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张PPT)
春
第一课时
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想象文中的春之景。
2.揣摩关键语句,品味优美语言,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3.深入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目标
同学们,回忆你们学过的关于春天的古诗,选一首你认为最能表现春天特点的诗背诵给同学听,好吗?
导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初读课文,梳理文章写作思路
朗读课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连绵、密、润
数量多、种类多、颜色多
名称:
特点:
简笔画:
春花图
春日图景
名称:春草图
特点:嫩、 、 、软
简笔画:
名称:
特点:
简笔画:
名称:迎春图
特点:
简笔画:
名称:春雨图
特点:
简笔画:
绿
多
充满希望、富有生气
暖、柔
春风图
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组合作学习,朗读课文。小组选择“春日图景”中的一幅图景,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学习任务:
①自由朗读课文,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幅图。结合具体词句,写出你喜欢的理由。
②明确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朗读。
③小组交流,确定小组朗读片段,在全班展示。
春花图
这段话写得很美,比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比喻让我们感受到春草春花的五彩缤纷。“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非常有动感,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与灵动。朗读的时候应该是带着喜悦和新奇。
春风图
春风是令人陶醉的,首先是春风的轻柔,“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春风又吹来泥土的气息、花的香味,还传来鸟的歌唱、牧童的笛声。这段描写既有触觉,又有嗅觉、听觉,全方位地让人感受到“春风吻上我的脸”的那种陶醉。朗读的时候要把这种满足与陶醉的感觉读出来。
春雨图
这个片段中的一些动词细腻传神,如“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笼”字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这层烟的轻柔、绵密;再比如“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逼”这个动词好像你的眼前完全被草的青色占据了,不得不看,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因为春雨的滋润,小草展现出的旺盛生命力。这一段描写春雨中的乡村,氛围安静而平和,朗读的时候要体现这一点。
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
谢 谢(共13张PPT)
春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有感情地朗读了课文,领略了朱自清笔下美好的春天。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些朗读的技巧,在思考理解的基础上美读课文。
导入
你有哪些朗读小技巧?请和大家分享吧。
导入
朗读的时候要理解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感,才能读出文章的韵味。
要根据文章的情感调整自己的音调、音高,并注意朗读的语速。
朗读的时候要设计句子的重音,重读的地方往往是作者想突出的内容。
重音
停连
课本第4页的注释④⑤:
【重音】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语或短语以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
【停连】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的中断即停顿,声音的延续即连接。无论是停还是连,都要与文章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要求相适应,不是任意的。
学习“重音”“停连”
1.朗读时要关注“重音”和“停连”,什么是“重音”和“停连”?
传情达意
【停连】停顿,用“﹀”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不限标点处,句中有时也有小停顿;连接,用“︿”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标明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此处要一口气连贯地读下来,有标点也不停顿。
学习“重音”“停连”
【重音】一般用着重号“.”标示在词语下面。
学习“重音”“停连”
2.在课本上用这些符号设计重音和停连,按照自己的设计朗读一遍,再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重读“盼望”是为了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在静静地等待春天来临;重读“来”和“近”是为了表现当春天真的来临时,作者内心的激动、惊喜。在“来了”“近了”前面停顿,是为了让读者感受到春天来临是有一个过程的。
· ·
· ·
·
·
学习“重音”“停连”
2.在课本上用这些符号设计重音和停连,按照自己的设计朗读一遍,再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我认为“东风来了”要连读,不应该停顿,这样更能体现出作者内心激动的心情。
· ·
· ·
·
·
学习“重音”“停连”
2.在课本上用这些符号设计重音和停连,按照自己的设计朗读一遍,再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重音和停连的设计可以有所不同,设计是建立在读者对文本的情感把握之上。
学习“重音”“停连”
3.小组合作,完成所选片段的朗读设计。
学习任务:
①找出你喜欢的段落,标出语句中的重音和停连。
②小组内交流,互相评价,提出修改建议。
③小组确定一个较为完整的朗读方案。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钻”“嫩嫩”“绿绿”重读,突出春草顽强的生命力,“偷偷”重读,突出春草在人们不经意间生长,带来春的气息。“坐”“躺”“打”“踢”“赛”“捉”这几个动词重读,用人们在草地上欢快的行为突出春天的生机蓬勃。读“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时,句子之间连读,语速可以加快,突出春天的力量和生机。
· ·
· ·
· ·
· ·
·
·
·
·
·
·
·
·
·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
“母亲的手”“抚摸”要读得语重而情深,让人觉得温暖而舒坦。“泥土的气息”“青草味”重读,给人以嗅觉上的美感。“清脆”“宛转”“应和”重读,让人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迎春交响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布置作业
借助朗读符号的标注,将全篇朗读的语气、节奏、情感变化组织起来,美读课文并背诵。
谢 谢(共12张PPT)
春
第三课时
朱自清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那他是怎样将自己精确的观察描绘出来的呢?
导入
了解“比喻”
1.《春》这篇文章在修辞上最大的特色是运用了大量比喻和排比。什么是比喻?
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了解“比喻”
2.阅读课本第5页关于“比喻”的补充资料,你获得了哪些关于“比喻”的新知识?
比喻可以分成明喻和暗喻,暗喻没有比喻词。
理解“好的比喻”
1.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比喻,你们思考过怎样的比喻是“好的比喻”吗?你们认为《春》里的比喻好不好?好在哪里?
(1)品读下面的比喻句,说说这个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把野花比作眼睛、星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花的细小且繁多,表达了作者对野花的喜爱之情。
· · ·
· · ·
(2)如果把这个喻体换成能体现多或喜爱之情的其他事物,表达效果有什么不一样吗?小组讨论,并做记录。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粉尘,像宝石。
· · ·
· · ·
理解“好的比喻”
2.小结归纳:“好的比喻”除了形似以外,还要具备哪些要素?
本体和喻体要保持情感上的一致,要突显写作的意图,能引发读者的联想,有丰富的内涵等。
理解“好的比喻”
3.赏析《春》中“好的比喻”,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1)从原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比喻句,从“好的比喻”的角度为它做批注。
(2)小组推选出最好的一条批注,向全班展示。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批注: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不仅写出了春风的“轻柔”,而且还让读者体会到母亲的手带给我们的温暖的感觉,吹起了我们童年的回忆。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批注: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比喻看似都是写春雨的绵密,但侧重却不同。比作“牛毛”强调的是“密”,比作“花针”强调的是“细”,比作“细丝”强调的是“柔”。
创作“好的比喻”
学习任务:
①对照“好的比喻”的定义,针对所选片段,创作一个(或一组)比喻句,并由组员进行朗读设计。
②小组组合句子,以朗读的形式向全班展示。
③其他同学从“比喻”和“朗读”两个角度提出修改的建议。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