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文知识梳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文知识梳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0 23:36: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
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
1.课题解读
本文讲述了一群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身体不知不觉发生着变化,并在鲤鱼妈妈和乌龟的提示下找到了自己妈妈,自己也变成了小青蛙,并开始跟着妈妈一起捉害虫的故事。文章展现了小蝌蚪发育成青蛙的变化过程,以及生活习性的变化,告诉我们从小要学会独立生活,遇事多思考并主动探索的道理。
2.课文重点理解
(1)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理解:既点明小蝌蚪生活在水中,又按从头到尾的顺序勾画出小蝌蚪的外貌,句子中两个叠词“大大的、长长的”和一个动词“甩”,使小蝌蚪俏皮可爱的样子跃然纸上,“快活”一词描写出小蝌蚪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生活状态。
(2)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理解:既点明青蛙可以离水而居,又勾画出青蛙的外貌,句子中两个表示颜色的词语“碧绿、雪白”和四个动词“蹲、披、露、鼓”,将青蛙鲜艳美丽的外表与神气十足的神态,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3)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理解:乌龟介绍了小蝌蚪妈妈的另外两个特征: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4)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他们跟着妈妈,天天去捉害虫。
理解:既点明青蛙可以离水而居,又勾画出青蛙的外貌,句子中两个表示颜色的词语“碧绿、雪白”和四个动词“蹲、披、露、鼓”,将青蛙鲜艳美丽的外表与神气十足的神态,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3.主题概括。
本文是一篇充满童趣的科学童话,介绍了一群蝌蚪在鲤鱼和乌龟的指引下找到了妈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知不觉地变成了小青蛙。这篇童话告诉我们要从小学会独立生活,遇事要主动探索的道理。
4.学有所得
小蝌蚪们真是了不起!尽管没有妈妈的陪伴和呵护,但他们一点儿也不害怕,总是勇敢地主动探索,不仅找到了妈妈,还“变身”成了小青蛙,拥有了跟妈妈一样的捕捉害虫的本领。他们真是我们的好朋友、好榜样呀!
5.结构导图
6.问题探究。
(1)为什么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时是“迎上去”,而看见乌龟时是“追上去”?
因为鲤鱼妈妈正向小蝌蚪游来,所以用“迎上去”,而乌龟在小蝌蚪的前面,所以用“追上去”。
(2)课文是怎样讲述小蝌蚪发育的变化过程的?
第二、三、四、六自然段的第一句都以时间变化开头,“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不知什么时候”,给读者以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之感;小蝌蚪发育成幼蛙的过程被巧妙地分散在后半句,“长出了两条后腿”“长出了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已经不见了”,清楚、有序地把小蝌蚪发育的变化过程呈现在读者眼前。
(3)怎样读好对话?
课文中人物对话较多,要注意读出蝌蚪、鲤鱼、乌龟、青蛙说话时的不同语气。蝌蚪天真可爱,语音清脆悦耳,找妈妈心切,所以语气急切;鲤鱼语速适中,重读“四条腿”“宽嘴巴”以突出青蛙的特征;乌龟的话要读得舒缓,强调“不是”“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青蛙看到自己的孩子很高兴,说话时带着笑意,语气中充满慈爱。
(4)课文运用了大量的动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文中的动词用得巧,增强了表达效果。“甩”写出了小蝌蚪灵活地摆动细长的尾巴;“迎、追、游”,既写清对象之间的位置关系,又传达出小蝌蚪或急切或兴奋的心情;“披、露、鼓”形象生动地勾画出青蛙的外貌和神态;“蹬、跳、蹦”连续动作的描写,表现出小青蛙纵身跃起时,身姿轻盈,动作敏捷。这些动词,为故事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动态美,给人以真实感、生动感。
7.课后拓展
(1)小蝌蚪的尾巴是怎么消失的呢?
原来呀,小蝌蚪的尾巴是逐渐被一种溶解酶体“吃”掉的。大凡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动物的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的。在细胞质里有一种小小的细胞器,叫做“溶酶体”。这“溶酶体”有两个功能,一是吞掉进入细胞里的外来有害物质;一是溶化细胞自身产生的废物或多余的东西。小蝌蚪开始“甩着长长的尾巴”游动,后来“长出了两条后腿”,又长出了两条前腿,这样,它就能靠四条腿在水里游泳了,这时,尾巴就成了多余的“废物”。于是,“溶酶体”就逐渐逐渐地把尾巴“吃掉了”——溶化掉了。这种现象,生物学叫做“自溶”作用。
(2)你喜欢什么小动物?写一写它的外形?
示例:小白兔浑身雪白雪白的,像一个小雪球。它长着一对圆溜的眼睛,像白玉上着两颗红宝石,它的耳朵很长,毛营茸的,像两个剥了皮的香蕉。它的嘴是三瓣的,红红的,像余了口红一样,吃东时,嘴巴向三面开,露出粉红色的牙床。
(3)我们应该向小蝌蚪学习什么?
学习小蝌蚪在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时,就主动的而且很有礼貌的去寻求别人的帮助。学习小蝌蚪团结协作的良好作风。学习小蝌蚪勤于观察、思考、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学习小蝌蚪善于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哲理:不光是爱妈妈才去找妈妈,更重要的是要向妈妈学会生活的本领。
(4)赏析阅读
课本剧《小蝌蚪找妈妈》剧本
暖和的春天来了。池塘里的冰融化了。青蛙妈妈睡了一个冬天,也醒来了。她从泥洞里爬出来,扑通一声跳进池塘里,在水草上生下了很多黑黑的圆圆的卵。
春风轻轻地吹过,太阳光照着。池塘里的水越来越暖和了。青蛙妈妈下的卵慢慢地都活动起来,变成一群大脑袋长尾巴的蝌蚪,他们在水里游来游去,非常快乐。
有一天,鸭妈妈带着她的孩子到池塘中来游水。小蝌蚪看见小鸭子跟着妈妈在水里划来划去,就想起自己的妈妈来了。小蝌蚪你问我,我问你,可是谁也不知道。
“我们的妈妈在哪里呢?”
他们一起游到鸭妈妈身边,问鸭妈妈:“鸭妈妈,鸭妈妈,您看见过我们的妈妈吗?请您告诉我们,我们的妈妈是什么样的呀?”
鸭妈妈回答说:“看见过。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阔又大。你们自己去找吧。”
“谢谢您,鸭妈妈!”小蝌蚪高高兴兴地向前游去。
一条大鱼游过来了。小蝌蚪看见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阔又大,他们想一定是妈妈来了,追上去喊妈妈:“妈妈!妈妈!”大鱼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我是小鱼的妈妈。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到前面去找吧。”
“谢谢您啦!鱼妈妈!”小蝌蚪再向前游去。
一只大乌龟游过来了。小蝌蚪看见大乌龟有四条腿:心里想,这回真的是妈妈来了,就追上去喊:“妈妈!妈妈!”大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我是小乌龟的妈妈。你们的妈妈肚皮是白的,到前面去找吧。”
“谢谢您啦!乌龟妈妈!”小蝌蚪再向前游去。
一只大白鹅“吭吭”地叫着,游了过来。小蝌蝌看见大白鹅的白肚皮,高兴地想:这回可真的找到妈妈了。追了上去,连声大喊:“妈妈!妈妈!”大白鹅笑着说:“小蝌蝌,你们认错了。我不是你们的妈妈,我是小鹅的妈妈。你们的妈妈穿着绿衣服,唱起哥来‘各各各’的,你们到前面去找吧。”
“谢谢您啦!鹅妈妈!”小蝌蚪再向前游去。
小蝌蚪游呀、游呀,游到池塘边,看见一只青蛙坐在圆荷叶上“各各各”地唱歌,他们赶快游过去,小声地问:“请问您:您看见了我们的妈妈吗?她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阔又大,有四条腿,白白的肚皮,穿着绿衣服,唱起来‘各各各’的………”
青蛙听了“各各”地笑起来,她说“唉!傻孩子,我就是你们的妈吗呀”
小蝌蚪听了,一齐摇摇尾巴说:“奇怪!奇怪!我们的样子为什么跟您不一样呢?”
青蛙妈妈笑着说:“你们还小呢。过几天你们会长出两条后腿来;再过几天,你们又会长出两条前腿来,四条腿长齐了,脱掉了绿衣服,就跟妈妈一样了,就可以跟妈妈跳到岸上去捉虫吃了。”
小蝌蚪听了,高兴得在水里翻起跟头来:“啊!我们找到妈妈了!我们找到妈妈了!好妈妈,好妈妈,您快到我们这儿来吧!您快到我们这儿来吧!”
青蛙妈妈扑通一声跳进水里,和她的孩子蝌蚪一块儿游玩去了。
第2课:《我是什么》
1.课题解读
这是一篇常识性课文。本课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的利弊关系。
2.课文重点解读
(1)有时候我穿着白衣服,有时候我穿着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
理解:“白衣服”指白云,“黑衣服”指乌云,“红袍”指朝霞和晚霞。
(2)我在空中越升越高,体温越来越低,变成了无数小水滴。
理解:“越升越高”和“越来越低”写出了云在空中的变化。
(3)到了冬天,我变成了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又叫我“雪”。
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雪比作成了“小花朵”,“飘”这一动词的使用非常精妙!形象地描绘出雪花降落时的状态之美。
(4)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
理解:这句话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我”在池子、小溪、江河、海洋里的不同状态。
(5)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却很暴躁。
理解:“我”在温和的时候做过许多好事,“灌溉田地,发动机器,帮助人们工作”;“我”在暴躁的时候做过许多坏事,“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给人们带来灾害”。
(6)人们想出种种办法管住我,让我光做好事,不做坏事。
理解:水为人们做过许多好事,却也带来过很多灾难。为此,人们想出了许多的办法治理水灾,让水为人类服务。
(7)小朋友,你们猜猜,我是什么?
理解:全文以疑问句结尾,照应了文章题目《我是什么》,使得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3.主题概括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课文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始终不点明“我”就是水,而是通过描述自然界中水的种种变化、形态以及与人类的利害关系,让我们像猜谜语一样去寻求答案,集知识与趣味于一体。
4.学有所得
学了课文后,我知道了云、雨、冰雹、雪都是水的不同形态,大自然真奇妙,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吧!
5.结构导图
6.问题探究
(1)“我”到底是什么吗?
“我”是水,汽、云、雨、冰雹、雪等都是“我”的不同形态。
(2)“升到天空,我有变成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漂浮。”有人说这句话里的“漂浮”不对,应该是“飘浮”。你认为呢?
“漂浮”和“飘浮”是异形词,也就是一组意思相同写法不同的词。例如“担心”和“耽心”、“订阅”和“定阅”、“连接”和“联结”、“红彤彤”和“红通通”等都是异形词。用“漂浮”,不用“飘浮”,所以用“漂浮”是对的。
(3)“我”是什么?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我”是水。这篇课文把“水”当作一个调皮的小孩来写,采用第一人称“我”,写出了“我”在池子、小溪、江河、海洋里的不同状态。这种写法叫拟人。文中始终不点明“我”就是水,二是通过描述水的种种变化、状态和与人类的关系,让读者去猜,更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在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水能做些什么吗?
7.课外拓展
(1)世界水日是哪一天?
3月22日
(2)我们应该怎样节约用水?
淘米水可以用来洗菜。
洗手后及时关掉水龙头
(3)用趋向动词写话
本文也用到了趋向动词,如:“落下来、打下来、飘下来”,请用这三个词各写一句话。
◎落下来:秋天到了,片片金黄的树叶从树上落下来。
◎打下来:牛顿正坐在苹果树下思考问题,却不料有一颗熟透的苹果从树上打下来,正落在他的头上。
◎飘下来:洁白的雪花纷纷扬扬地从天空中飘下来了。
(4)节约用水的公益语
◎如果人类不从现在节约水源,保护环境,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
◎保护水资源,生命真永远。
◎人体的70%是水,你污染的水早晚也会污染你,把纯净的水留给下一代吧!
◎节约用水,从点滴开始。
◎为何血浓于水 因有爱在其中。
◎保护水环境,节约水资源。
第3课:《植物妈妈有办法》
1.课题解读
这是一首关于自然知识的诗歌,主要介绍了蒲公英、苍耳、石榴、豌豆四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同时告诉小读者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很多,仔细观察就能得到更多的知识。
2.课文重点解读
(1)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牛马有脚,鸟有翅膀,植物旅行又用什么办法?
理解:“孩子”指植物的种子。“旅行”一词来指种子离开植物妈妈落到其它的地方去,用“四海为家”一词指植物种子在各个地方生根发芽。
(2)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
理解:“降落伞”指的是蒲公英种子上的白色绒毛,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蒲公英绒毛的外形和实际作用。
(3)苍耳妈妈有个好办法,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
理解:“带刺的铠甲”指苍耳种子外面带刺的硬皮。“带刺的铠甲”一方面能起到保护种子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让种子挂住动物的皮毛,从而使苍耳更广泛地传播种子。
(4)石榴妈妈的胆子挺大,她不怕小鸟吃掉娃姓。孩子们在鸟肚子里睡上一觉,就会钻出来落户安家。
理解:这句话说明种子可以靠鸟的粪便传播这条途径。“小鸟吃掉娃娃”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的写出了石榴传播种子的方法很奇妙。“钻出来”使我们感受到旺盛的生命力。
(5)豌豆妈妈更有办法,她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理解:“更”字突出了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很奇妙。“蹦着跳着”也使我们感受到种子们的开心、活泼。赋予了人的感情,写出了植物的灵性,生动、传神;象声词“啪”准确地描摹了豆荚炸开的声音,反映了自然界的丰富多彩。
3.主题概括
这首诗歌运用形象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为我们介绍了蒲公英、苍耳、石榴、豌豆这四种常见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告诉我们大自然真的很奇妙,我们要学会仔细观察。
4.学有所得
从植物妈妈的“办法”中,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只要做一个细心的孩子,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我们就能在大自然中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得到更多的乐趣。
5.结构导图
(
蒲公英
——靠风吹
)
(
苍耳
——靠动物带
)
(
植物妈妈有办法
) (
仔细观察
) (
石榴
——靠小鸟吃掉
)
(
豌豆
——靠太阳晒
)
(
其他植物——办法多
)
6.问题探究
(1)蒲公英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蒲公英用风来传播种子,她把种子藏在伞一样的茸毛里,风一吹,种子就被吹到四面八方了。
(2)苍耳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苍耳的种子外皮有刺,能挂住动物的皮毛,被带到各处。
(3)豌豆又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呢?
豌豆在太阳下暴晒,豆荚会炸开,种子就落到了地上。
(4)石榴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呢?
石榴靠鸟的粪便传播种子。
(5)粗心的小朋友为什么得不到它?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粗心的小朋友没有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所以他们发现不了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启示:我们要从现在做起,养成多观察、多思考的好习惯。
(6)植物妈妈的办法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呢?
椰子树生长在海边,靠流椰子树生长在海边,靠流动的海水传播种子;柳树是靠风来传播种子的。
(7)文中动词使用十分准确,举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乘着、挂住、炸开”是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通过不同的动词,展现了植物传播种子方式的多种多样。
7.课外拓展
(1)拟人的写法。
拟人就是把各种事物当成人来描写,使它们有人的思想、感情、语言、动作等。
例句:苍耳妈妈有个好办法,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
例句恰当地运用了这一写法,把植物当作“妈妈”来写,把种子当作“孩子”来写,赋予苍耳妈妈人的动作,巧妙地介绍了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2)这篇课文给我们介绍了3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葡萄、松树靠动物传播种子。
杨絮、柳絮乘着风纷纷出发。
荷花、椰子等常借助水来传播。
语文园地
1.识字加油站
(1)认真读一读
手套tào) 帽(mào)子登dēng)山鞋(xié) 远动裤(kù)
地图(tú) 水壶(hú) 帐(zhàng)篷(peng) 指(zhǐ)南针(zhēn)
(2)认真记一记
①第一行4个词语是为户外活动准备的着装。
②第二行4个词语是为户外观察准备的用具。
(3)如果你和家人一起去进行户外活动,你会准备些什么呢?快来说一说吧。
这个周末,我们一家去野外观察大自然,走之前准备得很充分。不仅穿上了舒适的运动衣服和裤子,戴上了帽子,还穿上了登山鞋。我们在背包里放好了地图、望远镜、指南针等,戴上手套,背上水壶和帐篷之后,就高高兴兴地出发了。
2.字词句运用
(1)体会每组加点词的不同意思,选一组演一演。
迎上去穿衣裳甩甩头
追上去披红袍摇摇头
理解:先读一读词语,借助字典理解加点字的意思,对比不同,再按照意思演一演,加深理解。第一组中“迎”指“向着”,是面对面的动作。“追”指“赶,紧跟着”,是同一方向的动作。第二组中“穿”的意思是“把衣服鞋袜等套在身上”,“披”的意思是“覆盖在肩背上”,“穿”的动作比“披”复杂。“甩”的意思是“抡,扔”,“摇”的意思是“摆动”,“甩”比“摇”动作幅度大,用的力气大。
(2)用加点的词语说说你的日常生活。
我的脾气可怪了,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却很暴躁。
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
理解:“有时候……有时候……”和“在……在……在……”在句子中表示的是并列关系,表现的是一事物的不同状态。第一句是说“我”在不同状态下的性格特点,突出了“我”的多变。第二句用拟人化的语言,交代了“我”在池子、小溪、江河、海洋里的不同状态。
造句:①看图片,用“有时候……有时候……”说一句话。
我有时候帮妈妈扫地,有时候帮妈妈擦桌子。
②看图片,用“在……在……在……在……”说一句话。
我在江边散步,在操场上跑步,在球馆里打球,在户外登山。
③看图,根据日常生活中的不同场景,用上加点的词语说说句子吧!
放学了
放学了,有时候接我,有时候接我。
天上的月亮
天上的月亮有时候,有时候。
3.书法提示。
(1)写法要领。
“作”左窄右宽,注意第三笔撇不要写得过长。
“法”左窄右宽,不要丢掉最后一笔点。
“都”左宽右窄,注意第五笔不要写得太长。
“别”左宽右窄,末笔竖钩略长于“另”。
(2)正确的坐姿以及执笔姿势。
坐姿和执笔姿势正确,写出来的字才会工整、美观!
4.积累运用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注释
①凌寒:冒着严寒。②遥:远远地。③为:因为。④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2)诗歌大意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远远地望去就知道不是雪,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香气。
(3)
这首诗通过写梅花在严寒中怒放、洁白无瑕,赞美了梅花高贵的品德和顽强的生命力。
(4)拓展积累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红梅【宋】王安石
春半花才发,多应不奈寒。北人初未识,浑作杏花看。
梅花【宋】王安石
白玉堂前一树梅,为谁零落为谁开。唯有春风最相惜,一年一度一归来。
我爱阅读
企鹅寄冰
(1)边读边思考:
①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遇到读不通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②读完后,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2)南极在哪儿?非洲在哪儿?
南极在地球的最南端,非洲位于东半球的最西部,西濒大西洋,东临印度洋,纵跨赤道南北。
(3)狮子为什么要企鹅给他寄冰?
狮子大王住在炎热的非洲,他听说南极有一种很冷的东西叫冰,所以想让企鹅给他寄冰。
(4)冰寄到狮子那里变成了水,为什么退回来又变成了冰?
南极寒冷,气温低,水到了南极就冻成了冰;非洲酷热,气温高,冰到了非洲就化成了水。
启示:从《企鹅寄冰》这个科学童话故事中,同学们不仅知道了非洲热和南极冷的气候特点,还知道了冰遇热化成水,水遇冷结成冰的科学知识。读故事,不仅能收获快乐,还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