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苏东坡贬谪黄州时,其好友章质夫曾写《水龙吟》一首,内容是咏杨花的。因为该词写的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因而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赞誉,盛传一时。苏东坡也很喜欢章质夫的《水龙吟》,并和了这首《水龙吟 .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寄给章质夫,还特意告诉他不要给别人看。章质夫慧眼识珠,赞赏不已,也顾不得苏东坡的特意相告,赶快送给他人欣赏,才使得这首千古绝唱得以传世。 【次韵】又称步韵,和韵的一种。即和他人诗词,用原作的韵和韵脚,且韵脚字的先后次序相同。始于唐代元稹与白居易的互相唱和。《旧唐书。元稹传》自叙:“白居易雅能诗,就中爱驱驾文字,穷极声韵或为千言,或五百言律诗,以相投寄,小生自审不能过之,往往细排旧韵,别创新辞,名为次韵相酬,盖欲以难相挑。”至宋以后,尤为盛行.人们说她是花,她终究不是花;
也没有人怜惜,任随她飘落。
她依傍着道路,抛别了故家。
人们说她无情,细细思量,
情思绵长的不正是她!
那轻盈的身姿回旋转侧,
宛如美人愁断的寸寸柔肠,
又如困倦的娇眼欲开还闭。
她的梦魂,随风万里,
苦苦寻觅梦中的情郎,
却无端又被,莺啼惊醒。我原本不恨杨花飞尽,
只恨西园落红满地,
愁苦花事就此消歇。
清晨,宿雨初停,
只见满池细碎的浮萍,
哪里还有杨花的踪迹?
我不禁暗暗疑心。
哎!春色原只剩三分了,
二分昨夜已零落尘土,
一分如今又跟随流水。
怎不让人怅然若失! 我寻寻觅觅、细细察量,
忽然间开始明白了,
那飞坠的哪里是杨花,
漂浮的又哪里是浮萍!
一夜宿雨,飞絮化成萍,
那千点万点,
全都是离人的眼泪啊!
开头一韵,非同反响,道出了杨花的性质和际遇。“似花还似非花”:杨花即柳絮。看着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艺术手法上显得很“抽象”,但仔细品味琢磨,这“抽象”超出了具体形象,一语道出了柳絮的性质。这一句与欧阳修的“环滁皆山也”可谓异曲同工。一般来讲,艺术要求用形象反映事物.而苏东坡却“反其道而行之”,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楊花』,指的就是『柳絮』,『柳絮』為什 稱『楊花』呢?西元 605 年間,隋煬帝下令開鑿吆樱?栒倜癖娫诤影吨擦??每種活一棵者,獎細絹一匹,於是百姓爭植,岸柳成蔭。隋煬帝為了顯示威風,舉行了親自植柳的儀式,揮御筆書贈柳樹姓『楊』。以後,『柳樹』便被稱為『楊柳』,自然,『柳絮』也就成了『楊花』。 匠心独运,以“抽象”写出了非同反响的艺术效果。因此,在艺术描写上,“抽象”有“抽象”的妙用。“也无人惜从教坠”,则言其际遇之苦,没有人怜惜这像花又毕竟不是花的柳絮,只有任其坠落,随风而去。“无人惜”是诗人言其飘零无着、不被人爱怜的际遇,也正说明了唯独诗人惜之。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这一韵承接上一韵中的“坠”字 展开,赋予柳絮以人的性情。“抛家傍路”说杨花的飘忽无着,仔细思量,那柳絮坠离枝头,“抛家” 而去,不是很无情吗?可是柳絮“傍路”飘零,却又依依难舍,恋“家”之情跃然纸上。真是“道是无情却有情”!“有思”言其不忍离别的愁思和痛苦。其实,这是诗人 的想象,“思量”是“惜”的进一步 的深入,使杨花飘忽不定的形态 具有 了人的情感。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这一韵承接上一韵的“有思”,采用拟人的手法,以极其细腻独到的笔致,尽写柳絮飘忽迷离的神态,让人柔肠百转,思绪万千,叹为观止。从上阕“无情有思”开始,诗人便展开想象的羽翼,把杨花比喻为一个思亲少妇,将“有思”具体化、形象化, 活脱脱地展示出她的完整形象。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里,“有思”成为思亲少妇的“愁思”。因“愁思”而“萦损柔肠”,因“愁”而“柔”,因“柔”而“损”;“愁思”煎熬则“困”,“困”则“娇眼”“欲开还闭”。思亲少妇的情态被诗人描写、刻画地极其细腻,从而把柳絮随风而坠、时起时落、飘忽迷离、勾魂摄魄的形态,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真乃神来之笔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少妇“有思”,“有思”的情态也描摹出来。那么少妇为何而思?上阕的最后一韵作了回答:她在思念远方的夫婿。这一韵化用了“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过辽西”的诗意。“梦随风万里”既写少妇之梦,又关合柳絮飘忽迷离,轻盈若梦。愁中入梦,梦里与远在万里的君郎相逢,却被莺儿的啼声惊醒,怎不让人愁更愁,简直让人恼恨了! 纵观上阕是以人状物,虽然是在咏柳絮,却叫人难分诗人是在写柳絮还是写思妇。柳絮与思妇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貌似神合的境界,不禁想起了庄子做过的一个梦:“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词的下阕与上阕相呼应主要是写柳絮的归宿,感彩更加浓厚。 在上阕“惜”和“愁”的情绪基础上,诗人下阙的头一韵直抒胸腻,“愁”化作“恨”,倾注惜春之情,也是在更深的层次上写柳絮“也无人教坠”的际遇。这一韵应和上阕首韵“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表面上看,因为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所以不必去“恨”,应该“恨”的是西园遍地落英,“零落成泥碾作尘”,春去无奈,最可怜惜。然而,细细斟酌,“落红难缀”更反衬出柳絮的“无人惜”的遭际,诗人用这种手法进一步写出了对柳絮独“惜”的情愫。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拂晓的一场春雨过后,那随风飘舞、 “抛家傍路”却“无人惜”的柳絮上哪儿去了呢,为何无踪无影,荡然无存了?“一池萍碎”即是回答。看到满池细碎的浮萍,诗人蓦然清醒——原来那沸沸扬扬,满天的飞絮都化作了水上的浮萍。这里,“遗踪何在”是问题,“一池萍碎”是结果,而“ 晓来 雨过”是柳絮化为浮萍的客观条件。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柳絮化为了浮萍,用现在的科学观点来看,是不可能的。但诗人“惜”柳絮又不忍看到它凭空消逝的伤感却得到慰藉。何况柳絮坠落,化为浮萍也是当时的“公认”。“遗踪何在”一句写得极好,把诗人对春雨过后,柳絮消失后的心理情态尽写出来,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实属难得。这一韵从柳絮的“遗踪”荡然无存生发,以简洁洗练的句子写出了春光易逝的伤感。虽然花落无情,好景不长,然而春去有“归”:一部分归为尘土,一部分归为流水。即使如此,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柳絮不复存在,大好的春光也随着柳 絮的消失一去不复返了。“惜”柳絮, 进而“惜” 春光,诗人的情 感袒露无遗。
“春色三分”一句很是别出心裁。把光景分为若干份并不是苏东坡的创造。诗人写这首词之前,许多骚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类似的句子,如“天下三分明夜月,二分无赖是扬州。”、“三分春色两分愁,更一分风雨。”等都是经典名句。但是我们仔细玩味,推敲比较,却不难看出,上述名句都不如苏东坡的语意蕴藉、含蓄、巧妙。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最后一韵,是具有归结性的震撼全篇的点睛之笔。那沸沸扬扬,飘忽迷离的柳絮在诗人的眼里竟然“点点是离人泪”!这一韵照应了上阕“思妇”“愁思”的描写,比喻新奇脱俗,想象大胆夸张,感情深挚饱满,笔墨酣畅淋漓,蕴意回味无穷,真是妙笔神功! 【作者介绍】
章楶(1027-1102,"楶"音jie2)字质夫,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治平二年(1065)进士,知陈留县。
历任提点湖北刑狱、成都路转运使。元祐初,以直龙图阁知庆州。哲宗时改知渭州,有边功。建中靖国元年(1102),除同知枢密院事。崇宁元年卒,年七十六,谥庄简,改谥庄敏。《宋史》有传。《全宋词》录其词二首。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杨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青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黏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这首词咏杨花,以形写神,风姿秀逸。上阕写杨花飘坠轻飞,极富动态神韵,特别是歇拍“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几句,将杨花在“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后的轻飞之态,写得至为灵动“可谓曲尽杨花妙处”,并直言“东坡所和虽高, 恐未能及”(魏庆之《诗人 玉 屑》卷二十)。下阕仍以摹写杨花物态为主,不惟拟人,且略微渗入人情。评论:
王国维《人间词话》:东坡杨花词, 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
和韵。
朱弁《曲洧旧闻》:章质夫杨花词, 命意用事,潇洒可喜。东坡和之,若 豪放不入律吕。徐而视之,声韵谐婉
,反觉章词有织绣工夫。
魏庆之《诗人玉屑》:章质夫咏杨花 词,东坡和之,晁叔用以为:
“东坡如王嫱、西施,净洗脚面,与
天下妇人斗好,质夫岂可比哉!”是
则然也。余以为质夫词中所谓“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 依前被风扶起”,亦可谓曲尽杨花妙处,东坡 所和虽高,恐未能及.诗人议论不公如此。
唐圭璋等《唐宋词选注》:本词是和作。 咏物拟人,缠绵多态。词中刻画了一个 思妇的形象。萦损柔肠,困酣娇眼,随 风万里,寻郎去处,是写杨花,亦是写 思妇,可说是遗貌而得其神。而杨花飞 尽化作“离人泪”,更生动地写出她候人 不归所产生的幽怨。
能以杨花喻人,在对杨花的描写过程中, 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这比章质夫的 闺怨词要高一层。(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6)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7)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8)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9)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10)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1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2)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1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4)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