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九上科学 专题2酸碱盐(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华师大版九上科学 专题2酸碱盐(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2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9-23 09:37: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酸碱盐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下列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一致的是(  )
A.碳酸钠、小苏打、Na2CO3 B.氢氧化钠、纯碱、NaOH
C.氢氧化钙、生石灰、Ca(OH)2 D.氯化钠、食盐、NaCl
2.下列物质跟水混合后,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是(  )
A.CuO B.Na2CO3 C.Fe(OH)3 D.HCl
3.在①氧化铜②金属镁③氢氧化钠溶液④硝酸钡溶液这四种物质中,跟稀硫酸能发生反应且反应中表现了“酸的通性”的组合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如图是某兴趣小组制取、收集并检验CO2的有关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A.甲图中推动注射器活塞时,长颈漏斗下端冒气泡,说明气密性良好
B.乙图中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入液面下,是为了防止气体逸出
C.丙图装置可以测量CO2的体积,植物油是为了防止CO2气体溶于水
D.丁图中为了检验CO2,滴入的试剂为澄清石灰水
5.有四种澄清透明的溶液:①MgCl2溶液,②Cu(NO3)2溶液,③Na2SO4溶液,④NaOH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就可将它们一一鉴别出来,其被鉴别出来的先后顺序是(  )
A.②④①③ B.④①②③ C.③②①④ D.②①③④
6.盐酸(HCl)是实验室的重要物质,能与许多物质反应。关于如图所示的概念图,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
A.X不可能是H2O
B.Y可能是硫酸钡
C.若W呈红色,则指示剂可能是无色酚酞试液
D.碱可以是可溶性碱,也可以是难溶性碱
7.现有盐酸和CaCl2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加入过量的某物质X,溶液的pH随滴入X的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则X可能是(  )
A.水 B.纯碱溶液 C.澄清石灰水 D.稀盐酸
8.有A、B两种金属放入等质量且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结论合理的是(  )
A.金属活动性A>B B.相对原子质量A<B
C.与金属A反应的硫酸一定是过量的D.与金属B反应的硫酸一定是过量的
9.向氯化铜溶液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下列情况中可能出现的是(  )
①溶液中有Zn2+、Cu2+,不溶物为Cu②溶液中有Zn2+、Cu2+,不溶物为Zn
③溶液只有Zn2+,不溶物为Zn④溶液只有Zn2+,不溶物为Zn、Cu。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滴有酚酞的Ca(OH)2溶液与下列各物质恰好完全反应仍显红色的是(  )
A.稀H2SO4 B.CuCl2溶液 C.CO2 D.Na2CO3溶液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水倒入浓硫酸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B.工业盐酸因含杂质Fe3+,溶液呈蓝色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会使纸张或皮肤等物质变黑色
D.在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氢离子,所以酸有一些相似的性质
12.如图所示,瓶中X轴固体,当把滴管内的液体Y滴入瓶中(液体体积忽略不计),则下列组合中导管口可能没有气泡产生的是(  )
A.X是氧化铜,Y是稀硫酸
B.X是二氧化锰,Y是过氧化氢
C.X是氧化钙,Y是蒸馏水
D.X是石灰石,Y是稀盐酸
13.下列各组物质检验与鉴别方案的描述,错误的是(  )
A.FeCl3、NaOH、H2SO4、KNO3四种稀溶液,只利用组内物质无法鉴别
B.Ca(OH)2、HCl、NaCl、Na2CO3四种溶液,只利用组内物质即可鉴别
C.NaCl、NaOH、CaO、CuSO4四种固体,只用适量水即可鉴别
D.用稀硝酸和AgNO3溶液,可以检验溶液中的Cl﹣
14.分别将下列各组物质同时加入水中,最终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
A.H2SO4(过量)、HCl、AgNO3 B.HCl(过量)、MgSO4、KOH
C.HCl(过量)、KOH、CuSO4 D.KNO3(过量)、NaCl、BaCO3
15.在不加指示剂的情况下,将含少量盐酸的氯化钙溶液调节呈中性,最好选用的试剂是(  )
A.碳酸钠溶液 B.碳酸钙 C.石灰水 D.氢氧化钠溶液
16.小科向盛有盐酸和MgCl2溶液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为判断反应后溶液的成分,他分别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用下表中的试剂进行实验,下列现象和结论描述错误的是(  )
选项 试剂 现象和结论
A Zn粉 有气泡产生,则溶液一定有MgCl2
B CuO粉末 无明显现象,则溶液一定有两种溶质
C NaOH溶液 无明显现象,则溶液可能有NaOH
D CuSO4溶液 有蓝色沉淀,则溶液一定有两种溶质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共11小题)
17.实验室里几种物质在向同学们做“自我介绍”,请把内容补充完整。
(1)浓硫酸:因为我有    性,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我的质量增加了。
(2)烧碱固体:我暴露在空气中会吸收    变质了。
(3)浓盐酸:因为我有挥发性,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我的质量分数    。
(4)铁:因为我有    性,生活中常用来做炊具。
18.物质的用途与其性质密切相关。
(1)浓硫酸常用来干燥气体,其原因是浓硫酸有    性。
(2)生石灰常用作食品干燥剂,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3)碳酸氢钠可用于治疗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过多,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4)硅是信息技术的关键材料。高温下氢气与四氯化硅(SiCl4)反应可制得高纯度的硅,同时生成氯化氢。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9.室温时,向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变化如图所示(忽略溶液温度的变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1)a点溶液中的微粒为   。
(2)b点烧杯内液体的pH    7(填“>”“=”“<”)。
(3)c点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颜色为   。
20.某实验废液中可能含有Cl﹣、CO32﹣、SO42﹣、Na+、Mg2+、Fe3+六种离子中的几种。为确定废液中存在的离子,进行了下面实验:
①取少量废液,向废液中滴加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②另取少量废液,向其中滴加B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
③再取少量废液,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稀硝酸后沉淀不溶解。
请分析实验后回答:
(1)废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    ,可能含有的离子是    ;
(2)有同学认为实验③可以省略,理由是    。
21.我市经济开发过程中,要坚持开发与环保并重。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在调查一化工厂时发现,该厂有甲乙两车间,各排出的废水澄清透明,经分析分别含有三种不同离子,共含有Na+、Ag+、Cu2+、、OH﹣、六种离子:
(1)乙车间的废水呈蓝色,其中一定有阳离子为    。
(2)甲车间的废水含有的三种离子是    。
(3)写出检验其中一车间废水中含有OH﹣的方法    。
22.向一定质量的Mg(NO3)2和Cu(NO3)2混合溶液中加入a克锌粉和铁粉的混合物,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不饱和的滤液和滤渣,将滤渣洗涤、干燥后再称量,发现质量仍为a克。
(1)请写出其中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
(2)反应后的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
(3)往反应后的滤渣中加稀盐酸,无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
23.小科进行“探究金属的性质”实验。将锌粉和铁粉的混合物加入到盛有一定质量硝酸银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
(1)若反应后所得滤液呈无色,则滤渣中一定含有    。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与原硝酸银溶液的质量相比,质量    (填“变大”,“变小”或“无法确定”)。
24.(1)1865年贝开托夫经过大量的实验得出了金属活动性规律。小科运用该规律开展实验,向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铁粉,溶液质量变化如图所示,则B点时溶液中所含的金属阳离子有    。
(2)将一定质量的铁片加入AgNO3、Cu(NO3),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若滤液呈蓝色,则滤渣一定有    。
25.某工厂欲从含有CuSO4的废液中回收金属铜,并得到工业原料硫酸亚铁,其工业流程如图:
(1)操作Ⅰ的名称是    ;
(2)A物质的化学式是    ;
(3)加入适量H2SO4时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6.在化学实验中,有时药品的滴加顺序不同会导致实验现象不同。某同学使用图甲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广口瓶内气球的体积变化与滴加药品体积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其中A点表示开始滴加某种药品,B点表示开始滴加另一种药品(不考虑由于滴入液体的体积及反应导致的温度变化对集气瓶内气压的影响)。据图回答:
(1)实验中首先加入的试剂是    。
(2)BC段气球体积不变的原因(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3)CD段气球体积增大的原因是    。
27.实验室里有两个试剂瓶,各装有8克氢氧化钠固体,久置未用。为检验氢氧化钠变质程度,小科用小瓶中样品进行了如下探究。
【定性探究】小科取其中一瓶氢氧化钠样品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甲。
(1)图中蓝色絮状沉淀是    。
(2)上述探究可得出该瓶氢氧化钠     (填“没有变质”、“部分变质”或“全部变质”).
【定量实验】小丽取另一瓶氢氧化钠样品进行定量实验。将瓶中样品全部倒入烧杯中,加水充分溶解、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当溶液的pH恰好为7时,所加稀盐酸的质量为100克。
(3)要确定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在小丽的实验方案中,缺少    质量的测定。
三.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
28.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对固体猜想】
猜想Ⅰ:全部是NaOH;猜想Ⅱ:全部是Na2CO3;猜想Ⅲ:是NaOH和Na2CO3混合物。
【实验和推断】
(1)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加入的A溶液是    ,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有气泡产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若A是Ca(OH)2溶液,现象a有白色沉淀,现象b为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则白色沉淀为    (填化学式),该实验    (填“能”或“不能”)说明样品中有NaOH。
(3)若A是CaCl2溶液,当实验现象a为    ,现象b为    ,则猜想Ⅱ成立。
【反思】久置的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29.小明用实验方法区别稀盐酸和硫酸钠溶液(编号A、B)。
(1)他向A、B两溶液中分别加入Na2CO3溶液,观察到B溶液中产生无色气体。则A是    ,B是    。
(2)他向A、B两溶液中分别加入BaCl2溶液,A溶液中的现象是    。
(3)他还用了下列试剂中的一种区别A、B两溶液,这种试剂是    (填序号)。
①石蕊试液
②CuSO4溶液
③醋酸溶液
④KCl溶液
30.小兰同学设计了一个验证某NaCl溶液中是否混有Na2CO3、Na2SO4和NaOH的实验流程,如图所示。(已知BaCl2溶液呈中性)
(1)试管A中的溶液呈红色,则不一定有氢氧化钠,因为    。
(2)滴加过量B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试管B中有白色沉淀产生,溶液仍显红色,则可判断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填化学式)。
(3)再向C中加入适量X溶液,即可确定溶液成分,则X溶液可能是    (填字母)。
A.稀HCl
B.稀H2SO4
C.CaCl2
31.某化学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中,观察到试管①③中共同的明显现象是    ,试管②中没有明显现象。试管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提出问题)试管②中没有明显现象,是否发生了反应?
(实验探究)某化学兴趣小组取少量实验后试管②中的溶液,分别加入a、b两支试管中,向a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观察到    现象,证明了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为进一步探究试管②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可以向试管b中加入下列物质中的    (填序号)。
①Zn②Fe(OH)3③FeCl3④AgNO3⑤MgO⑥Na2CO3
四.计算题(共3小题)
32.某样品为银锌合金,为测定样品中银的含量,小科取部分样品与稀硫酸反应(所用的稀硫酸均从同一试剂瓶倒出),进行了四次实验,测定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次数 一 二 三 四
所取样品质量(g) 20 15 9 15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50 50 50 60
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g) 13.5 8.5 a 8.5
(1)表格中a的数值为    。
(2)第    次实验结束后,酸还有剩余。
(3)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
33.为了测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后的剩余溶液中CaCl2的质量分数,某科学小组同学取了100g剩余溶液,分6次逐滴加入等量Na2CO3溶液。测得生成CaCO3沉淀(无其他沉淀)的质量与所加Na2CO3溶液的质量关系如表所示:
序号 1 2 3 4 5 6
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g 10 10 10 10 10 10
生成沉淀的质量/g 0 1 4 7 m 10
(1)表中m的值为    。
(2)表中序号1没有产生沉淀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计算100g剩余溶液中CaCl2的质量分数。
34.某烧杯中盛有73gB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渐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2CO3溶液,混合溶液的质量与所滴入的Na2CO3溶液的质量关系图象如图所示。
(1)在实验过程中,AB段看到的明显实验现象是    。
(2)当滴入的Na2CO3溶液150克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    。
(3)求原混合溶液中HCl的质量分数为    。
(4)当滴入Na2CO3溶液至图中C点时,通过计算求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计算结果精确到0.01%)
五.解答题(共2小题)
35.实验室有一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样品中只含碳酸钠杂质,且成分均匀),为测量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小科称取10克氢氧化钠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40克水完全溶解,将150克稀盐酸平均分6份依次加入到烧杯中(烧杯的质量为50克),每次充分反应后都用电子天平进行称量(假设产生的气体完全逸出),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如图乙表示产生气体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关系。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克) 25 25 25 25 25 25
电子天平的示数(克) 125 150 175 199.7 223.9 248.9
(1)分析表格数据和图乙,判断a的值为    。
(2)计算氢氧化钠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通过实验小科发现: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不同,与酸反应的现象也不同。于是想到:若有质量相同的两份氢氧化钠A和B,后来A保存完好没有变质,B暴露在空气中完全变质,向A和B中加相同质量分数的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需要消耗的盐酸质量分别为m1和m2,那么m1   m2(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6.实验室用足量的稀盐酸和大理石制取CO2,为了分析反应后滤液的成分,取100g反应后的滤液,逐滴滴入溶质质量分数为20.0%的Na2CO3溶液,测得滴加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的关系如图。回答下列问题:(已知:CaCl2溶液呈中性)
(1)从开始加入碳酸钠溶液至10g时,没有产生沉淀的原因是   。
(2)计算原滤液中氯化钙的质量。
(3)通过计算求出图中m的大小。
(4)随着滴加Na2CO3溶液质量的增加,烧杯中溶液的pH也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结合图象判断:b→c段烧杯中溶液pH如何变化?   。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下列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一致的是(  )
A.碳酸钠、小苏打、Na2CO3
B.氢氧化钠、纯碱、NaOH
C.氢氧化钙、生石灰、Ca(OH)2
D.氯化钠、食盐、NaCl
【解答】解:A、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其化学式为Na2CO3,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其名称、俗名、化学式不一致。
B、氢氧化钠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其化学式为NaOH,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其名称、俗名、化学式不一致。
C、氢氧化钙的俗称是熟石灰或消石灰,其化学式为Ca(OH)2,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其名称、俗名、化学式不一致。
D、氯化钠的俗称是食盐,其化学式为NaCl,其名称、俗名、化学式一致。
故选:D。
2.下列物质跟水混合后,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是(  )
A.CuO B.Na2CO3 C.Fe(OH)3 D.HCl
【解答】解:A、CuO不溶于水,不能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故选项错误。
B、碳酸钠溶于水所得的水溶液显碱性,能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故选项正确。
C、氢氧化铁不溶于水,不能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故选项错误。
D、HCl的水溶液显酸性,能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选项错误。
故选:B。
3.在①氧化铜②金属镁③氢氧化钠溶液④硝酸钡溶液这四种物质中,跟稀硫酸能发生反应且反应中表现了“酸的通性”的组合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答】解:氧化铜、金属镁、氢氧化钠分别属于金属氧化物、活泼金属、碱,均能与稀硫酸反应,硝酸钡溶液与稀硫酸可以反应,但不是与H+反应,而是硫酸根与钡离子结合成硫酸钡沉淀,没有表现“酸的通性”,①②③说法正确,故选:A。
4.如图是某兴趣小组制取、收集并检验CO2的有关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A.甲图中推动注射器活塞时,长颈漏斗下端冒气泡,说明气密性良好
B.乙图中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入液面下,是为了防止气体逸出
C.丙图装置可以测量CO2的体积,植物油是为了防止CO2气体溶于水
D.丁图中为了检验CO2,滴入的试剂为澄清石灰水
【解答】解:A、甲图中推动注射器时,锥形瓶内的压强增大,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形成一段水柱,可以说明气密性良好,故A错误;
B、乙图中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入液面下,液封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是为了防止气体逸出,故B正确;
C、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所以丙图装置可以测量CO2的体积,植物油是为了防止CO2气体溶解在水中,故C正确;
D、二氧化碳和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丁图中为了检验CO2,滴入的试剂为澄清石灰水,故D正确。
故选:A。
5.有四种澄清透明的溶液:①MgCl2溶液,②Cu(NO3)2溶液,③Na2SO4溶液,④NaOH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就可将它们一一鉴别出来,其被鉴别出来的先后顺序是(  )
A.②④①③ B.④①②③ C.③②①④ D.②①③④
【解答】解:Cu(NO3)2溶液是蓝色的,首先鉴别出蓝色的Cu(NO3)2溶液;能与Cu(NO3)2溶液反应产生蓝色沉淀的是NaOH溶液,能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的是MgCl2溶液,无明显变化的是Na2SO4溶液,不加其它试剂可以鉴别,被鉴别出来的先后顺序是②④①③或②④③①。
故选:A。
6.盐酸(HCl)是实验室的重要物质,能与许多物质反应。关于如图所示的概念图,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
A.X不可能是H2O
B.Y可能是硫酸钡
C.若W呈红色,则指示剂可能是无色酚酞试液
D.碱可以是可溶性碱,也可以是难溶性碱
【解答】解:A、盐酸和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X可能是H2O,故选项说法错误。
B、硫酸钡难溶于水,不能与酸反应,硫酸钡和盐酸不反应,Y不可能是硫酸钡,故选项说法错误。
C、若W呈红色,指示剂不可能是无色酚酞试液,因为盐酸显酸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D、酸能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碱可以是可溶性碱,也可以是难溶性碱,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7.现有盐酸和CaCl2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加入过量的某物质X,溶液的pH随滴入X的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则X可能是(  )
A.水 B.纯碱溶液
C.澄清石灰水 D.稀盐酸
【解答】解:由于随着X的加入溶液由酸性逐渐的变为中性又变为碱性,因此X应是一种碱性物质,首先排除AD,再就是图象的中间一段溶液的pH值没有发生变化,说明X也能与氯化钙发生反应,当把氯化钙也消耗完以后,再加X就会导致溶液变为碱性。所以X为纯碱溶液。
故选:B。
8.有A、B两种金属放入等质量且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结论合理的是(  )
A.金属活动性A>B
B.相对原子质量A<B
C.与金属A反应的硫酸一定是过量的
D.与金属B反应的硫酸一定是过量的
【解答】解:A、当金属都在发生反应时,相同时间内生成气体的质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B>A,金属的活动性越强,与酸反应的速率越快,则金属活动性顺序B>A,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于不知金属的化合价,无法比较两种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C、A、B两种金属放入等质量且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最终A产生氢气的质量比B多,说明与金属A反应的硫酸的质量多,可能是恰好完全反应,也可能是金属过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D、最终A产生氢气的质量比B多,说明与金属A反应的硫酸的质量多,而加入的两种物质的质量是相等的,则与金属B反应的硫酸一定是过量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9.向氯化铜溶液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下列情况中可能出现的是(  )
①溶液中有Zn2+、Cu2+,不溶物为Cu
②溶液中有Zn2+、Cu2+,不溶物为Zn
③溶液只有Zn2+,不溶物为Zn
④溶液只有Zn2+,不溶物为Zn、Cu。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答】解:①若加入锌粉的量不足,氯化铜部分被置换,则溶液中含有氯化铜和氯化锌,所得固体只含有铜,即溶液中有ZnCl2、CuCl2,不溶物为Cu;故该情况有可能;②溶液中有ZnCl2、Cu Cl2,不溶物为Zn,因为锌会继续与氯化铜发生反应,故该情况不可能出现;③溶液只有 ZnCl2不溶物为Zn,因为加入的锌粉一定会与氯化铜反应而得到铜,固体中一定含有铜,因此该情况不可能出现;④若加入锌粉的过量,氯化铜全部被置换,则溶液中只含有氯化锌,所得固体含有铜及剩余的锌粉,即溶液中只有ZnCl2,不溶物为Zn、Cu;故该情况有可能。由以上分析可知:
A、③不可能出现。故A错误;
B、②③不可能出现。故B错误;
C、①④可能出现。故C正确;
D、③不可能出现。故D错误。
故选:C。
10.滴有酚酞的Ca(OH)2溶液与下列各物质恰好完全反应仍显红色的是(  )
A.稀H2SO4 B.CuCl2溶液
C.CO2 D.Na2CO3溶液
【解答】解:A、稀硫酸与氢氧化钙恰好反应不会生成碱性物质,故A错误;
B、氯化铜与氢氧化钙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铜的蓝色沉淀,不会呈现碱性,故B错误;
C、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不会生成碱性物质,故C错误;
D、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钾,溶液显碱性,故D正确。
故选:D。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水倒入浓硫酸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B.工业盐酸因含杂质Fe3+,溶液呈蓝色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会使纸张或皮肤等物质变黑色
D.在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氢离子,所以酸有一些相似的性质
【解答】解:A、稀释浓硫酸时会放出大量的热,因此应将浓硫酸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A错误;
B、工业盐酸因含杂质Fe3+,溶液呈黄色,故B错误;
C、浓硫酸具有脱水性,会使纸张或皮肤等物质变黑色,故C错误;
D、稀盐酸、稀硫酸中都存在自由移动的氢离子,因此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如: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不能是无色酚酞变色;都能和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都能和碱反应生成水等,并根据溶液中的离子可以得出具有通性的原因是因为它们的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故D正确。
故选:D。
12.如图所示,瓶中X轴固体,当把滴管内的液体Y滴入瓶中(液体体积忽略不计),则下列组合中导管口可能没有气泡产生的是(  )
A.X是氧化铜,Y是稀硫酸
B.X是二氧化锰,Y是过氧化氢
C.X是氧化钙,Y是蒸馏水
D.X是石灰石,Y是稀盐酸
【解答】解:气泡产生有两种原因,一是生成气体,二是过程中释放热量导致装置温度升高,气体体积膨胀而逸出。
A、氧化铜与硫酸反应没有明显的放热也没有气体生成,压强不变。没有气泡。
B、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一定有气泡。
C、氧化钙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瓶内温度升高,压强增大,一定有气泡。
D、石灰石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一定有气泡。
故选:A。
13.下列各组物质检验与鉴别方案的描述,错误的是(  )
A.FeCl3、NaOH、H2SO4、KNO3四种稀溶液,只利用组内物质无法鉴别
B.Ca(OH)2、HCl、NaCl、Na2CO3四种溶液,只利用组内物质即可鉴别
C.NaCl、NaOH、CaO、CuSO4四种固体,只用适量水即可鉴别
D.用稀硝酸和AgNO3溶液,可以检验溶液中的Cl﹣
【解答】解:A.FeCl3溶液呈黄色,首先鉴别出黄色的FeCl3溶液;把FeCl3溶液与另外三种溶液混合,出现红褐色沉淀的溶液为NaOH溶液;然后把剩余的两种溶液分别加入红褐色沉淀中,沉淀溶解的为硫酸,不溶解的为硝酸钾,可以鉴别,故错误;
B.选取其中的一种物质,分别滴加到剩余的三种物质中,分别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有无色气体产生、没有明显现象;因此选取的该物质为碳酸钠,出现白色沉淀的,原物质为氢氧化钙,出现无色气体的,原物质为HCl,没有明显现象的,原物质为氯化钠,可以鉴别,故正确;
C.分别加入水,溶于水形成蓝色溶液的是硫酸铜,溶于水温度几乎没有明显变化的是氯化钠,温度升高的是氢氧化钠、氧化钙,试管内有白色不溶物的是原物质是氧化钙,形成无色溶液的是氢氧化钠,可以鉴别,故正确;
D.银离子与氯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该沉淀不溶于稀硝酸;因此用稀硝酸和AgNO3溶液,可以检验溶液中的Cl﹣,故正确。
故选:A。
14.分别将下列各组物质同时加入水中,最终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
A.H2SO4(过量)、HCl、AgNO3
B.HCl(过量)、MgSO4、KOH
C.HCl(过量)、KOH、CuSO4
D.KNO3(过量)、NaCl、BaCO3
【解答】解:A中HCl、AgNO3会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AgCl沉淀,故A错误。
B中虽发生HCl、KOH的中和反应,但符合得到无色透明溶液,故B正确。
C中KOH、CuSO4会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Cu(OH)2沉淀,故C错误。
D中物质之间不反应,但BaCO3不溶于水,使溶液浑浊,故D错误。
故选:B。
15.在不加指示剂的情况下,将含少量盐酸的氯化钙溶液调节呈中性,最好选用的试剂是(  )
A.碳酸钠溶液 B.碳酸钙
C.石灰水 D.氢氧化钠溶液
【解答】解:A、碳酸钠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在不加指示剂的情况下,当不再产生气泡时,说明恰好除去了稀盐酸,但是带入新的杂质氯化钠,该选项不正确;
B、碳酸钙不溶于水,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在不加指示剂的情况下,利用碳酸钙可以除去稀盐酸,并且能使溶液显中性,该选项正确;
C、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在不加指示剂的情况下,无法判断说法恰好完全反应,该选项不正确;
D、氢氧化钠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在除去稀盐酸的同时,带入新的杂质氯化钠,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B。
16.小科向盛有盐酸和MgCl2溶液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为判断反应后溶液的成分,他分别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用下表中的试剂进行实验,下列现象和结论描述错误的是(  )
选项 试剂 现象和结论
A Zn粉 有气泡产生,则溶液一定有MgCl2
B CuO粉末 无明显现象,则溶液一定有两种溶质
C NaOH溶液 无明显现象,则溶液可能有NaOH
D CuSO4溶液 有蓝色沉淀,则溶液一定有两种溶质
A.A B.B C.C D.D
【解答】解:A.加入锌粉有气泡产生,说明含有盐酸,则氯化镁没有参加反应,故一定含有氯化镁,故A正确;
B.加入氧化铜粉末没有现象,说明不含有盐酸,则一定有生成的氯化钠,若是氢氧化钠与氯化镁恰好反应,则不含有氯化镁,只含有氯化钠,故B错误;
C.加入氢氧化钠无现象,则氯化镁完全反应,氢氧化钠若是剩余则含有氢氧化钠,故C正确;
D.加入硫酸铜溶液产生蓝色沉淀,则含有氢氧化钠,还有生成的氯化钠,故一定是两种溶质,故正确。
故选:B。
二.填空题(共11小题)
17.实验室里几种物质在向同学们做“自我介绍”,请把内容补充完整。
(1)浓硫酸:因为我有  吸水 性,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我的质量增加了。
(2)烧碱固体:我暴露在空气中会吸收  二氧化碳 变质了。
(3)浓盐酸:因为我有挥发性,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我的质量分数  减小 。
(4)铁:因为我有  良好的导热 性,生活中常用来做炊具。
【解答】解:(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导致质量增加。
(2)氢氧化钠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所以烧碱固体暴露在空气中会吸收二氧化碳变质。
(3)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溶质质量减少,溶剂质量不变,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4)铁有良好的导热性,生活中常用来做炊具。
故答案为:
(1)吸水;
(2)二氧化碳;
(3)减小;
(4)良好的导热性。
18.物质的用途与其性质密切相关。
(1)浓硫酸常用来干燥气体,其原因是浓硫酸有  吸水 性。
(2)生石灰常用作食品干燥剂,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CaO+H2O=Ca(OH)2 。
(3)碳酸氢钠可用于治疗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过多,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NaHCO3+HCl=NaCl+H2O+CO2↑ 。
(4)硅是信息技术的关键材料。高温下氢气与四氯化硅(SiCl4)反应可制得高纯度的硅,同时生成氯化氢。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SiCl4Si+4HCl 。
【解答】解:(1)浓硫酸常用来干燥气体,其原因是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2)氧化钙吸水做干燥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
(3)碳酸氢钠显碱性可以和胃酸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
(4)高温下氢气与四氯化硅(SiCl4)反应生成高纯度的硅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iCl4Si+4HCl。
故答案为:(1)吸水;
(2)CaO+H2O=Ca(OH)2;
(3)NaHCO3+HCl=NaCl+H2O+CO2↑;
(4)2H2+SiCl4Si+4HCl。
19.室温时,向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变化如图所示(忽略溶液温度的变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1)a点溶液中的微粒为 氢离子、硫酸根离子和水分子 。
(2)b点烧杯内液体的pH =  7(填“>”“=”“<”)。
(3)c点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颜色为 蓝色 。
【解答】解:(1)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a点稀硫酸有剩余,a点溶液中的微粒为氢离子、硫酸根离子和水分子。
(2)b点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显中性,b点烧杯内液体的pH=7。
(3)c点是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c点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颜色为蓝色。
故答案为:
(1)氢离子、硫酸根离子和水分子;
(2)=;
(3)蓝色。
20.某实验废液中可能含有Cl﹣、CO32﹣、SO42﹣、Na+、Mg2+、Fe3+六种离子中的几种。为确定废液中存在的离子,进行了下面实验:
①取少量废液,向废液中滴加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②另取少量废液,向其中滴加B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
③再取少量废液,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稀硝酸后沉淀不溶解。
请分析实验后回答:
(1)废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  Mg2+和Cl﹣ ,可能含有的离子是  Na+ ;
(2)有同学认为实验③可以省略,理由是  步骤②向废液中加入B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一定没有SO42﹣和CO32﹣,故溶液中一定含有Cl﹣ 。
【解答】解:①取少量废液,向废液中滴加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含有Mg2+,不含Fe3+;
②另取少量废液,向其中滴加B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不含SO42﹣和CO32﹣;
③再取少量废液,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稀硝酸后沉淀不溶解,说明溶液中含有Cl﹣。
(1)废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Mg2+和Cl﹣,可能含有Na+;
(2)溶液对外是不显电性的,既有阴离子又有阳离子,步骤②向废液中加入B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一定没有SO42﹣和CO32﹣,故溶液中一定含有Cl﹣。
故答案为:
(1)Mg2+和Cl﹣Na+;
(2)步骤②向废液中加入B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一定没有SO42﹣和CO32﹣,故溶液中一定含有Cl﹣。
21.我市经济开发过程中,要坚持开发与环保并重。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在调查一化工厂时发现,该厂有甲乙两车间,各排出的废水澄清透明,经分析分别含有三种不同离子,共含有Na+、Ag+、Cu2+、、OH﹣、六种离子:
(1)乙车间的废水呈蓝色,其中一定有阳离子为  Cu2+ 。
(2)甲车间的废水含有的三种离子是  OH﹣、、Na+ 。
(3)写出检验其中一车间废水中含有OH﹣的方法  取适量废水于试管中,加入过量CaCl2溶液后,再滴入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红 。
【解答】解:(1)该厂有甲乙两车间,各排出的废水澄清透明,经分析分别含有三种不同离子,共含有Na+、Ag+、Cu2+、、OH﹣、六种离子。乙车间的废水呈蓝色,则乙车间的废水中含有铜离子,铜离子和OH﹣、不能共存,则乙车间废水中的阴离子是硝酸根离子;Ag+和OH﹣不能共存,则Ag+一定在乙车间的废水中;则甲车间的废水中含有OH﹣,甲车间的废水中的阳离子是Na+。
(2)根据(1)中解析,甲车间的废水含有的三种离子是OH﹣、、Na+。
(3)取适量废水于试管中,加入过量CaCl2溶液后,碳酸根离子和钙离子结合生成碳酸钙沉淀,再滴入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红,说明其中一车间废水中含有OH﹣。
故答案为:
(1)Cu2+;
(2)OH﹣、、Na+;
(3)取适量废水于试管中,加入过量CaCl2溶液后,再滴入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红。
22.向一定质量的Mg(NO3)2和Cu(NO3)2混合溶液中加入a克锌粉和铁粉的混合物,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不饱和的滤液和滤渣,将滤渣洗涤、干燥后再称量,发现质量仍为a克。
(1)请写出其中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Zn+Cu(NO3)2=Zn(NO3)2+Cu 。
(2)反应后的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硝酸镁、硝酸锌、硝酸亚铁 。
(3)往反应后的滤渣中加稀盐酸,无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铜 。
【解答】解:向一定质量的Mg(NO3)2和Cu(NO3)2混合溶液中加入a克锌粉和铁粉的混合物,硝酸镁不能反应,硝酸铜先和锌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反应后固体质量减小,后和铁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大,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不饱和的滤液和滤渣,将滤渣洗涤、干燥后再称量,得到的固体质量仍为a克,说明锌完全反应,铁部分或全部反应;
(1)锌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化学方程式为:Zn+Cu(NO3)2=Zn(NO3)2+Cu;
(2)反应后的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硝酸镁、硝酸锌、硝酸亚铁;
(3)往反应后的滤渣中加稀盐酸,无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铜。
故答案为:(1)Zn+Cu(NO3)2=Zn(NO3)2+Cu;
(2)硝酸镁、硝酸锌、硝酸亚铁;
(3)铜。
23.小科进行“探究金属的性质”实验。将锌粉和铁粉的混合物加入到盛有一定质量硝酸银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
(1)若反应后所得滤液呈无色,则滤渣中一定含有  银、铁 。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与原硝酸银溶液的质量相比,质量  变小 (填“变大”,“变小”或“无法确定”)。
【解答】解:将锌粉和铁粉的混合物加入到盛有一定质量硝酸银溶液的烧杯中,锌会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铁再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
(1)若反应后所得滤液呈无色,说明铁没有反应,所以滤渣中一定含有银和铁;
(2)65份质量的锌完全反应生成216份质量的银,56份质量的铁能置换出216份质量的银,因此反应后所得溶液与原硝酸银溶液的质量相比,质量变小。
故答案为:(1)银、铁;
(2)变小。
24.(1)1865年贝开托夫经过大量的实验得出了金属活动性规律。小科运用该规律开展实验,向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铁粉,溶液质量变化如图所示,则B点时溶液中所含的金属阳离子有  Cu2+、Fe2+ 。
(2)将一定质量的铁片加入AgNO3、Cu(NO3),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若滤液呈蓝色,则滤渣一定有  Ag 。
【解答】解:(1)向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铁粉,每56份质量的铁和硝酸银反应生成216份质量的银和硝酸亚铁,溶液质量减小,每56份质量的铁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64份质量的铜,溶液质量减小,但是幅度较小,溶液质量变化如图所示,则B点时溶液中所含的金属阳离子有Cu2+、Fe2+;
(2)将一定质量的铁片加入AgNO3、Cu(NO3),的混合溶液中,铁会先与硝酸银反应,再与硝酸铜反应,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若滤液呈蓝色,溶液中含有硝酸铜,所以滤渣一定有Ag。
故答案为:(1)Cu2+、Fe2+;
(2)Ag。
25.某工厂欲从含有CuSO4的废液中回收金属铜,并得到工业原料硫酸亚铁,其工业流程如图:
(1)操作Ⅰ的名称是  过滤 ;
(2)A物质的化学式是  Fe ;
(3)加入适量H2SO4时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Fe+H2SO4═FeSO4+H2↑ 。
【解答】解:(1)操作Ⅰ能将固体和液体分离,操作Ⅰ的名称是过滤。
(2)从含有CuSO4的废液中回收金属铜,并得到工业原料硫酸亚铁,可利用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A物质是铁,其化学式是Fe。
(3)操作Ⅰ后得到的固体是铁和铜的混合物,铁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
故答案为:
(1)过滤;
(2)Fe;
(3)Fe+H2SO4═FeSO4+H2↑。
26.在化学实验中,有时药品的滴加顺序不同会导致实验现象不同。某同学使用图甲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广口瓶内气球的体积变化与滴加药品体积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其中A点表示开始滴加某种药品,B点表示开始滴加另一种药品(不考虑由于滴入液体的体积及反应导致的温度变化对集气瓶内气压的影响)。据图回答:
(1)实验中首先加入的试剂是  盐酸 。
(2)BC段气球体积不变的原因(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NaOH+HCl═NaCl+H2O 。
(3)CD段气球体积增大的原因是  CO2+2NaOH=Na2CO3+H2O 。
【解答】解:(1)A点表示开始滴加某种药品,B点表示开始滴加另一种药品,至B点前,气球的体积不变,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不能与稀盐酸反应,则实验中首先加入的试剂是稀盐酸;若先滴加的是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瓶内压强减小,气球会膨胀。
(2)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没有气体生成也没有气体参加反应,瓶内的压强不变,所以BC段气球体积不变,反应的方程式是:NaOH+HCl═NaCl+H2O;
(3)稀盐酸反应完后,氢氧化钠再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消耗了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瓶内的压强减小,在大气的作用下气球体积增大,反应的方程式是:CO2+2NaOH=Na2CO3+H2O。
故答案为:(1)稀盐酸;
(2)NaOH+HCl═NaCl+H2O。
(3)CO2+2NaOH=Na2CO3+H2O。
27.实验室里有两个试剂瓶,各装有8克氢氧化钠固体,久置未用。为检验氢氧化钠变质程度,小科用小瓶中样品进行了如下探究。
【定性探究】小科取其中一瓶氢氧化钠样品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甲。
(1)图中蓝色絮状沉淀是  氢氧化铜 。
(2)上述探究可得出该瓶氢氧化钠  部分变质  (填“没有变质”、“部分变质”或“全部变质”).
【定量实验】小丽取另一瓶氢氧化钠样品进行定量实验。将瓶中样品全部倒入烧杯中,加水充分溶解、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当溶液的pH恰好为7时,所加稀盐酸的质量为100克。
(3)要确定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在小丽的实验方案中,缺少  二氧化碳 质量的测定。
【解答】解:(1)氢氧化钠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絮状沉淀和氯化钠,则图中蓝色絮状沉淀是氢氧化铜。
(2)碳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硝酸钠,氢氧化钠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向溶液中加入硝酸钡得到固体,说明溶液中有碳酸钠,向滤液中加入氯化铜得到蓝色沉淀,说明滤液中有氢氧化钠,所以上述探究可得出该瓶氢氧化钠部分变质。
(3)要确定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在小丽的实验方案中,缺少二氧化碳质量的测定,由二氧化碳的质量可以计算出碳酸钠的质量,由碳酸钠的质量可以计算出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用总质量减去变质质量就可以得到不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
故答案为:
(1)氢氧化铜;
(2)部分变质;
(3)二氧化碳。
三.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
28.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对固体猜想】
猜想Ⅰ:全部是NaOH;猜想Ⅱ:全部是Na2CO3;猜想Ⅲ:是NaOH和Na2CO3混合物。
【实验和推断】
(1)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加入的A溶液是  稀盐酸 ,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有气泡产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a2CO3+2HCl=2NaCl+CO2↑+H2O 。
(2)若A是Ca(OH)2溶液,现象a有白色沉淀,现象b为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则白色沉淀为  CaCO3 (填化学式),该实验  不能 (填“能”或“不能”)说明样品中有NaOH。
(3)若A是CaCl2溶液,当实验现象a为  有白色沉淀产生 ,现象b为  无色酚酞试液不变红色 ,则猜想Ⅱ成立。
【反思】久置的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NaOH+CO2═Na2CO3+H2O 。
【解答】解:【实验和推断】(1)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加入的A溶液是稀盐酸或稀硫酸,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二氧化碳,配平即可;故答案为:稀盐酸;Na2CO3+2HCl=2NaCl+CO2↑+H2O
(2)若A是澄清石灰水,现象a有白色沉淀,现象b为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则白色沉淀为碳酸钙,该实验不能说明样品中有氢氧化钠,因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钠;故答案为:CaCO3;不能
(3)若A是氯化钙溶液,现象a有白色沉淀产生,现象b无色酚酞不变红色,则猜想Ⅱ成立,故答案为:有白色沉淀生成,无色酚酞试液不变红色
【反思】久置的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答案为:CO2+2NaOH=Na2CO3+H2O
故答案为:
(1)稀盐酸;Na2CO3+2HCl═2NaCl+H2O+CO2↑;(2)CaCO3;不能;
(3)有白色沉淀生成,无色酚酞试液不变红色;2NaOH+CO2═Na2CO3+H2O
29.小明用实验方法区别稀盐酸和硫酸钠溶液(编号A、B)。
(1)他向A、B两溶液中分别加入Na2CO3溶液,观察到B溶液中产生无色气体。则A是  硫酸钠溶液 ,B是  稀盐酸 。
(2)他向A、B两溶液中分别加入BaCl2溶液,A溶液中的现象是  出现白色沉淀 。
(3)他还用了下列试剂中的一种区别A、B两溶液,这种试剂是  ① (填序号)。
①石蕊试液
②CuSO4溶液
③醋酸溶液
④KCl溶液
【解答】解:(1)向A、B两溶液中分别加入Na2CO3溶液,观察到B溶液中产生无色气体,根据Na2CO与稀盐酸反应有气泡冒出,则可确定B是稀盐酸(或HCl溶液),则A是硫酸钠溶液;故答案为:硫酸钠溶液;稀盐酸;
(2)向A、B两溶液中分别加入BaCl2溶液,因硫酸钠溶液与BaCl2溶液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因此A溶液中的现象是出现白色沉淀,故答案为:出现白色沉淀;
(3)稀盐酸和硫酸钠溶液,一种是酸,一种是盐,根据石蕊试液遇酸变红的性质,可知A是硫酸钠溶液,则B是盐酸;故答案为:①。
30.小兰同学设计了一个验证某NaCl溶液中是否混有Na2CO3、Na2SO4和NaOH的实验流程,如图所示。(已知BaCl2溶液呈中性)
(1)试管A中的溶液呈红色,则不一定有氢氧化钠,因为  碳酸钠的水溶液也呈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
(2)滴加过量B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试管B中有白色沉淀产生,溶液仍显红色,则可判断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NaOH (填化学式)。
(3)再向C中加入适量X溶液,即可确定溶液成分,则X溶液可能是  A (填字母)。
A.稀HCl
B.稀H2SO4
C.CaCl2
【解答】解:(1)试管A中的溶液呈红色,不一定有氢氧化钠,因为:碳酸钠的水溶液也呈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滴加过量B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试管B中有白色沉淀产生,溶液仍显红色,则可判断原溶液中一定含有NaOH;
(3)碳酸钡沉淀能与酸反应,硫酸钡沉淀不溶于酸,则X应为酸溶液,但不能选用稀硫酸,因为会对硫酸钠的检验造成干扰,滴加稀盐酸后,如果沉淀全部溶解,那么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如果溶液中沉淀部分溶解,那么含有氢氧化钠,硫酸钠和碳酸钠;如果沉淀不溶解,那么含有氢氧化钠和硫酸钠,故选:A。
故答案为:(1)碳酸钠的水溶液也呈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NaOH;
(3)A。
31.某化学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中,观察到试管①③中共同的明显现象是  沉淀溶解 ,试管②中没有明显现象。试管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2SO4+Cu(OH)2=CuSO4+2H2O 。
(2)(提出问题)试管②中没有明显现象,是否发生了反应?
(实验探究)某化学兴趣小组取少量实验后试管②中的溶液,分别加入a、b两支试管中,向a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观察到  溶液不变色 现象,证明了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为进一步探究试管②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可以向试管b中加入下列物质中的  ①②⑤⑥ (填序号)。
①Zn
②Fe(OH)3
③FeCl3
④AgNO3
⑤MgO
⑥Na2CO3
【解答】解:(1)实验中,试管①硫酸和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③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所以①③中共同的明显现象是沉淀溶解,试管②中没有明显现象。试管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4+Cu(OH)2=CuSO4+2H2O;故答案为:沉淀溶解;H2SO4+Cu(OH)2=CuSO4+2H2O;
(2)由于氢氧化钠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则向a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不变红色,说明溶液中没有氢氧化钠,故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则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有NaCl,可能还含有HCl,为进一步探究试管②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只需证明HCl即可;
①Zn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则能证明;
②Fe(OH)3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固体消失,溶液变黄,则能证明;
③FeCl3与盐酸不反应,不能证明;
④硝酸银与盐酸、氯化钠均能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则不能证明;
⑤MgO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固体消失,则能证明;
⑥碳酸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则能证明。
故答案为:溶液不变色;①②⑤⑥。
四.计算题(共3小题)
32.某样品为银锌合金,为测定样品中银的含量,小科取部分样品与稀硫酸反应(所用的稀硫酸均从同一试剂瓶倒出),进行了四次实验,测定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次数 一 二 三 四
所取样品质量(g) 20 15 9 15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50 50 50 60
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g) 13.5 8.5 a 8.5
(1)表格中a的数值为  5.1 。
(2)第  三、四 次实验结束后,酸还有剩余。
(3)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19.6% 。
【解答】解:(1)根据二、四组数据可知,每15g样品中含铜8.5g、锌6.5g;通过二、三组对照可得,三组中硫酸过量,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为铜的质量,则9g样品中含有铜的质量为=5.1g,则表格中a的数值为5.1;
(2)根据二、四组数据可知,每15g样品中含铜8.5g、锌6.5g;可知20g样品中含有铜的质量为≈11.33g,可知第一次中样品有剩余,硫酸不足,并且可得每50g稀硫酸完全反应会消耗锌(即固体质量减少)6g,所以第二次为恰好完全反应,三、四次实验结束后,酸还有剩余;
(3)设50g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Zn+H2SO4=ZnSO4+H2↑
65 98
6.5g x
x=9.8g
则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00%=19.6%。
故答案为:(1)5.1;
(2)三、四;
(3)19.6%。
33.为了测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后的剩余溶液中CaCl2的质量分数,某科学小组同学取了100g剩余溶液,分6次逐滴加入等量Na2CO3溶液。测得生成CaCO3沉淀(无其他沉淀)的质量与所加Na2CO3溶液的质量关系如表所示:
序号 1 2 3 4 5 6
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g 10 10 10 10 10 10
生成沉淀的质量/g 0 1 4 7 m 10
(1)表中m的值为  10 。
(2)表中序号1没有产生沉淀的原因是  Na2CO3+2HCl═2NaCl+H2O+CO2↑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计算100g剩余溶液中CaCl2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1)根据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实验1加入10gNa2CO3溶液没有沉淀生成,说明剩余溶液中含有氯化氢和氯化钙,通过实验3、4可知,每10gNa2CO3溶液完全反应生成3g沉淀,所以实验5中,m=7+3=10;
(2)由于剩余溶液中含有氯化氢和氯化钙,加入的碳酸钠优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没有沉淀生成,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3)设100g剩余溶液中CaCl2的质量为x。
Na2CO3+CaCl2=CaCO3↓+2NaCl
111 100
x 10g
x=11.1%
100g剩余溶液中CaCl2的质量分数为×100%=11.1%。
答:100g剩余溶液中CaCl2的质量分数为11.1%。
故答案为:(1)10
(2)Na2CO3+2HCl═2NaCl+H2O+CO2↑;
(3)11.1%。
34.某烧杯中盛有73gB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渐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2CO3溶液,混合溶液的质量与所滴入的Na2CO3溶液的质量关系图象如图所示。
(1)在实验过程中,AB段看到的明显实验现象是  产生气泡 。
(2)当滴入的Na2CO3溶液150克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  BaCl2、NaCl 。
(3)求原混合溶液中HCl的质量分数为  10% 。
(4)当滴入Na2CO3溶液至图中C点时,通过计算求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计算结果精确到0.01%)
【解答】解:(1)在实验过程中,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有气体放出,稀盐酸完全反应后再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碳酸钡,AB段是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明显实验现象是产生气泡。
(2)A点时HCl和碳酸钠恰好反应,消耗的碳酸钠溶液是106g,C点时是碳酸钠恰好与氯化钡反应,消耗的碳酸钠溶液是212g,当滴入的Na2CO3溶液150克时,稀盐酸已完全反应,氯化钡是部分反应所以,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BaCl2、NaCl;
(3)由图像可知,与稀盐酸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106g×10%=10.6g;
设原溶液中HCl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二氧化碳的质量为z。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73 117 44
10.6g x y z
解得:x=7.3g
解得:y=11.7g
解得:z=4.4g
原溶液中HCl的质量分数为:=10%
(4)与氯化钡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212g﹣106g)×10%=10.6g
设生成沉淀质量为m。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n。
Na2CO3+BaCl2=BaCO3↓+2NaCl
106 197 117
10.6g m n
解得:m=19.7g
解得:n=1417.g
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8.97%
答: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8.97%。
故答案为:(1)产生气泡;
(2)BaCl2、NaCl;
(3)10%;
(4)8.97%。
五.解答题(共2小题)
35.实验室有一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样品中只含碳酸钠杂质,且成分均匀),为测量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小科称取10克氢氧化钠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40克水完全溶解,将150克稀盐酸平均分6份依次加入到烧杯中(烧杯的质量为50克),每次充分反应后都用电子天平进行称量(假设产生的气体完全逸出),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如图乙表示产生气体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关系。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克) 25 25 25 25 25 25
电子天平的示数(克) 125 150 175 199.7 223.9 248.9
(1)分析表格数据和图乙,判断a的值为  1.1 。
(2)计算氢氧化钠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通过实验小科发现: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不同,与酸反应的现象也不同。于是想到:若有质量相同的两份氢氧化钠A和B,后来A保存完好没有变质,B暴露在空气中完全变质,向A和B中加相同质量分数的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需要消耗的盐酸质量分别为m1和m2,那么m1 等于 m2(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解答】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50g+10g+40g+150g﹣248.9g=1.1g,所以a=1.1;
(2)设氢氧化钠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x。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44
10gx 1.1g
x=26.5%
(3)根据CO2+2NaOH═Na2CO3+H2O;Na2CO3+2HCl═2NaCl+H2O+CO2↑和NaOH+HCl=NaCl+H2O。可知,无论变质与否,氢氧化钠与盐酸的质量关系都是:NaOH~HCl;可知,氢氧化钠变质与否,不影响消耗的盐酸的质量。
故答案为:
(1)1.1;
(2)氢氧化钠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26.5%;
(3)等于。
36.实验室用足量的稀盐酸和大理石制取CO2,为了分析反应后滤液的成分,取100g反应后的滤液,逐滴滴入溶质质量分数为20.0%的Na2CO3溶液,测得滴加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的关系如图。回答下列问题:(已知:CaCl2溶液呈中性)
(1)从开始加入碳酸钠溶液至10g时,没有产生沉淀的原因是 碳酸钠先与过量的稀盐酸反应,当稀盐酸消耗完后,碳酸钠才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 。
(2)计算原滤液中氯化钙的质量。
(3)通过计算求出图中m的大小。
(4)随着滴加Na2CO3溶液质量的增加,烧杯中溶液的pH也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结合图象判断:b→c段烧杯中溶液pH如何变化? 不变 。
【解答】解:(1)碳酸钠先与过量的稀盐酸反应,当稀盐酸消耗完后,碳酸钠才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
(2)设生成10g碳酸钙需要碳酸钠的质量为x,氯化钙的质量为y。
Na2CO3+CaCl2=2NaCl+CaCO3↓
106 111 100
x y 10g
x=10.6g
y=11.1g
答:原滤液中氯化钙的质量为11.1g;
(3)与氯化钙反应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为:
10.6g÷20%=53g
m的值为:
10+53=63
答:图中m的值为63;
(4)由于混合溶液中含有盐酸和氯化钙,盐酸先反应掉,所以逐渐滴入碳酸钠溶液的过程中,a→b段杯中溶液的pH有小于7,慢慢变大,后来等于7,b→c段是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溶液的pH不变。
故答案为:
(1)碳酸钠先与过量的稀盐酸反应,当稀盐酸消耗完后,碳酸钠才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
(2)11.1g;
(3)63;
(4)不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