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提升】高中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能力提升】高中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5.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3 14:5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能力提升】高中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6题;共6分)
1.(1分)下列对《短歌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促的消极之“叹”。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运用了“子衿”的典故,意在表达作者的求贤若渴。
C.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诗人“忧从中来”的“忧”来自壮志未酬,来自对社会动荡的担忧,等等。
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借乌鹊绕树表达“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之意,希望天下贤士归于自己。
2.(1分)对“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同时也是深刻的比喻。
B.用“乌鹊”比喻贤才,希望群贤毕至。
C.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来启发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边来。
D.这四句诗采用赋的手法,直陈其事,表现曹操求贤若渴。
3.(1分)下列各项中,加线的字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
A.何时可掇 B.乌鹊南飞 C.天下归心 D.榆柳荫后檐
4.(1分)下列对《归园田居》(其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B.“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两句诗,巧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对当时污浊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诗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抒发了诗人对恬淡自由生活的赞美。
5.(1分)对《归园田居》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用白描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贴切。
B.表现了作者摆脱污秽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之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的心情。
C.一些平平常常的农家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淡朴素的田园图画。
D.全诗写出了诗人从少年进入官场到多年后退出官场的全过程。
6.(1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B.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C.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D.月照花林皆似霰
二、填空题(共6题;共24分)
7.(4分)《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的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   ,   !
8.(4分)“落叶”是秋的典型特征,在杜甫的《登高》中“   ,   ”两句描绘了落叶纷纷的壮阔秋景。
9.(4分)夔州一向以猿多著称,峡口以风大闻名,杜甫在《登高》中体现这一特色的诗句是:“   ,   。
10.(4分)《琵琶行》中表现诗人听到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及其身世遭遇之后产生共鸣的诗句是:   ,   !
11.(4分)为了纪念白居易,后人在九江建有“琵琶亭”和“白居易祠”。亭有一联:“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既赞美了琵琶声的美妙,又盛赞了白居易诗的绝唱。祠有一联:“枫叶四弦秋,根触天涯迁谪恨;   ,   。”既包含了诗中的故事,又表现了江州人民对白居易的深切怀念。请同学们试着在横线上对出下联。
12.(4分)《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表达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 “   ,   。”
三、语言表达(共2题;共9分)
13.(6分)我们学习古典诗歌,徜徉在诗歌长廊中,感受魏晋风骨,领略大唐气象……我们鉴赏诗歌,解读人品,体验真情。请以古代诗歌为内容,仿照前句续写两个句子,与前句构成排比。
苏轼在赤鼻矶头的浪涛前,慷慨高歌,用豪放解读了如梦的人生;    ;    。
14.(3分)学校要举办一场诗歌朗诵会,请你结合诗歌内容、风格为主持人写两段串联词,将下面三首诗词串联起来。要求衔接自然,简明得体,每段不超过50字。第一首诗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朗诵结束。
串联词①:请听著名诗人徐志摩的深情告的《再别康桥》。
串联词②:接下来,请欣赏配乐诗朗诵戴望舒《雨巷》。
四、现代文阅读(共5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典诗歌以抒情为主流,如果直接抒写情感,读者难以感知,故有“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说。意象不是细节,叙事文学中的细节有时间延续性、空间连贯性,有在一定程度上的写实性。而意象则不然,意象是把主观情感趣味寄托到客观对象中。如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说:“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开意象,或是意象离开情趣,都不能独立。”由于主观情趣的渗入,客观对象就发生了变化。清代吴乔说:散文好像把米煮成饭,质地不变,而诗则如米之酿为酒,“形质俱变”。这个说法,比之克罗齐的说法要深邃得多。
克罗齐的说法还需要补充的是,意象中的情趣并不限于情感,更完整地说应是情志,情感中包含志趣。并非将一切情感寄托在意象里的都是好诗,情感得有特点,对象也要有特点,二者合一,才能成为艺术的意象。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历来为人称道,其精致在于,一系列的意象都是局部性的,不是整体。枯藤、老树和昏鸦,古道、西风和瘦马,都是从环境中优选出来的,并且都是有特点的。局部的特征,比之散文式的整体,对联想和想象更有冲击性。
意象的构成,不但客体要有特征,更重要的是诗人的主体也要有特征,二者猝然遇合,才有超越时间、地域的生命,系列意象中的瘦马最为独特。“马”在诗歌中大抵是优雅的,正能量的。如王维写的“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的将军之马,孟郊写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高头大马,都是精神气十足的。而马致远笔下的瘦马,是行旅疲惫之马,这不仅是马瘦,而且是诗人的精神悲凄。诗人的情感使得马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成为诗人情感的载体。
诗歌并不是以一个意象取胜,而是一组意象群落。如果每一个意象都有自己的特点,互不相通,就可能造成芜杂。因而意象群落必须是各个意象特点高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纲领更具诗人的情感特征。瘦马和枯藤、老树、昏鸦、西风,高度统一在生命衰弱、情感悲凄的境界中。西风,是秋风,秋风肃杀的联想相当稳定。没有正面说肃杀,而是把联想空间留给读者。古道,是古老的,自古以来游子的命运就是如此,与西风、瘦马组合在一起,在意脉悲凉的性质上和谐地延续下去。
“夕阳西下”意味着时间紧迫。句法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意象的并列,而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诗人的匠心在于:一味并列下去可能导致单调,艺术要求高度统一,同时要求统一中有变化。时间紧迫增加行旅的压力。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又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不但改变了平行的节奏,而且统一、确定了情感的性质,将情感脉络提升到最高度。
前面系列意象的情感是隐性的,属于间接抒情,而“断肠人在天涯”是全诗唯一的直接抒情,思乡游子归途艰难悲凄。前面的意象叠加,为最后的情感高潮蓄势,没有前面的饱和的意象,仅仅有“断肠人在天涯”的道白,是抽象的,而没有最后的直接抒情,众多意象的内涵不能统一提升。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一系列意象中以动态表现情感之运动而取胜的。就马致远这首小令而言,如果意象一味地静止并列下去,全诗五个句子都是并列的名词性词组(或者意象),就太单调了。因此到了第四句,句法突然变了,“夕阳西下”,谓语动词出现在名词之后,有了一个完整的句子,单纯开始向丰富转化。这还是形式上的,如果继续写风景,一味地在视觉感官上滑行,情志就难以深化,难免给人肤浅之感。故作者不再在视觉感官上滑行,而向情感更深处突进,不再描绘风物,而是直接抒发感情——“断肠人在天涯”。这里点明了秋思的情绪特点,不是一般的忧愁,而是忧愁到“断肠”的程度。这就不仅仅是凄凉,而是有一点凄苦了。人在天涯,归乡无期,正是这首小令的情思不可重复的特殊性。
(摘编自孙绍振《〈天净沙·秋思〉:秋之乡愁》)
材料二:
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所构成的意象,“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如杜甫“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感受,如罗隐“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如陶渊明“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同一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大异其趣。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长有归心悬马首,可堪无寐枕蛩声”。这些诗都写到“心”,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秦韬玉的“归心”则悬在了马首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15.(4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强调细节写实的叙事文学不同,古典诗歌更强调借助意象抒发情感,让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
B.《天净沙·秋思》的意象群落中每个意象的特点高度统一,避免了各个意象互不相通造成芜杂的情况。
C.物象具有客观性,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是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
D.意象构成时可以根据诗人写作需要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或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
16.(4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清代吴乔继承了克罗齐的理论,进一步提出情感与物象的结合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
B.《天净沙·秋思》的意象源于不同环境,具有局部性,比强调整体的散文更有冲击性。
C.《天净沙·秋思》的意象是抽象的,情感是隐性的,其内涵最后统一在直接抒情中。
D.意象是经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筛选、思想感情的化合点染,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象。
17.(4分)下列选项,不能直接表现吴乔“形质俱变”观点的一项是(  )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B.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秦观《踏莎行》)
C.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D.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贺铸《青玉案》)
18.(4分)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一句的作用。
19.(4分)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对意象“马”和“云”的解读,分析《琵琶行》“别时茫茫江浸月”“绕船月明江水寒”中“月”这一意象的运用效果。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3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画是融中国哲学思想、美学精神、绘画理念于一体的民族艺术。20世纪以来,新的文化思潮和艺术观念不断对中国化领域产生冲击,画家们既要突破传统观念推陈出新,又要继承传统发扬光大中国文化精神,(_____________),也造就了当今画坛的各种风格。
作为中华文化的传统瑰宝,中国画的笔墨纸砚等工具材料和表现方式有着其他画种无法比拟的特殊性。为历代画家崇尚与传承,其伟大而完整的绘画体系,成就了一代代宗师。然而,也正是这千百来逐渐趋于完美的绘画准则,让一些画家“长跪不起”,不敢轻易逾越雷池,仍在使用今日的笔墨纸张道说古人程式化的话语。事实上,单凭笔墨功力,是无法成就作品艺术灵魂的,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新时代的中国画创作者,应该以笔墨激扬时代精神,让中国画在多元共融的艺术格局中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20.(5分)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其中尺度的把握使画家对中国文化有不同的理解
B.这其中尺度的把握体现着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
C.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影响他们对其中尺度的把握
D.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使他们对其中尺度的把握不同
21.(5分)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长跪不起”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
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C.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22.(5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画家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至关重要的艺术法则。
B.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呈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
C.画家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呈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
D.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至关重要的艺术法则。
六、综合题(共2题;共16分)
23.(7分)借景抒情是古典诗词常见的写法。作者不言情,而情在景中。阅读时首先要准确地理解“景”,然后再进一步弄清从“景”中传达出来的“情”。对下面两句话所表现的“景”与“情”怎样理解才正确?试挑选正确的答案。
(1)(3分)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这句话描绘的“景”是(  )
A.幽静的 B.清凉的 C.凄冷的 D.明丽的
②这样的“景”表达的“情”是(  )
A.凄苦的 B.烦恼的 C.恬淡的 D.空虚的
(2)(4分)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①这句话描绘的“景”是(  )
A.单调死板的 B.富有生机的 C.赤地千里的 D.荒凉空旷的
②这样的“景”表达的“情”是(  )
A.惊诧的 B.得意的 C.悲伤的 D.愤慨的
24.(9分)阅读《琵琶行并序》选段,完成小题。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3分)“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试析其包含的意蕴。
(2)(3分)这段文字是对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描写,请概括其大意。
(3)(3分)音乐的魅力用无声的文字来描述,并使其生动传神,需要很深厚的艺术功底,白居易做到了。试就此段文字加以分析。
七、写作(共1题;共60分)
25.(60分)微写作
他舞得起刀剑,玩得起文艺小清新,“疯”起来上战场杀敌,让敌人胆寒。他就是,词人剑客——辛弃疾。请以“辛弃疾的剑”为具体物象,写一段的文字,表现他的爱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要求:语意连贯,20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促的消极之‘叹’”错误。这一“叹”,是一位渴望得到贤才辅佐以实现雄心壮志的英雄之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表达了诗人想要抓紧时机、大干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的是积极昂扬的精神。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答案】D
【解析】D“赋”的手法,直陈其事,不对,应为比的手法。
故答案为:D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3.【答案】A
【解析】A项,掇:动词,拾取,摘取;
B项,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C项,归: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服;
D项,荫:名词作动词,遮蔽。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理解之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词类活用现象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非常普遍,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现象的判断需要依据文言词语前后的语境词性以及它在整个句子中充当的句子成分来综合判断。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技巧的把握能力。
D项, “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错误,“狗吠”“鸡鸣”原本是动物的动作。这两句诗没有运用比拟,是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狗吠”对“鸡鸣”,“深巷中”对“桑树颠”。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技巧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技巧的把握能力。
D项,“写出了诗人从少年进入官场到多年后退出官场的全过程”分析有误,全诗写的是诗人辞官归隐,重返自然的生活情景,并非从进入官场到退出官场的全过程。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技巧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
6.【答案】C
【解析】 A.比喻,把高耸入云的山路比成“青云梯”。
B.比喻,把“古来万事”比成“东流水”。
C.没有运用比喻手法,仙人就是以霓为衣,以风为马。
D.比喻,把“明月照在花林上”比喻成“一层雪霰”。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和使用修辞方法。能力等级:B。正确理解修辞手法主要是对各种修辞手法的辨识,使用修辞手法主要是在表达中运用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
7.【答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解析】抓住关键信息“最能表现作者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的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故答案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重点字:摧)
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理解的能力。相对于上下文默写,理解性默写存在一定的难度,不但需要单纯的背诵,还要充分的理解诗歌的内容与思想感情。在默写时注意不要出现添字、落字、错字情况。
8.【答案】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抓住关键信息“描绘了落叶纷纷的壮阔秋景”,故答案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重点字:萧)
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理解的能力。相对于上下文默写,理解性默写存在一定的难度,不但需要单纯的背诵,还要充分的理解诗歌的内容与思想感情。在默写时注意不要出现添字、落字、错字情况。
9.【答案】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解析】抓住关键信息“夔州一向以猿多著称,峡口以风大闻名,杜甫在《登高》中体现这一特色的诗句”,故答案为: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重点字:渚)
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理解的能力。相对于上下文默写,理解性默写存在一定的难度,不但需要单纯的背诵,还要充分的理解诗歌的内容与思想感情。在默写时注意不要出现添字、落字、错字情况。
10.【答案】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解析】易错字:涯
故答案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审题,定位正确的句子,写完后反复检查易错字,尤其是难写字、易混字、通假字、虚词
11.【答案】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解析】内容与《琵琶行》有关,形式大致对偶即可。
12.【答案】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抓住关键信息“表达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故答案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重点字:酹)
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理解的能力。相对于上下文默写,理解性默写存在一定的难度,不但需要单纯的背诵,还要充分的理解诗歌的内容与思想感情。在默写时注意不要出现添字、落字、错字情况。
13.【答案】白居易在琵琶的呜咽声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抒写了世事的无奈;柳永在都城外的兰舟前,含泪凝望,用离愁涂满了凄冷的清秋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仿用句式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首先要看懂前一句的句式结构,然后选择自己熟悉的诗句的内容进行仿写,最后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比如要续写两个句子,与前句构成排比。本题要求:①以古代诗歌为内容,注意情感的正确表达;②要做到与例句的句式一致,即“×××在……里,……,用……”。
故答案为:白居易在琵琶的呜咽声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抒写了世事的无奈;柳永在都城外的兰舟前,含泪凝望,用离愁涂满了凄冷的清秋
此题考查学生仿用句式的能力。所谓“仿用句式”就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句子。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仿用句式时充分考虑语言环境,在句子结构、句式、修辞等方面符合题干的要求。具体包括嵌入式、续写式、命题式、开放式、对联式。
14.【答案】(1)离开“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赤壁古战场,穿越历史的烟云,我们来到了充满异域风情的康河河畔。 (2)挥一挥手。告别柔美、静谧的康桥。让我靠撷进江南烟雨中的小巷,去邂逅一位结着丁香般愁怨的姑娘。
【解析】本题考查写串词,将语言得体与连贯、简明结合在一起考查,综合性强。两个节目之间的串词,要能够衔接上下两个节目。因为是课文,要结合课文内容,讲究文采。串词主要是节目之间的过渡,所以还要注意简明。
【答案】15.A
16.D
17.C
18.①形式上,句法发生变化,由单纯开始向丰富转化。
②情感上,时间的紧迫造成行旅的压力,易于下文向情感更深处突进,引出直接抒情。
19.①诗人的情感使意象性质发生变化,成为诗人情感的载体。“别时茫茫江浸月”中的“月”寄寓了诗人离别的伤感,“绕船月明江水寒”中的“月”则承载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②同一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感不同,构成的意象也大异其趣。同样是“月”,由于诗人与琵琶女的不同遭遇与情感,而表现了不同的情感。
【解析】⑴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⑵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推断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⑶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解答本题,先理解吴乔“形质俱变”的观点是什么,再逐个分析选项,判断正误。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结合材料中的观点,对题干给的诗歌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从文中筛选出相关观点,再用筛选出的观点分析题干所给的材料。
15.A.“强调细节写实的叙事文学……让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错误。从原文“意象不是细节,叙事文学中的细节有时间延续性、空间连贯性,有在一定程度上的写实性”来看,作者认为叙事文学有在一定程度上的写实性,不能等同于“强调细节写实的叙事文学”;“意象是把主观情感趣味寄托到客观对象中……散文好像把米煮成饭,质地不变,而诗则如米之酿为酒,‘形质俱变’”,“让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于文无据。
故答案为:A。
16.A.“吴乔继承了克罗齐的理论”错误。原文只是说“这个说法,比之克罗齐的说法要深邃得多”“克罗齐的说法还需要补充的是”,“吴乔继承了克罗齐的理论”的说法曲解文意。
B.“比强调整体的散文更有冲击性”错误。原文只是说“局部的特征,比之散文式的整体,对联想和想象更有冲击性”,选项略去限制词“对联想和想象”。
C.“意象是抽象的”错误。“意象的构成,不但客体要有特征,更重要的是诗人的主体也要有特征”说明意象“客体要有特征”,故“意象是抽象的”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17.“形质俱变”,指由于主观情趣的渗入,客观对象就发生了变化。清代吴乔说:散文好像把米煮成饭,质地不变,而诗则如米之酿为酒,“形质俱变”。
C.“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虽然有主观情趣的表达,但没有客观对象作为载体,故不能直接表现吴乔“形质俱变”观点。
故答案为:C。
18.形式上,由“‘夕阳西下‘意味着时间紧迫。句法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意象的并列,而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诗人的匠心在于:一味并列下去可能导致单调,艺术要求高度统一,同时要求统一中有变化”可知,句法发生变化,由单纯开始向丰富转化。②情感上,
由“时间紧迫增加行旅的压力。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又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不但改变了平行的节奏,而且统一、确定了情感的性质,将情感脉络提升到最高度”可知,时间的紧迫造成行旅的压力,易于下文向情感更深处突进,引出直接抒情。
故答案为:①形式上,句法发生变化,由单纯开始向丰富转化。
②情感上,时间的紧迫造成行旅的压力,易于下文向情感更深处突进,引出直接抒情。
19.由“‘马’在诗歌中大抵是优雅的,正能量的。如王维写的‘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的将军之马,孟郊写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高头大马,都是精神气十足的。而马致远笔下的瘦马,是行旅疲惫之马,这不仅是马瘦,而且是诗人的精神悲凄。诗人的情感使得马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成为诗人情感的载体”可知,诗人的情感使意象性质发生变化,成为诗人情感的载体。“别时茫茫江浸月”中的“月”寄寓了诗人离别的伤感,“绕船月明江水寒”中的“月”则承载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由“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所构成的意象,‘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如杜甫‘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感受,如罗隐‘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如陶渊明‘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同一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大异其趣”可知,同一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感不同,构成的意象也大异其趣。同样是“月”,由于诗人与琵琶女的不同遭遇与情感,而表现了不同的情感。
故答案为:①诗人的情感使意象性质发生变化,成为诗人情感的载体。“别时茫茫江浸月”中的“月”寄寓了诗人离别的伤感,“绕船月明江水寒”中的“月”则承载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②同一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感不同,构成的意象也大异其趣。同样是“月”,由于诗人与琵琶女的不同遭遇与情感,而表现了不同的情感。
【答案】20.B
21.B
22.A
【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一般要考虑六个一致:陈述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陈述逻辑一致、语言风格一致、陈述句式一致、内容衔接一致。题干选取的句子在语段中一般起着过渡性作用,因此在解答过程中要多考虑前后照应关系。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3)本题考查考生辨析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要求考生熟练掌握高考命题辨析病句的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根据类型的特征去排除错误选项。
20.注意前后句的暗示与限制,根据下文“也造就了……”,可知前后主语是一致的,应是“这其中尺度的把握”,因此可以排除C项和D项。再从上文“画家们既要……”一句可得知,画家是主体,A项用“使”,主客颠倒,排除A项。
故答案为:B。
21.A项,表示强调的作用。
B项,表示用于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与“长跪不起”的引号作用相同。
C项,表示直接引用别人的话。
D项,反语,表示否定和讽刺。
故答案为:B。
22.综合四个选项可知,本题可从“能否”的照应,“呈现”与“体现”、“并行不悖”与“至关重要”的理解与辨析方面思考作答。句中有两面词“能否”,而后面的内容只能对应“能”的一面,属搭配不当。据此,排除B、D两项。“体现”意为“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多用于抽象事物;“呈现”意为“显出、露出”,多是直接看到的,多用于事物本身,故“体现”与上文“内涵”“精神”这样抽象的概念更搭配。排除B、C两项。“并行不悖”意为“同时实行,互不冲突”,“至关重要”意思是“相当重要”。语境中只说明了一条艺术法则,故用“并行不悖”不恰当。排除B、C两项。
故答案为:A。
23.【答案】(1)①C ② A
(2)①D ②C
【解析】(1)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描绘出一幅凄冷的场景,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凄苦(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写出作者目睹战争洗劫后的扬州的萧条景象,表达作者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做此题首先要结合文本,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弄清句子的含义。
24.【答案】(1)“千呼万唤”是“我”的盛情,“犹抱琵琶半遮面”是琵琶女的矜持与娇涩,也是一种蓄势:琵琶女有沦落之恨,久欲倾诉,憾无对象,突然知音就在眼前,在短暂的犹豫和辨别后决定诉说肺腑之言。
(2)这段文字可分两层。前6句为第一层,写琵琶女的出场,是对下一层的必要交代与铺垫。第二层,先总写琵琶女的演奏,突出一个“情”字;再具体描写琵琶女的演奏,表现其高超的技艺。
(3)①用比喻表现音乐的魅力。“急雨”“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等是比喻大弦和小弦及其交错的不同音色。②用旋律的变化表现不同的音乐意境。③侧面衬托:用“无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曲的无穷魅力。
【解析】(1)联系双方的遭遇,大意对即可。(2)主要是出场与演奏。(3)注意从角度和手法两方面分析。
25.【答案】醉里挑灯,剑光泛着幽光;慷慨悲歌,剑气充斥云天。这的确是一把好剑!当年你学成之后,疾奔南下,匡扶宋室,腰中佩的就是这把剑吧?当年你亲率铁骑,夜闯金营,冲杀百里,生擒张安国,手中挥的就是这把剑吧?但现在你说它沉寂了,再也举不起来了。为什么?是一次次的上书请战却没有回音的失望,磨损了剑光吗?是一次次听到江北百姓痛苦呻吟却无能为力的叹息,蚀钝了剑气吗?是不经准备的仓皇北伐,将十万大宋男儿的性命断送在长江边的愤慨,折断了剑身吗?你不语,剑也不语!
【解析】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请以辛弃疾的剑为具体物象,写一段的文字,表现他的爱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作答时,第一要选定描写的对象:辛弃疾的剑,所写文字要围绕“辛弃疾的剑”展开;第二要明确必须表现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在组织答案时,注意用语要符合所选定的表达对象的特点。
故答案为:醉里挑灯,剑光泛着幽光;慷慨悲歌,剑气充斥云天。这的确是一把好剑!当年你学成之后,疾奔南下,匡扶宋室,腰中佩的就是这把剑吧?当年你亲率铁骑,夜闯金营,冲杀百里,生擒张安国,手中挥的就是这把剑吧?但现在你说它沉寂了,再也举不起来了。为什么?是一次次的上书请战却没有回音的失望,磨损了剑光吗?是一次次听到江北百姓痛苦呻吟却无能为力的叹息,蚀钝了剑气吗?是不经准备的仓皇北伐,将十万大宋男儿的性命断送在长江边的愤慨,折断了剑身吗?你不语,剑也不语!
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做这种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的要求,然后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去写作即可。描写类微写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1.增强对人对事的观察力。因为描写类微写作通常要求学生描写人物心理,或者描摹人或物的外观,或者描写一些动作和场景等,所以需要考生平常有敏锐的观察力,这样有助于考生在面对此类微作文时可以游刃有余。
2.牢记经典描写段落。考生在日常学习的时候,经常会学到一些课文,其中有一些在描写方面十分精彩,而老师也通常会要求同学背下来。因此考生们可以借鉴这些描写方法,可以让自己的微作文更出彩。
3.经常积累好词好句。有时候一些好词好句会成为微作文的制胜法宝,考生在写描写类微作文时可以联想一些精彩词语、诗词或名句,这样可以让你写出的微作文更有文化底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