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第24讲 人民解放战争 讲义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第24讲 人民解放战争 讲义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2 08:31: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第24讲 人民解放战争 讲义
阶段特征:人民解放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1945-1946-1950)
总体特征: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具体表现:
1.政治上:国共两党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斗争;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民主与独裁两大势力较量,中共争取和平民主,打退国民党进攻,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2.经济上:在三座大山挤压下,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国民党征收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国统区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美国资本和商品的大量涌入;
中共发起土地改革运动,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可靠的人力物力保证。
3.社会生活上:国民政府政治腐败、民生凋敝,重工业薄弱,公路、铁路、民航业发展缓慢。
4.思想上: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提出人民民主专政思想,为新中国成立奠定政治理论准备。
课标要求:
1. 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2.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
3.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近几年的全国和地方高考题:
高考命题趋势:
国共两党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外交等方面方针政策的调整变化,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是考查的重点。
高考备考建议:
1.注意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熟的主要表现: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建立成熟的领导集体、形成科学的指导思想等可能是重要命题点。
2.热词:“双十协定”、重庆政协会议、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北平谈判、渡江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复习时多关注。
时空坐标及主要内容线索:
教学内容:
考点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考点2:全面内战
考点3: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考点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教学过程:
考点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一)重庆谈判
1.背景:
材料一
材料二 教材学思之窗:
自由自主的人民才能创造自由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已经觉悟,保障中国前途的唯一途径,是消灭国外国内一切束缚他们自由自主的势力,亦唯有顺着中国人民自己的愿望,中国方可由衰败转为兴盛,软弱变为强有力。二十世纪的政治真理,只有自由自主的人民,才能创造自由自主的国家;只有人民有力量,国家才有力量。……非先实行民主决无从实现统一。
——《中国民主促进会对于时局的宣言》(1946年1月4日)
材料三 当此长期抗战胜利结束的时期,正是建国大业开始的机会…只要是在革命建国的最高原则三民主义不至动摇,和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法统不致紊乱的前提之下,一切问题无不可以推诚相与,方能求得合理合法的解决。
——蒋介石发表《抗战胜利告全国同胞书》(1945年9月4日)
材料四 目前与共产党谈判,乃系窥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转移国际视线,俾国军抓紧时机,迅速收复沦陷区中心城市。待国军控制所有战略据点、交通线,待寇军完全受降后,再以有利之优越军事形势与共产党作妥协谈判。如彼不能在军令、政今统一原则下屈服,即清剿之。
——蒋介石绝密电报(1945年9月20日) 材料五 共产党的力量较过去强大,而国民党部队的无效能也许只有靠美国的军力,才能逐走共党,美国人民显然不会认可我们在1945年以后这样做(直接军事干涉)。因此只有协助国民党拟定一个暂时性的协定,以避免内战,并保持甚至增加国民政府的势力。
——《艾奇逊致杜鲁门总统的信》
归纳为:
(1)主要矛盾变化:
由中日矛盾转变为中国人民与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矛盾。
(2)人民渴望和平:
经过八年抗战,全国人民普遍期待和平建设国家,包括民主党派甚至国民党内部均有人反对战争。
(3)中国共产党:
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成立联合政府,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中共七大上毛泽东作的《论联合政府》)。
(4)国民党: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继续坚持独裁和内战方针。
(2)1945年8月,国民党打着“和平建国”旗号(实质“假和平,真内战”)。蒋介石接连3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举行和平谈判;
(3)为争取和平民主,中共决定接受邀请。
(5)美国:扶蒋反共
(1)从国际战略上:遏制社会主义运动。
(2)从切身利益上:维护其在华利益 。
问题探究: 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及中共决定赴重庆谈判的原因。
材料一 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
材料二 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陶希圣
材料三 我方亦准备给以必要的不伤害人民根本利益的让步。无此让步,不能击破国民党的内战阴谋,不能取得政治上的主动地位,不能取得国际舆论和国内中间派的同情,不能换得我党的合法地位和和平局面。…在我党采取上述步骤后,如果国民党还要发动内战,它就在全国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党就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击破其进攻。
——中共中央《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通知》
提示:
(1)蒋介石:
①舆论压力:人民要求和平,②争取内战准备的时间;③转移发动战争的责任。
(2)中国共产党:
①为了争取和平,努力抓住和平民主建国的机遇,教育全国人民;②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争取政治上主动权。
(2)过程:
1945年8月底,中共中央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抵达重庆,进行谈判。
(3)成果:
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了《双十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产阶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结束训政,实施宪政,召开政协会议。
(4)不足:
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合法地位未达成协议。
(5)评价:
①中共在政治上取得主动,在人民面前表现了和平诚意,得到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同情与支持;
②教育了广大人民(特别是中间势力),有力推动了国民党统治区的民主运动。
知识拓展:解放战争时期三种建国方案
(1)以蒋介石国民党为代表的地主买办资级,要建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2)以一些主张“第三条道路”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
(3)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并且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二)政治协商会议:(“旧政协”)
(1)召开:
1946年1月10日,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
(2)内容:
①会议焦点:关于“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的问题;
②通过了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实施 《和平建国纲领》、整编全国军队、制定宪法等五项决议。
(3)意义:
①否定了国民党一党专政及内战政策,符合人民愿望;
②是中共与各民主党派亲密合作,努力斗争的结果,也是中共统一战线的胜利。
(4)结果:
国民党单方面撕毁协议(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和平建国的梦想瞬间化为泡影。
知识拓展: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
1946年3月1日至17日在重庆召开。会议的目的在于推翻政协协议,否定民主改革,维护国民党独裁统治。会议通过了《对政协报告之决议案》,坚持国民党一党专政立场。
考点2:全面内战
(一)原因:
1.主要矛盾的变化:
抗日战争胜利后,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根本原因:
国共两党的阶级利益的对立。
(1)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会改变;
(2)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广大人民的利益,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3.军事:
国共双方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4.世界格局的变化:
二战后,美国全球扩张政策,在中国执行扶蒋反共,助长了国民党的内战决心。
(二)爆发的标志:
1946年6月,国民党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
(三)过程:
阅读教材,梳理解放战争的进程:
考点3: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一)经济危机:
(1)滥发纸币、通货膨胀:
全面内战爆发后,国统区财政经济逐渐陷入崩溃的境地。法币崩溃,于1948年发行金圆券,后又发行银圆券,均以失败告终。民间自动重新使用银元。
(2)官僚资本的挤压:
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民不聊生。国民党在人民中的信誉一落千丈。
(二)社会危机:
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民不聊生。国民党在人民中的信誉一落千丈。
(三)政治危机:
1.第二战线:
国统区人民掀起爱国民主运动,与解放区战争相互配合、共同反蒋。
基础概念: 第二条战线
以1946年冬爆发的“抗议美军暴行”运动为标志,一个以反对美蒋为中心的、声势浩大的爱国民主运动在国统区迅速兴起。这一运动以学生为先锋,核心是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逐步发展成为配合人民解放军作战的第二条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2.召开“国民大会”:
(1)背景:
1946年10月,国民党攻占张家口,达到它向解放区全面进攻的顶点。下令召开由国民党包办的"中华民国国民大会"。
(2)召开:
1946年11至12月,南京。
(3)参会人员:
除国民党代表外,还有依附于国民党的青年党、民主社会党等,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同盟坚决反对。
(4)评价:
是国民党专制统治和蒋介石独裁的装饰品,进一步暴露了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和内战的真面目。
(四)对外:
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使美国商品大量充斥中国市场,美国资本输出几乎完全垄断中国市场。
知识拓展: 《中华民国宪法》
于1946年12月25日国民大会通过。1947年1月1日由中国南京国民党政府颁布,计14章175条。基本特点是:①以自由平等为标榜,坚持维护国民党的一党专制;②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名,保障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和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③以“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共和国”之名,行国民党一党专制和蒋介石个人独裁之实。
核心素养: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发展状况:
(2)促进因素:
①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瓦解着中国自然经济;
②历届政府的鼓励(清末新政、临时政府、国民政府);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④实业家的爱国精神。
(3)阻碍因素:
①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②自身因素: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和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③政局动荡: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考点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原因:
①由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不适应新的形势;
②完成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解放农村生产力;
③为调动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支援解放战争。
2.内容:
①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②土地改革总路线: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意义:
①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
1.召开:
1949年春,中共中央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2.内容:
①基本方针:
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
②基本政策:
革命胜利后党的基本政策;
③工作重心:
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④党的建设:
坚持“两个务必”。即:1.“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2.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3.意义:
为取得民主革命在全国的彻底胜利以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的准备。
知识拓展: 西柏坡精神
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
(三)北平和谈(1949年4月)
1.背景:
材料一 把共产党阻止在长江北岸……司徒雷登大使曾说:划江而治,搞一个国共两党“南北朝”…美国人的一厢情愿,构成了李宗仁全部言和活动的精神支柱。
——《解放战争全记录》
材料二 但是今日时局为和为战,人民为祸为福,其关键不在于政府,亦非我同胞对政府片面的希望所能达成。须知这个问题的决定在于共党,国家能否转危为安,人民能否转祸为福,乃在于共党一转念之间。……中正毕生革命,早置生死于度外,只望和平果能实现,则个人的进退出处绝不萦怀,而一惟国民的公意是从……
——蒋介石《新年文告》
材料三 如果要使革命进行到底,那就是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
——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元旦讲话)
材料四 只要南京当局同意惩办战犯 、废除伪宪法 、改编反动 军队 、没收官僚资本等八项条件 ,中共可以与南京进行和平谈判。
——1949年1月14日中共《关于时局的声明》
归纳为:
(1)国民党方面:
①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军事力量已全线崩溃。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引退,李宗仁代总统愿意和谈。
②蒋介石以此作为缓兵之计争取时间练兵,希望和共产党划江而治
(2)共产党方面:
为尽快结束战争,减轻人民的痛苦
2.和谈:
以周恩来和张治中为首国共代表团。
3.结果: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最终拒绝在双方代表达成的《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四)解放区的政权建设: 选择性必修1
(1)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
①内容:
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②意义:
巩固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基础。
(2)理论探索: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①内容:
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②意义:
A.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B.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五)胜利的意义:
1.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2.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
问题探究: 从国共两党不同角度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原因。
“天意”还是“民意”?
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曾在山西的白云观抽签,抽到的是“下下签”,他叹息败局已定。不久,毛泽东也恰巧来到白云观,为助兴也抽了一签,抽到的是“上上签”,道士大为赞叹。此事后来蒋介石知道了,说:“天意。”毛泽东却说:“民意。”
提示:
(1)共产党方面:
能够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具体表现:
①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为解放战争制定了正确的政治、军事方针,团结民主党派进行土地改革,在战争的不同阶段提出了一系列军事方针等,有力地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②解放军广大官兵的英勇作战;
③各解放区人民人力、物力给予前线以空前规模的支援;
④国统区的掀起了广泛的人民民主运动,形成了反蒋斗争的第二条战线,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2)国民党方面:
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失去民众的支持。
综合归纳:
1.近代国共关系发展演变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1)特征:
经历了“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历程。
(2)影响因素:
(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
是导致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①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走向合作的可能;
②当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合作关系就可能走向对抗;
(3)国际政治势力和国际环境的影响:
①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有利的国际环境促成两觉之间的合作;
②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就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2.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1)根本: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灵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
(3)中坚:有一支由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
(4)保障:组织了一个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战斗;
(5)基础: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1)土地革命时期:
①目的:进行根据地建设,推动革命斗争。
②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③影响: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
(2)抗日战争时期:
①目的:巩固抗日根据地和争取抗战胜利。
②内容: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
③影响: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解放战争时期:
①目的:获得人民支持,保证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②内容: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③影响: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成为了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
4.多角度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探索。
(1)社会矛盾变化角度:
中国共产党抓住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调整路线、方针政策、国共关系、土地政策。
①路线、方针政策:
A.土地革命时期:采取武装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开辟革命根据地,开展反“围剿”;
B.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C.解放战争时期:针对国民党反共反人民的独裁内战政策,进行人民解放战争。
②国共两党关系:合作→对峙→再次合作→再次对峙。
③土地政策变化:
A.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B.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实行全民族抗战;
C.解放战争时期: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争取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2)革命道路角度:
走“俄国人的路”(效仿俄国“城市中心论”,革命屡遭挫折)到走自己的路(毛泽东开创“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国特色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思想角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毛泽东思想逐渐形成、发展。
A.遵义会议上,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存在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
B.中共七大上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高考真题演练:
1.(2024·辽吉黑卷)1947年,河北景县流传着歌谣:“吃八路,穿八路,住八路,为什么不去当八路。”南宫县的新兵说:“好日子是毛主席给的,不打老蒋是没心肝的,所以我要坚决打老蒋。”肥乡县的农民说:“我得报恩,我老了,我送我儿子参军。”这反映出( )
A.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
B.减租减息激发了革命热情
C.国民政府陷入统治危机
D.土地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老百姓感恩共产党、报恩共产党,主要是由于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解放,这是土地改革的结果,D项正确;1948年秋陆续开始的三大战役是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排除A项;减租减息政策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排除B项;国民党统治危机包括经济、政治困局等,材料仅仅呈现的是共产党土地改革的效果,体现了共产党得民心,扩大群众基础的一面,国民陷入统治危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4·湖北卷)1948年1月,中共中央原则通过《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引发热烈讨论。因各解放区分歧较大,该文件最终未成为正式决定,代之以一系列细致且分门别类的具体指示。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 )
A.巩固统一战线
B.坚持实事求是
C.转变工作重心
D.注重自身建设
【解析】根据材料“因各解放区分歧较大,该文件最终未成为正式决定,代之以一系列细致且分门别类的具体指示”可知,每个解放区具体问题具体情况不同,因此最终没有形成统一的文件政策指示,而是代之以具体细致且分门别类的具体指示,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B项正确;统一战线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党外人士,而材料主要针对的党内,排除A项;工作重心此时尚未转移,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党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指示各个解放区,不是强调党的自身建设,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4·浙江卷1月)上海《大公报》在1947年初的一篇时评中写道:“无数青年学生,破衣两袭,旧被一套,两餐白水菜汤半碗,咸菜一碟,窝头三个,随时对着学校催缴学杂费的牌告发愁。”这种困苦局面( )
A.激起了“一二·九”运动
B.源于日军对占领区的经济掠夺
C.客观推动第二条战线发展
D.直接促使解放军发起战略进攻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7年(中国)。据材料时间1947年可知是解放战争时期,符合其间史实的是C项,第二条战线,指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成功运用和影响下,国民党统治区广大爱国学生、工人、市民及其他阶层人民群众广泛参加的、以反对蒋介石政权的内战、独裁、卖国政策为主要内容的爱国民主运动,C项正确。“一二·九”运动是1935年抗日战争期间的事件,排除A项;源于日军对占领区的经济掠夺也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排除B项;战略进攻是1947年6月开展的,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4·浙江卷1月)1949年4月20日,英国“紫石英”号军舰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双方发生激烈炮战,该舰被击伤后搁浅。当时的《纽约先驱论坛报》评论道:“这个日子很有可能永垂史册,因为在这天……中共炮手轻蔑地把英国皇家海军搁到了一边,这一天标志着已经破产的中国旧政权终于被迫承认自己的无能。”7月30日,“紫石英”号灰溜溜地逃走了。“紫石英”号事件表明( )
A.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
B.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统治的覆灭
C.人民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的完全胜利
D.百余年来旧中国屈辱外交的结束
【解析】据材料“英国军舰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双方发生激烈炮战,该舰被击伤后搁浅”“灰溜溜地逃走了”直接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A项正确;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标志着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统治的覆灭,排除B项;截止到1949年1月份,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的完全胜利,排除C项;百余年来旧中国屈辱外交结束于新中国成立,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4·江苏卷)1948年12月,毛泽东在审阅《新区图书出版发行暂行办法》时作出批示:“书籍与报纸不同,暂时除没收国民党书店以外,可一概放任,遇有反动书籍可个别进行干涉,暂时不必普遍立条例。”这一批示( )
A.有利于保护解放区的文化设施
B.重在揭露国民党文化专制主义
C.合乎团结广大知识分子的需要
D.为发动战略反攻做好舆论准备
【解析】据题干“书籍与报纸不同,暂时除没收国民党书店以外,可一概放任,遇有反动书籍可个别进行干涉,暂时不必普遍立条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的批示有利于团结广大知识分子,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C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措施适应了当时革命的需要,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国民党的文化专制主义,排除B项;1947年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1·全国乙卷)土改后,太行山区某农民要买一头驴,谈好价钱后,他表示要回家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我们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规矩,男的开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开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这件事可以反映出,当时解放区
A.男尊女卑观念消亡
B.家庭成员经济地位发生变化
C.按劳分配得到实施
D.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被颠覆
6.(2021·全国乙卷)土改后,太行山区某农民要买一头驴,谈好价钱后,他表示要回家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我们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规矩,男的开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开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这件事可以反映出,当时解放区
A.男尊女卑观念消亡
B.家庭成员经济地位发生变化
C.按劳分配得到实施
D.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被颠覆
思维导图:
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第24讲 讲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