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玲玲的画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5 玲玲的画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1 12:41:5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玲玲的画》 课时 一、二
教材分析 《玲玲的画》作为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其选文旨在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认识并体验面对困难时的积极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文以玲玲的画画经历为线索,巧妙地展现了玲玲从画被意外弄脏后的沮丧、焦虑,到在爸爸的启发下转变心态,最终通过创新方式解决问题并收获更美丽作品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富有教育意义,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易于引发学生的共鸣。 教材在编排上,注重了情感与认知的双重发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插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玲玲的情感变化,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并学习面对困难时应有的态度和行动。此外,课文还隐含了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目标,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灵活应对,勇于尝试新方法。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好奇心强,喜欢通过具体、生动的事物来理解和感知世界。《玲玲的画》这篇课文以其贴近学生生活的情节和丰富的情感变化,正好契合了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需求。 然而,二年级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往往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通过《玲玲的画》这篇课文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积极态度的重要性,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学会在面对困难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此外,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在理解深层含义和进行情感体验方面仍需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解读文本,体会玲玲的情感变化,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玲玲在遇到困难时积极动脑解决问题的品质。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面对困难时的乐观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玲玲在遇到困难时积极动脑解决问题的品质。 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面对困难时的乐观态度。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5分钟) 教师行为: 展示一幅事先准备好的画(可以是简单的,带有一点小瑕疵的),问学生:“同学们,看这幅画美吗?如果这幅画是你画的,不小心弄脏了,你会怎么办呢?”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玲玲的画》中的主人公玲玲,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但她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了难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玲玲是怎么做的吧!” 学生行为: 观察老师的画,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对课文产生好奇,准备开始学习。 师生示例对话: 师:“如果这幅画脏了,你们会怎么做?”
生:“我会重新画一幅。”
师:“那玲玲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去课文里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0分钟) 教师行为: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出示生字词卡片,领读生字,纠正发音。 采用开火车、小组比赛等方式,检查学生生字掌握情况。 学生行为: 自由朗读课文,标注不认识的字。 认真听老师领读,跟读生字词。 积极参与生字词的检查活动。 师生示例对话: 师:“这个字谁来读?”(指向“玲”字)
生:“ling,玲玲的玲。”
师:“很好,声音响亮,发音准确。大家一起来读一遍。”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15分钟) 教师行为: 请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玲玲遇到了什么困难?她是怎么解决的?” 利用课文插图或PPT,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玲玲画被弄脏后的心情变化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玲玲心情变化的句子,体会她的内心活动。 学生行为: 认真朗读课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观察插图或PPT,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故事情节。 找出并朗读描写玲玲心情变化的句子,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师生示例对话: 师:“玲玲遇到了什么困难?”
生:“玲玲的画不小心被弄脏了。”
师:“那她是怎么解决的呢?”
生:“玲玲想了想,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结果画变得更漂亮了。”
师:“玲玲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她遇到困难没有放弃,而是积极想办法解决。你们从中学到了什么?” 四、小组讨论,深化理解(10分钟) 教师行为: 分发小组讨论问题卡片,如:“如果你是玲玲,你会怎么做?”“你从玲玲身上学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鼓励每位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巡回指导,确保每个小组的讨论都能深入进行。 学生行为: 在小组内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学习他人的观点,丰富自己的认识。 师生示例对话(小组汇报时):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分享一下你们对‘如果你是玲玲,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的看法?”
生(小组代表):“如果我是玲玲,我也会像她一样,先不要着急,然后想个办法让画变得更漂亮。”
师:“非常好!你们小组的想法很有创意。玲玲的乐观和机智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五、总结全文,情感升华(5分钟) 教师行为: 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玲玲在遇到困难时积极动脑解决问题的品质。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的态度,鼓励大家学习玲玲的乐观和勇敢。 学生行为: 认真聆听老师的总结,回顾本课的学习收获。 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我也要像玲玲一样,遇到困难时不放弃,积极想办法解决。” 师生示例对话: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或感想吗?”
生:“我学到了遇到困难要冷静思考,想办法解决。”
师:“说得很好!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像玲玲一样,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积极开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住,每一个难题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只要我们勇敢地去面对,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小花狗’,让问题变成更加美好的结果。” 六、拓展延伸,激发想象(5分钟) 教师行为: 引导学生想象:“如果玲玲的画上不是弄脏了,而是其他的小意外,比如颜色涂错了或者画错了某个部分,她又会怎么办呢?”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在小组内讨论并分享自己的想法。 学生行为: 展开想象的翅膀,思考玲玲可能遇到的其他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在小组内热烈讨论,互相启发,分享各自的想法。 师生示例对话: 师:“如果玲玲的颜色涂错了,你们觉得她会怎么做?”
生(小组代表):“我觉得玲玲可能会用另一种颜色在旁边画上装饰,让那个涂错的颜色变成画的一部分。”
师:“哇,这个想法真棒!你们真会动脑筋,把意外变成了创意。” 七、布置作业,巩固提升(2分钟) 教师行为: 布置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用自己的话把《玲玲的画》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请他们分享自己遇到困难时是怎么解决的。”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尝试用玲玲的方法去处理,记录下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学生行为: 认真记录作业要求,准备回家后完成作业。 对即将实施的作业充满期待,期待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结束语: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玲玲的画》,从玲玲身上学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希望这些经验能陪伴你们,让你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加勇敢、更加智慧。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这篇课文,期待大家有更多的发现和收获。现在,下课!”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5分钟) 教师行为: 通过快速问答的形式,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和课文大意。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玲玲的画》,谁能简要说说玲玲遇到了什么困难,她又是怎么解决的?” 学生行为: 积极回答教师的复习问题,巩固旧知。 简要回顾课文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准备。 师生示例对话: 师:“玲玲的画不小心被什么弄脏了?”
生:“玲玲的画不小心被水彩笔弄脏了。”
师:“那她后来是怎么做的呢?”
生:“玲玲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结果画变得更漂亮了。” 二、深入解读,情感体验(10分钟) 教师行为: 利用课文插图或PPT,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课文,关注玲玲的情感变化。 提问:“玲玲在发现画弄脏后,心情是怎样的?后来她是怎么转变的?” 引导学生找出并朗读描写玲玲心情变化的句子,体会她的内心活动。 学生行为: 仔细观察插图或PPT,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玲玲的情感变化。 找出并朗读相关句子,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玲玲的心情变化。 师生示例对话: 师:“玲玲发现画弄脏后,心情是怎样的?”
生:“玲玲很伤心,差点儿哭了出来。”
师:“那后来她是怎么转变的呢?”
生:“玲玲想了想,觉得哭也没用,就开始想办法解决问题。” 三、角色扮演,深化理解(15分钟) 教师行为: 分配角色,准备道具,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指导学生分别扮演玲玲、爸爸等角色,重现课文中的对话和场景。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适当添加自己的语言和动作,使表演更加生动。 学生行为: 积极参与角色扮演活动,认真准备自己的角色。 在表演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角色更加鲜活。 认真观看同伴的表演,学习他人的优点,提升自己的表演能力。 师生示例对话(角色扮演中): (玲玲角色):“哎呀,我的画弄脏了,这可怎么办呀?”
(爸爸角色):“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什么,不是很好吗?”
(玲玲角色,思考后):“嗯,对!我可以画一只小花狗!”(边说边在画上添画) 四、小组讨论,拓展思维(10分钟) 教师行为: 分发小组讨论问题卡片,如:“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你觉得玲玲的故事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 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鼓励每位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巡回指导,确保每个小组的讨论都能深入进行。 学生行为: 在小组内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方法。 尝试将玲玲的故事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思考其中的启示。 师生示例对话(小组汇报时):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分享一下你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
生(小组代表):“有一次我拼图拼不好,很生气想放弃。但我想起玲玲的故事,就决定再试试,最后终于成功了。”
师:“非常好!你们从玲玲身上学到了坚持和不放弃的精神。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五、总结全课,布置作业(5分钟) 教师行为: 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面对困难时的积极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布置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写一篇小短文,描述自己最近遇到的一个困难及解决过程,并谈谈玲玲的故事给你带来的启示。” 学生行为: 认真聆听老师的总结,回顾本课的学习收获。 记录作业要求,准备回家后完成作业。 六、作业反馈与分享(15分钟) 教师行为: 收集与整理:课前收集并仔细阅读每位学生的作业,挑选出几篇具有代表性的短文,准备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点评。 创设分享氛围:通过轻松愉快的开场白,鼓励学生勇敢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感受,强调这是一个相互学习和鼓励的过程。 邀请分享:首先邀请一位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短文,要求其他同学认真聆听,并思考其中的亮点和可以借鉴的地方。 即时反馈:在学生分享后,教师给予正面、具体的反馈,指出其文章中的闪光点,如情感真挚、描述生动、解决方法独特等,同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如如何更深入地挖掘内心感受、如何使语言更加精炼等。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围绕刚刚分享的短文,讨论其中的亮点、启示以及自己可以学习的地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促进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学生行为: 积极准备:被邀请的学生提前准备好自己的短文,并练习朗读,确保分享时流畅自然。 认真聆听:在同学分享时,其他同学保持安静,认真聆听,思考其中的内容和启示。 积极互动: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同时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师生示例对话(分享与反馈环节): (学生A朗读短文后) 师:“A同学,你的短文让我们感受到了你面对困难时的坚持和努力,特别是你提到的那句‘只要不放弃,总会有办法’,非常鼓舞人心。你觉得在写这篇短文的过程中,有哪些地方是让你特别满意的?” 生A:“我觉得我在描述自己心情变化的部分比较满意,我尽量把那种从沮丧到希望的心情变化写出来了。” 师:“非常好!你的情感表达非常细腻。如果能在文章中再多一些具体的细节描述,比如你是如何一步步找到解决方法的,相信会让你的短文更加生动和感人。其他同学有什么想对A同学说的吗?” (其他同学纷纷举手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七、情感升华与总结(5分钟) 教师行为: 情感升华:通过总结学生的分享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面对困难时积极态度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强调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学会解决问题,更要学会从困难中汲取力量和智慧,不断成长。 总结本课:回顾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玲玲的故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以及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和作业分享等活动,我们如何更深入地理解了这些启示。 展望未来:鼓励学生将本课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勇敢面对未来的挑战和困难。 学生行为: 回顾反思:认真回顾本课的学习内容,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成长。 展望未来:带着积极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准备迎接未来的挑战和困难。 结束语: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和分享,我们不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玲玲的故事,也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希望你们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像玲玲一样,保持积极的心态,勇敢地面对每一个挑战。相信你们一定能够成为更加优秀、更加坚强的自己。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