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练习卷
一.试题(共12小题)
1.“青苔把它裹起来,它躺在那儿真可以说成了一个囚犯。”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青苔把它裹起来,密不透风,很快它就会被憋死。
B.青苔把它裹起来,正好保护了它,不让它被鸟儿发现,成为鸟儿的食物。
C.青苔是潮湿的,把它裹起来,正好可以提供充足的水分和养料供它生长。
D.它被青苔裹起来,成了一名囚犯,但它并没有放弃希望,而是茁壮地成长为一个小花园。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蝙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人也能听见。
B.课文是按照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得到结论的顺序来写的。
C.从“终于”“反复”两个词可以看出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飞行的秘密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研究成果来之不易。
D.雷达是受蝙蝠探路的方法的启示而发明的。
3.读句子,选择正确的理解。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句中“呼风唤雨”指的是( )
A.神仙道士利用法力刮风下雨。
B.人类随心所欲地支配自然。
C.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善了人类的生活。
4.看拼音,写字词。
(1)高铁上的车窗玻璃yìng 度高,能nài 受强大的冲击力。
(2)这支玩具qiāng céng jīng 是我最喜欢的玩具。
5.写出带“风”和“雨”的词语。(至少四个)
风 雨 风 雨 风 雨
风 雨 风 雨 风 雨
6.根据《蝙蝠和雷达》连线:
7.难道我们永远就在这儿做下去吗?(反问句)
难道 吗?
8.词语练习。
(1)横七竖八(含有反义词的成语):
(2)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① 一根极细的电线,它 能灵巧的避开。
②蝙蝠夜里飞行,靠的 眼睛, 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3)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这两句组成 句。我也会写这样的句子:
9.设问句是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来突出主要论点,申述问题。请你仿照示例,将句子改写为设问句。
例 人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呼风唤雨。→人类依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1)人们借神话传说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2)科学使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
10.课外阅读。
蚂蚁和玻璃杯
两只蚂蚁非常不幸地掉入玻璃杯中。刚开始,他俩慌慌张张地在杯底四处触探,想寻一个缝隙钻出去。不一会儿,他们便发觉这根本不可能。于是,他们开始沿着杯壁向上攀爬。看来,这是通向自由的唯一的路。然而,玻璃的表面实在是太滑了,他们刚爬了两步,便重重地跌了下来。
他们揉了揉被摔疼的身体,爬起来,再次向上攀爬。很快,他们又重重地跌到杯底。三次,四次五次……有一次眼看就快到杯口了,可惜最后几步却失败了。而且,这一次比哪一次都跌得重,比哪一次都跌得疼。
过了好半天,一只蚂蚁气喘吁吁地对另一只说:“咱们……不能再冒险了。否则,会跌得粉身碎骨的!”
另一只蚂蚁说:“刚才,咱们离胜利只差一步了。”说罢,他又开始重新攀爬。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来,他终于摸到了杯口的边缘,用尽最后一点力气,翻过了这玻璃的围墙。
隔着透明的墙壁,杯里的蚂蚁羡慕地问:“快告诉我,你获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杯子外的蚂蚁回答:“谁在最困难的时候,不丧失信心,谁就可能获得成功!”
(1)第二、三自然段各有一处省略号,它们的作用分别是 和 。(填序号)
①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②表示列举次数的省略
(2)分别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两只蚂蚁的性格特点。
①留在杯子里的蚂蚁:
②爬出杯子的蚂蚁:
(3)针对第一自然段你提出的问题是:
针对全文你提出的问题是:
(4)读了短文后,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11.
萤火虫与人工冷光
科学家研究发现,萤火虫发出的冷光有黄绿色、橙色,光的亮度也各不相同。冷光具有很高的发光效率, 一般都很柔和,很适合人类的眼睛,光的强度也比较高。因此,生物光是一种人类理想的光。
萤火虫的发光器位于腹部,由发光层、透明层和反射层三部分组成。发光层拥有几千个发光细胞,它们都含有荧光素和荧光酶两种物质。在荧光酶的作用下,荧光素在细胞内水分的参与下,与氧化合便发出荧光。萤火虫的发光,实质上是把化学能转变成光能的过程。
人们根据对萤火虫的研究,创造了日光灯,使人类的照明光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阅读短文,完成填空。
萤火虫的发光器位于 ,由 、 和 三部分组成。萤火虫的发光,实质上是把 转变成 的过程。
(2)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3)选词填空。
发现 发觉 发明
a.过反复试验,他终于 了稳压仪。
b.古工作者最近又 了一座古墓。
c.他 自己上当时,那个骗子已溜走了。
(4)阅读短文,试着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至少提两个问题)
提出问题的角度 提出的问题
问题一
问题二
问题三
12.(《习作:小小“动物园”》)审题。
找出家人身上所具有的 的特点,并给每个人写一段话。
第二单元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试题(共12小题)
1.“青苔把它裹起来,它躺在那儿真可以说成了一个囚犯。”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青苔把它裹起来,密不透风,很快它就会被憋死。
B.青苔把它裹起来,正好保护了它,不让它被鸟儿发现,成为鸟儿的食物。
C.青苔是潮湿的,把它裹起来,正好可以提供充足的水分和养料供它生长。
D.它被青苔裹起来,成了一名囚犯,但它并没有放弃希望,而是茁壮地成长为一个小花园。
【考点】句子理解与赏析.
【答案】A
【分析】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明确句子的含义,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它是蕴涵在句里,而没有说出来的意思,没有说出来的感情,没有说出来的思想。
【解答】B、C、D正确;
A.错误。此句出自《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这句话把“青苔包裹的豌豆”比作“囚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第五粒豌豆生存环境的恶劣。
故选:A。
【点评】主要是抓住句子的重点词语,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一篇文章有关键之词,警策之句,拎出关键词句,牵全文。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蝙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人也能听见。
B.课文是按照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得到结论的顺序来写的。
C.从“终于”“反复”两个词可以看出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飞行的秘密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研究成果来之不易。
D.雷达是受蝙蝠探路的方法的启示而发明的。
【考点】课文理解;字词理解与赏析;写作顺序.
【答案】A
【分析】考查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文中的词语的理解以及文章的表达顺序,这就要求我们上课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
【解答】B、C、D正确。
A选项有误,蝙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人听不见。
故选:A。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3.读句子,选择正确的理解。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句中“呼风唤雨”指的是( )
A.神仙道士利用法力刮风下雨。
B.人类随心所欲地支配自然。
C.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善了人类的生活。
【考点】词语的理解与辨析.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要想理解重点词语,就要先理解整个词语或句子的意义,结合平时的学习积累,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理解辨析即可。
【解答】此句的“呼风唤雨”指是的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善了人类的生活。
故选:C。
【点评】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课文中的词语可联系上下文理解、查字典理解、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等。
4.看拼音,写字词。
(1)高铁上的车窗玻璃yìng 硬 度高,能nài 耐 受强大的冲击力。
(2)这支玩具qiāng 枪 céng 曾 jīng 经 是我最喜欢的玩具。
【考点】看拼音写汉字.
【答案】(1)硬 耐;
(2)枪 曾经。
【分析】考查了学生看拼音写词语的能力。看拼音写词语是一个基础类题型,根据所学汉语拼音知识进行拼读写出相应的汉字即可。拼读时要注意所给音节的声母、韵母及声调。
【解答】故答案为:
(1)硬 耐;
(2)枪 曾经。
【点评】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一是要正确拼读所给音节,二是要会正确书写相应的生字。
5.写出带“风”和“雨”的词语。(至少四个)
和 风 细 雨 春 风 化 雨 呼 风 唤 雨
狂 风 暴 雨 暴 风 骤 雨 斜 风 细 雨
【考点】补全词语.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考查了补写词语,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
【解答】和风细雨:和煦的风,细细的雨。比喻在批评中摆事实,讲道理,方式缓和,不粗暴。
春风化雨: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呼风唤雨:使刮风下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或左右某种局面。有时也比喻进行煽动性的活动。
狂风暴雨:指大风大雨。亦比喻猛烈的声势或处境险恶。
暴风骤雨: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比喻声势浩大、发展迅猛的群众运动。
斜风细雨:斜风:旁侧吹来的小风;细雨:小雨。形容小的风雨。
故答案为:
和风细雨 春风化雨 呼风唤雨 狂风暴雨 暴风骤雨 斜风细雨
【点评】我们平时要学会收集词语,注意记录、整理,多加积累,记忆的词语才会更多,运用起来得心应手。
6.根据《蝙蝠和雷达》连线:
【考点】课文理解.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解答】结合原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可概括出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耳朵,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超声波,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嘴巴。
故答案为:
蝙蝠的耳朵﹣﹣雷达
蝙蝠的超声波﹣﹣电波
蝙蝠的嘴巴﹣﹣荧光屏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7.难道我们永远就在这儿做下去吗?(反问句)
难道 我们永远不在这儿做下去 吗?
【考点】改写句子.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考查了句子的改写,改写句子,侧重于改变原句的形式,句式的改变或要求的其他形式的改变,各种句型掌握方法,熟能生巧,反复练习,即可达到效果。
【解答】“难道我们永远就在这儿做下去吗?”这是一个反问句,把“我们永远就在这儿做下去”改成“我们永远不在这儿做下去”。
故答案为:
我们永远不在这儿做下去
【点评】改写句子,多种多样,做此题时一定要掌握方法,保持句子的意思不变。补充句子,较多时注意分句间的关系,也要注意句子的整体,前后句要通顺,意思连贯。
8.词语练习。
(1)横七竖八(含有反义词的成语): 九死一生 七上八下 古往今来
(2)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① 即使 一根极细的电线,它 也 能灵巧的避开。
②蝙蝠夜里飞行,靠的 不是 眼睛, 而是 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3)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这两句组成 设问 句。我也会写这样的句子: 他为什么今天没来上学?因为他生病了。
【考点】词语仿写;句子仿写;关联词.
【答案】(1)九死一生 七上八下 古往今来;
(2)①即使 也;
②不是 而是;
(3)设问 他为什么今天没来上学?因为他生病了。
【分析】本题考查了仿写词语、关联词和仿写句子,根据平时的学习与积累完成题目。
【解答】(1)“横七竖八”是含有反义词的成语,这样的词语有:九死一生、七上八下、古往今来。
(2)①分句间是假设关系,可以用“即使……也……”相连。
②分句间是并列关系,可以用“不是……而是……”相连。
(3)例句有问有答,是设问句,仿写时注意。
故答案为:
(1)九死一生 七上八下 古往今来;
(2)①即使 也;
②不是 而是;
(3)设问 他为什么今天没来上学?因为他生病了。
【点评】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词语的积累与运用,积累时可根据词语的结构形式等进行分类积累。
9.设问句是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来突出主要论点,申述问题。请你仿照示例,将句子改写为设问句。
例 人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呼风唤雨。→人类依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1)人们借神话传说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人们借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呢?借神话传说。
(2)科学使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
是什么使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是科学。
【考点】改写句子.
【答案】(1)人们借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呢?借神话传说。
(2)是什么使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是科学。
【分析】考查了句子的改写,改写句子,侧重于改变原句的形式。句式的改变或要求的其他形式的改变。各种句型掌握方法,熟能生巧,反复练习,即可达到效果。
【解答】考查了把陈述句改为设问句。设问就是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的一种修辞方法。具体到本题,就得根据句子提出问题,再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
(1)人们借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呢?借神话传说。
(2)是什么使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是科学。
【点评】改写句子,多种多样,做此题时一定要掌握方法,保持句子的意思不变。
10.课外阅读。
蚂蚁和玻璃杯
两只蚂蚁非常不幸地掉入玻璃杯中。刚开始,他俩慌慌张张地在杯底四处触探,想寻一个缝隙钻出去。不一会儿,他们便发觉这根本不可能。于是,他们开始沿着杯壁向上攀爬。看来,这是通向自由的唯一的路。然而,玻璃的表面实在是太滑了,他们刚爬了两步,便重重地跌了下来。
他们揉了揉被摔疼的身体,爬起来,再次向上攀爬。很快,他们又重重地跌到杯底。三次,四次五次……有一次眼看就快到杯口了,可惜最后几步却失败了。而且,这一次比哪一次都跌得重,比哪一次都跌得疼。
过了好半天,一只蚂蚁气喘吁吁地对另一只说:“咱们……不能再冒险了。否则,会跌得粉身碎骨的!”
另一只蚂蚁说:“刚才,咱们离胜利只差一步了。”说罢,他又开始重新攀爬。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来,他终于摸到了杯口的边缘,用尽最后一点力气,翻过了这玻璃的围墙。
隔着透明的墙壁,杯里的蚂蚁羡慕地问:“快告诉我,你获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杯子外的蚂蚁回答:“谁在最困难的时候,不丧失信心,谁就可能获得成功!”
(1)第二、三自然段各有一处省略号,它们的作用分别是 ② 和 ① 。(填序号)
①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②表示列举次数的省略
(2)分别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两只蚂蚁的性格特点。
①留在杯子里的蚂蚁: 胆小怕事、自卑可笑。
②爬出杯子的蚂蚁: 勇敢自信、顽强乐观、坚持不懈,迎难而上。
(3)针对第一自然段你提出的问题是: 两只蚂蚁掉入玻璃杯中,刚开始它们的表现如何?
针对全文你提出的问题是: 对杯外的小蚂蚁你会说些什么?
(4)读了短文后,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考点】童话.
【答案】(1)②①;
(2)①胆小怕事、自卑可笑。
②勇敢自信、顽强乐观、坚持不懈,迎难而上。
(3)两只蚂蚁掉入玻璃杯中,刚开始它们的表现如何?
对杯外的小蚂蚁你会说些什么?
(4)谁在最困难的时候不丧失信心,谁就可能赢得成功。
【分析】两只小蚂蚁误入了玻璃杯,一只坚持不懈爬了出去,回到了自己生活的地方,另一只在快爬到杯子口时失败了,它没有再往外爬。看到爬出去的同伴,它心里非常羡慕。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丧失信心,才能取得成功。
【解答】(1)考查了对省略号的作用的理解。结合内容理解,从“他们又重重地跌到杯底。三次,四次五次……”可知,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从“咱们……不能再冒险了”可知,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2)考查了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阅读可知,①留在杯子里的蚂蚁:胆小怕事、自卑可笑。②爬出杯子的蚂蚁:勇敢自信、顽强乐观、坚持不懈、迎难而上。
(3)考查了提问题的能力。结合内容理解,针对第一自然段提出的问题是:两只蚂蚁掉入玻璃杯中,刚开始它们的表现如何?针对全文你提出的问题是:对杯外的小蚂蚁你会说些什么?
(4)考查了对寓意的理解。结合内容理解,文章围绕两只蚂蚁误入玻璃杯中展开话题,来阐述自己想要表达的意义,只有不丧失信心,才能取得成功。读了短文后,我明白了谁在最困难的时候不丧失信心,谁就可能赢得成功。
故答案为:
(1)②①;
(2)①胆小怕事、自卑可笑。
②勇敢自信、顽强乐观、坚持不懈,迎难而上。
(3)两只蚂蚁掉入玻璃杯中,刚开始它们的表现如何?
对杯外的小蚂蚁你会说些什么?
(4)谁在最困难的时候不丧失信心,谁就可能赢得成功。
【点评】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所表示的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11.
萤火虫与人工冷光
科学家研究发现,萤火虫发出的冷光有黄绿色、橙色,光的亮度也各不相同。冷光具有很高的发光效率, 并且 一般都很柔和,很适合人类的眼睛,光的强度也比较高。因此,生物光是一种人类理想的光。
萤火虫的发光器位于腹部,由发光层、透明层和反射层三部分组成。发光层拥有几千个发光细胞,它们都含有荧光素和荧光酶两种物质。在荧光酶的作用下,荧光素在细胞内水分的参与下,与氧化合便发出荧光。萤火虫的发光,实质上是把化学能转变成光能的过程。
人们根据对萤火虫的研究,创造了日光灯,使人类的照明光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阅读短文,完成填空。
萤火虫的发光器位于 腹部 ,由 发光层 、 透明层 和 反射层 三部分组成。萤火虫的发光,实质上是把 化学能 转变成 光能 的过程。
(2)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3)选词填空。
发现 发觉 发明
a.过反复试验,他终于 发明 了稳压仪。
b.古工作者最近又 发现 了一座古墓。
c.他 发觉 自己上当时,那个骗子已溜走了。
(4)阅读短文,试着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至少提两个问题)
提出问题的角度 提出的问题
问题一 从文章标题的角度进行提问 萤火虫与人工冷光之间有何联系?
问题二 从文章内容的角度进行提问 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
问题三 联系生活经验进行提问 自然界中还有哪些生物会发光?
【考点】说明文.
【答案】(1)腹部 发光层 透明层 反射层 化学能 光能;
(2)并且;
(3)a.发明;
b.发现;
c.发觉;
(4)从文章标题的角度进行提问 萤火虫与人工冷光之间有何联系?
从文章内容的角度进行提问 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
联系生活经验进行提问 自然界中还有哪些生物会发光?
【分析】本文是一篇简单的说明文,主要介绍了萤火虫的发光特点及人类从中受到的启发。认真阅读、仔细揣摩文中词句,然后回答问题。
【解答】(1)考查了根据选文内容填空。通过阅读可知答案。
(2)考查了学生对关联词的理解。结合句子之间的关系理解,“冷光具有很高的发光效率”和“一般都很柔和”之间是递进关系,可用“并且”连接。
(3)考查了选词填空。结合词义理解,发现: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发觉:开始知道。发明:创造出新事物或新方法。根据语义a.应填“发明”,b.应填“发现”,c.应填“发觉”。
(4)考查了提问题的能力。结合内容理解,例:从文章标题的角度进行提问:萤火虫与人工冷光之间有何联系?从文章内容的角度进行提问: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联系生活经验进行提问:自然界中还有哪些生物会发光?
故答案为:
(1)腹部 发光层 透明层 反射层 化学能 光能;
(2)并且;
(3)a.发明;
b.发现;
c.发觉;
(4)从文章标题的角度进行提问 萤火虫与人工冷光之间有何联系?
从文章内容的角度进行提问 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
联系生活经验进行提问 自然界中还有哪些生物会发光?
【点评】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12.(《习作:小小“动物园”》)审题。
找出家人身上所具有的 动物 的特点,并给每个人写一段话。
【考点】记叙文(写人).
【答案】动物
范文:
小小“动物园”
我家是个“动物园”,爸爸是大猩猩,妈妈是蚂蚁,我是小猫,弟弟是一条小蛇。
爸爸长得稍胖,脸蛋鼓鼓的,像一个小皮球一样,肚子圆圆的。他的胳膊上有一大块儿一大块儿的肌肉,非常像一个大猩猩。他以前当过警察,追坏蛋的时候,特别像一只勇敢的猩猩,赶走坏蛋的时候,他大摇大摆的走到坏蛋面前,一下子用双手把坏蛋提起来,真像一只猩猩呀!
妈妈长得特别瘦,像一根柱子一样。爸爸的肚子和妈妈比,可是大了三倍呢。不过妈妈像一只勤劳的蚂蚁,每天上班回来都要做家务。我上学的时候,妈妈都要给我整理衣服、红领巾、小黄帽。
弟弟长得像妈妈,因为他也非常瘦。弟弟吃饭每次都要人喂,他还说:“每次都给我舀少一点。”每次吃饭前都要说一遍。弟弟特别调皮,因为他每次都要拿我的东西,像蛇一样飞快地拿走了,动作很敏捷。我问他要,他还不给我,我特别喜欢他这个样子,因为这个耍赖的样子,看上去很可爱。
我像一只小猫,我的脸是国字脸,胳膊像小猫的胳膊,腿也非常细。我的手像小猫爪一样,特别灵活。这只小猫很勤劳,每次妈妈下班回来家里都是干干净净的。妈妈看到后开心极了,当然都是我帮妈妈干的,当妈妈表扬我时,我很开心。
我们家真像一个小小动物园儿,我爱这个动物园里的每个人。
【分析】本次习作为自命题作文,要求把自己的家想象成“动物园”,将家里成员想象成一种小动物,找出家人身上所具有的动物的特点,写一写家里的每一个人。我们每天和家人生活在一起,对每个家人的特点都很了解。想想如果将家人想想成一个个可爱的小动物,你会将他们想象成哪种动物?注意要抓住人物的特点进行想象,找出他(她)与这种小动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开头开门见山,说明家人都是哪种小动物。中间为重点,抓住每人的外貌、性格等方面的特点进行描写,通过具体的事例写出他(她)与这种小动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可直抒胸臆,表达对家的热爱。
【解答】故答案为:
动物
范文:
小小“动物园”
我家是个“动物园”,爸爸是大猩猩,妈妈是蚂蚁,我是小猫,弟弟是一条小蛇。
爸爸长得稍胖,脸蛋鼓鼓的,像一个小皮球一样,肚子圆圆的。他的胳膊上有一大块儿一大块儿的肌肉,非常像一个大猩猩。他以前当过警察,追坏蛋的时候,特别像一只勇敢的猩猩,赶走坏蛋的时候,他大摇大摆的走到坏蛋面前,一下子用双手把坏蛋提起来,真像一只猩猩呀!
妈妈长得特别瘦,像一根柱子一样。爸爸的肚子和妈妈比,可是大了三倍呢。不过妈妈像一只勤劳的蚂蚁,每天上班回来都要做家务。我上学的时候,妈妈都要给我整理衣服、红领巾、小黄帽。
弟弟长得像妈妈,因为他也非常瘦。弟弟吃饭每次都要人喂,他还说:“每次都给我舀少一点。”每次吃饭前都要说一遍。弟弟特别调皮,因为他每次都要拿我的东西,像蛇一样飞快地拿走了,动作很敏捷。我问他要,他还不给我,我特别喜欢他这个样子,因为这个耍赖的样子,看上去很可爱。
我像一只小猫,我的脸是国字脸,胳膊像小猫的胳膊,腿也非常细。我的手像小猫爪一样,特别灵活。这只小猫很勤劳,每次妈妈下班回来家里都是干干净净的。妈妈看到后开心极了,当然都是我帮妈妈干的,当妈妈表扬我时,我很开心。
我们家真像一个小小动物园儿,我爱这个动物园里的每个人。
【点评】本篇作文小作者结合家人的特点进行了合理的想象,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出人物的特点,描写生动、有趣,是一篇不错的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