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0 15:44: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一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秦汉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联系的加强,了解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联系
理解唐太宗“天可汗”称呼的由来,认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意义,培养民族情感
了解明清时期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史实,培养维护国家主权的爱国情怀
归纳我国古代中外交往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教学过程设计
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先秦时期的民族关系
中华各民族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各民族对华夏民族的认同感产生
商朝设宾,西周设小行人,负责管理民族事务
秦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周边民族:东北的夫余和乌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氐和羌、南方的夷和越
(2)中央机构:设典客和典属国管理民族事务
(3)边疆管理
①BC215年,蒙恬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②BC214年,修灵渠,征服岭南设三郡(桂林郡、南海郡、象郡)
③修五尺道,征服西南夷(今云贵地区)
④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设道与县同级
汉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中央机构: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边疆管理
①汉匈战争
汉初汉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卫青、霍去病通过三次战役(漠南之战收复河套、河西之战设河西四郡、漠北之战霍去病封狼居胥·仅作了解)击败匈奴主力
东汉初年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
89年窦宪击败北匈奴,刻铭燕然山,北匈奴西迁
②边疆行政
汉武帝时期设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汉宣帝时期在乌垒城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西汉时期还在东北设立乌桓校尉
③屯戍政策
北方:大量移民屯田
西域:设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民族大交融
五胡内迁:东汉以来西北少数民族不断内迁,西晋时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
五胡乱华:五胡介入到西晋皇族的八王之乱,并逐渐主导局势,最终灭亡西晋
五胡十六国:五胡相继在北方建立政权,并学习汉族典章制度,
(4)北魏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推动了民族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
(5)南方开发:吴蜀以及东晋、南朝经济开发,加强了南迁中原人与东、西南地区人的交融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1、隋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中央机构:尚书省礼部、鸿胪寺
①礼部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其中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
②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2)边疆管理
①周边民族:西北部突厥、吐谷浑、党项归附隋朝;岭南百越纳入隋朝治理;加强于流求接触
②边疆行政:推行郡县制,但往往由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2、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民族大交融
(1)中央机构:基本沿袭隋朝
(2)边疆管理
①周边民族
西北部:唐太宗灭东突厥和高昌,其余各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西南部:与吐蕃(今青藏)会盟和亲(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册封南诏(今云贵)
东北部:唐玄宗封东北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②边疆行政: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其中都督府都督与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A、西北部:设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B、北部:设安北都护府和单于都护府
C、东北部:设安东都护府
D、南部:安南都护府
注·羁縻制度:在边疆设羁縻州,以夷制夷;羁指用军事政治手段控制,縻指用经济手段安抚
3、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1)长期对立
①北宋与北部契丹族建立的辽、西北部党项族建立的西夏长期对立
②南宋与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西北部党项族建立的西夏以及后来北部蒙古族长期对立
(2)民族交融
①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吸收中原王朝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②两宋在边境设立榷场同边疆政权进行茶马互市,加强经济交流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1、元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民族政策
①行汉法·汉化、儒治:目的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②四等人制·民族歧视与压迫
A、第一等为蒙古人
B、第二等为色目人:西北、西域各族人,如西夏人、回回人、畏兀儿人
C、第三等为汉人:北方汉族,也包括已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
D、第四等为南人:原南宋统治区的人
(2)边疆管理
①在中央设宣政院管理青藏地区和佛教事务
②在东北地区设辽阳行省;在云南地区设云南行省
③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
④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管理西域
2、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中央机构: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培养翻译少数民族文字的人才)
(2)边疆管理
①在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一线,修筑明长城并布置九边军镇,防范蒙古入侵
②在北部边境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开展贸易
③在东北设奴儿干都司,下设卫所;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洲、哈密等卫
注:卫所长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队
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继续推行土司制
⑤设行都指挥使司管理西藏,册封西藏宗教领袖为法王;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3、清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中央机构:设理蕃院管理新疆、蒙古、西藏,地位与六部相当
(2)边疆管理
①北部:在漠北蒙古/外蒙设乌里雅苏台;在漠南蒙古/内蒙设盟、旗两级,并采取满蒙联姻
②西北:击败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平定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新疆设伊犁将军府;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③西南:西藏历代达赖和班禅都由清廷册封(金瓶挚签)并委派驻藏办事大臣;在青海设西宁办事大臣;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
④东南:1683年清朝收复台湾,次年设府,隶属福建省
⑤原则:因地制宜,尊重各民族社会习俗和信仰,笼络上层份子
4、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设军政机构、和亲政策、册封授官、会盟定约、边境贸易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先秦时期的对外关系·初步交流
2、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对外已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
(1)陆路
①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并与中亚、西亚交往
②东汉班超命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抵达波斯湾一带
(2)海路
①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航行至印度南部
②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
3、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
(1)陆路·重开路上丝周之路
①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
②唐朝与大食国/阿拉伯帝国接触(怛罗斯之战·仅作了解),并将造纸技术传入阿拉伯地区
③唐朝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今印度)取经
④伊斯兰教和景教(基督教中的东正教的一个分支)在唐朝传入中国
(2)海路
①隋朝常俊从南海郡(治所在今广州)出航到达赤土国(今马来半岛南部),该国也回访
②日本派遣大规模遣唐使,将唐朝文化和制度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大化改新
③日本高僧空海来唐取经,唐朝高僧鉴真东渡传授佛法
④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成形,广州成为重要对外贸易港口,并设市舶使
(3)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
4、两宋时期的对外关系·北方陆路交通受阻,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1)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海路
(2)开辟了由明州(今宁波)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新航路
(3)泉州成为重要对外贸易港口
5、元朝时期的对外关系·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马可·波罗行纪》
6、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1)世界:闭关自守,维护朝贡贸易(立扬国威,充实国库;郑和七下西洋)
补充知识:明朝海禁与清朝闭关锁国(仅作了解)
①明朝海禁政策
A、原因:防止倭寇之患,巩固海防;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根源)
B、时间:洪武三年(1370年)—隆庆元年(1567年)
C、表现:禁止民间海外贸易,使海外贸易被官方垄断(朝贡贸易)
②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
·前期打击东南沿海反清复明势力;后期防范西方殖民者的扩张
·统治者盲目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根源)
B、表现
·清初多次颁布禁海令(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到五十里)
·清前中期解除禁海令,设四口通商(粤、闽、浙、江)
·清中后期一口通商(广州十三行)
③历史影响
A、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正常发展
B、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D、使沿海居民丧失生计,或为海盗或背井离乡
(2)周边:维护宗藩体系
①朝鲜:16世纪末爆发万历朝鲜战争,击退了日本丰臣秀吉的入侵
②越南:明朝朱棣一度将越南纳入直接管辖,后又恢复藩属国地位;清朝嘉庆下赐国号越南
(3)西方:碰撞与交流
①16世纪中期葡萄牙租借澳门;明末荷兰独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②1683年清朝在雅克萨之战击败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这是清朝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③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先后派遣马嘎尔尼和阿美士德使团访华,试图打开中国市场,但遭到清朝皇帝拒绝
④明末一些开明士大夫与西方传教士合作翻译科学书籍(西学东渐)
A、徐光启与利玛窦共同翻译《几何原本》(古希腊时期欧几里得所著)
B、李之藻与利玛窦合作刊刻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
7、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变化
(1)对外交往路线由以陆路为主转变为以海路为主
(2)交往商品由以丝绸为主转变为以瓷器为主
(3)对外政策由自由开放转变为闭关自守
板书设计
一、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先秦时期的民族关系
2、秦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典客、道、岭南三郡
3、汉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大鸿胪、汉匈战争、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民族大交融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1、隋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尚书省礼部、鸿胪寺
2、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民族大交融:唐太宗天可汗、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3、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长期对立、民族融合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1、元朝时期的民族关系:行汉法、四等人制、宣政院
2、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九边军镇、土司制
3、清朝时期的民族关系:理藩院、因地制宜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先秦时期的对外关系·初步交流
2、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对外已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
3、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
4、两宋时期的对外关系·北方陆路交通受阻,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5、元朝时期的对外关系·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马可·波罗行纪》
6、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海禁与闭关锁国
课后反思
还是没有更好的突出重点,存在面面俱到问题;导致本节课整体上时间还是相对紧张
在调动学生和引导学生方面还有所欠缺,形式过于单一,没有进一步深入发掘
3、文献史料一方面数量较少,另一方面质量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