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学期怀仁一中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A.放眼全球的世界视野 B.以武力安天下的情怀
C.追根究底的史家风采 D.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
历史
5.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琅琊王氏在书法领域名家辈出,王导、王敦、王旷皆善书,至王羲之成为集大成者。
全卷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75分钟。
王羲之七子,也多为名家,后世有书名者达数十人,最终形成了琅琊王氏书系,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深远。出现
注意事项:
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A.士族文化的垄断式积累 B.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C.宗教文化传播的影响 D.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3.选择题用 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
6.唐贞观初年,户不满 300万。永徽元年(公元 650年),在籍户数 380万户。而隋朝强盛时期的户数为 891万户。
迹清楚。
到玄宗天宝十三年,有 962万户,户数超过隋朝,此时经济发展,社会繁荣,达到了唐朝的极盛。对此,下列说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法准确的是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 1-5 单元。
A.隋代户口数量有夸大成分 B.“贞观之治”名不符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C.唐代的户口统计更为精确 D.户口数量反映社会盛衰
1.西周统治者吸取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实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以新的国家政体取代了方国联
7.安史之乱期间,吐谷浑、于阗、回纥、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或“请助讨贼”或“请助国供灵州军粮”,积极助唐
盟体制。周人认为,天子作为天之“元子”,是代表唯一的天而统治唯一的天下的唯一的人,天下的疆土与万民皆
平乱。唐玄宗感叹道:“西戎北狄,吾常厚之,今国步艰难,必得其用。”唐朝能得到少数民族政权支持的主要原
在天子的统治之下。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因是
A.诸侯国具备了世袭统治权 B.政治的聚合性有所增强
A.少数民族地区的物资充足 B.受到唐玄宗人格魅力的感染
C.文明范围较商朝有所扩大 D.天人感应理论得以确立
C.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安史之乱动摇少数民族统治
2.春秋时期,华夏民族深感异族内迁给华夏文明带来的危机,因此强调“夷夏之辨”。至战国时期,被称为夷狄的
8.宋太祖认为唐朝的衰落,是地方藩镇势力过于强大,导致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所以他不但“杯酒释兵权”,
许多内迁民族已被华夏所吸收、融合,出现了华夏居中、“戎夷”分布四方的
留下重文轻武的祖训,还禁绝一切兵书。这导致北宋
“五方之民”的观念。这一变化
A.边防战争中处于弱势 B.高压的文化氛围
A.为大一统政治格局奠定了思想基础 B.说明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基本上消失
C.文臣武将矛盾的激烈 D.地方无任何权力
C.加速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D.保证了各民族政权之间的和谐关系
9.元代中期,陕西四川行省一分为三,成为甘肃、陕西、四川三行省。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组建了河南、江北行省,
3.秦代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名位在御史大夫之上,然而御史大夫所拥之实权,却比丞相大得多,其职司
这两个行省的建立,意味着秦岭—淮河这一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分界线在元代完全被弃置不顾。这说明,元代行
范围不仅限于“掌图籍秘书”“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还掌管全部律令。秦朝这制度设计体现了
省的建立
A.三公之间的权力斗争公开化 B.皇帝失去对三公权力的掌控
A.强调自然与政治的互动 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C.权力分割与牵制的政治权术 D.君主专制必然导致权臣专权
C.体现犬牙相错主导原则 D.扩大了地方行政职能
4.两汉时期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
10.宋朝政府重视在医学、天文、工程营建、军事技术等与国计民生相关的领域科技发展,对有贡献者,奖励绢帛、
张骞“凿空”的勇气,班超“投笔从戎”“立功绝域”的追求,这反映了汉代
钱、银、章服、土地、住宅、度牒等物。这表明,宋朝
A.改变了士人读书观 B.科技发展与社会需求相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小题,共 52分。
C.注重发展军事教育 D.科研发明成为正式的职业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11.郑和下西洋的舰队每到一个国家,都会递交明成祖的国书表明友好访问的来意。从不凭借舰队的军事实力威胁 材料一
那些弱小的国家。在这种和平友好的气氛影响下,这些国王纷纷派出使臣跟随郑和舰队回访大明王朝。这表明, 孔子认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主张统治者“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郑和下西洋 孟子将孔子的仁爱理论发展为“仁政”的政治统治理念,主张将礼乐教化渗透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认为统治者
A.维护了朝贡秩序稳定 B.开辟了新的对外贸易航线 要在纷争的战乱中取得胜利,不能单纯地凭借武力征讨,最关键的是实现民心的归向和支持。统治者要想获得民
C.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D.加速了周边国家的封建化 心,则必使百姓有“恒产”。孟子提出了“大农业”的概念,将林、牧、副、渔都纳入民生的范畴进行综合发展。
12.清朝康熙年间形成了奏折制度,但拥有密奏权的官员仅有百余名。雍正继位后,不仅扩大了密奏的官员人数, 材料二
还特许一些低微官吏行使密奏权。这一变化反映了 管子将人民对粮食的依赖性上升到国家的层面,统治者要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统治的巩固,就必须保证人
A.地方官员积极性的提高 B.参与朝廷决策官员范围扩大 民无口腹之忧。管子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将土壤及其产物分为九十种,建议当地生产者因地制宜,
C.政府部门行政效率降低 D.皇帝对官僚队伍控制的加强 发展生产。商鞅大力实施其“农战”思想。在他看来,国家之强弱的关键在于粮食的多寡。商鞅将农业和战争紧
13.博克达山系位于新疆中部,素来为当地民众所重,尊之为“灵山”“圣山”,地位尊崇无比。1759年,乾隆皇帝 密结合,以农养战,以战促农,把全国大部分劳动力都束缚在土地上,使其成为耕作者,从事农业生产,提高粮
“定西域祀典”,将此山载入国家祀典。藉由山川祭祀等祀典的举行,西域边陲之地再度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食产量。农民平时生产,战时则从戎打仗。为配合“农战”的顺利推行,他还提出限制人口流动,限制士大夫所
这说明 养食客数量。
A.国家认同观念渗透边疆 B.清代民族矛盾逐渐消除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向德富、赵川《先秦儒法两家重农思想之比较》
C.华夷之辨旧观念的瓦解 D.清代民间信仰日益兴盛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和法家重农思想形成的背景。(6分)
14.1841年初冬,习惯铳炮齐鸣之后短兵相接的清军在广州城外一触即溃,兵勇连英军长什么样都不知道便倒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家重农思想的影响。(8分)
了,“夷船”几百步外轰开营垒,几无可挡之物。这反映出的实质是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A.西方对亚洲地区的殖民侵略 B.中英之间军事差距明显 材料一
C.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 D.清朝统治阶层愚昧自大 公元 619年,唐高祖李渊颁布“镇抚夷狄诏”……622年,李渊《赐书高丽王建武书》谓:“朕恭应宝命,君
15.光绪七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当时有人说:“自长江轮船畅行,平时江船生意大半为其所夺。所用水手, 临率土,祗顺三灵,绥柔万国”;同时,李渊又对稽胡和獠人进行镇压。李世民在处理民族关系的过程中,则贯彻
大抵皆广东宁波上海之人,而非湖广、江、皖平日操舟之辈。”这表明 和执行了“无为而治”的原则,以远交近攻、以静制动、剿抚并用的策略来处理和周边各族的关系。贞观十四年
A.洋务运动制约民族工业发展 B.民族资本主义冲击传统航运 后,李世民主要采取了武力统一民族地区的“武功政策”,并在这个政策的指导下,发起了统一国家的高潮。
C.劳动力素养应适应科技发展 D.招商局改变了地域经济格局 ——摘编自梁华《论唐初的民族政策》
16.某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它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质的飞跃。 材料二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戊戌变法 唐兴,初未暇于四炎,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
A.推广了西方科学技术 B.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
C.拉开了近代化的序幕 D.传播了民主科学思想 ——摘编自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前期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6分) 士大夫的时代觉醒,认识到中国所处的变局.当是在 1860年以后。就在 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初实行的民族政策的意义。(6分) 写道:“乃自五口通商,而天下之局大变。”作为李鸿章的幕僚,他的著作对当时读书人有很大影响,越来越多的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人用到“变局”这个词来形容当前的时代。薛福成 1865年上书曾国藩,说“迄于今日,西洋诸国……并至于中
材料一 国……以英吉利、俄罗斯、佛兰西、米利坚四国为最强,于是地球几无不通之国”。认为中国的内政不修,深闭
南宋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写道:“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 固拒,墨守旧法亦是无法应对“变局”的重要原因。随着危机不断加深,“变局”论渐成时人共识。
域。”泉州港船舶往来频仍,“杂货山积”,却被“蕃商至必使诸广东,否则没其货”的旧规严重束缚。熙宁五年诏 ——摘编自张宁等《浅论晚清士大夫的夷洋观和变局观》
发运使薛向曰:“东南之利,舶商居其一。比言者请置司泉州,其创法讲求之。”元丰五年(1082年)知州陈得向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近代前期“变局”论进行阐释。
廷极力建议在泉州设立市舶司。元祐二年(1087年),朝廷批复“诏泉州增置市舶”。《方舆胜览》记载,“诸蕃有黑
白二种,皆居泉州,号‘蕃人巷’,每岁以大舶浮海往来,致象犀、玳瑁、珠玑、琉璃、异香、胡椒之属”。
——摘编自傅宗文《宋代泉州市舶司设立问题探索》等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清朝中前期,政府为应对海陆边境贸易需求,在“限关”的同时,采取了相对积极的政策。明
朝中后期,东南沿海、北部长城一带至辽东地区,形成了经济繁荣、华夷杂处的边境社会。为应对这一情况,明
朝政府于 1558年解禁了山东半岛至辽东半岛的海上航路;1567年松弛海禁,允许漳州府月港的民间海外贸易;
1570年以降,在北部和东北地区的大同、张家口、抚顺等地相继开放“互市”。在相继平定三藩和收复台湾后,
清朝于 1684年开海;1727年重开南洋,此后东洋和南洋贸易一直持续至清末。18世纪的广州成为环球海上航路
的重要中转港。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在泉州增设市舶司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中后期至清前期对外贸易的特点。(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近代“变局”论
最早用“变局”来描述鸦片战争后国内外形热的国人是黄钧宰。1844年秋,他在《金击七墨》一书中写道:
中国官民“初不知洋人何状革法国何方也。乃自中平西北,环海而至在南……中外一家,亦古今之变局哉”。1848
年秋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指出:“南洋诸岛国苇杭闽粤,印度近连西藏,汉以后、明以前、皆弱小、番部朝
贡时通,今则胥变为欧罗巴诸国埔头,此古今一大变局。”据统计,1840-1861年有关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的书籍只
有 22种,而阅读过这些书籍的人也是屈指可数。
【高三历史第 6页(共 6页)】25036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