(糊涂) 厉(厉害)
列(排列) 锻(锻炼) 途(路途) 历(历史)
3. 按课文内容填空。
(1)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
(2)孙中山(流利地)背出了昨天所学的功课,但是他(不明白)书里的意思,于是(大胆地)向先生提出问题。
(3)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五)拓展延伸
1.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遇到过不懂的问题呢?你们是怎么做的呢?请和大家分享一下。
2. 除了不懂就问,我们还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多读书、多思考等)
(六)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不懂就问》这篇课文,了解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时,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不怕先生的惩罚,大胆地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我们要学习孙中山不懂就问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七)布置作业
1. 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2. 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3. 收集一些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以上就是《不懂就问》的教案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