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邹忌讽齐王纳谏 配套教学设计(39)

文档属性

名称 11. 邹忌讽齐王纳谏 配套教学设计(39)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30 15:22:51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查阅资料,了解《战国策》相关常识。2、疏通文意,体会类比推理的妙处。3、品读课文,学习古人高超的谈话技巧。
2重点难点
1、通过人物对话了解邹忌高超的谈话艺术。
2、在日常生活中活用邹忌的谈话技巧。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学习古人智慧,体悟人物形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新课导入: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在古代,臣子向君王进谏是件很有危险性的事,大家都知道,比干因直谏纣王而被挖心,屈原因进谏楚怀王而被流放。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邹忌却成功地让齐王接受了自己的建议,从此励精图治,齐国日益强盛。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邹忌高超的说话艺术。
先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这篇文章选自《战国策》,有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战国策》?
我们经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就请同学认真地朗读课文,我待会找一位同学给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诵读成果。
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颠倒一字。这也是南宋大教育家朱熹对于读书的指导要求。
现在请一位同学展示下自己的朗读成果,同学们参照刚才的标准作出中肯的评价。
我们现在看一下本篇文章易错字,每个字读两遍。
现在看这几句中标红的这个字,怎么读,大家思考一下,说出你的答案。
在这篇文章中,除了这个字还有很多类似的,请你仿照刚才的形式,仿写一组词义辨析。
我先给出一组我找到的,“孰”
大家找的很到位,可见同学们阅读课文很细致,这些词在不同的语境里有不同的意思,就叫做“一词多义”,这是文言文考试中经常出现的类型。
现在我们再一起读一遍这些一词多义词。
现在我们看一下本文的重点句子,怎么翻译,注意标红的字词。
那位同学愿意翻译第一句?
这些词在古代的意义和现在的意思不同,叫做“古今异义词”。
好,我们现在再次朗诵课文,体味下邹忌是怎么向齐王纳谏的。
现在我们看下题目,“纳谏”是什么意思?
接受规劝改正错误。谏,劝说君主、尊长改正错误。
我们刚才已经讲过,古代劝谏帝王是件危险的事,一不小心就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而本文的邹忌却成功了,为什么?
以小悟大,以家事喻国事。这也照应了题目中的“讽”——委婉地劝说。
那么,现在我们就看一下,邹忌到底是怎么向齐王进谏的?
在他入朝见威王之前,在家里发生了什么事儿?
仔细阅读文章。
邹忌问美:问了三个人,找出相对应的句子。
有哪位同学给大家翻译一下。
其实邹忌问的都是一个问题,大家想一下,为什么不用一个句子?
问妻用“我”,这个词在古代不常用,一般出现在很随意的场合,邹忌用“我”,显得更亲切。
用不同的语句,表明了不同的态度。
有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表演一下,注意体会当时邹忌的语气。
对妻子应该是亲切的,平等的语气
对小妾应该是威严的,对客人应该是正式的,端庄的。
邹忌有三问,那么相应的也有三答,我们看一下他们着三个人是怎么回答的。
有哪位同学翻译一下这三个句子。
这三个人的身份不同,回答的语气肯定也是不同的,有哪位同学给大家分析一下?
妻子:反问语气,十分肯定,不用怀疑,表现了她对丈夫的偏爱。
小妾:她的回答和妻子相比少了“君美甚”三个字,表现了她畏怯、顺从的心理。
客人:陈述句,语气平淡,表现了一种应酬、逢迎的心理。
我们请同学给我们读一下这几个句子,注意把握刚才我们分析的人物心理。
刚才是我们对邹忌的妻、妾、客做出的分析,现在我们看一下邹忌是怎样分析的?
找到相应的句子并大声读出来。
这就是邹忌的三思。
由此可以看出,邹忌是个非常善于思考的人,他由自己的家事推及国事,由自己想到国君,作出三比,让齐王信服。我们看一下邹忌的“三比”
这就是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浅显易懂,逻辑性强,由己到君,说服力强,由此可以看出,邹忌是一个善于进谏的人。
那么邹忌进谏的结果怎么样呢?
齐王是怎么做的?三赏
这种做法给齐国带来了什么变化?三变(国内、国外)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邹忌进谏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归纳一下。
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觉得邹忌是个什么样的人?齐王是个什么样的人?
《战国策》的语言简练生动,富有感染力,现在我们找文中的一个例子:齐王听了邹忌的建议后,只说了一个字,是什么?
那么,现在你想象下当时齐王会是怎样的语气和神态。
准备好的给大家演示一下。激动、坚定、高兴
邹忌凭借高超的谈话技巧,成功地劝谏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从这篇文章中得到哪些启发?
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
我希望我们的同学们也能像邹忌那样,谦虚谨慎有智慧,向齐威王那样知错就改,做个贤明的人。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