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五岳归来不看山。
东岳泰山 南岳衡山 西岳华山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望岳》
——杜甫
题目解说:
“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杜 甫
(712年—770年)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人称杜少陵、杜工部。作品集有《杜工部集》。自唐以来,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称为“诗圣”。
写作背景:
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于是北游齐鲁。
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写泰山的诗很多,只有杜甫能用“齐鲁青未了”五字而囊括数千里,可谓雄阔。其结句尤其精妙,气势不凡,意境辽远,将诗人的抱负和理想都含蕴其中。全诗开阔明朗,情调健康。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dài) 了(liǎo)
眦(zì)
凌(líng)
诵读 知大意
/
/
/
【注释】: 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于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
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我的心灵,目送鸟儿归巢,眼框好像要裂开一样。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举目纵望群山的低矮渺小。
大声朗读,读懂诗意:
整体感知:
《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解释。
首联远望,颔联近望,
颈联细望,尾联俯望。
首联的“夫”是虚词,试比较“岱宗夫如何”与“岱宗如何”在语气上有何不同?
“夫”为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
使诗人对泰山惊奇、赞叹的语气更强烈。
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设问
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注意,突出泰山的高大。
“齐鲁青未了”是怎样写出泰山之高的?
这句话没有从海拔高度写泰山之高,而是用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泰山南面为鲁国,北面为齐国,在齐鲁两国境外还能望见泰山,突出泰山之高。
颔联的“钟”、“割”炼字精妙,试分析其妙处。
钟:聚集,将大自然写活了,所有的神奇秀美之景都聚集到泰山,写出诗人对泰山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遮天蔽日。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
颈联中的“决眦”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睁大眼睛,极力注视。
向往、迫切的心情,想把泰山之景尽收眼底。
“归鸟”是怎样的鸟?点明了什么?
投林还巢的鸟。
点明时间已是薄暮,但诗人还在望岳,表达诗人对泰山的喜爱之情。
尾联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想法?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气概?
登岳。
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化用有关孔子的典故:“登泰山而小天下”,使全诗的意境格外雄阔高昂,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增加了诗歌的立体感,深度厚度与广度。
根据理解填空:
诗中表现作者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
诗人直接赞美泰山风光秀美,巍峨高峻的诗句是_________。
诗中集眼前之景,心中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
当我们登上长白山顶,极目远眺,周围美景尽收眼底,我们不禁会回想起杜甫的那句诗_________
背读 会运用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