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知识梳理
第四单元
第8课:《古诗两首》
1.课题解读
《登鹳雀楼》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述了作者登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前两句写了诗人登楼时的所见,后两句寓理于诗,写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庐山瀑布的壮美,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2.课文重点理解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理解:“白日”的意思是指傍晚落山时的太阳。“依”指依存、依靠。“尽”是消失的意思。“入海流”就是流入大海。这句话的意思是:傍晚的太阳依傍着山峦落下去了。滔滔的黄河水滚滚流入大海。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理解:这两句寓理于诗,写了作者的所思,这两句的意思是“若想看到更远的风景,需要登上更高的楼层。”表达了诗人广阔的胸襟与抱负。诗中的“千里”和“一层”为虚数,表示“更远”和“更高”。
(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理解:“香炉”指的是香炉峰,因为形状尖圆,像座香炉得名。“生”是升腾的意思。“紫烟”瀑布附近的水汽在阳光下呈现紫色。“遥看”是远远地看。这两句的意思是“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远远望去,瀑布好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在山川之间。”诗中的“生”字吧水汽冉冉升起的景象写得生动形象,“挂”字化动为静,写出了瀑布的壮丽。
(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理解:“飞流”形容山高水急。“直”形容瀑布直泻。“三千尺”指很高。“疑”是怀疑。“九天”指九重、九霄,形容很高。这两句的意思是“瀑布从很高的山峰直泻而下,让人以为是银河从九天倾斜下来。”诗中的“飞流”写出了瀑布凌空飞泻的样子,“直下”写出了崖壁陡峭,水流湍急,“三千尺”是虚数,夸张地写出山的陡峭和瀑布飞泻的壮景,而一个“疑”字直接点明这是作者的想象。
3.主题概括
《登鹳雀楼》描绘了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夕阳西下,黄河远去的辽阔景象,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望庐山瀑布》描写了庐山瀑布的雄伟与壮丽,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学有所得
这两首诗向我们展示了祖国山河无比壮美的景色,我们要热爱大自然,并懂得在生活和学习中要具有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
5.结构导图
6.问题探究
(1)诗人登上鹳雀楼后看到了什么?在楼上又想到了什么?
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下沉,滔滔的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
(2)“飞流直下三千尺”,一尺约等于0.33米。这瀑布真有那么长吗?诗人为什么这么写?
诗人这么写是因为看到眼前如此壮观的瀑布,心里充满了惊叹和赞美之情,因此用夸张的数字来赞美瀑布的恢弘。
(3)“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写的好吗?好在哪里?
诗人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银河”比喻瀑布,用“九天”形容瀑布之高。描绘出瀑布从高处喷涌而出,一泻千里的宏大景象。
(4)庐山瀑布真的有“三千尺”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千尺”是虚数,并非实指。这是以夸张的手法写瀑布的气势宏大,使人自然联想到山的高大险峻。
7.课外拓展
(1)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理解: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2)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理解: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3)黄河是怎样的一条河呢?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
第9课:《黄山奇石》
1.课题解读
本课主要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些奇石。一块块石头在作者笔下仿佛富有了生命,使人不禁赞美黄山的神奇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2.课文重点理解
(1)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邯;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理解:这一段共有两句话,是写黄山的位置和景物特点。第一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说黄山在国内外都很有名气;二是讲黄山的地理位置。第二句话也有两层意思:前半句是说黄山景色清秀美丽,非常奇妙;后半句讲特别是那些怪石,更有趣,后半句比前半句的意思更进了一层。
(2)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
理解:“云海”是说从飞机或高山上看下面的无数云层,就像海一样。“翻滚的云海”是说云海就像大海的波涛一样上下翻动。这是因为,高空气候变化异常,时常风起云涌,就会出现“翻滚的云海”。从“猴子的动作和姿态中可以看出这块巨石的有趣。
(3)远远望去,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
理解:这是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仙人指路”这块石头的样子。
(4)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如“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
理解:先列举奇石的名字,再说还没有名字的奇石也很多,激起人们对黄山的向往,言有尽而意无穷。
3.主题概括
本文讲的是在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那里奇峰罗列,怪石嶙峋,景色神奇,十分有趣。表达了作者对黄山奇石的喜爱,以及对祖国壮美山川的赞美之情。
4.学有所得
一块块毫无生命的石头,经过作者的想象,就变得活灵活现,富有生趣。黄山石“奇”,作者的想象更“奇”。其实,只要我们怀着无穷无尽的好奇心和无边无际的想象力,就能发现和创造出更多的美好。
5.结构导图
6.问题探究
(1)黄山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哪个词语突出了怪石的特点?
黄山的景色秀丽神奇。“有趣”突出了怪石的特点。
(2)“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这句话中用了哪些表示动作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抱、蹲、望。这些动词抓住了“猴子”的动作,把“猴子观海”这块奇石描绘得活灵活现,突出了它“有趣”的特点。
(3)“金鸡叫天都”有怎样的特点?
“金鸡叫天都”由几块巨石组成,形状像啼叫的雄鸡,当太阳升起时,金光闪闪的,这都说明了它的神奇、有趣。
(4)从“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中,你知道了什么?
我知道了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且形状很有趣。黄山的奇石真是太吸引人了!
7.课外拓展
(1)黄山奇石到底“奇”在哪儿呢?
通过课文和文中的插图,我们可以了解到黄山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岩石,像课文中重点描写的“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和“金鸡叫天都”都是以它的形状怪异而出名,确实富有情趣,与众不同。
(2)黄山
黄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在安徽省南部,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有山峰72座。最高峰莲花峰,海拔1800多米。相传黄山因轩辕黄帝在山上炼丹而得名。
黄山自古以来就是游览胜地。它兼有泰山的雄伟,华山的峻峭,庐山的飞瀑,衡山的烟云,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
第10课:《日月潭》
1.课题解读
本文主要介绍我国宝岛台湾的日月潭,那里风景秀丽,景色宜人,表达了作者对宝岛台湾、对祖国山河的喜爱、赞美之情。
2.课文重点解读
(1)湖中央有个美丽的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理解: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让没有去过日月潭的人在脑海中对日月潭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明白日月潭的名字是根据它的形状特点起的。朗读时语速可以稍慢一些。
(2)清晨,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句解介绍清晨的日月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
理解:介绍潭因薄雾而呈现出的朦胧美。
(3)中午,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理解:写了中午太阳高照时日月潭的清晰美。朗读这句话时音调要稍高,以突出晴天时日月潭的艳丽之美。
(4)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
理解:把雨中的日月潭比作童话中的仙境,写出了下雨时日月潭的朦胧、神秘之美。
(5)日月潭风光秀丽,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
理解:“风光秀丽”一词总体概括了日月潭的景色特点,“许许多多”说明来日月潭游玩的人很多。
3.主题概括
本文主要介绍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宝岛台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4.学有所得
本篇课文不仅能让我们欣赏到日月潭的秀丽风光,品味到文中的好词佳句,还会使我们产生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美丽、富饶的台湾快快回到祖国的怀抱。
5.结构导图
6.问题探究
(1)“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从这句话中我们能知道什么?
我们可以知道日月潭风景如画,周围名胜古迹众多,从而可以看出日月潭有悠久的历史。
(2)清晨的日月潭是怎样的?
清晨的日月潭,在薄雾的笼罩下,晨星和灯光相互映照,有一种朦胧美。
(3)写日月潭晴天和雨天的景色时,作者是抓住哪两个方面的特点来展开描写的?
作者分别抓住了“清晰(晴天)和“朦胧(雨天)”的特点来描写日月潭。
(4)你觉得日月潭美在哪儿?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日月潭周围的环境美: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日月潭的形状美:湖中央有个美丽的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日月潭清晨的景色美,晴天和雨天的中午,又各有各的美丽所在。
(1)清晨,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第3自然段)
(2)中午,太阳高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第4自然段)
7.课外拓展
(1)知道在台湾还有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吗?你能介绍给大家听吗?
我国东南部的一个省,我国第一大岛。台湾自古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省总面积约为3.6万平方公里。人口2000多万。台湾岛上三分之二为山地,山脉纵贯南北,玉山及阿里山在山脉的西侧,日月潭就是这两座山之间断裂盆地积水形成的。那里除了日月潭,还有阿里山等著名风景区。
台湾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富,是祖国的宝岛。
(2)运用叠词描写景物
学方法:叠词是汉语的一种特殊的词汇现象,指含有重叠的字的词。它的恰当运用,能和谐音律,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叠词具有描绘的作用,可以把人或事物的形态逼真地描写出来,使所描绘的自然景物或人物的特征更加形象。本文在介绍日月潭的美丽景色时,用了很多叠词,如“点点灯光、蒙蒙细雨、隐隐约约”等。通过这些词语,我们清楚地了解到了日月潭的形状和宛如仙境的湖光山色。
记方法:常见的叠词有ABB式,AAB式、AABB式、AABC式等形式,如白花花、绿油油、飘飘然、团团转、平平安安、明明白白、哈哈大笑、息息相关等。
用方法:用几句话描写一处景物,注意恰当运用叠词。
示例在白雪皑皑的大兴安岭,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落叶松,偶尔有雪花窸窸窣窣地从树上飘落,那是小松鼠蹦蹦跳跳在树梢间弹落了树上的雪花。
第11课:《葡萄沟》
1.课题解读
本文主要介绍了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是个好地方,那里盛产水果,其中葡萄最惹人喜爱。葡萄沟的葡萄种类多、颜色美、味道甜、产量高,这里生产的葡萄干也非常有名。
2.课文重点解读
(1)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那里出产水果。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了八九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
理解:介绍葡萄沟的地理位置,按时间顺序写了葡萄沟出产的不同水果,反映出葡萄沟生产水果。“到了七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突出了本文要描写的重点,引出下文。
(2)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理解:“一大串一大串”强调葡萄多,串大,产量高。“五光十色”写出了葡萄的颜色多、色泽鲜艳。
(3)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理解:“准会”“吃个够”把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描绘得淋漓尽致,突出了维吾尔族人民非常欢迎客人的到来。
(4)收下的葡萄有的运到城市去,有的运到阴房里制成葡萄干。
理解:既交代葡萄的销路,又引出下文对如何制成葡萄干的介绍。
3.主题概括
课文主要介绍了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是个好地方,那里出产水果,其中葡萄品种多,产量高,制成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表达了作者对葡萄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学有所得
闭上眼睛,我们仿佛看见山坡上那一望无际的绿色凉棚,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的葡萄与绿叶相映衬,多美啊!真想去葡萄沟看一看,去尝一尝那最甜最美的葡萄。
5.结构导图
6.问题探究
(1)从文中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葡萄的数量多色泽鲜艳?
从“一大串一大串”可体会到葡萄的数量之多,从“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可体会到葡萄颜色多、色泽鲜艳。
(2)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心地方?
因为葡萄沟出产的水果种类多;葡萄沟的葡萄特别好吃,葡萄干非常有名;维吾尔族老乡非常热情好客。
(3)你喜欢葡萄沟吗?说说理由。
喜欢。因为这里出产的水果种类多;这里的葡萄特别好吃,这里的葡萄干颜色味道甜;这里的吾尔族老乡热情好客。
(4)你们发现课文的结尾有什么特点了吗?
结尾用“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这句话总结了全文,表达了作者对葡萄沟的赞美之情。这是一个总结性的结尾,点明了主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7.课外拓展
(1)葡萄沟
葡萄沟,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东北角,是火焰山西侧的一个峡谷。车进峡谷,只见两山夹峙,中间是草木芳菲的沟壑,宛如一道绿色的画廊。吐鲁番人在谷底筑了鹅卵石和水泥板砌成的河渠,长流不息的河水浇灌着整个葡萄沟。
葡萄沟约七八千米长,是名符其实的“葡萄王国”。别说那田地里连绵不绝的葡萄园,就连宅前屋后、渠旁路边都栽满了葡萄。这里的葡萄品种繁多,有马奶子、红葡萄、黑葡萄、无核白、比夹干、琐琐等。有的色如翡翠,有的艳如玛瑙;有的小似珍珠,有的大似橄榄;有的皮薄汁多味美,有的肉脆汁浓味酸甜。其中的名贵者,莫过于无核白葡萄,简称“无核白”,因其无核白如玉,晶莹透明而得名,葡萄粒小、汁多、味甜。在国际葡萄市场被誉为“绿珍珠”。
理解:葡萄沟确实是一个好地方,一个令人喜爱、令人向往的地方。
(2)实践活动。
①请你和父母一起搜集有关新疆的资料,然后根据这些资料说说你所知道的新疆,比如新疆的人、新疆的物产、新疆的自然风光、新疆的风俗习惯等。
②搜集一些关于自己家乡的资料(风景、特产、著名人物、生产和建设成就等),和小伙伴交流交流。
语文园地
1.识字加油站
(1)认真读一读,从这张火车票上,你能认识哪些汉字?
理解:通过这张火车票,我们能认识许多汉字。
如:昌(chāng)铺(pū) 调(diào)硬(yìng)卧(wò)限(xiàn)乘(chéng)售(shòu)
(2)你从这张火车票上了解了哪些信息?
理解:这是一张南昌站通往北京西站的火车票。从火车票上我们可以了解的信息有:票价是317.5元,属于新空调硬卧,座次是07车011号下铺,发车时间是2016年09月04日19:35。通过这张火车票,我们能认识许多汉字。
2.字词句运用。
(1)下面的事物像什么?看谁想得妙,说得多。
柳条云朵枫叶鞋椅子路灯胡子
点拨:认真读读这些词语,边读边想它们的形状,由它们的形状展开联想,想象一下它们分别像什么,试着说一说。
参考答案:柳条像小姑娘的辫子,像优雅的舞者,像一条条绿色的丝带。
云朵像羊群,像奔马,像大蘑菇。
枫叶像蝴蝶,像火焰,像云霞。
鞋像山洞,像元宝。
椅子像小写字母h,像坐着的妈妈的怀抱。
路灯像树上的橘子,像夜空中的星辰。
胡子像大毛刷,像玉米须。
(2)你能说出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吗?
①八路军隐蔽在山里,敌人很难发现。
②去还是不去?小明拿不定主意,感到很烦恼。
③那美丽如画的山水,怎能不令人流连忘返?
点拨:本题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这是我们最常用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参考答案:“隐蔽”在句子中的意思是八路军借助大山来遮掩自己;“烦恼”在句子中的意思是小明不知道是去好还是不去好,感到烦闷苦恼;“流连忘返”的意思是景色太美,让人留恋,舍不得离去。
3.写话
(1)学写留言条
理解:留言条一般包括四部分:称呼(写给谁的)、正文(要说的事情)、署名(写留言条的人)和日期(写留言条时的时间)。写留言条时要注意用简短的话把这四部分交代清楚,且格式正确:称呼要顶格写,正文段前空两字,名字和日期都要单独占一行,并且右对齐。
(2)从下面选择一种情况,写一张留言条。
①去办公室还书,老师不在。
②去小芳家里,通知她明天九点到学校参加书法小组的活动,但是她家里没有人。
方法引路
自己从两种情况中选择其中一种,假设你是当事人,写一张留言条。写完后,与同学交流,看看谁写得更明白,更合适。
杰作阅读
示例一:
老师:
我来还书,刚好您不在办公室。我把书放在您的办公桌上了,请您看到后收好。谢谢您!
您的学生:××
×年×月日
示例二:
小芳:
明天九点书法小组有活动,请你准时到学校参加。
××
×年×月×日
4.我的发现
白色——雪白米白奶白
红色——火红桃红枣红
黄色——土黄鹅黄金黄
绿色——草绿翠绿墨绿
理解:这四组都是表示颜色的词,我们认真读一读这些词语,不难发现:在表示颜色的字前加上一个合适的字可以区分近似的颜色。如:在“红”字前面分别加上“火”“桃”“枣”这些事物,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红色。我们可以先圈一圈表示事物的词,再说一说。在此基础上,可就班级中的事物用合适的表示颜色的词来说一说。
5.积累运用
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
白马西风塞上,杏花烟雨江南。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理解:这些都是描写山水风光的楹联。我们可以先反复朗读,再借助资料想想句子的意思,边读边背,注意积累
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有山水的地方都像图画、文章一样美。多形容一个地方风景优美,令人赞叹。这里的“文章”不是指文字作品,而是形容水色之美,说它有着错杂的花纹和色彩。
白马西风塞上,杏花烟雨江南:一群骏马在塞北的草原上纵情奔驰;杏花在春雨中悄然绽放,把春天的江南装点得更加温婉、秀丽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清风明月这样悠然的自然景色原本是无价的,可遇而不可求;眼前的流水与远处的山峦相映成趣,本为无情之物,但在诗人眼里,它们都是有感情的。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大雾弥漫,看不清远处的山峰;水天一色,天水相接。
6.我爱阅读
画家乡
原文略
理解:短文讲述了生活在海边、山里、平原、草原和城市里的五个小朋友用画画的形式介绍自己家乡的故事。涛涛画的是海,山山画的是山,平平画的是平原,青青画的是草原,京京画的是城市。幅幅优美的画面,不仅能让孩子们感受祖国的美丽与家乡的可爱,更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
问题设计
1.山山的家乡有怎样的特点?
2.青青的家乡有怎样的特点?
3.他们为什么能画出这么美的画?
参考答案
1.山很高,水很清,房前屋后都是又高又大的树,树林里有蘑菇。
2.那儿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草原上的草又绿又密,羊群在草原上走来走去。
3.因为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家乡的一草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