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三专题第六单元《想北平》课件(17张)+教学设计+视频(3份)(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优质课】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三专题第六单元《想北平》课件(17张)+教学设计+视频(3份)(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30 14:46:16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想 北 平
老 舍学习目标1、品味语句,体会作者对故乡北平的喜爱与眷恋之情。
2、了解类比、对比手法,学习作者通过平凡事物抒发主观情感的方法。
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等 。他出身贫寒,关注平民,关注底层,因创作话剧《龙须沟》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他的作品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在世界上广为流传,使之成为了世界性的大家。
正读音廿
辜负
菜圃
黏合
空旷
粗犷(niàn)
(gū)
(pǔ)
(nián)
(kuàng)
(guǎng)思考一、作者笔下的北平有什么特点?
提示:筛选文中相关词语作答。
阅读课文4~7段二、作者是如何写出这些特点的?(提示:手法、语言风格) 思考②语言诙谐幽默,京味十足,生动鲜明,通俗易懂:
提示:“还差点儿”、“挤的慌”、“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等蕴涵及其深刻的话语经老舍说出,却是极平常普通,通俗易懂。 与文本对话(3)与北平关系的亲密,对北平深深地热爱。三、北平的名胜古迹众多,作者为什么只写了一些平凡的事物和平民的日常生活呢?(1)出身贫寒;(2)平民意识 、“人民艺术家”;《想北平》诵读1—3段内容,思考:
四、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达对北平的热爱和思念的? 艺术手法运用“类比”的写作方法定义:类比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摩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 作用:(1)突出本体事物特征,浅显形象地加深对本体事物的理解;(2)烘托气氛,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情感共鸣。爱北平爱母亲类比怎样“爱”?阅读:
第(2)自然段深沉炽热的爱杜鹃啼血 杜鹃,又叫子规,传说,古代有个皇帝叫杜宇,由于被放逐到山中,一个人很孤独,很想念他的故国,就化做杜鹃鸟,日夜悲啼,叫声凄惨,啼至血出乃止 。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极。
而杜鹃鸟的啼叫声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又常用来表思乡之情,这里杜鹃啼血是用来表示对家乡极度的思念。 用典: 用典,也叫用事,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 五、结合写作背景,诵读并品味“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的情感内涵。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平,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平危急。
相关历史事件:
*1931年,“9.18事变”,东北沦陷。
*1935年,华北事变,平津危急。 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手法,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里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表达对北平的想念与热爱。
想念、热爱得怎样?哪几个词特别关键呢?“落泪”、“真”。“落泪”表明这种想念是含泪动情的想念,“真”,表明这种想念程度之深;“呀”,这一感叹词,增强了抒情意味。
那我们应该如何读呢?“真想念北平呀”读得慢些,“落泪”、“真”要重读。
方法点拨:
品味语言要领: 分析写法
       抓关键词
       朗读吟诵
拓展延伸:结合本文的学习,诵读《我爱这土地》,指出二者在情感表达上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我爱这土地
   作者: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写于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日

创作背景: 《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作业 结合一些具体的人、事、物写一篇有关家乡的散文。要求:言之有物、有真情实感教学设计:
《想北平》
老舍
学习目标:
1、品味语句,体会作者对故乡北平的喜爱与眷恋之情。
2、了解类比、对比手法,学习作者通过平凡的事物抒发主观情感的方法。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外“漂泊的旅人”,一路走来,总也忘不了故乡给人生留下的“恒久的印记”。故乡,那是人和环境的统一,故乡融在一个人的身体、骨肉、血液之中,使人总也忍不住回头眺望,作家老舍先生的故乡情结又是怎样的呢?一篇《想北平》足以让我们体味良多。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等 。他出身贫寒,关注平民,关注底层,因创作话剧《龙须沟》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他的作品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在世界上广为流传,使之成为了世界性的大家。
正读音:
廿 辜负 菜圃 黏合 空旷 粗犷
文本探究:
作者为什么要想北平呢?作者心中的北平是什么样的呢?
阅读课文4—7段:
思考:
一、作者笔下的北平有什么特点?(提示:筛选文中相关词语作答。)
明确:动中有静 布局匀调 接近自然
二、作者如何写出这些特点的?(提示:手法、语言风格)
明确:①对比手法:
巴黎热闹、太旷——北平复杂有边际、动中有静;
巴黎布局“比起北平来还差点儿”——北平布局合理;
美国的橘子——北平的玉李——北平的接近自然;
②语言诙谐幽默,京味十足,生动鲜明,通俗易懂:
以“还差点儿”、“挤的慌”、“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等蕴涵及其深刻的话语经老舍说出,却是极平常普通,通俗易懂,显示了语言大师的举重若轻的语言功力。
三、北平的名胜古迹众多,作者为什么只写了一些平凡的事物和平民的日常生活呢?
明确:(1)作者出身贫寒,更加熟悉这一切,也有更深的感情。
(2)他有一颗平常心,追求平淡、恬静,有浓厚的平民意识。
(3)日常平凡的点滴事物反映他与北平的亲密,对北平感情的深厚,作者真正融入了北平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肉肌肤之中。
诵读1—3段内容,思考:
四、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达对北平的热爱和思念的?
1、运用“类比”的写作方法
定义:类比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摩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 作用:(1)突出本体事物特征,浅显形象地加深对本体事物的理解;(2)烘托气氛,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情感共鸣。
爱北平-----爱母亲 类比 深沉而炽热的爱
2、用典:也叫用事,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杜鹃啼血:
杜鹃,又叫子规,传说,古代有个皇帝叫杜宇,由于被放逐到山中,一个人很孤独,很想念他的故国,就化做杜鹃鸟,日夜悲啼,叫声凄惨,啼至血出乃止 。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极。
而杜鹃鸟的啼叫声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又常用来表思乡之情,这里杜鹃啼血是用来表示对家乡极度的思念。
五、结合写作背景,诵读并品味“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的情感内涵。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平危急。
相关历史事件
*1931年,“9.18事变”,东北沦陷。
*1935年,华北事变,平津危急。
明确: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手法,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里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表达对北平的想念与热爱。
想念、热爱得怎样?哪几个词特别关键呢?“落泪”、“真”。“落泪”表明这种想念是含泪动情的想念,“真”,表明这种想念程度之深;“呀”,这一感叹词,增强了抒情意味。
那我们应该如何读呢?“真想念北平呀”读得慢些,“落泪”、“真”要重读。
方法点拨:
品味语言要领: 分析写法
       抓关键词
       朗读吟诵
六、拓展延伸:
结合本文的学习,诵读《我爱这土地》,指出二者在情感表达上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我爱这土地
  作者: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写于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日
创作背景:
《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听《我爱这土地》感受作者情怀。
七、作业:
结合一些具体的人、事、物写一篇有关家乡的散文。要求:言之有物、有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