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晏子的外交语言技巧学时重点
1.把握晏子的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对话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目标
1.把握晏子的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对话刻画人物的方法。
2.通过语言描写来体会晏子的语言技巧。学时难点
1.通过语言描写体会晏子的语言技巧。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晏子使楚》
美国记者采访周总理时问:“我们美国人走路抬头挺胸,为什么你们中国人走路老低着头?”你能替周总理回答这个问题吗?
“因为我们走的是上坡路。”
活动2【讲授】《晏子使楚》
一、概括故事。(2分钟)
师:谁来说说,有哪些故事?
明确:1、设置狗门,欲辱晏子。
2、嘲弄齐国无人,欲辱晏子(齐国)。
3、假定罪犯,羞辱齐国。
面对楚人和楚王的羞辱,晏子又是怎样来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的呢?又是怎样一一反驳的呢?
二、分析晏子的外交语言的艺术技巧。(25分钟)
1、
师:第一件事是钻狗洞,这里是钻狗洞还是进城门?
生:进城门。
师:楚王能不能直接就准备一个狗洞,是否适合楚王的身份?
生:不适合。
师:狗洞是谁说的?
生:晏子。
师:晏子为什么要把这个城门叫做“狗洞”呢?
生:因为晏子代表齐国,齐国是一个大国,他不能走这个小城门。
师:他不愿意走这个小城门,他怎么才能不走这个小城门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晏子的话。想一想,他把这个洞说成“狗洞”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想一想,说成狗洞,才能带出什么来?
生:狗国。
师:这样,晏子还能不能进去?如果进去,楚国就成了狗国。想一想,如果说这是一个小城门,或者说是小洞,晏子有没有理由不进去呢?
生:没有。
师:晏子只能将小城门说成狗洞,晏子才能不入此门。楚王不想让晏子把他的国家说成是狗国,只好吩咐打开城门,让晏子进去。晏子迫使楚国方面让他从大门入,就是一大胜利。既是外交的胜利,又是才智,特别是现场的即兴应对的胜利。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晏子的聪明,机智。我们一起来齐读晏子的话,来体会晏子的聪明和机智。
师:晏子说这话的妙处何在?
生:……
师:明确:第一,拒绝入门,对方小动作不能得逞。第二,不是我无理拒绝,而是有道理的。道理不是为我考虑,而为对方考虑。把“小门”歪曲为“狗门”,又把“狗门”和“狗国”联系起来。既然是狗门,一定是狗国。这是骂人,但是骂得含蓄,留有余地,其中有假定性,如果是狗国的话,就只有这个门,但我出使的是楚国,楚国不是狗国,所以我不应该从这个门进去。第三,这是最主要的。这样的说法,就把对方放在两种选择判断中:1、如果你说这就是国门,就等于承认自己国家就是狗国。2、如果你说这不是国门,就应该换一个门。换句话说,如果你坚持侮辱晏子,就得承认自己的国家是狗国;如果你不想承认自己的国家是狗国,就得承认这个小诡计的失败。
2、现在晏子进来了,见到了楚王,又发生什么呢?
师:楚王看了晏子说:“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楚王说,难道齐国就没有人了吗?把你这样的人派到我们这里来。这是公然小觑晏子,也是带有侮辱性的。)
晏子说:“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楚王说:“为什么派你来呢?”
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师:晏子采用以退为进的方法。面对楚王提出“然则何为使子”的质问,晏子降低自己的身份。(晏子不是直截了当地顶撞,而是退一步,说自己不行,不行的人,才到不行的国家来。)表面上承认自己是齐国最“不肖”的人,并由此歪推;正因为我最不肖,所以齐国才派我出使楚国这个最不肖的国家。这样,楚王说晏子最不肖,就等于承认自己的国家最不肖了。
师:晏子的话的妙处何在?
生:……
师:明确:晏子的话,在逻辑的空白中暗含着一个意思:如果你说我不行,那就是因为你不行。(晏子的高明之处在于:骂人的话,刻毒的话,都是暗含在话语的逻辑空白之中的,而且都不是顶撞对方,相反是在语义表面上,顺着对方的话说,我是不行啊,那是因为你不行。把对对方的进攻,暗含在对他的赞同之中。)
楚王以“尴尬”而结束。
现在我们来体会一下晏子的勇敢和聪明,楚王的尴尬。
学生分角色朗读。
3、楚国听闻晏子将要来,想侮辱晏子,君臣一起密谋筹划。
师:楚王看着晏子说:“齐人善盗乎?”听了这话,晏子的反应怎样?表现如何?
生:“避席”,非常气愤和坚定。
师:想一想,为什么晏子在听到楚王的话要“避席”呢?
这里楚王在侮辱齐国人善盗。我们说,晏子是外交官,代表国家形象,要维护国家的尊严。我们可以看出,在晏子眼里,国家的尊严高于个人的荣誉,就这一点,大家佩服晏子吗?
生:佩服。
师:好,我们以佩服的语气一起来读一读晏子的这段话。
生:“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师:这里晏子用类比的方法针锋相对。
这则故事中,楚王处心积虑要侮辱晏子,所设计的情境,不但侮辱晏子,而且侮辱整个齐国人。抓了一个人,从宴会堂前过,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罪。楚王借此上纲,说怎么齐国人都长于偷窃啊?
师:在这种情况下,晏子本可以直接反驳楚王的逻辑错误:从一个人犯了偷窃罪,怎么能推断出全体齐国人都善盗呢?这在逻辑上叫做以偏概全,或者叫做轻率概括。但晏子没有这样做,为什么呢?
生:……
明确:因为那样有一个缺点,就只是被动地防守,没有反击。
师:那么晏子又是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呢?
生:……
师:晏子采用的方法,是春秋时期游说之士和学者常用的办法,那就是类比法。他说,橘子生长在淮南的时候,就是鲜美的橘子;而到了淮北,就变成了酸苦的枳子。品种虽然相同,但是环境导致变异。从这个植物生长变异的现象,晏子引申到人类社会中来:环境改变品质,“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师:这样反驳有什么好处呢?
生:……
明确:这样反驳的好处是:一来说明,被抓之人本来在齐国是良民,之所以为盗,是后来变的。二来说明,被抓之人之所以变坏,是因为在楚国这个地方,是楚国的环境所致。这就不但推翻了“齐人固善盗”的论点,而且骂了楚国是强盗窝。这个骂法骂得巧妙,因为他没有直接骂出来,而是利用对方提供的前提,推导出来的,这叫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是一种机智幽默的应对办法。
师:楚王连番几次侮辱晏子的结果都怎样了呢?
生:被晏子侮辱了。
师:这里我们要注意,如果不反驳,那就是“楚国是一个出盗贼的国家。”这样的问题就十分严重,所以楚王赶紧怎样?
生:“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师:楚王明明输了,听完晏子的回答后为什么却笑了?
楚王输了却笑,主要有四个原因:第一,晏子的应对确实十分机智幽默。幽默的功能,就是把矛盾、对抗化为轻松一笑。第二,楚王与晏子并非完全的敌对关系。他之所以“欲辱之”,无非是想在外交场合出出晏子的洋相,占个上风,取得精神优势,因此多半是抱着游戏的心态进行的。第三,捉盗的事端本来就是他与左右设计的闹剧,其中的虚假胡闹荒唐可笑,他原就心知肚明。第四,他的笑并非完全的开心快乐,多半还是自嘲苦笑。
师:楚王为自己开脱,说自己只是开开玩笑来消除这尴尬的场面。《晏子使楚》的对话与其他各篇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机智幽默。
三:分析人物形象。(2分钟)
师:大家讨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
明确:机智勇敢,善于辞令,不辱使命,极大地维护了国家尊严的出色的外交家。
师:晏子使楚告诉我们,外交官及每个公民应该自觉维护国家的尊严、荣誉、利益。国家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
四、比较探究(5分钟)
师:《晏子使楚》中的晏子和《唐且不辱使命》中唐且在论辩性上有哪些异同?
生:……
明确:《晏子使楚》是一篇论辩性很强的文章。从论辩性来说,它与上一篇《唐且不辱使命》有以下两点相似:第一,都是代表一方政治集团出使另一方;第二,都以口头论辩为主。
但两者又有不同之处,那就是,当使者的,国力不同(安陵君与秦王相比是弱者,而齐国与楚国一样都是大国),形势不同(秦国要吞并安陵国,而楚国当时没有侵略齐国的行为),策略也有不同(唐且处于弱势,除了口才之外,就是拼命。而晏子则全凭口才),技巧也有不同(唐且言之有节、有据、有力;而晏子以退为进、寓刚于柔。)
五、总结
学习了《晏子使楚》,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说话技巧在人际交往,尤其是在重要的外交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活动3【练习】《晏子使楚》
一、拓展延伸(5分钟)
师:请大家阅读下面文段。
高缭仕①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谏曰:“高缭之事夫子②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婴,仄陋③之人也。四维④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⑤吾过,是以逐之也。”
注释:①仕:旧称做官为仕。②事夫子:侍奉晏子。③仄陋:狭窄浅薄。④维:维系,引申为扶助。⑤弼:纠正。
1、文中晏子为什么要说自己是一个“仄陋之人”?
明确:赏罚分明、任免有才的人。
翻译:高缭在晏子手下做官,晏子把他辞退了。随从的官员们向晏子提出劝阻,说:“高缭已跟你做了三年的工作,一直没有给他一个职位,而且还要辞退他,不合道义啊。”晏子说,“我是一个狭窄浅薄的人,要大家都用礼义廉耻四个方面来辅助才能稳固,才能立国。到现在为止,高缭在我身边工作三年,从来没有说过一句纠正我办事失误的话,这就是我要把他辞退的原因。”
活动4【作业】《晏子使楚》
1、背诵课文。
2、完成《学法》。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