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4张PPT。《人间词话》十则王国维一、预习检测,整体感知。第二至六则,从不同角度阐述词的“境界”。第一则为总纲,开宗明义提出“境界”说,并高度概括境界的意义。研讨话题1:“造境”与“写境”二、合作研讨:研读文本,理解“境界”依据注释和文本,谈谈“造境”与“写境”有何分别?并举例说明。
艺术来源于生活
而又高于生活!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研讨话题2:“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二、合作研讨:研读文本,理解“境界”结合课文例句,谈谈两者的特点。
下列诗词句中,属于“有我之境”的是( ), 属于“无我之境”的是( )A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D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E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F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A B C
D E F真景物
真感情牛刀小试下列诗词句中,属于“有我之境”的是( ), 属于“无我之境”的是( )A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D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E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F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A B C
D E F真景物
真感情炼字三、知识迁移讨论:下面这些词句分别体现了哪种“境界”,这种“境界”是如何体现的?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轼《蝶恋花》三、知识迁移 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点明时令,写花残春去的伤感,是“有我之境”,着一“褪”字,写出所余不多的花也一点一点褪去,使感伤之情更浓。
后两句写空中轻燕斜飞,舍外绿水环抱,着一“绕”字,而境界全出,让人油然而生优美遐想,可谓“无我之境”。
最后两句,柳絮纷飞为写实,处处芳草为理想,先抑后扬,在跌宕起伏中,可见词人旷达的襟怀。四、小结:造境写境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写真景物、真感情
注重炼字 ?谢谢,再见!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 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儿也飞去。有情之人,无情之物都报以冷漠。反映词中人面对着雨横风狂、落花飘零的“外物”而产生的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 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孤馆”“闭”,春寒袭人,杜鹃啼血,夕阳西下,无限凄婉。一切外物都渗透着孤独、寂寞、无限凄婉之意。 研讨话题2:“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三、合作研讨“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物我对立)
情感外显(或喜或悲、
移情于物)
由动之静中得(宏壮)
主观性强“无我之境”
以物观物(物我为一)
情感内敛(心态平和、
超然物外)
于静中得(优美)
客观性强境界说
《人间词话》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它提出了"境界"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王国维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
清朝词派,主要有浙派和常州派。浙派词致力纠正明末词流迂缓淫曼的毛病,崇尚清灵,学习南宋姜夔,张炎的词,不愿迫近北宋词人,不师秦观,黄庭坚,只学张炎,其流蔽在于主清空而流于浮薄,主柔婉而流于纤巧。于是常州派词起而纠正浙派的流弊,提倡深美闳约,沉着醇厚,以立意为本,发挥意内言外之旨,主张应有寄托,推崇周邦彦而轻薄姜夔,张炎。这的确使词论前进了一大步。
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突破浙派,常州派的樊篱,克服两者之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浙派词主清空柔婉,结果导致浮薄纤巧,不真切,王国维的境界说提倡不隔,以纠正浙派词的流弊。他强调写真景物,真感情,要写得真切不隔。这确实击中了浙派词的要害。对于常州派,他反对所有词都必须有寄托的说法,认为并不是有寄托的词才是好词。他指出:"若屯田之《八声甘州》,东坡之《水调歌头》,则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并引牛峤等词,称为"专作情语而绝妙者"。他认为,伫兴之作,写情语,写景物,只要真切不隔,有境界,便是好词。这种观点有利于纠正常州派词偏于追求寄托的狭隘见解。
情景交融
《人间词话》在词论方面超越了浙派和常州派的范围,而其美学观点,一方面受叔本华的影响,一方面又有所突破。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和"以物观物"直接承继了叔本华的哲学观点。而其"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这源于叔本华的天才论。
但《人间词话》并没有陷入这种境地而不能自拔。王国维区分了两种境界,与叔本华不同的是,他没有贬低常人的境界,相反还十分看重,认为"故其入于人者至深,而行于世也尤广。"王国维一面推重"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一面又推重"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这与叔本华只强调天才具有赤子之心不一样。此外,叔本华讲天才强调智力,王国维则强调感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在诗人与现实的关系上,王国维主张:"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这显然透显出朴素的唯物因素和辩证法睿智。
从理论上说,"境界"所要求的正与以形象反映现实的艺术规律相通;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既要有轻视外物之意,又要有重视外物之意,这与作家必须深入生活,又要高出生活的创作要求相一致。王国维的"境界"说具体地,明确地揭示出艺术境界内在的特殊矛盾,说明了文艺的本质特征。与前人相比,这是一个新的贡献。文学批评史上,那种只重"言志""抒情"的论点,偏执一端;那种只重形象,画面的论点,偏执另一端。清初的王夫之关于"情景互"的观点,叶燮关于"形依情,情附形"的观点,虽然已为境界说中的本质论奠定了基础,但毕竟是王国维最明确,最系统地阐述了艺术境界中"景"与"情"的关系,自觉地"探其本",完成了境界说的本质论。王国维认为,景多无限,情也说不尽,"境界"本质上是"景"和"情"两个元质构成的。但不论是客观的"景",还是主观的"情",都是"观"--人的精神活动的结果。"情""景"这种特殊矛盾的多样化的对立统一,便形成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作品。
教学设计
10 《人间词话》十则
【教学目标】
了解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主要思想
2学会运用王国维的理论鉴赏诗歌,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激发深入阅读《人间词话》的兴趣 .
【学情分析】
高中生对于诗歌鉴赏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已经有大量的诗歌阅读积累,在此基础上,上升到文学理论的阅读与运用也是水到渠成。 .
【重点难点】
探究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涵,辨析“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优美”与“宏壮”等概念的差异 .
【教学过程】 .
【导入】.
同学们,从小到大,我们学过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也认识了不少诗人词人。
你最喜欢,认为写得最好诗句词句是什么呢?为什么情有独钟?
(学生回答)
同学们回答得很精彩,有自己独到的思想见解,有一定的心得!
那今天我们就通过《<人间词话>十则》来看看学贯中西的大师王国维是如何评点诗词的。(展示课题)
【预习检测,整体感知 】.
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了,王国维评论词时最关注的就是“境界”。
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了,那我们齐读第一则。(生齐读:第一则)
有了境界,作品就自然显得格调高,自然有了名句,五代北宋词就是最好的凭证。所以《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就是“境界”。
既然境界是最高的标准,那么词中都有哪些境界呢?(学生回答:有造境,有写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怎样的词“有境界”呢?(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注重炼字)
同学们预习得很充分!发现前六则围绕“境界”一词,展开了不同角度的阐述,那我们就重点来研读这六则,走近好词的境界。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先将这六则齐读一遍!
【合作研:1活动】:研读文本,理解“境界” .
合作研讨:研读文本,理解“境界”
(学生朗读后),王国维“境界”理论中最重要的两组分类就是“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那下面我们就小组合作研讨这两组概念。
研讨1:
首先我们来看“造境”、“写境”
作者在哪里具体阐释了。(第二则)
2、那就请同学们谈谈两者的区别,依据注释和文本,并以你读过的诗词为例来说明!(同学们稍作讨论)
3、成果展示:
“造境”:构造之境,按主观意愿,借助想象,创造虚拟的境界。
梦中之景,“小楫轻舟,梦如芙蓉浦”(周邦彦《苏幕遮》)
旧时之景,“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
来日之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高手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虚无缥缈,《蜀道难》阴森恐怖
“写境”:客观之笔。如实描写眼前真实存在的境界。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高手是杜甫。
【深入思考】 .
那请大家判断一下这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是哪种境界呢?
同意是 请举手,你来谈谈为什么?
所以大诗人能将两者融合,超越现实而不虚浮,再现客观而不呆板,所以我们常说“艺术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造境”:诗歌中的意境侧重想象和虚构,但与自然环境相符。
“写境”:诗歌中的意境侧重模仿与写实,但需要对生活进行概括和提炼。
【合作研讨2】:“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
这就可以作为评点诗词的标准!其实王国维先生境界学说中最具独创性的一组分类是“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对于它们的阐释主要在第三、四则。
1、在这里,作者分别列举了两个例句,还做了一定的阐释,那么就请同学们结合例句和阐释对两者的特点展开充分的讨论!(小组合作讨论)
成果展示:
满含泪眼问问春花,春花却不答语,零乱的落花已经飘飞过秋千去。
怎能忍受这孤独的馆舍正紧紧关住的春寒,特别在杜鹃悲啼不停夕阳将暮之时。
辞官归隐田园后融入大自然怀抱里的悠闲自得,忘却了荣辱得失,尽享田园生活之恬淡。
惜别之情不是很浓烈,更没有悲伤,竟被眼前美丽的景观吸引了,若非急着去赴任,诗人定会继续欣赏下去,与大自然共享闲暇。
有我之境:移情于景,情感浓烈,主观性强,意境宏壮。
无我之境:情景交融,心态平和,客观自然,意境优美宁静。
3、学以致用:相信大家对此有一定的了解,那么请同学们看看下面诗词中,哪些是有我,哪些是无我呢?
【合作研讨3】:如何“有境界”? .
深入研讨3:如何“有境界”?
似乎我们知道的诗词中(无我之境)少一些,王国维也说了此在豪杰之士才能树立,毕竟超然物外、忘我的境界确实需要一定的胸襟和修养。但是不管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两者都是好的词作,都是有境界的,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
都是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与之相比,那些虚情假意的打油诗和应景之作则黯然失色了。那是不是有了真感情、见到真景物就定能写出有境界的词句呢?(生回答)
那还得有一定的表达技巧,比如炼字。
为什么“闹”字有境界,换成“浓”好吗?
“闹”字:用通感的手法,把视觉感受变成听觉感受,逼真地刻画出红杏怒放的蓬勃生机,又饱含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
“弄”字:用拟人的手法,让画面在静谧之外更添一份动态之美。
你还知道哪些炼字的佳句呢?王安石《泊船瓜州》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说王安石作此诗时,原来是“到”,后改为“过”,又改为“入”、“满”,最后才改定为“绿”。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所以说创作是要有一番琢磨的,真情只有在恰当的表达中,才是最美。
【知识迁移】
知识迁移
为了更好地加深理解,我们来看“知识迁移”。这是苏轼《蝶恋花》的上阕,先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这首词是颇有境界的,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下面这些词句分别体现了哪种“境界”,这种“境界”是如何体现的?
老师也有这样的感悟:
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点明时令,写花残春去的伤感,是“有我之境”;着一“褪”字,写出所余不多的花也一点一点褪去,使感伤之情更浓。
后两句承前将视线转向更广阔的天空。空中轻燕斜飞,舍外绿水环抱,着一“绕”字,而境界全出,让人油然而生优美遐想,可谓“无我之境”。
最后两句,柳絮纷飞为写实,处处芳草为理想,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然芳草青青,又自是一番境界。先抑后扬,在跌宕起伏中,表现出词人旷达的襟怀。
一曲伤春词,肠断多情女。联系苏轼遭遇,一生漂泊,最后竟被贬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遥望故乡,几近天涯,其悲凉心境可想而知。
对美好时光逝去的感伤正是基于对现实人生的热爱!
天涯何处无芳草,有繁华就有衰落,有凋谢就有新生,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正如《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四海为家处处家。
【总结】 .
小结:
那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王国维的“境界”学说,通过探讨,明白境界有造境与写境之分;有有我之境和有无我之境的区别;有境界必须写真景物、真感情,同时注重炼字可以让境界全出。
相信同学们在鉴赏诗词时有了一定的原则和标准,这样就不会与好词失之交臂。陆游曾教导自己的孩子说:你如果真想学写诗,“功夫在诗外”,所以要写出有境界的作品,还有更重要的工夫,是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进一步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