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蝌蚪找妈妈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 小蝌蚪找妈妈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1 12:24: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 课时 一、二
教材分析 《小蝌蚪找妈妈》作为二年级上册的课文,不仅是一篇富有童趣和科普意义的童话故事,更是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环保意识的重要载体。该教材通过小蝌蚪寻找妈妈的过程,巧妙地融入了生物学的知识,如青蛙的变态发育过程,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了解到生命成长的奥秘。同时,课文还强调了青蛙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如捕食害虫、维护生态平衡等,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培养他们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和保护意识。此外,课文的语言生动形象,情节跌宕起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欲望,为后续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喜欢通过具体的事物和生动的故事来认识和理解世界。《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恰好符合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情节,对青蛙的变态发育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然而,他们可能还未能深入理解青蛙的生活习性和对环境的贡献。因此,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索青蛙的世界,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动手实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青蛙的魅力和重要性。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在小组汇报和作品展示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创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5分钟) 教师行为: 播放小蝌蚪在水中游动的视频或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黑色的小家伙吗?它们是谁呀?”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关于小蝌蚪的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学生行为: 观看视频或图片,回答教师提问,表现出对小蝌蚪的兴趣。 师生示例对话:
师:“大家看,这些小家伙在水里游得多欢快啊!有谁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
生:“小蝌蚪!”
师:“非常棒!今天,我们就跟随这些小蝌蚪,一起去寻找它们的妈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教师行为: 布置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发音和阅读习惯。 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并理解词义。 学生行为: 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尝试自己解决不认识的字。 积极参与生字词的学习,跟读并尝试记忆。 师生示例对话:
师:“请大家翻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哦。”
(学生朗读中)
师:“这个字大家认识吗?(出示‘蝌’字卡片)谁来读一读?”
生:“kē,蝌蚪的蝌。”
师:“很好,这个字就是蝌蚪的‘蝌’,我们一起再读一遍。”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5分钟) 教师行为: 分段朗读课文,每读完一段,暂停并提问引导学生理解内容。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蝌蚪生长变化的动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描述。 提问:“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它们遇到了哪些朋友?这些朋友分别告诉了小蝌蚪什么?” 学生行为: 认真听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观察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理解。 师生示例对话:
师:“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呢?”
生:“因为它们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谁,所以想去找妈妈。”
师:“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谁?它们说了什么?”
生:“小蝌蚪遇到了鲤鱼妈妈,鲤鱼妈妈告诉它们妈妈有四条腿,宽嘴巴。” 四、角色扮演,加深理解(10分钟) 教师行为: 分配角色,邀请学生扮演小蝌蚪、鲤鱼、乌龟和青蛙妈妈。 提供台词指导,帮助学生准备表演。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鼓励学生大胆表现。 学生行为: 积极参与角色扮演,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准备。 在表演中,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进行表达。 师生示例对话:
(角色扮演中)
小蝌蚪(学生饰):“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
鲤鱼(学生饰):“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宽嘴巴。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表演结束后)
师:“大家表演得真棒!通过表演,你们是不是更加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了?”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5分钟) 教师行为: 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和它们生长变化的特点。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观察家中的小动物或植物,记录它们的生长变化过程,并准备在下节课分享。 学生行为: 认真聆听教师的总结,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接受作业布置。 六、拓展延伸,激发探索(10分钟) 教师行为: 引导思考:教师提问,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索欲。“同学们,小蝌蚪最终找到了妈妈,那么你们知道小蝌蚪变成青蛙后,它们的生活会发生哪些变化吗?” 展示资料:利用多媒体展示青蛙的生活习性、食性、对环境的贡献等图片或短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及其在自然界的角色。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青蛙的特点或习性进行深入探讨,并准备向全班汇报。 学生行为: 积极思考:针对教师的提问,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想象青蛙成长后的生活场景。 观察学习:认真观看多媒体展示的资料,记录下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点。 小组讨论: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与组员分享自己的观点,共同整理汇报内容。 师生示例对话: 师:“小蝌蚪变成青蛙后,它们的生活会有什么不同呢?谁能来说说看?” 生:“青蛙可以在陆地上跳来跳去,还能在池塘里游泳。” 师:“非常好!青蛙还是我们自然界的小卫士呢,你们知道它们是怎么保护我们的环境的吗?” (学生可能回答关于青蛙捕食害虫、保持生态平衡等内容) 七、动手实践,创意表达(10分钟) 教师行为: 分发材料:为学生准备彩纸、剪刀、胶水等手工材料。 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动手制作一幅关于小蝌蚪找妈妈或青蛙成长过程的图画或手工作品,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展现自己的理解和想象。 巡回指导:在学生制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提供帮助和建议,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学生行为: 动手制作: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始制作图画或手工作品。 交流分享: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想法,分享材料,共同解决问题。 展示作品:制作完成后,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单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和过程。 八、课堂总结,情感升华(5分钟) 教师行为: 总结回顾: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所蕴含的母爱、成长和自然奥秘的主题。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学到了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然界中的每一个生命? 鼓励探索:鼓励学生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去发现更多自然界的奥秘。 学生行为: 认真聆听: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总结,回顾本课的学习内容。 思考感悟: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展望未来:学生带着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好奇,期待未来的学习和探索。 结束语: 教师以温馨而富有启发性的话语结束本课:“同学们,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奇妙和母爱的伟大。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和好奇,继续探索这个多彩的世界吧!下课!”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5分钟) 教师行为: 提问复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谁能说说小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 简要回顾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青蛙的生活,看看它们变成青蛙后都做了些什么。” 学生行为: 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回顾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集中注意力,准备进入新课学习。 师生示例对话: 师:“小蝌蚪先长出了后腿,再长出了前腿,尾巴变短了,最后就变成了青蛙。那么,变成青蛙后它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二、深入探索,了解青蛙(15分钟) 教师行为: 利用多媒体展示青蛙的生活习性、食性、对环境的贡献等图片或短视频。 边展示边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青蛙的特点和作用。 提问引导:“青蛙喜欢吃什么?它们对环境有哪些贡献?” 学生行为: 认真观看多媒体展示,记录下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点。 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加深对青蛙的了解。 师生示例对话: 师:“大家看,青蛙正在捕食害虫呢!它们一天能吃掉很多害虫,对保护农作物和环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谁能说说青蛙还有哪些特点或作用?” 生:“青蛙能在水里游泳,也能在陆地上跳来跳去,它们还能发出呱呱的叫声。” 三、小组汇报,分享发现(10分钟) 教师行为: 组织学生分组汇报上节课小组讨论的结果,每组选择一个青蛙的特点或习性进行深入阐述。 鼓励学生上台展示,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表达小组的发现。 学生行为: 积极参与小组汇报,准备上台展示。 认真聆听其他小组的汇报,学习不同的观点和表达方式。 师生示例对话: (某小组代表上台)
生:“我们小组研究的是青蛙的食性。我们发现青蛙主要吃害虫,比如蚊子、苍蝇等,对保护我们的环境非常重要。” 师:“非常好!你们小组的研究很有意义,让我们更加了解了青蛙的重要作用。还有其他小组想分享吗?” 四、动手实践,创意再现(15分钟) 教师行为: 指导学生利用彩纸、剪刀、胶水等材料,继续完善或创作新的关于青蛙或自然生态的图画或手工作品。 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制作过程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学生行为: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象,动手制作图画或手工作品。 在制作过程中相互交流想法,分享材料,共同解决问题。 师生示例对话: (学生制作中)
师:“这位同学,你的青蛙画得真生动!你能告诉我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创意的吗?” 生:“我观察了青蛙的图片,发现它们的眼睛很大,所以我特意把眼睛画得很大,让它看起来更可爱。” 五、展示评价,共同进步(10分钟) 教师行为: 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简单的评价和鼓励。 引导学生从创意、色彩、构图等方面进行评价,学习他人的优点。 学生行为: 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单介绍创作思路和过程。 认真聆听他人的评价,学习他人的优点,发现自己的不足。 师生示例对话: (某学生展示作品)
生:“这是我画的青蛙和它的家,我希望它们能快乐地生活在清澈的池塘里。” 师:“你的画色彩鲜艳,构图也很和谐,尤其是青蛙的表情画得非常生动。大家都要向你学习哦!” 六、课堂总结,情感升华(5分钟) 教师行为: 情感引导:教师以温柔而富有感染力的语气说:“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青蛙的生活习性和它们对环境的巨大贡献,还亲手制作了关于青蛙的图画和手工作品。每一只青蛙都是大自然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它们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我们的地球家园。” 环保意识提升:“那么,作为小小环保卫士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不乱扔垃圾,保护水源清洁,为青蛙和其他小动物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生存环境。记住,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和爱护。” 情感升华:“同时,我们也要像青蛙一样,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不断成长,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保持这份对自然的敬畏和爱护之心。” 学生行为: 认真聆听:学生全神贯注地聆听教师的总结,脸上洋溢着对青蛙和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情感共鸣:部分学生可能会点头表示赞同,或者轻声交流自己的感受,分享自己曾经做过或打算做的环保小行动。 展望未来:学生们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他们暗暗下定决心,要成为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环保小卫士。 七、课后作业与拓展(2分钟) 教师行为: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今天学到的关于青蛙的知识,并尝试寻找家附近是否有适合青蛙生存的环境。如果有,请记录下你的发现,并思考我们可以为这些小动物做些什么。” 拓展活动:“此外,大家还可以利用周末时间,去公园或郊外观察更多的小动物,比如蝴蝶、蜜蜂等,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对环境的贡献。记得用画笔记录下你的观察结果,下次课我们一起来分享。” 学生行为: 记录作业:学生认真记录下课后作业的内容,准备回家后完成。 期待拓展:学生们对即将进行的拓展活动充满期待,纷纷表示要利用周末时间好好观察大自然,记录下更多有趣的发现。 结束语: 教师以鼓励的话语结束本课:“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继续探索这个多彩的世界吧!期待下次课见到你们更多的精彩作品和有趣发现。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