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2.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0 15:1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七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科目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的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都发生变革的时代,因此本课在教材位置上上承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下启第7课《百家争鸣》,具有过渡作用。 本课分为战国七雄、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三个子目,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的纷争变化,各国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图强,同时在这一时期的商业、手工业、农业等领域也有了新的发展,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先前学习了夏商周及春秋时期的相关知识,这为学生学习战国时期奠定基础。七年级学生历史储备不足,缺乏专注力,但是学习主动性强,可以通过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法得出答案,不过还需继续提高其语言组织和表达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树立唯物史观,培养家国情怀。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学习目标: 1.知道战国七雄争霸的形势,了解战国七雄的大致分布。知道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的表现。(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通过史料探究,认识到商鞅变法是人类社会进步表现,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历史解释) 3.体会商鞅推行变法的决心和胆略,学习他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通过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了解,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培养民族认同感。(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等基本史实。
五、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商鞅变法,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勇敢。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板书法、多媒体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讨论法、小组交流、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材料研读。
八、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新课导入 【复习导入】同学们,还记得在上一节课中,我们提到“战国”一词的由来是什么吗? 【过渡】作者在该书“书录”中说“万乘之国七……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随着频繁的战争,当时的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回答】刘向的《战国策》。 思考问题,走入本课学习。 复习春秋、战国的名称由来,自然而然导入本课战国时期的内容。
(二) 新课讲授 壹·战国七雄
1.背景 出示战国初期、春秋后期形势图和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对比春秋前期与春秋后期,春秋后期与战国初期的形势图,你能看出什么变化呢? 【回答】①诸侯国数量减少,统一趋势愈发明显。 ②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 通过材料对比分析,得出战国时期的变化,培养学生材料分析能力。
2.战国七雄 出示地图,引导学生通过识别地图说出“战国七雄”。 出示方位,教授学生“战国七雄”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在中间。 【提问】请大家结合课本和地图,思考此时战国的形势是怎么样的呢?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上都出现了哪些典型战役? 【回答】齐、楚、秦、燕、赵、魏、韩。 记忆口诀。 【回答】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已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郢之战、长平之战等。 识别地图,培养时空观念。 速记口诀,培养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
3.著名战役 依次出示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郢之战、长平之战的作战地图和文字材料,并且请四个学习小组分别整理好组内成员在课前已经查询好的资料,小组代表在课件的提示下为大家介绍战争,尤其是作战双方、时间、地点以及使用的战略战术等。 对学生行为予以充分肯定,并总结关键信息:桂陵之战中,围魏救赵成为经典的战例,千百年来不断被人们研究,借鉴和传颂。长平之战 小组交流,选出小组代表上前,一边指示课件一边向师生介绍。 知道四场战争的基本史实。 小组交流,小组代表轮流发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组织语言和表述的能力。
是春秋战国时代一次持续最久、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争。 出示材料,请学生合作探究: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什么特点? 【过渡】如果你是诸侯国的统治者,面对如此频繁的兼并战争,要怎样才能保证自己不被别国消灭? 合作探究 【回答】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合作探究概括战国时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答特点类题型的能力。
贰·商鞅变法
1.背景 出示地图和各国变法的文字材料,请同学思考当时的形势是什么样的? 【回答】改革是当时的大势所趋,变法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 识别地图,分析材料,高度概况。
2.商鞅变法 图示商鞅变法的背景,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叙述商鞅变法的背景?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出示商鞅图片和文字材料,出示商鞅变法的措施,请同学合作探究措施的作用。 【提问】出示两则史料和图片,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变法性质的是哪一项内容?最能符合谁的利益? 【提问】所以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改革? 出示三则史料,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思考并概括商鞅变法的作用。 【提问】据《史记》记载,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逝,太子即位,即秦惠文王。同年,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有口难辩,只得逃亡。最后,商鞅在秦军追捕中毙命,只落得个“车裂”的下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商鞅变法给我们哪些启示?请大家讨论回答。 【回答】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变法目的是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合作探究,填充表格。 【回答】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符合地主阶级的利益。 【回答】这是一场封建性质的改革。 【回答】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踊跃讨论,认识到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得出商鞅变法是成功的结论。 史料研读,并且通过教师引导的方式理解商鞅变法的性质、作用、结果和启示,既营造了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又能帮助学生一步步地找到答案。
【归纳】所以我们要知道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提问】同学们,“商鞅虽死,秦法未亡”,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提问】因此,你们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呢? 知道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回答】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秦国国情;商鞅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坚决支持,变法措施执行坚决;商鞅取信于民,公正无私,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斗争…… 【回答】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创新精神。改革的道路是曲折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 有助于学生理解评价变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 通过先前学习商鞅变法一系列知识,有助于学生找到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和启示。
叁·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
1.经济发展的表现 出示图片和表格,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找到战国时期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表现,将表格填写完整。 找到战国时期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领域发展的表现,填好表格。 理解经济要分为农业、商业、手工业等不同领域。
2.水利兴修——都江堰 出示视频,请同学观看视频,结合课本36页,指出都江堰的主体工程及其功能。 继续出示都江堰图片,引导学生识别地图,找到都江堰的主体工程及其功能。 出示文字材料,请学生结合材料和课本内容概括都江堰的影响。 【回答】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在成都岷江上修建都江堰。都江堰的主体工程分别是鱼嘴、飞沙堰、宝瓶口。鱼嘴将泯江水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飞沙堰指分水堤坝与宝瓶口之间长120米的滚水坝,在洪水期用于泄洪,并减少泥沙淤积(排沙)。宝瓶口是在内江下游人工凿山开出的出水口,引水流入网状的渠道,灌溉农田。 【回答】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 通过观看视频,观察地图,概括都江堰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 课堂小结 走过春秋时期,来到战国时期,整个社会依旧处于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从分裂逐渐迈向统一的时代。此后,新制度逐步确立,新思想百家争鸣,中国逐步踏上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历史进程。 认真听讲,按照教师板书记好笔记。 对春秋时期整个时代特征予以总结,同时为接下来学习到内容作铺垫。
九、随堂练习 5道单项选择(详见配套课件)
十、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