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教学目标
(1)列举种群的数量特征,说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
构和性别比例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2)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主要方法,运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
的种群密度。
二、教学重点
(1)种群的数量特征。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讲述前门三本教材的内容,说明选择性必修2的学习内容:本书不再是研究生物个体的生命活动,而是研究个体以群体形式存在时的特征及其数量变化,研究不同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及其功能,最后是人在保护环境方面能做哪些贡献。
生物与环境就是生态学的研究范畴。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章首页的内容,给出物种和种群的概念。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一种强悍凶猛的动物,我国野生东北豹为什么会面临濒危呢?展示云南蝗灾图片作为对比,再次提问:为什么看似柔弱的动物,它反而能泛滥成灾?
要想研究怎样保护濒危动物以及怎样防治有害生物,就必须研究清楚这些生物种群的数量特征以及种群的变化规律。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哪些?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问题探讨,思考问题1和2。
(二)讲授新课
1、种群
(1)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作种群,如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蒲公英。
(2)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同种”即同一物种,“全部”即全部个体。
(3)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种群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限制,离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4)两个基本单位:种群既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又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5)辨别下列哪个是种群:
一片农田中所有的水稻、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鲫鱼、一片草地上所有的蝗虫(是)
一个农民种的全部水稻、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一片森林中所有的蛇、一片草地上所有的雌兔、一片森林中所有的乔木。(不是)
(6)物种与种群的区别
①种群是物种的存在形式,是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
②同一物种可以形成许多个种群,物种无地域界限,种群有
2、种群密度
(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举例:如每平米草地上有多少株蒲公英?每立方米池塘中有多少条鲤鱼?
(3)计算公式: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4)意义: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
应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举例:调查某山坡上珙桐的种群密度
(2)估算法
①黑光灯诱捕法
黑光灯:一种特制的气体放电灯,能发出紫外光,人类对此光不敏感
应用:趋光性昆虫
举例:某温室中蛾类昆虫的种群密度(有些昆虫趋光,有些避光)
②样方法
应用:植物,昆虫卵,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
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
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
举例:蚜虫、蚯蚓、跳蝻、瓢虫、青蛙
实验: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1、确定调查对象
单子叶草本植物地上部分常是丛生或蔓生,难以确定是一株还是多株,而双子叶草本植物为单株,容易辨别其数目。
单子叶植物叶形为条形或披针形,叶脉一般是平行脉,双子叶植物的叶脉一般是网状脉。
2、选取样方
①样方数目:根据调查地段的大小确定,地段面积越大,选取的样方数目越多。
②样方大小:根据被调查生物的种类和分布情况确定。乔木:100m2、灌木:16 m2、草本:1m2
③取样方法:根据取样地的形状确定,分为五点取样法(适用于正方形或不规则地块)和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方形或长条形地块),每个小样方的形状可以是正方形、圆形、长方形等。
④取样关键: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3、计数
原则:统计样方内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数。“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4、计算种群密度
先求各样方内的种群密度,然后再求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提问:对于草原上的老鼠、兔子、蛇等,你能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吗?
③标记重捕法
应用: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抽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体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
计算公式(种群数量):初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M)/个体总数(N)=重捕到的标记个体数(m)/重捕到的个体总数(n),即N=(M×n)/m
种群密度=种群数量/样方面积
注意事项:①调查期间没有大量个体的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
②标记物和标记方法对动物寿命、行为不产生伤害
③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必须能维持一定的时间,不能脱落
④标记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
捕时被捕概率相同。
误差分析:
① m值变大导致N偏小:
I.标记物影响了动物的活动能力,或标记物过于明使其第二次捕捉时更易被捕到。
② m值变小导致N偏大:
I.标记物使动物受惊吓,从而不易被捕到。
Ⅱ.标记物影响动物的活动能力,使其更易被天敌捕食而减少。
Ⅱ.标记物易脱落,从而导致m值变小。
IV.调查期间被标记的动物放回后部分死亡。
过渡:种群密度只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要想知道种群数量的消长,还要研究其他数量特征。
第2课时
1、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计算:某年内出生(死亡)个体数/年初本种群个体总数
关系: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减少,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2、迁入率和迁出率
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对于城市人口变化来
说,迁入率和迁出率更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关系:迁入率>迁出率,种群数量增加,
迁入率<迁出率,种群数量减少,
迁入率=迁出率,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意义: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3、年龄结构
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增长型:幼年个体>老年个体,一段时间后,幼年个体进入繁殖期,老年个体死亡,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
稳定型:幼年个体=老年个体,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基本不变。
衰退型:幼年个体<老年个体,一段时间后,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下降。
年龄结构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通过年龄结构,我们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提问: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不一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结构,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4、性别比例
概念: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意义: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应用:利用人工合成性引诱剂杀死某害虫的雄性个体。
说明:性别比例一般是1:1,也有例外,如营社会生活的昆虫,雄性多于雌性,人工饲养的鸡鸭,雌性多于雄性。
总结:
5、调查种群密度的其他方法
(1)红外触发相机
用于调查身体带有天然印记的恒温动物,如虎、豹
(2)动物粪便中的微卫星DNA分子标记
(3)动物声音监测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