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能力提升】高中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6题;共12分)
1.(2分)下列对《沁园春长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洋溢着词人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
B.“怅寥廓”抒发自己的情怀,“问苍茫大地”蕴含着忧思和责任,两句都运用了拟人手法。“谁主沉浮”暗含以身许国之志。
C.通过对湘江深秋景色的描绘,借景生情,抒发了词人豪迈的革命激情。
D.虚实相映,激人想象,以游水搏浪之实来写人生奋斗之虚,颇有双关之妙。
2.(2分)下列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群巨人的形象。他们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
B.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C.这首诗虽是自由体,但节奏感很强,随着人的感情的层层推进,句式、节奏也同时变化,显出一种内在的韵律美。
D.这首诗以铺陈排比的句式,热烈歌颂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力量,正好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那种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弱国愚民”状况的强烈愿望。
3.(2分)关于“意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象是“具体化了的感觉”(艾青),是主客观融合的产物,是诗人通过感觉的想象而创造的一种具有强烈主观色彩、能为读者所感知的具象。
B.创造意象时,要尽量少用陈述语、推导语,而尽量多用意象语,即具有具象感、新颖感的语言。
C.写作诗歌要尽量避免通用意象,多用独创意象或非独创意象。
D.大景与宏伟的意象搭配,小景与渺小的意象搭配;乐景与甜美的意象映衬,哀景与忧伤的意象映衬。
4.(2分)下列对《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可以看作是登山勇士的自我写照。“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一句中“此刻”和“仅”意蕴丰富,虽历经艰难,可“我”并没有到达最高峰,但也不意味着这就是终点。
B.诗人描写的是他在雪峰之侧目睹的一次高原落日美景,用比喻的手法把落日的张力和动势写得精彩绝伦,如在眼前。在视觉之上,诗人又叠加了听觉描写,滑坡的石砾制造的声响如军旅的喊杀声渐渐远去,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诗中所写落日更显壮观。
C.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了众多意象,“峨日朵之雪”“太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组成了一个协调的整体。
D.诗歌的最后,诗人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一同默享快慰!诗人为一只渺小的蜘蛛而不是雄鹰或者雪豹和自己一同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快慰而遗憾,深感无奈。
5.(2分)下列对《致云雀》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的第一节是全诗的总括,作者首先对云雀及其歌声作出总的评价和赞美;称云雀是“欢乐的精灵”,以其来自“天堂或天堂的邻近”,暗示云雀欢乐歌声的神圣,其余各节全都是由此生发出来的。
B.诗歌第二节是一切想象的依据,写出了云雀的运动态势和边飞边唱的习性。第三、四节则在描写云雀升上晴空迎接朝阳和一系列欢快明朗的形象感染读者的同时又把读者的思绪引回到云雀的歌声中。
C.在诗歌中,诗人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霓虹似的彩霞也降不下的美雨之类的意象,描绘云雀歌声给人听觉上的优美感受,又以晶莹闪烁的草地、春霖洒落的声息、雨后苏醒的花蕾等意象概括云雀明朗、清新,欢悦的特点。
D.诗歌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称得上清新俊逸、不同凡响。在诗歌的最后,作者用间接的口吻表达了他的愿望和抱负。云雀欢欣指的是美好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和对于同类真挚、强烈的爱。
6.(2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新加坡的多元文化相互辉映,气象万千,充满活力,其奇异悠久的香料贸易历史与这个国家的文化有着丝丝入扣的联系。
B.趴在8号位的黄大爷打枪的姿势显得特别专业,在打枪的几秒钟内,他目不交睫地盯着目标,丝毫不理会别人的叫好声。
C.对犯错误的学生,李老师总是循循善诱,不胜其烦地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从不呵斥打骂,深受学生的爱戴。
D.在惠特曼从事诗歌创作的年代,控制美国诗坛的是所谓“高雅派”诗人,他们一味以模仿英国诗歌为能事,而当时的英国诗歌也已是维多利亚式浪漫主义的末流,这种诗风在美国产生的只能是等而下之的仿制品。
二、填空题(共7题;共42分)
7.(6分)下面是一首小诗。读后请仿照相应的句子,把(1)、(2)、(3)三条横线上空缺的句子补齐。要求想象合理、顺畅、连贯。
只要青春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
只要生命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纵使陷身茫茫沙漠
我就不会悲哀
冬雪终会悄悄融化
春雷定将滚滚而来……
朗读《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用原文词句,完成填空。
8.(3分)《峨日朵雪峰之侧》中“ ”一句,突出了“我”面对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时的惊讶与敬畏之情。
9.(4分)《峨日朵雪峰之侧》写小蜘蛛时用“ ”与“ ”两个词将辉煌壮丽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
10.(4分)辨词义
徘徊·彷徨
(1)(2分)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老一代在探寻真理的道路上,也经历过苦闷,由 到觉醒。
(2)(2分)由于不懂汉语,一群从韩国来北京的旅游者在十字路口 ,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
11.(6分)填空。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作者是 ,我国著名的 。1921年结集出版《 》,开创了一代诗风,也因此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之一。
12.(16分)填空。
词,文体名,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又称曲子词、 、 、 等,都能合乐歌唱。盛行于 代。最初的词,有的按词制调,有的依调填词;后来主要是依调填词。曲牌的名称叫词牌,如“浪淘沙”“水调歌头”“沁园春”等。每个曲牌名都限定了这首词的句数、字数、平仄、对偶及用韵等。词一般分为上下两段,称上下阕或上下片,也有一阕或三阕的。从字数上看,又可分为 (59字以下)、 (59—91字以内)和 (91字以上)。曲调(即词牌)和词的内容往往没有什么联系,词牌指填词时所依的乐调。所以,写词(也叫填词)时往往在标出词牌后再加上一个标题。例如《沁园春 长沙》,“沁园春”是 ,“长沙”标明所吟咏的内容。
13.(3分)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三、语言表达(共3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阕主要是写景抒情,下阕主要是回忆往事,用词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把上阕和下阕联系起来,从“谁主沉浮”的设问到“①____”的豪情,再到“②____”的壮志,鲜明地彰显出作者少年时期的________岁月,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将人民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________和祖国的大好河山进行对比,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展现了人民无法做江山主人的悲哀,作者在字里行间充分显露出自己要改造旧天地,建立新世界的决心和胸怀。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能够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成为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作为一名青年,心中始终________着鲜血,把祖国放在心中,以天下为己任,这份胸怀,在词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14.(3分)依次填入文中画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蹉跎 情境 奔涌 B.峥嵘 情境 奔放
C.峥嵘 情景 奔涌 D.蹉跎 情景 奔放
15.(3分)请在文中序号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16.(3分)《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标题中“放号”的读音在一些读者那里产生了分歧:是读“fàng hào”,还是读““fàng háo”?请谈谈你认为的最合理的读音,并说明理由。要求:结合诗意论析,150字左右。
四、现代文阅读(共4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一个偏见
钱钟书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不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人生在世,言动专求合理,大可不必。当然,所谓正道公理压根儿也是偏见。依照生理学常识,人心位置,并不正中,有点偏侧,并且时髦得很,偏倾于左。古人称偏僻之道为“左道”,颇有科学根据。只有人生边上的随笔、热恋时的情书等等,那才是老老实实、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见。世界太广漠了,我们圆睁两眼,平视正视,视野还是偏狭得可怜,狗注视着肉骨头时,何尝顾到旁边还有狗呢?至于通常所谓偏见,只好比打靶的瞄准,用一只眼来看。但是,也有人以为这倒是瞄中事物红心的看法。譬如说,柏拉图为人类下定义云:“人者,无羽毛之两足动物也。”可谓客观极了!但是偏有人拿着一只拔了毛的鸡向柏拉图去质问。偏激二字,本来相连;我们别有所激,见解当然会另有所偏。假使我们说:“人类是不拘日夜,不问寒暑,发出声音的动物。”那又何妨?
禽啭于春,蛩啼于秋,蚊作雷于夏,夜则虫醒而鸟睡,风雨并不天天有,无来人犬不吠,不下蛋鸡不报。唯有人用语言,用动作,用机械,随时随地做出声音。语言当然不就是声音,但是在不中听,不愿听,或者隔着墙壁和距离听不真的语言里,文字都丧失了主角和轮廓,变成一团忽涨忽缩的喧闹,跟鸡鸣犬吠同样缺乏意义。这就是所谓“人籁”!断送了睡眠,震断了思想,培养了神经衰弱。
这个世界毕竟是人类主宰管领的。人的声音胜过一切。唐子西的《醉眠》诗的名句“山静如太古”,大概指着人类尚未出现的上古时代,否则山上住和尚,山下来游客,半山开饭店茶馆,决不容许那座山清静。人籁是寂静的致命伤,天籁是能和寂静溶为一片的。风声涛声之于寂静,正如风之于空气,涛之于海水,是二是一。每日东方乍白,我们梦已回而困未醒,会听到无数禽声,向早晨打招呼。那时夜未全消,寂静还逗留着,来庇荫未找清的睡梦。数不清的麻雀的鸣噪,琐碎得像要啄破了这个寂静;鸟鹊的声音清利像把剪刀,老鹳鸟的声音滞涩而有刺像把锯子,都一声两声地向寂静来试锋口。但是寂静似乎太厚实了,又似乎太流动了,太富于弹性了,给禽鸟啼破的浮面,立刻就填满。雄鸡引吭悠扬的报晓,也并未在寂静上划下一道声迹。慢慢地,我们忘了鸟啭是在破坏寂静;似乎寂静已将鸟语吸收消化,变成一种有声音的寂静。此时只要有邻家小儿的啼哭,楼上睡人的咳嗽,或墙外早行者的脚步声,寂静就像宿雾见了朝阳,破裂分散得干净。人籁已起,人事复始,你休想更有安顿。所以我们常把“鸦鸣雀噪”来比人声喧哗,还是对人类存三分回护的曲笔。常将一群妇女的说笑声比于“莺啼燕语”,那简直是对于禽类的侮辱了。
寂静并非是声响全无。声响全无是死,不是静;所以但丁说,在地狱里,连太阳都是静悄悄的。寂静可以说是听觉方面的透明状态,正好像空明可以说是视觉方面的寂穆。寂穆能使人听见平常所听不到的声息,使道德家听见了良心的微语,使诗人们听见了暮色移动的潜息或青草萌芽的幽响。你愈听得见喧闹,你愈听不清声音。唯其人类如此善闹,所以人类相聚而寂不作声,反欠自然。
人籁还有可怕的一点。车马虽喧,跟你在一条水平线上,只在你周围闹。惟有人会对准了你头脑,在你顶上闹——譬如说,你住楼下,有人住楼上。不讲别的,只是脚步声一项,已够教你感到像《红楼梦》里的赵姨娘,有人在踹你的头。每到忍无可忍,你会发两个宏愿。一愿住在楼下的自己变成《山海经》所谓“刑天之民”,头脑生在胸膛下面,不致首当其冲,受楼上皮鞋的践踏。二愿住在楼上的人变像基督教的“安琪儿”或天使,身体生到腰部而止,背生两翼,不用腿脚走路。你存心真好,你不愿意楼上人像孙膑那样受刖足的痛苦,虽然他何尝顾到你的头脑,顾到你是罗登巴煦所谓“给喧闹损伤了的灵魂”?
闹与热,静与冷,都有连带关系;所以在阴惨的地狱里,太阳也给人以寂寥之感。人声喧杂,冷屋会变成热锅,使人通身烦躁。叔本华《哲学小品》第二百七十八节中说,思想家应当耳聋,大有道理。因为耳朵不聋,必闻声音,声音热闹,头脑就很难保持冷静,思想不会公平,只能把偏见来代替。那时候,你忘掉了你自己也是会闹的动物,你也曾踹过楼下人的头,也曾嚷嚷以致隔壁的人不能思想和睡眠,你更顾不得旁人在说你偏见太深,你又添了一种偏见,又在人生边上注了一笔。
(有删改)
17.(3分)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提出对偏见持赞成的态度,并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他认为有一些说得冠冕堂皇的“真理”并不比坦诚的“偏见”来得更令人信服。
B.第三段将人籁和天籁进行对比,直接明快、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籁的恶以及对天籁的喜,并借此表达了作者渴望亲近自然、远离尘世的理想。
C.虽然万籁有声,但在作者看来,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和寂静其实是完美统一的,它让我们更加能体会到环境的寂静,这与听到人声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D.第三段的“人籁”指世俗的观点与言论,第五段“楼上的声音”可理解为带有强权政治的言论,它们干扰人们的思想与判断,是作者着力批判的对象。
18.(3分)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第一段末尾作者提出自己对“人”的定义,采用归谬法,意在证明柏拉图对人类定义的荒谬性,并在结构上起到了总结全段、照应标题“一个偏见”的作用。
B.文章第二段采用排比铺陈的手法将天籁与人籁的特点罗列出来,语言褒贬分明,并在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指出“人籁”的危害,直言不讳地表达对人籁的厌恶之情。
C.作者学贯中西,文中引经据典,有但丁的《地狱曲》,有叔本华的《哲学小品》。作者熟悉、灵活、技巧性地处理典故,使之发挥出出人意料而又合情合理的效果。
D.作品多以杂文笔法,体现“顺手一击”的机智与力量,如利用“人心偏左”的生理学常识就顺带讽刺人们常有的“左倾”思想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偏见”。
19.(3分)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①你愈听得见喧闹,你愈听不清声音。
②思想家应当耳聋。
20.(3分)有人评价说:“钱钟书的语言是带刺的玫瑰,是越咀嚼越有味道的橄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2题;共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意象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意”就是心中的情志,“象”就是客观的事物。①____,就形成意象。②____,诗歌就会产生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如在闻一多的《红烛》中,诗人通过对红烛这一核心意象的层层渲染和开掘,赋予了红烛丰富的内涵,寄寓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再如雪莱的《致云雀》以云雀为中心组成密集的意象群,表达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坚定的理想。
创作诗歌时,最好不要③____,而要通过具体的意象,运用比喻、象征等方式来抒发心志或暗示情感。总之,要婉转曲折地表达,才能耐咀嚼,有诗味。如下面这首小诗,借“蜡烛”来表达对奉献精神的礼赞。
蜡烛
你注定一生与火焰为伴
时时为别人送来光明
却燃尽了你自己
21.(3分)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3分)请另选一个事物,仿照文段中《蜡烛》的写法和形式,写一首小诗。
六、综合题(共3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就远远地被撇在后边,( )。蓝天衬着高矗的巨大的雪峰,在太阳下,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① 。那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____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优美,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____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天的巨伞,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____了密林的幽静。如果说进到天山是秋天,那么再往里走就像是春天了。山色逐渐变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嫩脂似的感觉。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____,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② ,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23.(3分)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立刻让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雪山寒气迎面送来
B.雪山寒气迎面而来,立刻给你送来凉爽的秋天
C.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立刻会使你感到秋天似的凉爽
D.你会感到秋天似的凉爽,迎面送来的是雪山寒气
24.(3分)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飞泻 接连不断 填补 五光十色
B.飞泻 蜿蜒无尽 增添 五彩缤纷
C.流泻 蜿蜒无尽 填补 五彩缤纷
D.流泻 接连不断 增添 五光十色
25.(3分)在文中画波浪线处填入恰当的比喻句,使语意完整,合理贴切。
七、写作(共1题;共60分)
26.(60分)阅读下面的诗句,根据要求写作
①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②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③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席慕蓉《乡愁》)
④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
⑤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
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徐志摩《再别康桥》)
这些意象生动,含义隽永的诗句引起了你的哪些联想,感受和思考?请以其中的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作文,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A.“洋溢着词人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属于过度解读,排除;
B.“运用拟人的手法”错误。
C.正确;
D.“以游水搏浪之实来写人生奋斗之虚”错误,应该是“以游水搏浪之虚来写人生奋斗之实”。
故答案为:C。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答案】A
【解析】A.不是“一群巨人”而是“一个巨人”。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从文章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广泛深入阅读考试大纲中规定的重点作家作品,掌握作品的内容、手法、技巧、感情,结合语境准确分析,仔细比对选项内容。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学常识识记情况。
C.“或非独创意象”错,与前面矛盾。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考生文学常识识记情况。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考生既要了解识记文学著作名称、主要内容、表达的主题,还要了解识记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创作情况等方面知识。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形式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D.“诗人为一只渺小的蜘蛛而不是雄鹰或者雪豹和自己一同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而遗憾,深感无奈”理解错误,诗人没有任何鄙视蜘蛛的意思,相反,在作者眼中,小小的蜘蛛代表着微不足道却不断奋斗的生命,这样的生命同样值得人们去赞美,去热爱。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形式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5.【答案】D
【解析】D项,“在诗歌的最后,作者用间接的口吻表达了他的愿望和抱负”,错误;作者在诗歌的最后是直接表达了他的愿望和抱负。
故答案为:D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形式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6.【答案】D
【解析】A.丝丝入扣:比喻做得十分细腻准确,多指文章和艺术表演等。不能用于形容“联系”,错误。
B.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觉。句意为“紧紧盯住”错误。
C.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了。句意为“不厌烦”,错误。
D.等而下之:由这一等逐级往下。 指跟某一事物比较起来更差。正确。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一般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意义、感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7.【答案】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还有绿洲在不远的前方等待;只要明天还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
本题从所给的上下文来看,形式上,(1)句要与“纵使陷身茫茫沙漠”句式一致,(2)句要与“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句式一致,(3)句要与“只要青春还在”“只要生命还在”句式一致;内容上,要体现身处逆境仍能看到希望,始终坚定信念的主题。
另外要还应注意,所填内容中选取的“意象”应符合整个语境,适当注意押韵。考生答案符合上述要求即可。
故答案为: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还有绿洲在不远的前方等待;只要明天还在
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也涉及连贯和修辞,仿写要求结构一致,修辞相同,意脉相承,内容相关,风格近似,品位高雅,符合事理理逻辑。
【答案】8.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9.可怜;默享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 (2) 考查诗歌鉴赏之重点字词的把握的能力。要准确完成理解性默写题,尤其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认真理解诗歌、文言文,之后熟记,还要注意句中易错的字。该题考查诗歌鉴赏之重点字词的把握的能力。对于重要字词鉴赏的题目,需要考生理解字词的含义、在句中的含义、把握诗句运用的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8.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 能突出了“我”面对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时的惊讶与敬畏之情的句子应该是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
9.该题考查诗歌鉴赏之重点字词的把握的能力。 写小蜘蛛时用可怜、默享两个词将辉煌壮丽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
10.【答案】(1)彷徨
(2)徘徊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义词词意的辨析能力。
徘徊 彷徨:两个词都有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不知怎么办才好的意思。“徘徊”侧重于在一个范围内来回往返,不能突破;既用于人的举动,也用于事物的现状。“彷徨”侧重于内心犹豫不决,进退失据,一时不能决定。“徘徊”不受程度副词修饰;“彷徨”可以。
故答案为: 彷徨徘徊
本题考查的是近义词词意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结合语境理解词义。这是一道考核近义成语辨析的题目,首先明确近义成语的区别,然后分析句意找到所给的句子中的重点词语,看哪个成语和它吻合。
11.【答案】郭沫若;文学家;女神
【解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作者是郭沫若,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1921年出版《女神》,开创了一代诗风,也因此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之一。
故答案为:郭沫若、文学家、女神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用心积累,答题时从脑海中搜索正确答案作答。
12.【答案】诗余;乐府;长短句;宋;小令;中调;长调;词牌名
【解析】此题考查诗词常识的识记能力。
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词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即为用歌配合唱出的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故答案为:诗余;乐府; 长短句; 宋;小令;中调; 长调;词牌名
此题考查诗词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13.【答案】怅寥廓
【解析】本句要注意“寥”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答案】14.C
15.①粪土当年万户侯;②到中流击水
【解析】 (1) 该题考查实词的运用能力。完成这类题目,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认真总结同音的词语或者形近的词语,掌握这些词的使用语境。 (2)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这种题型是一种综合性题型,以考查语言连贯为主,兼有对压缩、仿写和推断能力的考查。完成这类题型,首先要阅读上下文,把握文意,确定空格处的内容。接着关注关联词的提示作用,关注句式特点、标点符号,关注提示性语句。最后做出选择。
14.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不寻常的年月。蹉跎岁月: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光阴。结合上文的“豪情”,可知此词彰显出诗人少年时期的不平凡、不寻常的年月。结合语境因此选“峥嵘岁月”。
情境: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包括戏剧情境、规定情境、教学情境、社会情境、学习情境等。 情景:指感情与景色; 犹情形,情况。 结合语境因此选“情景” 。
奔涌 : 很快地涌出;奔流 。 奔放 :形容思想、感情等尽情地表露,无拘无束。 结合语境因此选“奔涌” 。
故答案为:C。
15.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
①处,前面先谈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接着说“把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联系起来,从“谁主沉浮’的设问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此处显然要联系下片抒发的感情作答,下片表达了词人的豪情壮志,联系重点词句即可作答。②处,上面几句形象概括了作者的革命历程,这一句谈的是作者的具体做法,此处要联系作者的使命和抱负来拟写,结合《沁园春 长沙》的主旨即可作答。
16.【答案】标题中的“放号”应读“fàng hào”。理由:从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在整篇诗作的情感倾向及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均应读“fàng hào”。从语法层面来看,“放”作动词,显然后面的“号”是名词,作宾语,即“号角”。从“1919年9、10月间作”的写作时间看,正“五四运动”爆发不久,这是一场激进的思想、文化运动,所以诗人充满战斗的激情,站在地球边上,吹起反帝、反封的革命号角。
【解析】本题要求谈谈你认为的最合理的读音是什么,并说明理由。要求:结合诗意论析;150字左右。《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先生创作的一首现代诗,这首诗写作的时间正是1919年9、10月间。1919年五四运动后,国民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民主、共和、自由、平等的思想观念也深入人心。在文学领域上的具体表现就是提倡白话文、新诗。可以说,时代促成了郭沫若写作此诗或这首诗应运而生。本题要求回答:标题中“放号”的读音究竟是读“fànɡ háo”,还是读“fànɡ hào”?其实,从时代的背景和作者整篇诗作的情感倾向来看,肯定是“fànɡ hào”,即发出号角声,这是新文化运动的号角,具有战斗性、进取的精神。其实,从汉语的语音、语法的角度来看,“放”如果作动词,显然后面的“号”是名词,作宾语,所以还是理解为“号角”。从诗歌正文“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可以看出是积极昂扬的,是革命的号角。
故答案为:标题中的“放号”应读“fàng hào”。理由:从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在整篇诗作的情感倾向及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均应读“fàng hào”。从语法层面来看,“放”作动词,显然后面的“号”是名词,作宾语,即“号角”。从“1919年9、10月间作”的写作时间看,正“五四运动”爆发不久,这是一场激进的思想、文化运动,所以诗人充满战斗的激情,站在地球边上,吹起反帝、反封的革命号角。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基本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答案】17.B
18.A
19.①人的思想如果被世俗嘈杂的“人籁”所干扰,就不能倾听良心的声音,不能感受自然的宁静与美好。②真正的思想家,应该排除世俗和权威的干扰,保持冷静的头脑,保持独立思考。
20.这句话是对钱钟书作品语言特色的赞美,钱钟书作品的语言特色具体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①辛辣讽刺。如世俗成见、强权言论,明明都是偏执一隅,唯己唯利,却偏偏地要宣称自己“客观公正”和“正襟危坐”。真是“狗注视着肉骨头的时候,何尝顾着旁边还有狗呢”。这话是何等的辛辣!②灵动优美。无论是“禽啭于春,蛩啼于秋”之类的整齐对仗,还是“鸟鹊的声音清利像把剪刀,老鹳鸟的声音滞涩而有刺像把锯子”之类化无形为有形的巧妙比喻,无不彰显了语言的美感。③哲理思辩。如“所谓正道公理压根儿就是一种偏见”,句子看似矛盾,实则体现了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钱钟书的作品中很多句子意味深长,需要反复品味咀嚼才能读懂其中深意,读懂后可以使人收获智慧。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结合语境和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分析句子的含义。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认真阅读文本,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先概括特点,再结合文本分析。
17.B.“借此表达了作者渴望亲近自然、远离尘世的理想”错误。原文并未体现出“渴望亲近自然、远离尘世的理想”之意,于文无据。
故答案为:B。
18.A.“证明柏拉图对人类定义的荒谬性,并在结构上起到了总结全段、照应标题‘一个偏见’的作用”错误。文章的第1段末尾作者提出自己对“人”的定义,意在阐述有些偏见有其合理性的观点,同时引出下文对“人籁”与“天籁”的议论,并没有起到“总结全段、照应标题”的作用。
故答案为:A。
19.第一句话论述寂静能让人听到平常听不到的东西的观点。“你愈听得见喧闹,你愈听不清声音”是说喧闹让人听不到寂静背后更深层的东西,即人的思想被喧闹干扰,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第二句话强调思考与外界声音的干扰之间的关系,即思想家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独立思考,远离偏见,才能产生“公平的思想”。由此可组织出答案。
20.“钱锺书的语言是带刺的玫瑰,是越咀嚼越有味道的橄榄”的评价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带刺的玫瑰”有两层含义,“带刺”说明语言带有讽刺的意味, “玫瑰”说明语言优美、有韵味。如世俗成见、强权言论,明明都是偏执一隅,唯己唯利,却偏偏要宣称自己“客观公平”和“正经严肃”。真是“狗注视着肉骨头时,何尝顾到旁边还有狗呢”。这话是何等辛辣!“禽啭于春,蛩啼于秋”整齐对仗,“乌鹊的声音清利,像把剪刀,老鹳鸟的声音滞涩而有刺,像把锯子”化无形为有形巧用比喻,彰显了语言的美感。
二是“越咀嚼越有味道”,即语言读来平实,但意韵丰富,富有内涵。钱锺书的作品中很多句子意味深长,需要反复品味咀嚼才能读懂其中深意,读懂后可以使人收获智慧。如“所谓正道公理压根儿也是偏见”,句子看似矛盾,实则体现了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
【答案】21.①思想感情与具体形象相融合;②通过意象来表情达意;③直接说出你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22.示例:
雨伞
你注定一生与乌云为伴
时时为别人遮挡风雨
却湿透了你自己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 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分析语段的特征;检查样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如有问题进行修改,如满意无问题,写到答题卡上。
(2)此题考查学生仿用句式的能力。所谓“仿用句式”就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句子。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仿用句式时充分考虑语言环境,在句子结构、句式、修辞等方面符合题干的要求。具体包括嵌入式、续写式、命题式、开放式、对联式。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结合上下文“‘意’就是心中的情志,‘象’就是客观的事物”“……就形成意象”以及“如在闻一多的《红烛》中……寄寓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可推断意象是情志与事物相融合的结果,故可以填入“思想感情与具体形象相融合”之类的内容。
第②处,结合上下文“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意象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诗歌就会产生特有的艺术感染力”推断,应该填入“通过意象来表情达意”之类的内容。
第③处,结合上下文“创作诗歌时,最好不要……”“而要通过具体的意象……总之,要婉转曲折地表达……”推断,应该填入“直接说出你想表达的思想感情”之类的内容。
故答案为: ①思想感情与具体形象相融合;②通过意象来表情达意;③直接说出你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22.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选择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然后明确文段中的《蜡烛》由三个独立的短句组成三行,形式上要符合“你注定……”“时时为别人……”“却……你自己”的格式,表达对无私奉献精神的歌颂。
故答案为:
雨伞
你注定一生与乌云为伴
时时为别人遮挡风雨
却湿透了你自己
【答案】23.C
24.B
25.(示例)①白缎上绣上了几朵银灰的暗花②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
【解析】(1)本题考查衔接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3)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修辞、语言表达生动形象的能力。本题要求写比喻句,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比喻有三种类型:1、明喻。即用比喻词把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常见的比喻词有“像”、 “好像”、“仿佛”、“似乎”、“如同”、“好比”、“……般的(似的)”、“像……一样(似的)”、“跟……一样(一般)”等等。2、暗喻有两种写法。一种是用“是”,“成了”,“构答成”,“变成”等带有判断性质的词取代比喻词,把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暗喻的另一种写法是只有本体和喻体,没有比喻词。3、借喻。即本体与喻体均不出现,而由喻体直接替代本体出现。
23.根据语段,可知此空应该是写天山的雪山寒气给人凉爽的感觉,主语应该是“雪山寒气”,排除D项;因为强调的是“雪山寒气”,所以应该把“雪山寒气”放在前半句,起重点强调作用,排除A项;“凉爽”是给人的感觉,排除B项。
故答案为:C。
24.飞泻:形容水流倾泻的速度快,气势壮观。
流泻:(液体、光线等)迅速地流出、射出、跑过。
通过此空前边的“那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可知这里指水倾泻的速度快,故选“飞泻”
蜿蜒无尽:弯弯曲曲一直延伸的样子。
接连不断:一个接着一个而不间断。
根据文意可知这里指原始森林弯弯曲曲一直延伸的样子,故选“蜿蜒无尽”
增添:指增加,添加。
填补:补上,修补。
这里重点强调的是增加,添加,故选增添
五彩缤纷:形容色彩繁多而艳丽。
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
这里重点强调的是色彩繁多,故选“五彩缤纷”
故答案为:B。
25.本题第①句的本体是“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的云影”,学生可根据雪山的白,云影的暗来思考喻体,比如可写就像“白缎上绣上了几朵银灰的暗花”;第②句的本体是高过马头的五彩缤纷的野花,补写第②句还要注意,除了按要求写成比喻句外,补写的句子还要与“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构成排比句式,比如可写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
26.【答案】【参考例文】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给我最大嘈杂之感的地方是学校。谈起学校,我总是会条件反射地想到作业和考试。偏偏这是一个最令学生头疼的问题,我也是如此。有时候真恨不得不去学校,作业和考试总是让我的心反复撞击,不得平静。
有一天晚上,忙作业、忙考试复习,一直忙到半夜。已是十一点钟,我终于完成了今天有关学校的一切。在书桌前站起来,我却毫无睡意。夜晚的微风轻轻地吹进来,卷开了我的窗帘。我像被微风吸引似的,鬼使神差般向窗户走去。
伫立在窗前,我享受着清风吹在脸上的感觉。我一直很怀念那种感觉,只是平日功课繁重,脚步也是匆匆,连风拂过脸颊、吹起发丝,甚至撩开衣角,都不曾感受到。我忽然在窗外发现一点微弱的光。是月亮吗?我把头凑过去,才发现那是我家养的吊兰枝叶上新长出的嫩苗,借着月色,被渲染了一层柔润的光泽。嫩苗很小很小,只有一个小指头大小。有两三片小叶子,最长的一片也不足一厘米,都带着浅绿色的边,绿边包裹着中央的一片纯白。嫩苗中心的最深处还有一片蚂蚁大小的叶子,同样勾勒着绿色的边,但似乎不同于其他的叶子,显得更加浅淡。被那抹绿色环绕着的也是一片纯白,一种十分圣洁的很轻很透亮的白色。几片新生的叶子自由地舒展着身体,仔细看去,才发现了它们在无形之中流露出的一种东西,一点“清心”的感觉。一片一片地排列着,仿佛上帝在领着它们到来时,它们是踩着鼓点从上至下旋转踏步而成的。我为这嫩苗所震撼,那种丝毫不掺杂质的真和圣,仿佛心灵深处的一根弦被拨动了。
可以说我“喜新厌旧”,我真的更偏爱那新长出的美丽的奇迹。我不喜欢那嫩苗的母亲,它的叶子所呈现的白色太浑浊,饱经风霜,仿佛经历遍了人情世故。我曾经想将它擦拭干净,于是很细心地收集了满满一个玻璃瓶的清亮的雨水。后来发现那是徒劳的,因为没过几天那株吊兰就又弄得“饱经风霜”了。是的,我渴望宁静的生活,不喜欢每天公路上的车水马龙,甚至是憎恶。
然而在那天夜晚之后,再读海子的那首诗,我忽然就笑了。因为我明白,渴望宁静,不一定非要拥有宁静的生活。“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保持一颗本来的心,不随波逐流,每天对着前方的路途笑一笑,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解析】考生应审题准确,完成题目要求。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所给的材料是六个诗句。作文要求的关键是在六个诗句中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所以考生在写作时应明确每个诗句的含义,然后选出两三个在立意上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句子确定出一个立意,并在写作时引用。首先明确六个句子的含义:①句说的是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都很困难,也要以同大风大浪搏击作为乐事,有着关注国家兴衰的情怀,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②句说的是在构建自己的梦想,构建自己的幸福家园时,要把个人同民族、国家、人类命运联系在一起;③句说的是“乡愁”,表达对家园的热爱、思念之情;④句说的是对黑暗的否定、对光明的向往与追求。⑤句说的是你梦中有明月,别人梦中有你。有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怀;⑥句说的是洒脱的人生态度。六个句子中,①②句可以组合,立意为在实现自己的梦想时要自信,乐观。可以选择③⑤句,立意为乡愁是中华儿女永远的情怀。行文中注意首先选取两三个句子,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确定立意,在论证过程中合理引用所选句子,展开联想,写出自己个性的感受和独特的思考。
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本题材料是多则意象生动,含义隽永的诗句,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理解不同的诗句,以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参考立意:远离故土,离不开乡愁;寻找光明等等。学生作文符合材料要求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