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教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教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0 15:4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教案
教学目标
一、了解废除科举制对清朝选官制度的影响,理解废除科举制的必要性,培养时空观
二、了解民国时期选官制度发展的近代化趋势和存在的问题,理解政治局势变化对近代选官制度的影响,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
三、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干部制度的根本原则和历史地位,培养唯物史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废科举、孙中山文官思想、北洋考试和甄别制、新中国干部制度与公务员制度
教学难点:新中国干部制度与公务员制度
教学过程设计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改革科举制
(1)1898年戊戌变法:加设经济特科,废八股,改试策论;变法失败后废除以上新政
(2)1901——1905年清末新政
①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又瓦解传统六部
②设立大、中、小学堂,合格毕业生,给予科举出身,对优秀者授予官职
③1904年正式确立学堂选官制,不久又确立留学毕业生选官制
2、1905年废除科举制,学堂选官制与留学毕业生选官制成为清政府主要选官制度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
(1)内容:以考试制度为主,在五权宪法(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中,考试权独立,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2)评价:当时并未实践,但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北洋政府时期·文官制度承上启下
考试选官制:1913年确立;条件为年满21岁的男子;机构为政事堂铨叙局
甄别选官制
①内容:已工作的文官需检查毕业文凭、工作成绩与经验等,来决定是否留任
②目的及评价:保持行政连续性与稳定性,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重要措施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
背景:北洋时期文官制度、中国传统科举制与西方文官制度精华、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
(2)标志:1929年颁布《考试法》与《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
(3)内容:选官机构为考试院;选官条件为成年男女;也延续了北洋政府的甄别选官制
(4)评价: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但在实施过程中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严重
4、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特点:中西合璧、法制化、军治和党治突出、缺乏推广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干部制度
(1)建立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2)发展完善:改革开放后初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十八以来廉政建设
(3)根本原则及地位: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公务员制度
(1)建立:1993年开始推行、2005年正式形成
(2)内容:采用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录用非领导职务公务员
现实意义:提高了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增强了国家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活力
板书设计
晚晴选官制度的变革:1905废科举、学堂选官制与留学毕业生选官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
2、北洋政府时期·考试选官制与甄别选官制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
4、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特点:中西合璧、法制化、军治和党治突出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课后反思
一、还是没有更好的突出重点,存在面面俱到问题;导致本节课整体上时间还是相对紧张
二、在调动学生和引导学生方面还有所欠缺,形式过于单一,没有进一步深入发掘
三、文献史料一方面数量较少,另一方面质量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