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桐城市嬉子湖中心学校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四章 光现象教案(打包5套)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桐城市嬉子湖中心学校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四章 光现象教案(打包5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6-01-31 13:35:06

文档简介

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知识目标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3.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4.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三原色是不同的。二、能力目标1.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2.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3.探究色光的混合与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三、德育目标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习打基础。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教材分析 重点 光的直线传播。
难点 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教 学 方 法 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 具 准 备 演示用:激光演示器、盛有水的水槽、手电筒、白炽台灯、棱镜、带狭缝的屏、白屏、挂图
学 法 指 导 实验观察—交流讨论—概述总结—性质应用—指导小结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奇妙的现象:如打雷时,雷声和闪电在同时同地发生,但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人的影子为什么早晚长中午短呢?在开凿大山隧道时,工程师们用什么办法才能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呢?神话中传说王母娘娘拆散了牛郎和织女的幸福家庭,他们化作天上的两颗星,只能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渡过银河相会一次,他们能否每年相会一次呢?大家想知道上述问题的答案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教师紧接着进入新课教学。
新授 (一)光源[师]生活、生产中哪些物体可以发光?太阳、电灯、蜡烛、手电筒、油灯、萤火虫。[师]同学们知道能发光的物体很多,那么上面的物体有何共同特征呢?(它们都能发光)[师]太阳和蜡烛都是光源,它们有何不同呢?(太阳是自然光源,蜡烛是人造光源)师生共同活动后教师板书光源①能发光的物体。②光源可分为自然光源、人造光源。接着教师介绍人造光源的发展和使用,使学生意识到人造光源的前景将更加美好。(二)[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师]光在介质中是如何传播的?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演示1]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空气中,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演示2]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水中,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师]刚才在演示实验中,大家看到什么现象?(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师生共同活动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板书)。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在这里可以向学生交待“光线”这个物理学名词。人们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直线传播,物理学中引入光线的概念。光线(板书)①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叫光线。②光线是带箭头的直线,箭头表示光传播的方向,如→。指导学生看教材图2.1—3同时启发学生举出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举例。(激光准直、排直队要向前看齐、打靶瞄准)[师]光沿直线传播的事例很多,可见学习物理知识是有用的,大家一定要学好这门课程。(三)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简单的光现象①影子的形成[演示3]用白炽灯对着墙,把皮球放在灯和墙之间。现象:墙上出现球的影子。启发学生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影子的形成。师生共同活动得:影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在不透光的物体后面光照射不到,形成了黑暗的部分就是影。②日食、月食的成因[演示4]出示日食、月食的形成挂图。启发学生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日食、月食的成因。师生共同活动得:日食的成因: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并且三球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光沿直线传播过程中,被不透明的月球挡住,月球的黑影落在地球上,就形成了日食。月食的成因:当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中间时,太阳光被不透明的地球挡住,地球的影落在月球上,就形成了月食。(四)光速[师]雷声和闪电在同时同地发生,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什么问题?(这表明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师]大家回忆一下,声音在空气中(15℃)的传播速度是多大?(340m/s)[师]大家已知道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那么光的传播速度是多大呢?教师随即给出光速。[板书]①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②光在其它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小。③光在空气中的速度可认为是3×108m/s。1.为了帮助学生想象出这个速度有多大,形成具体的认识,可让同学们看课本图2.1—4.2.简单介绍伽利略测定光速失败的原因。体会科学家的探索精神,使学生加深对光速很大的进一步认识。3.指导学生看阅读材料“科学世界我们看到古老的光”,然后回答以下问题:①“光年”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②牛郎星和织女星的距离是多少km ③牛郎和织女能每年相会一次吗?④为什么在形容一个数字很大、很大的时候,常说这是个“天文数字”?学生阅读课文后对以上问题作出解答:①光年是长度的单位,它等于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②牛郎星和织女星的距离为s=3×108m/s×3600s/天×365天/年×16年=6.3072×1015m=6.3072×1012km③牛郎和织女不能每年相会一次。④因为天文数字很大,因此在形容一个数字很大时,常说这是个天文数字。在学生对上述问题作出解答后。教师随即讲解,通过学习阅读材料我们应该:①宏扬科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联系神话故事,用科学的眼光审视神话,是破除迷信的重要方面。②用光速的知识理解自然世界,拓展性地了解一些天文知识,如宇宙之大,恒星发光,银河系以及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例]下列物体属于光源的是A、反射阳光的平面镜 B、月亮C、放电影时所看到的银幕 D、收看电视时看到的电视机屏幕解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平面镜、月亮只是反射太阳光,不是自己发光,放电影时看到的也是银幕的反射光,不是银幕自己发光。所以它们都不是光源。只有电视机的屏幕,是电子枪发射的电子打到荧光屏上,使屏上的荧光物质发光,所以电视机屏幕是光源。所以D正确。小结并随堂练习:动手动脑学物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1.光源。2.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及应用。3.光在真空中的光速是3×108m/s,大于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完成能力培养与测试第四章第一节内容
教学反思 物理是有趣而且有用的,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从一开始就消除学生害怕物理的心理。同时创设这样一个轻松的环境让学生交流讨论,也能够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实验,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也让他们在小组中锻炼与人团结协作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展示了有关光现象的一些图片和视频,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领略物理的魅力蕴含于生活中,培养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的习惯。而我自己动手制作教具,也是为了告诉学生,物理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应该尽量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光的反射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知识目标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二、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2.理解我们是如何看不见不发光的物体的。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4.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三、德育目标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材分析 重点 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
难点 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教 学 方 法 探究法、实验法、讲练法、归纳法。
教 具 准 备 演示用:激光器、刻度尺、手电筒、水、盆、光的反射演示装置图、平面镜、玻璃片、投影片。
学 法 指 导 实验观察—交流讨论—概述总结—性质应用—指导小结
教学过程
导入 [师]举例说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师]真空中的光速是多少?(3×108m/s)[师]我们为什么能看见日光灯、烛焰?(日光灯,蜡烛是光源,我们能看见光源是因为光源发出光射入我们的眼睛。)[师]在漆黑的夜晚,我们看不到屋子里的桌子、电视,怎样才能看到呢?(打开灯就能看到屋子里的东西。)[师]为什么打开灯就能看见屋子里的东西呢?[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师]所有的物体表面都反射光,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射入了眼睛。本节我们学习光的反射。
新授 (一)光的反射定律[演示实验1]在桌面上放一盆水,用强光的手电筒照射到水面上。实验现象:可以看到墙壁上有明亮的光斑。师生共同活动得:光射到任何物体表面都能发生反射(板书)[师]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在讲光的反射规律时,让我们先弄清几个光反射中的名词。[演示实验2]让激光器发出的一束光线射在平面镜上,引导学生观察一点、两角、三线。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反射图。(2)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让学生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怎样改变。(3)按图乙那样,把纸片F向前折或向后折,让学生观察能看到反射光线吗?4.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让学生两人一组做实验研究,可采取如丙图所示的实验装置。①将一张16K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在白纸中间画出直线ON作为法线;在ON的一侧画几条角度不同的直线OA、OA1.OA2.②让从手电筒前面纸缝中射出的光分别沿OA、OA1.OA2射向镜面,观察反射光线。③分别在每条反射光线的位置上用大头针扎入射点:(O)入射光线与镜面上的接触点。入射光线(AO)反射光线(OB)法线(ON):通过入射点且垂直于镜面的直线。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紧接着对光的反射规律进入探究阶段。[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1.提出问题光在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也就是说,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2.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我们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研究光的反射,其中选择对光反射能力强的平面镜做反射面,用白色硬纸板和白纸显示光束传播的路径。(1)按甲图所示,先使E、F成为同一平面,使入射光线沿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让学生观察从镜面反射的光线的方向。一个孔B、B1.B2.用刻度尺画出直线分别将OB、OB1.OB2连接起来。④再用量角器量出反射角(r)和入射角(i)的大小,并记录大小进行比较。角i角r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⑤使光线分别沿OB、OB1.OB2射向镜面,观察每条反射光线的方向。3.分析和论证(1)上述步骤1和2可看到E和F在一个平面内时有反射光线,且反射光线随着入射光线的改变而改变。(2)按步骤3把纸片F向前折或向后折,学生将观察不到反射光线。(3)从步骤4的可看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从步骤4的⑤可看出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说明:(1)光的反射定律可概括为十二个字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2)反射定律的第三条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因为先有入射,后有反射;入射在前,反射在后;入射是因,反射是果。(3)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例1]画出下列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解:①过入射点画出与反射面的垂直线ON即法线。如图乙所示。②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如图丙所示)[例2]已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成90°夹角,请画出镜面的位置。[分析]反射线的法线,既是反射面的垂线,又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角平分线,掌握法线的这种双重作用,作图就容易了。根据已知条件作图甲。(2)画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的角平分线,即法线ON(如乙所示)。(3)根据法线与反射面成垂直,画出镜面,如图丙所示。(二)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光射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能发生反射。不同的表面对光的反射是不一样的。[演示实验3]让激光的平行光射入平面镜。[现象]看到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仍是平行的。而且在反射光线的方向上的光是很强的。其他方向无反射光。[师]光滑镜面的反射叫镜面反射。如图甲所示。[演示实验4]让激光的平行光射入毛玻璃片。[现象]入射光线是平行的,但经毛玻璃反射后的光线不是平行的,而是射向各个方向。[师]这种反射叫漫反射。如图乙所示。漫反射使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物体。说明:(1)物体表面光滑时产生镜面反射;物体表面粗糙时,发生漫反射。(2)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讲完漫反射和镜面反射后,为了加深理解,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讨论:黑板“反光”时为什么粉笔字反而变得看不清楚了?为了保护同学的眼睛,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改变这种状况的建议。解答:(1)这是因为光射到黑板和粉笔字上都要发生光的反射。黑板上“反光”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粉笔字上发生漫反射,这两部分反射光同时射入眼睛时,由于“反光”部分耀眼的反射光比漫反射的光强,对眼睛的刺激强烈,所以黑板“反光”时粉笔字反而变得看不清楚。(2)为了保护同学的眼睛,改变这种现状的建议是:改变同学的座位位置,或改变黑板的角度。用不反光材料。[想想做做]晚上,在桌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小块平面镜平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从侧面看去,白纸被照亮,而平面镜却比较暗。想想看,并解释为什么。答案:因为镜面很光滑,垂直入射到镜面的光被垂直反射回去,射到其他方向的光极少,从侧面看去,基本没有光线射入眼中,所以平面镜看起来比较暗。而白纸表面粗糙。入射到白纸上的光发生漫反射后,反射光线射到各个方向,所以从侧面看到白纸比较亮。三、知识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以下几个问题:1.光射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能发生反射现象。2.光的反射定律。3.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4.物体对光的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5.漫反射使我们能够在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板书设计 (一)光的反射(二)光的反射定律1.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四)镜面反射和漫反射1.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2.解释现象:黑板“发光”时看不清字。
作业 1、完成能力培养与测试第四章第二节内容2、课本P76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教学反思 完成这次探究活动,我深刻体会到;教学的真正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知识的探究去获得研究思维的方法,然后通过方法的获得以及运用方法探索创造的过程,使学生产生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科学精神光的色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色散现象。 (2)知道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三原色是不同的。 2.过程与方法 探究色光的混合与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
教材分析 重点 光的色散、色光的复合。。
难点 能用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知识解释五光十色的世界。
教 学 方 法 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 具 准 备 演示用:三棱镜 白板 红色、蓝色玻璃片。
学 法 指 导 实验观察—交流讨论—概述总结—性质应用—指导小结
教学过程
导入 回忆前一节学习的内容光的折射时遵循什么规律?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位于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位于法线的两侧。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斜射人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简单记为: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一般不等(空气中大)你见过彩虹吗?它们是怎样产生的?你画过这样美术作品吗?这些漂亮的作品是怎样画出来的?
新授 [想一想] 太阳光是白色的,彩虹为什么是五颜六色的? 1、光的色散同学们看课本图4-30实验,照下图甲那样,让一束光穿过狭缝射在棱镜上,让学生观察在白屏上能看到什么现象(屏离棱镜不要太远)。照下图乙那样,把另一个相同的棱镜按相反的方向放在前一个棱镜旁边(两个棱镜要靠得近些),让学生观察白屏上能看到什么。8 [结论](1)用棱镜可使太阳光发生色散,形成光谱。(2)太阳光(白光)通过棱镜后,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3)光的色散的原理:光的折射。?2、色光的混合,色光的三基色[提问] 假如你们班级要开晚会?你们将如何处理灯光?[提示] 用一些彩色纸把日光灯包住,使班级更加绚丽多彩。[多媒体演示] 请同学们看演示色光的混合,填些下表: 色光的混合色光红绿红蓝绿蓝红绿蓝色光的混合黄色品红色青色白色3、颜料的混合,颜料的三原色[点拨] 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颜料的混合。颜料的混合颜料混合红黄红蓝黄蓝混合后可看到的颜色橙色紫色绿色红黄蓝三种颜色混合在一起是什么颜色?(黑色)[比较]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的三基色 ①颜料的三原色为红、黄、蓝;而色光的三基色为红、绿、蓝。 ②它们混合的原理不同颜料的混合原理是:两种颜料混合色是它们都能反射的色光,其余的色光都被这两种颜料吸收掉了;色光的混合原理是:两种色光混合后使眼睛感觉到了另一种颜色。③三基色光混合后为白色;三原色颜料混合为黑色。 [练习][练习]1、在没有任何其他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绿光照在穿白上衣、红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 ( D ) A.全身呈绿色 B.上衣呈绿色,裙子不变色 C.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紫色 D.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黑色 2、混合颜料的颜色由___组成它的颜料共同反射的色光___决定;如图所示为色光的三基色的示意图,图中的区域1应标__绿__色,区域2应标__白___色。将红光和绿光同时照射到一张白纸上,则红光和绿光相互重叠区域是呈__黄_色。
板书设计 第五节 光的色散色散:光谱:红、橙、黄、绿、肥、蓝、靛、紫色光的混合:光的三原色:红、绿、蓝(三)看不见的光:红外线与紫外红
作业布置 完成能力培养与测试第四章第一节内容2、完成课本P87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教学反思 《光的色散》这节课时间较紧,学生在一堂课 上掌握这么多知识,面面俱到确实有点难,值得庆幸的是学生比较喜欢这种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兴趣浓厚,参与能力强,动手能力也较强,并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在课堂中教师发挥主导、学生发挥主体的作用。如:从教师演示光的色散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现象。又如:通过提供实验报告引导学生探究之谜,不仅使 学生根据实验目的、步骤和要求,使用给定的实验器材进行基本的实验,探究物体颜色的规律,而且在实验报告中,也尽可能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学生个性、潜能的挖掘,采用半开放的表格形式让学生实验,使学生发挥着主体核心的作用得以发挥,从而使用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获取所需的知识,养成各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力求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崇尚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促使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和主动参与来完成学习,品尝成功的喜悦。
色光的混合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知识目标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二、能力目标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3.通过观察感知球平镜对光线的作用。三、德育目标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材分析 重点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球面镜的光学性质。
难点 1.虚像的概念。2.球面镜的应用。
教 学 方 法 探究法、实验分析法。
教 具 准 备 演示用:平面镜(半透明)、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凸透镜、凹镜、凸镜、激光演示器。
学 法 指 导 实验观察—交流讨论—概述总结—性质应用—指导小结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平的。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再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一个感性认识,为学习本节的内容奠定基础。
新授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向学生示范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目的:(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2)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做法:边示范边讲解。①像下图那样,将一张8开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两个夹子夹住一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装置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③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④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位置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⑤把测量结果填写下表中。2.学生分组实验以上把教材图2.3—1的演示实验再改为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总结,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3.在实验基础上得出成像特点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师]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怎么知道的?②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怎么知道的?(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因为无论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远还是近,一支蜡烛与另一支蜡烛的像总是重合的。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因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师生共同分析得到平面镜的成像特点: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4.应用知识[讨论]身高1.6m的人站在穿衣镜前,离镜0.5m,他在镜中的像多高?像离镜多远?当他后退0.5m时,像高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解答](1)像高1.6m,像离镜0.5m。(2)人后退0.5m时,像高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增加0.5m。(二)平面镜成像原理对于平面镜的像是靠光的反射形成的学生并不了解,老师可先给学生设疑,我们能看见物体,是因为有光射入眼睛,我们也能看到物体在平面镜里的成像,成像的光是从哪里来的呢?然后利用教材图2.3—2分析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边板画边讲授,进行解疑,这样既巩固了反射定律,又培养了学生研究新问题的能力。具体步骤:1.在黑板上画出平面镜,先给出一个发光点S。然后提问学生:[师]①S能发出多少条光线,方向如何?②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有多少条?(①S能向四面八方发出无数条光线。②射到平面镜的光线有无数条。)2.让学生选出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再选出另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3.老师提出启发问题:这两条反射光线沿传播方向能否相交?如果人的眼睛正处于这两条光线传播的路径上,会觉得这两条光线是从哪里发出的?并在图上画出一只眼睛。师生共同分析得:①这两条反射光线不能相交。②当眼睛正处于反射光线的路径上时,根据光线直进的经验,眼睛会觉得反射光线好像是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的交点S1发出的。边讲边把这两条反射光线用虚线向镜后延长,得交点S′。4.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图2.3—2随即指出:①S′是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延长线的交点。但镜子后面实际上并没有这个发出光线的点,所以S’叫虚像。②物体上的每个点在镜子里都有一个像点,所有的像点就组成整个物体的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思考题:岸边的树木和房屋等在水中的像看上去都是倒立的,为什么?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以下几点:①平静的水面可看做一个平面镜,它可以成虚像。②对物体上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③由于树木和房屋上的各点与水平面距离不同,越接近水平的点,所成的像也距水面越近,所以各点组成的像从水面上看就是倒立的了。(三)平面镜的应用1.平面镜成像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也在其他方面应用甚广。[师]同学们想一下哪些地方用到平面镜?(练功房里演员用它来观察自己的动作。)(牙科医生用小平面镜来观察患者的病牙?)(潜水艇的人用潜望镜来观察水面上的情况。)2.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教师画一个潜望镜示意图,如图甲所示:如图甲,在筒子的上下拐角处各安装一块平面镜,两块平面镜互相平行,都跟水平方向成45°,这样就做成最简单的潜望镜。(四)凸面镜和凹面镜1.球面镜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镜子叫球面镜。2.球面镜的分类a、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的叫凹面镜。b、用球面的外表面作反射面的叫凸面镜。3.凹面镜的性质及作用a、凹面镜的性质[演示实验1]用氦氖激光器平行射向凹面镜。[现象]反射光会聚在一点上。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凹面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焦点上。[师]我们知道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平行光经凹面镜后能会聚在焦点上,那么,如果把光源放在凹面镜的焦点上,光源发出的光经凹面镜后是否平行射出呢?我们不能靠猜测来下结论,我们还是用实验验证一下。[演示实验2]把光源放在凹面镜的焦点上[现象]光源发出的光经凹面镜后成平行光。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如果把光源放在凹面镜的焦点上,光源发出的光经凹面镜后将成为平行光。b、凹面镜的应用①根据凹面镜会聚光的性质,可以制作太阳灶、太阳炉,天文学家们用凹面镜作大型反射式望远镜,还有耳鼻喉科医生用凹面镜会聚光观察耳道情况等。[师]十一届亚运会的火种,是藏族初二学生达娃央宗在青藏高原上利用射入凹面镜的太阳平行光反射后会聚在焦点的性质把火炬点燃而取得的。②根据从焦点射向凹面镜的光线,反射后成平行光的性质,手电筒、汽车头灯、军事上的探照灯等用凹镜作反射面,其作用就是使放在焦点附近的灯泡发出的光向同一方向近似平行地射击,使光束集中,亮度大,照射的距离远。③凸面镜的性质及作用a、[演示实验3]用氦氖激光器演示平行光入射凸面镜。[现象]平行光线经凸面镜后变得发散。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平行光线经凸面镜后发散。b、让学生手拿一个凸面镜,观察自己的像。[师]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生]凸面镜所成的像是缩小的。c、相同口径的平面镜和凸面镜哪个视野大?[演示实验4]1.用两张黑纸各剪去一个等大的圆孔,分别粘在凸镜和平面镜上。2.把凸面镜和平面镜放在离学生距离相等的位置上,让学生向两个镜中观察,比较从两个镜中看到的范围的哪个大,哪个小?(口径相同的凸面镜视野比平面镜的大。)d、凸面镜的应用汽车上的观后镜、马路拐弯处的镜子以及香港汇丰银行大楼上的月光镜都是凸面镜,其目的是扩大视野。三、知识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1.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和成像原理。2.平面镜的应用:成像和改变传播的方向。3.球面镜的分类。4.球面镜的性质及应用。
板书设计 一、平面镜成像1.特点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2.原理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像。二、平面镜的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三、球面镜1.定义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镜子。2.分类凹面镜、凸面镜3.凹面镜的性质及应用性质①凹面镜能使平行光会聚在焦点。②使焦点发出的光线平行射出。应用①太阳灶、太阳炉、内窥镜等。②探照灯、手电筒、汽车头灯等。4.凸面镜的性质及应用性质凸面镜能使平行光线发散。应用凸面镜可以扩大视野,如汽车上的观后镜。
作业布置 1、完成能力培养与测试第四章第三节内容2、课本P80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课的教学和课后学生反映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本节课的整体内容掌握的还是比较好的。在基础知识方面,大家都能对实验的过程有很好的理解,对于实验的目的也非常清楚,能够很好的利用这次实验来解决实际练习时遇到的问题。在学习技能方面,同学们掌握了一种重要的实验技能——替代法,知道了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掌握的技能更好的处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麻烦,适当的时候,用简单明了的操作来替换复杂困难的操作,用简单明了的问题代替复杂困难的问题。在情感态度方面,同学们通过这次学习,明白了学习过程中应该是一个团结协作,共同努力达到目的的过程,体会到了合作的快乐
图甲 潜望镜
图乙 潜水艇上的潜望镜光的折射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知识目标1.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2.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2.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三、德育目标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教材分析 重点 知道光的折射规律。
难点 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
教 学 方 法 实验法、归纳法、讲练法。
教 具 准 备 演示用:激光棒、光的折射演示装置、水槽。
学 法 指 导 实验观察—交流讨论—概述总结—性质应用—指导小结
教学过程
导入 让学生做两个学生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实验1]在透明玻璃杯中盛满水,把筷子斜插到杯子的底部,从侧面斜视水面,会发现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像向上弯折了。[学生实验2]在空的碗里放一枚硬币,移动杯子,使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慢慢地向碗里倒水,随着水面的升高,观察者看到了硬币,还会发现硬币升高了。上述实验中,学生能看见水中“弯折”的筷子和“升高”的硬币,是由于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发生了一种光现象,这就是本节要学习的光的折射,由此引入新课。
新授 (一)光的折射[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反射现象。以及光在反射时所遵循的规律——光的反射定律。这些现象都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现象。那么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又将如何传播呢?教师利用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圆形白色屏E(可用2cm厚木板刷上白油漆)边缘标有均匀刻度,中间开有长方形口,恰好将长方形玻璃容器放进去,容器中装适量的水,并在水中插有可转动的白色屏F(树脂板或塑料板),白色屏E和F可显示光束传播的路径。圆周上有一可移动的激光光源S(用激光棒)。[师]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传播方向是否改变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演示1]使E、F在同一平面上,让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现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水面发生反射,同时在水面改变方向进入水中,并向法线偏折。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二)有关折射的几个专用名词1.教师把刚才光的折射现象在黑板上画出光的折射光路图。2.从图中介绍,什么是折射光线和折射角。为了防止学生把折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误认为折射角,所以,要特别指出,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三)光的折射规律[演示2]使E、F在同一平面上,让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改变入射角,再做两次。演示过程要让学生观察两点:1.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入折角和折射角哪个大?2.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折射角将如何改变?[现象]①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②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演示3]把白色屏F分别向前、向后折,让光以某一角度射向水面。[师]大家能否看到水中的光线。(看不见)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位于同一平面内。②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位于法线的两侧。[演示4]让光垂直射向水面[师]大家观察一下进入水中的光线沿什么方向前进?(光沿直线传播,传播方向不变。)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师]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入射角和折射角各是多少度?[生]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入射角和折射角都是0°。[师]利用图提出问题:如果让光线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从水或其他介质射入空气中,光线是否沿原入射光线射出呢?[演示5]①先让光由空气射入水中,记下入射光线、入射点、折射光线的位置。②再让光线逆着折射光线方向射入,观察光线是否逆着原入射光线方向射出。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四)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1.盛了水的碗,看上去好像变浅了[分析]如图所示,从碗底S点发出的光线,由水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会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觉得这些光线好像是从它们反向延长线交点S′发出来的。S′就是S的虚像,S′比S与水面的距离近。所以,人看上去盛水的碗底好像变浅了。2.放在杯底刚好看不见的小石头,加上水又会看得见。[分析]在未加水之前的小石头S点,射入人眼的这部分光,被杯的边沿挡住如图甲所示,射向其他方向的光线,也没有射进人的眼睛,所以,人眼看不见小石头。当水加到一定程度时,S点从水射入空气时,在水面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如图乙所示,人可以看见小石头,其实,人看到的只是小石头的虚像。三、知识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1.光的折射现象。2.光的折射规律。3.用光的折射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板书设计 第四节光的折射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2.光的折射规律①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③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④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介质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当光从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⑤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⑥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3.解释现象①池水变浅。②硬币升高。
作业布置 完成能力培养与测试第四章第四节内容课本P84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教学反思 光的折射”一节的教学,要体现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的思想。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通过实验探究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物理学习的实验特色,从而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本节课通过“光的折射”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一个良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