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无忧】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1.6 圆周率的历史 任务型教学(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无忧】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1.6 圆周率的历史 任务型教学(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9-20 14:5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核心素养】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6 圆周率的历史
【教材分析】
《圆周率的历史》为学生展示了圆周率的研究简史,介绍了相关的圆周率的研究方法,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窥视数学文化发展史的窗户,为进一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及今后中学的相关数学学习,留下一片想象的空间。教材罗列了在圆周率研究历史中最为重要的人物及方法,从古至今,涵盖中外,以圆周率的探索过程为主线,以体现圆周率的文化价值为主格调,来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通过阅读来挖掘圆周率蕴含的教育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研究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接触这部分内容之前,在“圆的周长”部分进行了简单的圆周率的测量试验研究时,部分同学已经了解了祖冲之的相关成就,然而对阿基米德和刘徽的成就知之甚少,对“投针试验”基本上没有听说过;另外,学生的了解一般停留在简单的知识常识上,对于圆周率的计算研究方法及其蕴含的数学思想很少涉及。
【素养目标】
1.阅读圆周率的发展简史,感受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
2.通过自主搜集圆周率的相关资料、交流体验,培养收集信息、整合信息的习惯,提高质疑、理解的能力。
3.结合圆周率发展历史的阅读,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圆周率的历史。
【教学难点】
体验数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过程,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提供参考价值。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链接导入
1.回顾圆周长的意义及计算公式。
预设:车轮滚一圈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那么C=πd或者C=2πr
2.判断对错。
(1)π=3.14。( )
(2)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π倍。( )
(3)大圆的圆周率比小圆的圆周率大。( )
(4)圆的直径越大,它的圆周率就越大。( )
二、探究新知
探究任务一:探究圆周率发展的历史
1.圆周率的发展
2.测量计算时期
轮子是古代的重要发明,由于轮子的普遍应用,人们很容易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轮子滚一圈可以滚多远?显然轮子越大,滚得越远。那么滚的距离与轮子的直径之间有没有关系呢?
当许多人多次测量之后,人们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其直径的3倍多。在我国,现存有关圆周率的最早记载是2000多年前的《周髀算经》。用测量的方法计算圆周率,圆周率的精确程度取决于测量的精确程度,而有许多实际困难限制了测量的精度。
3.几何分析时期
(1)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发现:当正多边形的边数增加时,它的形状就越来越接近圆,这一发现提供了计算圆周率的新途径。
(2)阿基米德用圆内接正多边形和圆外切正多边形从两个方向上同时逐步逼近圆,获得圆周率的值介于和之间。
(3)在我国,首先是由魏晋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刘徽得出了较精确的圆周率的值。他采用“割圆术”一直算到圆内接正192 边形,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 3.14。刘徽的方法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从一个方向逐步逼近圆。
(4)恐怕大家更加熟悉的是祖冲之所做的贡献吧!1500多年前,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得到了π的;两个分数形式的近似值:约率为,密率为,并且算出π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一成就在世界上领先了约1000年。
4.计算机时期
(1)用正多边形逼近圆,计算量很大,再向前推进,必须在方法上有所突破。随着数学的不断发展,人类开始摆脱求正多边形周长的繁难计算,求圆周率的方法也日新月异。
(2)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带来了计算方面的革命,π的小数点后面的精确数字越来越多。
2021年,圆周率已经可以计算到小数点后62.8万亿位。
(3)播放视频:近代圆周率的历史
探究任务二:收集资料,拓展延伸
1.收集其他有关圆周率的历史资料,在班上进行展示。
预设:
三、课堂练习
1.填一填。
(1)在我国,现存有关圆周率的最早记载是( )多年前的《周髀算经》。
(2)我国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采用“( )”求圆周率的方法,在数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3)( )多年前,我国南北时期著名数学家( )算出π得值。
2.判断题。
(1)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它们的圆周率也不同。 ( )
(2)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七位小数的数学家是祖冲之。 ( )
(3)祖冲之的成就在世界领先了约1000年。( )
3.计算下面各圆的周长。
4.李明家一扇门上要装上形状如右图所示的装饰木条,需要木条多少米?
5.把圆柱形物体分别捆成如下图(从底面方向看)的形状,如果接头处不计,每组至少需要多长的绳子?你发现了什么?
四、总结评价
课堂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
知识梳理。
素养评价
这节课就要结束了,给自己的表现评价一下吧!
五、作业布置
1.完成《分层作业》中对应练习。
2.预习下一节内容。
【板书设计】
1.6 圆周率的历史
测量计算时期——推理计算时期——新方法时期
公元460年,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利用割圆术把圆周率的值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让学生学会获取这部分内容,他们也非常感兴趣,同时,事实证明,他们可以获得相关的大部分资料。让学生学会分享圆周率的历史信息,每个人获取的信息可能各有不同,学生在分享中互相学习,了解圆周率的历史,感受数学思想,增强民族自豪感。
[不足之处]在圆周率的历史中,涉及许多深奥的数学思想和知识,有极限思想、概率思想、外切、内接、勾股定理等,虽然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受圆周率的这一历史文化,但这些深奥的数学思想和知识,学生不会熟视无睹,学生渴望了解。因此,要多准备些媒体资料,给学生适当了解的机会。
[再教设计]课前让学生去收集信息、整理信息、传递信息,最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信息。把“分享”作为主线,给学生设计好分享的步骤,主持分享的过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