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和动手实践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学生经过过观察、讨论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3.学生能利用本节所学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动手实践的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方式。2.学生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活动,初步掌握基本观察能力和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使学习充满乐趣和积极性,并且能用所学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
教材分析 重 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一般不同。
难 点 学生观察、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 学 方 法 实验、讨论、归纳
教 具 准 备 录音机、录好各种所需声音的磁带、音叉。橡皮筋、空文具盒、学生用直尺。
教学过程
导入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录音机播放:优美的音乐、海浪声、动物鸣叫声、锣鼓声等课前收集的各种声音。引出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相关知识。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这些声音又是怎样传播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就来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新授 讲授新课一、声音的产生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动手体验:将手放在喉咙位置,感觉说话和不说话的时候有什么不同。边演示实验边提示学生自习观察,思考:为什么音叉会响?用手握住音叉,声音为什么就停止了?和学生一起体验说话与不说话的时候,喉咙部位的不同感觉让学生轻轻地拨动套在空文具盒上的橡皮筋,观察发生的现象:听到了什么没有?橡皮筋的状态是怎样的?让学生将直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大部分直尺悬空在桌沿外面,然后上下拨动直尺,观察并回答:听到了什么?直尺此时的状态时怎样的?师生思考总结得出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过渡: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教材28页图2.1-4并且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二、声音的传播提问: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那么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呢?演示实验: 1.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2.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3.把正在响的闹钟用塑料袋包住,放进水中,听声音的情况。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需要借助哪些物质。三、声速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思考: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3.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总结:1.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声速不同。一般情况下:V固>V液> V气2.150C时,V空=340m/s 250C时,V空=346m/s3.声音的传播速度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二、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以声波的形式进行传播。三、 声速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和介质的温度有关。150C时,V空=340m/s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一、 教案中的“得意”之处1. 整个教案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对物理知识学习兴趣的培养,充分展现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入手,例如音乐声、海浪声、各种动物的鸣叫声入手,导入新课,学生感觉到所学的知识就是自己生活中活生生的情景,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充满了兴趣。2. 本节教案所有结论的得出均由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或自己动手实验总结得出。通过观察音叉的发声等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玻璃罩中的闹铃声随着空气的减少而变弱而得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等结论;通过对生活中一些实例的思考(如雷电现象)、总结得出声速的相关知识。二、 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1.刚刚接触物理知识的初中生对于物理实验的把握不好,不会进行正确的设计,这点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点。不知道观察的重点在哪里,在实验结论的总结中也存在用词不当、语序不合理等现象。2.演示实验的课堂秩序还比较好,但是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时候课堂秩序就需要多控制一下,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实验(一同学轻敲课桌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时,有的学生用特别大的力敲击桌面,甚至在实验结束之后还在不停地敲击,影响到正常的上课,这些都需要老师多用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养也是物理课堂中比较重要的内容。3.结论的应用不好,学生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动手实验,小组讨论,得出了科学合理的结论,但是不会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在课堂检测环节,教师多巡视、指导、予以必要的讲解。噪音的危害和控制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2、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2、 通过学习控制噪声的办法,培养学生应用物理。3、 培养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网站,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2、 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
教材分析 重 点 教学要从环境保护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难 点 噪声的等级
教 学 方 法 讨论法、阅读法、实验法、归纳法
教 具 准 备 闹钟、纸盒、耳塞、泡沫塑料 、 多媒体课件
学 法 指 导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声音有各种各样,优美动听的乐音,使人心情舒畅,杂乱的噪声令人心烦意乱,噪声问题伴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越来越严重,噪声已列为国家公害,它严重地污染着环境,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同固体废气物污染一起成为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关于噪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新授 1、噪声的来源[演示]:课件出示:利用示波器观察铁钉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师]:大家观察铁钉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与我们前面讲的音叉的波形做比较是一样吗?然后回答从物理学角度来讲什么是噪声?[生]:观察。[生]:我们观察到示波器上的波形是杂乱无章,我们原来学的音叉的波形是很有规则。[生]:通过观察我们得出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师]:说得很好大家观察的很仔细。那么,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看,什么是噪声?[生]: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师]:既然大家已经知道噪声的定义,那么,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有哪些?能举例说明吗?大家分组讨论一下。[生]:讨论[生]:我知道有交通运输噪声。如: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排气声、机械运转声等。[生]:有工业噪声。如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等。[生]:施工噪声。如:筑路、盖楼、打桩等。[生]:社会生活噪声。如:家庭噪声、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里的喧哗声等。[师]:大家说得很非常好!掌声鼓励![师]:是不是所有优美动听的音乐都不可能成为噪声?[生]:不是的,也可能成为噪声。如:如果上物理课忽然肌学唱歌那么这种时候,就成为了噪声。[生]:......2、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师]:声音有强有弱,声音的强弱通常以分贝﹙符号是dB﹚为单位来表示。[课件出示]:以下这些问题:﹙1﹚、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是﹙ ﹚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 ﹚dB;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的声强为﹙ ﹚dB;听力会受到影响的声强为﹙ ﹚dB以上;能引起双耳失去听力的声强为﹙ ﹚dB。﹙2﹚、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 ﹚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 ﹚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 ﹚dB。[师]:大家先阅读书本,然后回答这些问题。[生]:看书,并回答。[师]:噪声的危害有哪些?大家讨论。[生]:讨论。[生]:有心理影响。可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睡眠和休息。[生]:有生理影响。可使人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严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死亡。[生]:高强度的噪声能够损坏筑物。[师]:喷气式飞机产生的噪声能够将附近建筑物的窗户玻璃震碎,噪声导致工作设备“疲劳”以至断裂。1964年,美国空军F104喷气式飞机作超音速飞和实验,在飞机的轰鸣声中,附近农场的1万只鸡就有6千只死亡。[师]:噪声的危害这么大那么我们如何控制噪声?3、控制噪声[生]: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三个阶段: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生]:我们要控制噪声就要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即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师]:大家说得很好,我们也可以把控制噪声的途径说成是这三个方面: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演示实验,是在什么处减弱噪声?[师]:由学生上来做演示实验一:实验器材是闹钟、泡沫塑料。[生]:做,我是把闹钟闹响然后放在泡沫塑料上,其他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生]:答,从实验现象可知这是在声源处减弱。[演示实验二]:实验器材是闹钟、纸盒。[生]:做,我是把闹响的闹钟放在纸盒子里。其他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生]: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可知,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演示实验三]:器材是:耳塞[生]:我是把耳塞塞紧自己的耳朵。观家实验现象。[生]:从实验现象可知,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师]:大家说得和做得都非常好。下面再来思考以下的问题是如何控制噪声的?[课件出示以下问题]﹙1﹚无声手抢﹙2﹚城市道路旁的隔声板 ﹙3﹚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 [生]:第一个是在声源处减弱。 [生]:第二个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生]:第三个是在人耳处减弱。[师]:大家答问题答得准确无误,下面我们来看这个问题[课件出示] : 晚上在家学习时,邻居放音乐的声音很大,干扰了你的学习,为了保障你的学习,你会如何减小这种干扰。[师]:小组讨论。[生]:讨论。[生]:我会让邻居把音量开小一点,这是在声源处减弱。[生]:我会把门窗关好,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生]:我会把耳朵用棉花塞紧,是在人耳处减弱。[师]:大家回答的很好,对本节课掌握的很好了,噪声有危害,可不可以利用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探究。三、小结[生]: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内容: 1、噪声的定义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3、控制噪声的途径
板书设计 1、噪声的定义2、噪声的来源 ﹙1﹚工业噪声 ﹙2﹚施工噪声 ﹙3﹚交通运输噪声﹙4)社会生活噪声3、危害4、控制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作业布置 调查一下校园或家的周围有哪些噪声,如何控制噪声?在活动课上同学们之间再互相交流。(可以上网查,或是查其它的资料)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 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试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教材分析 重 点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声音的性质; 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声音音调、响度因素是什么。
难 点 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声音音调、响度因素是什么。
教 学 方 法 探究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 具 准 备 敲琴、钢尺、示波器、梳子、铁架台、音叉、乒乓球、小鼓、细绳。
教学过程
导入 美妙的歌声,使人心情舒畅,久久不能忘怀。下面请同学们一展你的歌喉,为大家唱首歌。教师点评同学的歌,(谁的调子高、谁的声音大等)引出今天所学声音的特性。
新授 一、音调指导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使它们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并观察发声体的振动有什么不同?学生展示实验结果例如:快划梳子,音调高;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的越慢,音调越低等3、学生在讨论、总结得出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与振动快慢有关4、观察、领悟男女同学发声音调上的差别教师询问:怎样做物体发声音调高? 发出音调高的物体,在振动上有什么特点?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演示:观察声音的波形什么是频率?单位是什么?人的听觉范围是多少?什么是超声波?什么是次声波?生活中你对超声波,和次声波了解多少?他们有什么用处? 二、响度用力和轻轻敲击时,声音听起来有什么变化?反映了声音的什么性质?发出声音大时,靠在发声体上的小球,有什么变化?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总结响度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三、音色培养动手能力及实验探究的能力。[示波器演示]音叉、敲琴同是C调1音的波形在示波器上的波形图,有什么是相同的,什么是不同的?他们又反映了声的什么性质 声音即使音调、响度都相同,波形长相也会各有不同,即音色不同。对于我们熟悉的人,我们没看到人,为什么听声音就知道他是谁? 1、 认真听,仔细比较,讨论后回答。C调1音,音调是相同的,上下振动的幅度是相同的等,外形不同。2、同学猜声游戏(闻其声便知其人)做完游戏回答 从科学仪器上,认识声音的三种性质,加深学生理解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一、 音调(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二、 响度(大小):由振幅决定,以及距离发声体的远近。三、 音色:
作业布置 书后作业题
教学反思 节课的教学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和探究声音的三个特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在线讨论等方式由表及里,深化思维,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理论联系实际、物理结合生活的能力,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在表达、总结、概括上有所欠缺,需要老师慢慢培养。声的利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可以传递信息,可以传递能量,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加强对科学的热爱。
教材分析 重 点 声可以传递信息,可以传递能量
难 点 查找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 学 方 法
教 具 准 备 MP5、扩音器
学 法 指 导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都知道有一部电影《泰坦尼克号》。“泰坦尼克”号是一艘著名的英国大商船,1912年这艘大轮船在赴美途中与冰山相撞而沉没,人员伤亡惨重。如果由你来驾驶这艘轮船,你有什么办法能让它不触礁,避免这样的悲剧重演呢?情景⒉去掉饮料瓶的瓶底,蒙上橡皮膜。将瓶口对着火焰,敲橡皮膜,火焰会摇动,甚至还会被吹灭。你知道为什么吗?如果你想知道上述情境中的道理,请随我一起进入《声的利用》
新授 一、声与声音的区别同学们注意了没有,以前我们学习时都常说“声音”怎样怎样,可今天我们学习时,标题却是声的利用,为什么不叫做声音的利用呢?1、声的概念比较广,包括平时我们能听到的声音和不能听到的超声、次声等;所以声音的概念相对而言面要窄得多,它仅指人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2、看来声包括声音。二、声与信息的传递1、【提出问题】你平时用声音传递过信息吗?{课堂游戏}2、[师]其实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我们彼此之间的谈话,教师在课台上的讲课声,同学们课下的交谈与交流声等不都是在传递信息吗。假如让你不说话,你有什么感觉。3、通过声传递信息的例子还有哪些呢?大致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两类,一是物体直接发出的声音携带的信息;另一种是靠反射回来的声音所携带的信息。(1)物体直接发出的声所携带的信息它又可以分两类,一类是我们能听到的声音;一类是我们不能听到的声音。①播放我们能听到声音的录像。让学生回答并板书。A.火车经过的声音;B. 隆隆的雷声;C. 心脏、肺的声音。D.中医诊病的“望、闻、问、切”中的“闻”就是通过听来了解病人病情的。②播放我们听不到的一些声音。让学生回答并板书。A. 动物的交谈声。B. 利用鱼所喜欢的声音捕鱼。C. 地震、海啸前出现的一些次声波我们也听不到。③谁还能说一些通过直接发出声音所携带的信息?(2)经过反射的声所携带的信息我们也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是所反射的回声我们能听见;另一类是反射的回声我们听不见。①播放物体反射我们能听见的声音录像。让学生观察并回答实例。A.下雨打雷时隆隆的雷声;B.回声与混响,建筑设计中的科学。如果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晚0.1s以上,人就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来,容易形成混响;如果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小于0.1s,则人分辨不出是回声还是原声,两种声音在一起得到加强。让学生解释一些现象:在教室里说话听起来比在操场上说话响一些,这是为什么?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这是为什么?C.北京天坛公园的回音壁和三音石,还有圜丘。尝试对我国古代声学建筑进行评价,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②播放反射听不到声音的录像,并让学生回答,老师板书。A. 蝙蝠的回声定位。B. 利用声呐探测海深C. B超原理:将弱超声波透入人体内部,当超声波遇到脏器的界面时,便发生反射和透射。透射入脏器内部的超声波,再遇到界面时还会再次发生反射和透射,超声波接收器专门接收各次的反射波。医务人员根据所收到的各次反射波的时间间隔和波的强弱,就能够了解到脏器的大小、位置及其内部的病变等。D. 超声波探伤仪原理: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情况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三、声与能量的传递播放录像,说明声波也是携带着大量能量的。学生回答,老师并板书。A. 用超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B.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再举几个利用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例子为我们服务的实例。超声波加湿器。小结1.声可以传递信息。如:(1)回声定位:声呐。可探测海洋深度、获得水中鱼群的信息等。(2)利用超声波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B超。 2.声可以传播能量。如:(1)利用超声波在液体中引起的强烈振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2)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结石。
板书设计 声的利用一、声与声音的区别声包括声音、超声波、次声波二、声与信息1、可直接听到的声音。如雷声、心脏的跳动声、“闻”等。2、直接听不到的声音。如动物的交流声、地震、海啸发出的次声等。3、能听到的反射声。如回音壁、建筑设计中的混响等。4、听不到的反射声音。如蝙蝠的回声定位、利用声呐探测海深、B超超声波探伤仪等。三、声与能量1、用超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2、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作业布置 1.将以上声的利用的实例按医疗工业军事及生活方面的应用进行分类。 2.将以上声的利用的实例按声能传递信息和声能传递能量进行分类。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