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0 22:0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二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周平王东迁后,中国进入东周时期。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渐削弱。周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
史料阅读
一、诸侯争霸——乱世之时
材料一:各个强国为了要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争做霸主,故而春秋时期出现了大国争霸的斗争。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是以转相仿效,后生师乏,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 ——西汉 刘向《战国策书录》
材料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
1、春秋时期
得名:孔子:《春秋》
起止时间: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特点:争霸
春秋五霸:齐桓公 、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楚庄王
2、战国时期
起止时间: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
刘向所编《战国策》得名
标志:田氏代齐、三家分晋
特点:兼并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春秋战国的不同之处?
比较
"礼法“
战争形式大于实质
”争“ ”实力“
自立为王、战争残酷
3、经济的发展
苏秦描述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景象: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帏,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考古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











都江堰
芍坡 :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修建
邗(han)沟:春秋末年,吴国开通。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条人工运河
魏文侯时期,西门豹主持开凿12条渠道,引漳水灌溉,将盐碱地改为良田。
魏国迁都大梁后,开凿鸿沟,沟通黄河、淮河两大水系。
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建都江堰,消除岷江水患
秦国在关中地区修建郑国渠
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私田被大量开垦,井田制度趋于瓦解。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促进农业的发展
◎流行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
◎现藏于河北博物院的“错金银四龙四风铜方案座”
工商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纺织、漆器、金属铸币
(1)由于铁器的推广,促进了手工机具的不断革新,使得纺织技术水平迅速提高。这时纺织业主要生产麻织品和丝织品,种类很丰富,包括绢、纱锦
(2)战国时期的漆器开始出现夹纻胎等新品种
工商业: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私营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二、革故鼎新——顺世而变
战国变法运动是各国在兼并战争的巨大压力下,实现大一统的必然要求。各国变法,其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富国、强兵与君主集权
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许多国家掌握政权。他们为了打击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建立封建统治和经济秩序,巩固新生政权,增强竞争实力,纷纷开展变法运动。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燕国:乐毅改革
齐国:邹忌改革
赵国:赵武灵王改革
魏国:李悝改革
富国强兵集权
韩国:申不害改革
楚国:吴起改革
秦国:商鞅改革
商鞅变法 主要内容 作用
政治 奖励军功,限制贵族 推行郡县,君主任免 官僚政治
中央集权
经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除井田,授田百姓 小农经济
土地私有
社会 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 什伍连坐,互相纠察 户籍管理
增加赋税
历史久远
顺应潮流
改革彻底
富国强兵
国别 时间 主持者 主要内容
齐国 公元前685年 管仲 政治:国野分治,士农工商分业定居
经济:实行”相地而衰征“、盐铁官营等措施
军事:建立军政合一的军事体制
魏国 公元前445年 李悝 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提出“选贤任能,赏罚分明”
经济:推行“尽地力”和“平籴”的农业政策
文化:制定《法经》,维护政权
楚国 公元前390年 吴起 政治:取消贵族特权,精简政府机 ,重用贤能之士
军事:严明纪律,建立武卒制
社会:改良社会风俗
秦国 公元前356年 公元前350年 商鞅 具体措施: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军功爵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分封,行县制;建立什伍连坐制;统一度量衡
三、百家争鸣——治世之道
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思想学派的涌现及各学派之间争鸣的局面。
百家: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争鸣: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纷纷著书立说,阐发自己的观点,互相诘难、批驳,其目的都是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
1、百家争鸣
(1)产生的背景
经济:铁犁牛耕,井田崩溃,土地私有,小农经济;
政治: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纷争,新制酝酿;
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的需要,礼贤下士,争先招揽人才;
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士阶层兴起并活跃;
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学在民间;
物质基础
宽松环境
社会存在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
社会意识
(2)、代表人物
a、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理论家,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传》《春秋》。他的言行载于《论语》一书。
克己复礼—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1)孔子
“仁”——关爱他人 (有等级差别的爱)
b、孔子的思想
核心: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政治思想:(1)推行“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2)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但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教学思想: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怠”
教学相长
哲学思想:①对鬼神敬而远之。重人事,远鬼神。
②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人本主义思想。
老子,也称老聃,传说姓李,名耳,春秋晚期楚国人,曾做过东周典藏史官,道家学派创始人。主要思想体现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中。
(2)老子
哲学思想: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社会理念:小国寡民
特点:逍遥自由,消极避世
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强调“无为无不为”。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儒家 孟子 荀子 战国 仁政;民贵君轻;反对兼并战争;先义后利,性善论
礼法并施;制天命而用之;君舟民水;性恶论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道家 庄子 痛恨社会不合理现象;乐天安命;齐物;逍遥
法家 韩非 主张变法;君主集权;以法治国;人性本恶
兵家 孙膑 强调战前准备;论述以少胜多的作战方法
(3)意义
个人命运+国家命运
材料:
诸子的思想不是凭空想象得来,而是导源于西周的官学,建构在一定文化基础之上的……战国后期,政治格局渐趋明朗,统一势在必行。此时诸子学说整体表现出一种务实倾向,力求可以切实地在当时的政治中运作……诸子之学的目的是一致的,只是准则各异,方法不同罢了。他们的思想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就在于他们具有共同的政治责任感,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正是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他们直面现实的苦难,积极逆挽世运,以图天下大治。
—桓占伟《百家争鸣中的共鸣—以战国诸子“义”思想为中心的考察》
1)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4)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对后世文化学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意义
2、华夏认同
春秋时期诸侯割据
战国时代局部统一
国家走向统一
唐朝孔颖达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意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国家走向统一
民族走向融合
华夏意识延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