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教学 《选择性必修1》 第16课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教学课件(共32张PPT).pptx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教学 《选择性必修1》 第16课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教学课件(共32张PPT).pptx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2 08:36: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第16课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时空观念】通过对赋税制度的背景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息息相关。
【唯物史观】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和完善;认识赋税制度的演变是与解决特定社会问题相关。
【史料实证】论证我国赋税制度产生的历史条件、发展演变和产生的影响,对其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历史解释】了解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发展历程,对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特点和趋势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认识我国历史上货币制度的演进,增强学生对当今中国货币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与责任感,加深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
核心素养: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2.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
时空坐标: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
教学难点:中国赋税制度演变的规律。
目录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1
2
关税与个人所得税
的起源与演变
情景导入:
材料反映了什么信息? 对。是有关农业税的问题。
那么,农业税起源于什么时候?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呢?
2000年,河南省尉氏县后大庄村元墓出土的纳粮彩绘壁画,形象地描绘了农民向封建政府纳粮的画面:仓房前一群农民肩负粮袋,准备将粮食入仓;右侧树荫下,一名身着红袍的官员坐在朱红色桌案后进行登记,案上摊着文书簿册。数千年来,农民为封建国家纳粮当差,承担义务,受尽剥削。
2005年12月29日,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经人大通过,向全国农民宣布,从2006年1月1日起依法彻底告别延续了两千六百年的田赋,并且还让国家反哺农业。这是史无先例的开端,这是改革开放和"三个代表"的结晶!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富强的验证。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一)赋役制度的概念:
1.含义:
指统治者以土地和人口为依据,向人民征收一定数量的田赋、人头税、征发徭役而形成的基本制度。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赋税和徭役。
2.种类:
(1)赋税:
原指军事上车马军需的征调,后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主要有:
①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租;
②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
③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
(2)徭役:
历代统治者强迫人民(主要是成年男子)从事的无偿劳役。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力役、兵役和杂役。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二)赋役制度的演变:
1.先秦时期:
(1)西周:贡赋制度
诸侯的义务:缴纳贡赋;为王室服役。主要是劳役地租,役重于赋。
(2)春秋战国时期:
①背景:
随着生产力发展,春秋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私田出现。
②表现:
A.齐国:管仲提出“相地而衰征”
(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
B.鲁国:前594年“初税亩”是指无论公私田,按亩收税。
C.秦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知识拓展: 商鞅变法赋役的措施
①制定户籍制度,登记人口数量,按人口抽人头税,征徭役和兵役;
②赋税一律征粟,缴纳粮食,以鼓励百姓务农;
③打破公田和私田的界限,所有土地都按统一的标准征土地税。
商鞅变法是封建赋税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基本确立的标志。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二)赋役制度的演变:
1.先秦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
③实质:
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制。
④影响:
A.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B.推动社会转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C.是中国古代土地税的开端。
2.秦汉时期: 编户制度
(1)含义:
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
(2)种类:
大致包括了三部分即田赋、人头税(口赋、算赋)和徭役(更卒、正卒、戍卒)。
(3)特点:
田租较轻而人头税较重。
历史解释:
1.算缗:针对商人、高利贷者、手工业者及车船所有者征收的一种财产税。缗钱是指用绳串起的钱,1缗1000(文)钱,1算为120(文)钱。
2.更卒:在本郡或本县,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以及运输粮食等,一个月;
3.正卒:指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两年;
4.戍卒:指到边塞屯戍一年。
秦朝男子17岁起役,后来汉昭帝改为23岁起役。
提示:
①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
②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严重的社会矛盾;
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沉重的赋役负担,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的重要因素。
③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材料一 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泰半:三分之二),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欲也。海内愁怨,遂用溃畔(叛)。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汉兴, … 上(指汉高祖)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乃下诏赐民十二年(指文帝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后十三岁,孝景二年, 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汉书·食货志》
问题探究: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汉代赋税制度。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二)赋役制度的演变:
3.隋唐时期: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1)魏晋南北朝时期:租调制
按户征收粮和绢帛,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孝文帝改革)。
(2)隋朝时期:租庸调制
沿用北魏的租调制,并规定50岁以上可以缴纳一定绢代替劳役,叫“庸”,后发展完善为租庸调制。
(3)唐朝前期:租庸调制
①内容:
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
租: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谷物;
调:人头税:缴纳定量的绢和布;
庸:纳绢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可用纳绢或布代役。
②作用:
保障了政府财政收入;
以庸代役,保证农时,促进农业发展和隋唐的强盛。
知识拓展:
北魏均田制与租调制的规定
1.男子15岁以上,授给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年满70岁或死亡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露田不得买卖,桑田则永为个人所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买卖。
2.土广民稀地区,可以任力耕垦。
3.地方官吏按官职高低授给多少不等的公田,不得买卖。
4.一夫一妇每年纳帛1匹、粟2石……产麻之乡,以布代帛,数与帛同。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二)赋役制度的演变:
3.隋唐时期: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4)唐朝中后期:两税法
①背景:
唐朝中后期,土地买卖和兼并严重,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锐降。
②实行: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③内容:
A.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B.国家先确定赋税总额,再分解到各地;
C.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和资产征收户税;
D.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E.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
F.租税以货币缴纳。
材料 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
核心素养: 比较唐朝的两种税制,两税法有何作用?(史料实证)
租庸调制 两税法
推行时间
征税标准
征税项目
征税对象
征税次数
征税形式
唐中后期
人丁
人丁、财产
租、调、力役、杂税等
户税、地税
受田农民
以资产为主
一年
夏、秋
唐初
实物
实物、货币
(1)积极:
①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以人丁为主到人丁和财产并重)的赋役制度,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②简化税收名目(租庸调到户税、地税),扩大了收税对象(自耕农到贵族、官僚、商人),增加了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
③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对后世影响深远。
(2)局限:
①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
②大地主隐瞒财产,政府为保证财政又增加捐税,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征收额外杂税,农民负担沉重;
③不可能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挽救唐朝的统治危机
④徭役的征发并没有废除,大部分力役还是靠强制性征发保障。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二)赋役制度的演变:
4.宋朝时期:商业税比重增大
(1)北宋初期:
①税: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
②役:除了征收类似唐朝的庸一样的代役金外,还派发各种徭役,扰民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③宋朝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制度,导致土地买卖频繁,不利税收。
(2)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1069年)
①内容:
A.方田均税法:方田:是每年九月由县长举办土地丈量,按土壤肥瘠定为五等,均税:是以“方田”丈量的结果为依据,制定税数。
B.募役法:又称免役法,原本百姓按户等轮流到州县当差役,改为由官府出钱雇人应役。费用由当地主户按户等分担,称“免役钱”,原本免役的官户,也缴纳同样的钱,称“助役钱”。
②影响:
A.有利于减轻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生产时间,增加国家田赋收入;
B.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纳钱代役的推行有利于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二)赋役制度的演变:
5.元朝时期:沿袭唐朝,南北有别
(1)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
北方:征丁税、地税,
南方:征夏税、秋粮。
(2)“科差”(代徭税):按户之上下(南方北方)征收丝和银两。
6.明朝时期:一条鞭法
(1)明朝前期:
①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
②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
(2)明朝后期:一条鞭法
①背景:
A.商品经济发展;
B.白银流通量增加;
C.土地兼并及财政危机加剧。
历史解释: 科差
是中国唐宋元历代封建政府征收的代徭税。相似于更赋、力庸。初兴于唐宋,但征收面不广,代役税之外仍有徭役。降至元代遂成正式赋税项目。征收内容有包银、俸钞、丝料、户钞。一般按户摊征,并视情况有所区别,其时,力役、职役仍与科差并征。
材料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征收)。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明史食货志》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二)赋役制度的演变:
6.明朝时期:一条鞭法
(2)明朝后期:一条鞭法
②内容:
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即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
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从税银中拿出一部分统一雇人。
③特点:
A.赋役合并;
B.用银缴纳;
C.化繁为简;
D.官收官解。
材料 一条鞭法 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大大简化了征收手续,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实行这种办法,解除了无地农民劳役负担,提高了有田农民农耕积极性,稳定了农业生产。同时,把徭役改为征收银两,农民获得了较大的人身自由,给手工业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没有土地的工商业者可以不纳丁银,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明政府财政经济状况也有不少改善。
——《张居正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问题思考: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一条鞭法的意义。
提示:
(1)积极:
①简化了征收手续,减轻了农民负担。
②取消了力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农民获得了较大的自由,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③赋役征银,促进白银货币化,促进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④是古代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由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2)消极:
用银缴纳,遭受商人盘剥。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二)赋役制度的演变:
6.清朝时期:摊丁入亩
(1)演变:
①康熙年间(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1711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②雍正:把丁税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叫做“摊丁入亩”和“地丁银”。
(2)意义:
①中国历史上存在二千多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②税制的简化,有利于政府的征收,促进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③避免了隐匿人口现象,有利于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
④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又有利于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材料一 康熙五十二年( 1712)三月,康熙下诏: “海内承平日久,户口日增,地未加广,应以现在丁册定为常额,自后所生人丁,不征收粮税,编审时,止将实数查明造报。……
雍正初,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自后丁徭与地赋合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
——《清史稿·食货志》
材料二 所谓“摊丁入亩”,就是将历代相沿的人头税(丁税),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废除人头税后,这种对“被征税”担心的消失,直接改变了古人的生育观念,中国由此进入第一波“人口大爆炸”时代,据统计,康熙二十四年,全国人口为1亿,到嘉庆十七年已到3.6亿,这仅仅花了127年时间。
——摘编自《历史上影响中国人生活的四大改革》
教材思考点: 古代赋税制度演变、发展趋势及认识。
朝代 制度 特点 发展趋势
秦 田赋、人头税、徭役 赋役繁重
汉 编户制度 舍地而税人 魏晋 租调制 与均田制配合 唐朝 初期 租庸调制 以庸代役 晚期 两税法 财产税为主;量出为入;简化名目,扩大收税对象; 宋 募役法 官府募人代役 明 一条鞭法 简化名目;用银两收税 清 摊丁入亩 废除人头税 1.征收标准:
2.赋役形式:
3.征收种类:
4.征收时间:
从人丁为主到土地为主
(以两税法为标志)
从劳役地租为主到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
(以租庸调和一条鞭法为标志)
从繁杂到简单
(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由不定时到定时
(以两税法为标志)
5.人身控制:
由强到弱
(以两税法标志)
6.国家重农抑商,对商业征收重税
认识:
①从总体趋势看,税制改革大都围绕着税制的公平、简化方向进行;
②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实质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
③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松弛是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果;
④用银两收税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
⑤随着王朝兴衰,赋税制度相应地一次又一次从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到“民力殚残”,直至王朝崩解;
朝代 赋役制度
秦汉
魏晋-隋
唐 前期
中后期


明 明初
正统
后期

田赋、人头税、财产税
徭役:更卒、正卒、戍卒
租调役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两税法;募役法
租庸调与两税法,“科差”
两税法
金花银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③实质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目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
①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松弛,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推行货币地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认识
农业税的终结:
2005年12月29日,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经人大通过,向全国农民宣布,从2006年1月1日起依法彻底告别延续了两千六百年的田赋,并且还让国家反哺农业。
综合归纳: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发展历程及认识。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的起源与演变
(一)中国关税的演变
1.概念阐释:
(1)关税:
海关代表国家,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出口税则,对进出关境的物品征收的税。
(2)关税主权:
是指一个国家不受外界因素影响、独立自主地处理有关本国海关税收事务的权力。
2.关税的演变:
(1)古代:
①中国的关税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当时货物通过边境的“关卡”就要被征税;
②存在国内关税和与国境关税并立的现象;
③中国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
问题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早期关税制度的特点。
①政治军事功能第一,后延伸出财政功能;
②属于通过税;
③国内税和国境税并存;
④中国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
材料一 “司关,掌国货之节,以联门市,司货贿之出入者,掌其治禁与其征厘”。
——《周礼 地官》
材料二 我国早期关卡属于“国家”之间的防御体系,政治军事功能第一。设关的目的只是稽查过往货物有无违禁品,过境而不征税。其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关卡开始延伸出财政功能。因此,我国早期的关税实际上也是一种通过税,关卡是公共权力的施政部门,同时也是国家课征关税的权力机关。
——《试论中国关税制度的起源》
(2)近代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①《南京条约》:协定关税,开始丧失;
②《望厦条约》《黄埔条约》:进一步丧失;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失去自主调整税率的权力;
④列强长期把持海关大权(赫德)。
(3)近代关税主权的回收:
①国民革命时期:
中共和国民党都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要求关税自主。
②国民政府时期:
A.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进口税暂行条例》,宣告关税自主;
B.1928年: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关税自主为其主要内容。
C.至1930年:先后与美、意、英、法、西、日等国重新签订新约,关税自主取得进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的起源与演变
(一)中国关税的演变
2.关税的演变:
历史纵横: 晚清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罗特·赫德,英国人。他于1854年来到中国,1863年正式担任海关总税务司,1908年离职回国。赫德担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近半个世纪,任内创建了税收、统计、浚港、检疫等一整套海关管理制度和现代邮政系统。他把持中国海关大权,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英国等西方列强的利益。
问题思考: 赫德长期把持海关大权有何消极影响?
(1)经济:
①便利了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中国传统的经济遭到冲击;
②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2)政治:破坏了国家主权,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问题探究: 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改定新约”运动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 1927年,国民政府外交部向各国发出照会,“分别就其旧约已满期者,改订新约;未满期者,修改旧约”。海关进口税则“完全以我国所定者以为准则”。国民政府多次修订关税税则,实施出口免税或退税,提高了煤油、汽油、羊毛、毛制品、化学产品、机器等货物的进口税率。关税从极低的水平提高到相对较高的水平。关税收入也大为增加,从1928年的3000万银元上升到 1931年的33800万银元,在以后的几年中始终保持在3亿银元左右。
——摘编自易继苍、张祥晶《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改革》等
(1)原因:
①民族意识觉醒,主权意识增强;
②民族工业的发展;
③南京国民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需要;
④南京国民政府提升形象巩固统治的需要。
(2)影响:
积极:
①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为以后的长期抗战做了物质准备;
②一定程度保护了民族工业,有利于抵制外国经济侵略;
③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④使南京国民政府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
局限性:
海关行政管理权仍然掌握在外国人手中,关税未取得完全自主。
(4)新中国:中国真正收回关税主权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的起源与演变
(一)中国关税的演变
2.关税的演变:
时期 建设成就 意义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②重要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
①制度创立: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
①原因:新时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需要。
②表现: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治化建设。
1987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法制化
建设
进一步
完善
①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
②保护生产,调节经济;
③增加财政收入。
学思之窗:
195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存在的基本问题是:总体关税水平过高,税率结构不尽合理,税则的商品分类目录不适应对外经济、贸易和科学、技术交流的需要,等等。1985年颁布的同名税则对这些方面进行了修改,主要是改变商品分类目录,调整进口税率。
——摘编自黄天华编著《中国关税制度》
问题思考: 为什么1985年中国要颁布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
提示:
①195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
意义:维护国家关税主权,保护民族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政权,恢复经济。
②改革开放后,在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旧税则规定已不适应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因此1985年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出台。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的起源与演变
(二)个人所得税的演变
1.含义:
是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一种税。
2.历程:
(1)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起步于民国时期;
(2)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所得税条例,其中包括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内容,但并未实施;
(3)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随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4)新中国成立后:
①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
②198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③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经数次修订完善,愈加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对调节个人收入和实现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历史纵横”:
个人所得税的起源和演进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征个人所得税的国家。1799年,英国开始试行差别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此后这成为英国的一个固定税种。英国的这一做法后来逐渐影响到欧美其他国家,再传播到全世界,使个人所得税成为各国广泛征收的一种税种。
思考点:为什么直到1980年中国才颁布《个人所得税法》?
提示:
(1)个人所得税征收是为调节收入分配,确保实现社会公平和稳定;
(2)计划经济时代,个人和家庭收入整体差别不大;
(3)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逐渐加大,社会矛盾激化。
核心素养: 根据材料及所学,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变迁的趋势及作用?(家国情怀)
提示:
(1)趋势:不断提高。
(2)作用:
①调节收入分配,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稳定;
②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③增强公民纳税意识,树立义务观念
高考真题演练:
1.(2023·浙江高考)明万历九年(1581),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这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下列项中,对张居正推广一条鞭法前所处的经济状况,表述正确的是(  )
A.白银已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B.通过清丈全国土地,土地兼并现象已经得到根本遏制
C.美洲等地白银的大量流入,解决了明朝府库空虚问题
D.商品经济已超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地位
【解析】1581年张居正改革处于明后期,而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物价也多以银两计算,故选A项;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清丈全国土地不能根本遏制土地兼并,排除B项;“解决”说法过于绝对,明朝官商勾结使商业税极低、皇室宗亲的俸禄等导致府库空虚,排除C项;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占据优势地位,排除D项。
A
高考真题演练:
2.(2021·辽宁高考)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  )
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
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
C.遏制地方官员贪腐
D.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解析】据材料“偏灾赈蠲外……辄止勿责”可知,清朝的蠲免政策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地方社会秩序,维护清王朝统治,故选B项;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与“减轻地方财政负担”无关,排除A项;蠲免是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无法遏制地方官员贪腐,排除C项;蠲免政策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不等于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提高民众生活水平需要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排除D项。
B
高考真题演练:
表2 1867年和1894年部分进口商品统计表
3.(2021·湖南高考)据表2 可知,当时中国 (  )
A.对外贸易由出超转变为入超
B.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族工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
D.海关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解析】材料只有进口数据,没有出口数据,无法得出入超结论,排除A项;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世纪六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材料海关税收的增加并不能直接反映资本主义发展情况,排除C选项;自1861年以来中国海关管理权落入英国人手中,协定关税制度、税务司制度和关税指抵保证制等是中国近代海关半殖民地化的表现,答案为D项。
D
高考真题演练:
4.(2021·湖南高考)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  )
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
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
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
【解析】西晋时期官员可占据土地,使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自耕农减少,而隋唐时期均田制之下普遍授田,使自耕农数量有所增加,因此反映出这一时期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故选A项;官员未必是世族,而且隋唐的均田制是政府将无主的土地授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制度的变化,没有涉及到选官制度,排除C项;田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保证国家税收,排除D项。
A
高考真题演练:
A B C D
5.(2021·山东高考)1913—1921年,中国海关税征收额受国际局势影响出现了一定变化。下列各项反映这一时期变化状况的是(  )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13—1921年间,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期间列强忙于大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所以从国际局势的影响角度看,1914—1918年的一战期间海关税收额总体下降,一战之后列强的经济侵略卷土重来,所以海关税收额大幅提高,这与A图相似,故选A项;由于一战之后列强继续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所以B图中1918年之后的图示与实际不符,排除B项;1914—1918年间由于列强忙于一战而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所以这期间是海关税收额最低的时候,但C图中最低点在1913年,排除C项;1914—1918年间由于列强忙于一战而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所以这期间是海关税收额最低的时候,但D图中与之不符,排除D项。
A
高考真题演练:
6.(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解析】重农抑商的政策始于商鞅变法时期,封建社会基本沿用这一政策,故A项错误;由材料“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货币税收加重了富商大贾对自耕农的剥削,因而影响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税收情况而非农民的生产热情,故C项错误;由材料“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可知富商大贾操纵物价而非税收,故D项错误。
B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