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4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0 22:0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课标要求:
1.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
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
的起源特征。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集萃》对“文明”的定义:“在世界范围内,关于文明的定义有上百种之多,具体到社会发展史角度,就是指人类社会何时进入到国家形态。”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思考1:左右两幅图片上的石器有什么差别?
制作技术:打制石器
制作技术:打磨结合
1.旧石器时代
元谋人
(距今170万年)
北京人
(距今70—20万年)
山顶洞人
(距今18000年)
从事渔猎和采集
会使用火、群居
打制石器
思考2:从这张地图能看到哪些历史信息?
试分析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①遍布全国各地(分布广)满天星斗
②集中在黄河、长江流域,
元谋人门齿化石
2.新石器时代(打磨结合制作石器)
韶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
种植粟
制彩陶
河姆渡文化
距今约7000年
种植水稻
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良渚文化
距今约5300-4500年
精美玉器(玉琮)
神庙、祭坛
红山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
精美玉器(玉龙)、神庙和祭坛
大汶口文化
距今约6500-4500年
龙山文化
距今约5000年
黑陶被称为“蛋壳陶”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活动2:在地图上找出教材中出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并选取一个文化名片。
时间 地域 代表性文化遗存 特征
距今约7000-5000年前 (新石器时代早期) 黄河中游 仰韶文化
黄河下游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距今约5000年 (新石器时代晚期) 黄河流域
红山文化 精美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长江下游
长江下游
龙山文化
良渚文化
辽河上游
典型器物为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物
代表器物为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思考2: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有什么特点?
数量多
分布广、星罗棋布
相对集中、中原核心
多元一体(多元性、多源性、统一性)
从遗址的分布来看,地域不限于中原,而是北至今长城地带,南至长江以南的水乡,东至黄海之滨,西至秦晋黄土高原。大约在距今四五年前,中华大地文明之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城邑、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等出现,表明与社会分工、社会分化相应的、区别于一般聚落,并凌驾于其上的政治实体已经产生。其中,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合、冲突的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地区,是中华文化融合的核心地区。
——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文化共性
有学者通过分析良渚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中含有对方文化因素的器物的年代,提出整个良渚文化相当于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年代为公元前3400年至前2500年 。事实上,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遗存中出土的良渚文化风格遗物,大致可归入良渚文化早中期;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许多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遗物,也多与良渚文化早中期的器物共存 。良渚文化晚期应该已进入龙山时期,这既有碳十四数据的支持,也有器物类型学的证据。良渚晚期的高把豆、圈足盘、马桥遗址墓葬出土单把无流杯、钱山漾遗址出土粗颈鬶等都可在龙山时期王油坊类遗存中找到对应器物。
——任式楠 吴耀利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
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
交流与延续性
文化共性

特点:尚未出现贫富分化、共劳共享的母系氏族社会
3.母系氏族社会
良渚文化玉钺
良渚古城遗址墓葬品差异
良渚遗址大量炭化稻
生产力发展
剩余产品
有贫富分化,
私有制产生
上层掌握权力权贵阶层出现
活动3:提取良渚文化考古发现图片所含信息,结合所学理解“父系氏族时期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的观点
良渚遗址古城墙
通过战争争夺财权,古代城市出现,国家即将产生
4.父系氏族社会
良渚王城由宫殿区(39公顷)、内城(含宫殿区约280公顷)、外城(约351公顷)呈向心式三重布局组成,内城由墙体围合,设8座水城门、1座陆城门,内城和外城的布局跟中国中原地区城市建造一脉相承,由此推测良渚文明跟中原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出现城邑、公共设施、公共权力
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私有制的产生: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
剩余产品
私有制产生
贫富分化
阶级分化
阶级矛盾
国家产生
文明曙光初现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唯物史观
决定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文明阶段
社会组织
陶器、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元谋人
北京人
原始
人群
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70—20万年
渔猎、采集、群居、用火
黄河流域: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
母系氏
族公社
新石器时代(打磨结合制作石器)
距今约1万年
距今约7000—5000年
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尚未产生贫富分化
父系氏
族公社
距今约5000年
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
辽河上游:红山文化
长江下游:良渚文化
贫富分化、不平等、部落联盟、私有制、阶级、禅让制、“万邦”时代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二、从部落到国家
地域 炎黄部落为核心的黄河中下游成为文化融合的中心 ——部落大融合加速了文明社会的到来 三皇 神话色彩浓重(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五帝 黄帝 颛顼 帝喾 尧 舜
特点 炎黄部落联盟 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万邦”时代(陶寺遗址) 华夏始祖 (华夏认同) 宫殿、天文建筑;礼器;阶级阶层分化 ——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制度 禅让制
三皇
黄帝
颛顼
帝尧
帝喾
帝舜
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及2001号大墓出土时全景
1、万邦时代
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教材P4
贫富分化的产生
城的出现
金属器具的使用
文字的成熟
礼制的初步形成
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铜刀
概念理解:
材料一,部落,一般指原始社会民众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 ——百度百科
材料二: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统治的工具。
——列宁
材料三:作为国家的集体表现,同过去相比,具有两个最根本的特征,即:第一,它造成一种……公共权力;第二,它第一次不依亲属集团而依共同居住地区为了公共目的来划分人民。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2.夏朝时期
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夏朝、夏文化和夏代历史,至今还是一个让历史家们大感困惑的斯芬克斯之谜。
——陈剩勇《中国第一个王朝的崛起》
材料 二里头遗址从第二期开始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和宫城。宫城方正规矩,有中轴线规划。其中一号宫殿有面积近达一万平方米的夯土底座。中心大殿前有广庭,四周有回廊。整个宫殿建筑群壮观、庄严,具备了后世宫廷的规模特征,是权力、地位的象征。……墓葬等级分化严重,高等级墓葬随葬品丰富,有铜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陶器等……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框架,如国君、官吏、部门、赋税、刑法、军队的一套国家机器。夏朝时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转变为“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
活动4:找一找“夏朝是我国第一个早期国家”的证据。
①宫廷气派的建筑群
②墓葬等级分化严重
③成体系的国家机器
④王位世袭制
2.夏朝的统治:
★夏朝的建立: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夏朝的统治
中央: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夏朝文化遗存: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材料: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思考
1.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
2.早期国家最高权力继承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一种说法说明了原始社会末期禅让制的继续推行,禹的时代受禅让制影响很大。第二种说法说明了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激烈的斗争。
最高权力继承:禅让制(传贤)——王位世袭制(传子)
社会组织形式:氏族部落(公天下)——早期奴隶制国家(家天下)
(1)基本概况
存在时间: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
重要君王:建立-禹;巩固-启;灭亡-桀
历史地位: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2)政治制度
最高统治者:夏王,实行王位世袭制
中央机构:设有主管行政、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机构:直接统治夏部族,间接统治其他部族
(3)经济文化
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辅以畜牧业和手工业
文化成就:夏朝历法《夏小正》
文化遗存: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夏本纪
三、早期国家的发展:商和西周
约前2070年
夏朝建立

约前1600年
夏朝灭亡

商朝建立

前1046年
商朝灭亡

殷墟遗址出土刻有文字的龟甲
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夏商的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三、商的政治制度与特征
材料一: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
司母戊鼎
商的政治制度与特征
材料二:“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
尚未实现中央集权
材料1 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於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为帝外丙。……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太甲,成汤嫡长孙也,是为帝太甲。
——《史记·殷本纪》
材料2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礼记·表记》
材料3 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
——《尚书·周书·酒诰》
▲1930年代殷墟发掘时的照片
▲妇好率领一万三千军队伐羌方的卜甲:辛巳卜,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万,呼伐(羌)
▲甲骨文中“羌”的三种写法
问题1:根据图片和材料1-3,总结商朝国家统治的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
(1)商王作为最高统治者,实行王位世袭制,有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两种形式。
(2)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国家管理 实行内外服制。
●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商朝国家机构
更加完善
西周的建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经过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西周的政治制度
概况: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作用:二者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西周的灭亡
公元前841年,爆发“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西周的建立
何尊及铭文中的“中国”
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西周政治制度:
(1)分封制
材料二:(武王)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所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分封目的:
分封对象: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同姓诸侯(鲁、晋、燕……)
先王之后(宋、杞……)
异姓功臣(齐、秦、楚……)
西周分封示意图
材料一:周公吊二叔之不咸(和),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荀子·儒效》:“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获取有效信息,分析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同姓诸侯国多于异性诸侯国,多位于富庶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战略要地
分封制的主体是同姓(血缘)贵族
分封制的特点①


卿大夫

诸侯
庶民
01
天子统治天下,
管辖王畿
03
管辖食邑
05
得田而耕,
缴税、赋役
02
管辖国邑
公-侯-伯-子-男
04
服务,食禄
分封等级示意图
分封制特点②:等级森严,层层分封
②分封制的作用:
阅读两段材料,归纳分封制的作用
材料一:从夏后氏比较笼统的霸权,经过商人同心圆布局的统治机制,最后到西周的封建网络,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促使“中原”成为中央政权的基地,而又以同心圆的方式扩散其势力于各处。
——许倬云《说中国》
材料二:西周分封,诚然有其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分封越多,宗周越弱;时间越久,亲情越疏...终究因为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宗周灭亡,王纲解组,那一个庞大的网络,一旦崩散。
——许倬云《我者与他者》
◆作用
有利:开发了边远地区,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统治范围,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不利:诸侯国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西周后期王室衰微,形成了强大的地方割据力量。
(2)宗法制(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
嫡长子
余嫡子及庶子
小宗
小宗
小宗
大宗
(宗主)

大夫
大宗

大宗
天子

小宗
嫡长子(嫡长孙……)
嫡长子(嫡长孙…… )
嫡长子……
嫡长子(嫡长孙…… )
诸侯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以血缘亲疏体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
渊源 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内容 按父系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
目的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巩固统治。
特点 以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特点)为核心(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小宗服从大宗;
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宗法制
积极作用:
①保证各级贵族享受特权,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消极作用:
①特权思想、等级观念对此后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不利于选拔有才能和德行的人才。
家族等级关系
+
政治隶属关系
【课堂探究】
宗法制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积极:重视家庭建设,有利于提高家族、民族凝聚力;
消极:强调家庭本位,不利民主法治建设,男尊女卑的观念。
宋氏宗祠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关系
总的来说,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在家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严格等级,家国一体、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对权力的分配,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规定了分配的原则,是维系分封制的内核(血缘)纽带。
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家国同构)
补充:礼乐制
鼎:天子九鼎,诸侯七鼎, 卿大夫五鼎,士三鼎。
编钟:天子十二枚,诸侯九枚, 卿大夫六枚,士三枚。
礼:明尊卑,分上下,区分阶级;
乐:不同阶级有不同待遇
宗法制
分封制
九鼎
七鼎
五鼎
三或一鼎
礼乐制度
确定秩序、巩固统治
统一的文化心理认同
商和西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状况 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
表现 农业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商和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历史文献中所说的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手工业 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01
02
03
04
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起源于商,兴盛于西周。
商周时期的农业生产,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较多,技艺精湛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绢帛是商周贵族们普遍的衣着材料。
井田制度
史料阅读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孟子 滕文公上》
思考:井田制的特点?
一切土地归天子所有,诸侯、卿大夫和士对分封的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层层分封,受封者要向天子承担义务,缴纳贡赋。
使用奴隶集体耕作。
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
分封制度——天下归姬
宗法制度——天下归嫡
井田制度——天下归王
礼乐制度——天下归心
材料一:“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尚书·蔡仲之命》
材料二:
材料一、二反映了怎样的思想
早期民本思想
德为中心,顺乎民意
商周天命观
周人敬天保民
02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唯惠之怀。”
——《尚书 · 蔡仲之命》(周成王训诫族人)
殷人事鬼神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礼记·祭义》
01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同构
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井田制,土地国有集体耕作
青铜铸造发达
礼乐制度
甲骨文
开始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
早期民本思想
探究:结合夏商周时早期国家的表现,概括早期国家的特点
政治:
经济:
思想:
距今约170万年 约70-20万年 约1万年 约7000-5000年 距今约5000年 神话传说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元谋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红山文化
龙山文化
良渚文化
商朝建立
文明产生
早期国家
北京人
三皇五帝
夏朝建立
西周建立
西周灭亡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奴隶制社会
世袭制
宗法制分封制
内外服制
课堂小结
1.殷周以来的仪礼,是从家庭的祭祀祖先、和睦亲族的仪式发展起来的,后来逐渐扩大,就有了国家性的典礼,像祭天、祭山川等。仪礼有严格规则,有上下有差别、等级有次第的差序格局,也是伦理的秩序。这反映了
A.分封制度的由来 B.家国一体的实质
C.儒法之争的根源 D.道德形成的过程
2.有学者主张,探讨中国国家的起源,既要重视考古发掘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和参考国外现代文化人类学的最新成果,也不能忽视文献记载中有关原始社会向早期国家过渡的古史传说所隐含的历史素材。这说明
A.古史传说客观反映历史原貌 B.文献记载是最可靠的材料
C.历史研究需要借助多种史料 D.中国国家起源具有多样性
3.《易经·系辞》中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这说明( )
A.相当数量和规模聚居点的形成与畜牧业直接相关
B.筑屋定居的村落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C.兴隆洼遗址作为半穴居房址被誉为“华夏第一村”
D.人类居住形式大致经历了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
4.夏商时期礼乐是人神沟通的纽带,所有的仪式、规矩都体现了人类对“神力”的敬畏。周公建的礼则褪去宗教神学的外衣,以一种更现实和更有力的政治姿态管理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变化表明,西周( )
A.宗教神学信仰瓦解 B.治国理政思想调整
C.社会形态有序演变 D.传统伦理秩序完善
3.下图为一组商王占卜的关于受年(收成)的甲骨文记录,这可以用来佐证商代
文字:己巳王卜贞,
【今】岁商受【年】。
王占曰:吉。
东土受年
南土受年,吉。
西土受年,吉。
A.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均衡 B.财政入主要来自田赋
C.统治具备一定地域基础 D.出现了古代最早的文字
B
c
D
B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