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 课件(3)

文档属性

名称 望岳 课件(3)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51.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30 16:38:53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许昌市一中 冀金玲
有这么一个人,天涯流转,到处飘泊;有这么一个人,穷途潦倒,贫病交迫。这个人,把诗当做一生的事业;这个人,把一生遭遇都写成诗;而他那波折多难的一生,正是历史沈郁悲痛的一页。他的诗,是时代的实录,历史的见证,因此称他的诗作是「诗史」,他的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因此被奉为「诗圣」。他就是--杜甫。在他五十九年的人生中,正是大唐王朝由盛而衰,急剧变化,最多事的一个时期。杜甫生当这样的乱世,饱经多次无情的战火,感触特别深刻。便凭着他特殊敏锐的洞察力和卓绝的才华,真实而全面的展现唐代安史之乱前后几十年间的历史面貌。
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他 7岁即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 至天宝四载(745) 。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带,他到过金陵、姑苏,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开元二十三年回洛阳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次年在齐赵一带开始了第二次漫游,他晚年回忆当时的情景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他在这两次漫游里,看到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
「望岳」即写于这一时期。当时杜甫只有二十九岁,正在漫游当中。诗中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抱负。
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有时也议论时事,结下深厚的友谊。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没有再会面,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 和李白分手之后,杜甫便开始步入彻底体验人生的悲惨岁月。
安禄山起兵后,长驱南下,很快就攻陷了洛阳、长安。杜甫这时正在鄜州,他听到唐玄宗逃往西蜀,肃宗在灵武即位,便把家属安置在城北的羌村,只身北上,投奔灵武,不幸被叛军截获,送往长安。杜甫陷贼中将近半年,看着庄严整饬的京城一片荒凉,生灵涂炭,听着唐军两次反攻,先后在陈陶、青坂两处都全军覆没的消息,满腔悲愤,写出《悲陈陶》、《悲青坂》、《春望》、《哀江头》等诗。
叛乱平定后,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次年五月,杜甫受到朝廷内肃宗新贵与玄宗旧臣相斗争的影响,外调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与长安永别。   
  乾元二年春,杜甫往河南探视旧居,归途上亲眼看到人民在官吏们残酷的压迫下蒙受的苦难,写出著名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 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 。
离开长安的杜甫辗转到了成都。在亲友的资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筑了一间草堂,从公元755年安禄山叛变以来,颠沛流离的杜甫总算暂时歇下脚来,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这时,他已经49岁了。他感到快乐和满足,于是歌唱春雨,(《春夜喜雨》),寻花漫步(《江畔独步寻花》),以诗酒自娱。但这种表面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上元二年(761年)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纵观杜甫的一生,他思想的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于三个不同时期的 三首诗《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故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等。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整体感知: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 “望”字贯穿全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望岳
名句赏析: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诗意描述:
这座奇形异状的高山,好像是为神灵所特意创造,把大自然所具备的一切神奇秀美都集中了起来;山峰直插云霄,遮断阳光,把山南山北分割成了明暗不同的两个天地——这边已是明朗的早晨,而那边还是昏黑的夜晚。
赏析:
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钟”字,形容泰山凝聚了所有山峦应具的“神秀”,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割”字,别具匠心,形象地衬托出泰山的雄伟气势和遮天蔽日、高峻峭拔的特点。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请对“凌”字做点赏析。
“会当”意即“一定要”。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
“凌绝顶”,反映了诗人远大的目光和豪迈气概。 这个“凌”字用的极为贴切、传神,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登临决心,简直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