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论语》十二章
新课导入
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知人论世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20篇。
作品简介
读准字音
不亦说(yuè)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三省(xǐng)吾身 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
传(chuán)不习乎 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
不逾(yú)矩(jǔ) 学而不思则罔(w ng )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一箪(dān)食
在陋巷(xiàng) 人不堪(kān)其忧
曲肱(gōng)而枕之 逝者如斯夫(fú)
博学而笃(dǔ)志
理解词意
①子曰( )
②人不知而不愠( )
③不亦君子乎( )
④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⑤传不习乎( )
⑥不逾矩( )
⑦学而不思则罔 ( )
⑧思而不学则殆( )
⑨人不堪其忧( )
⑩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文中指孔子
生气,恼怒
指有才德的人
诚信
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越过
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疑惑
能忍受
喜爱,爱好
饭疏食,饮水( )
曲肱而枕之(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匹夫不可夺志也( )
博学而笃志( )
坚定
吃
文中指胳膊
这,指河水
改变
理解词意
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 )
②吾十有五( )
同“悦”,愉快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古今异义
1.吾日三省吾身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不亦君子乎
4.饭疏食,饮水
古义:泛指多次;今义: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
古义:诚信;今义:确实,信用
古义:有才德的人;今义:泛指人格高尚的人
古义:粗糙;今义:疏通,疏散;
古义:冷水;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包括冷、热水
理解词意
一词多义
不亦乐乎
回也不改其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乐
为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名词,乐趣)
wèi,介词,替
wéi,动词,成为,做
形容词,高兴
理解词意
一词多义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博学而笃志
而
连词,表转折关系,却,但是
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文中是“然后”“之后”的意思
连词,表并列
理解词意
一词多义
学而时习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曲肱而枕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之
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代词,指优点
代词,指胳膊
代词,指学习的内容
多种形式练读三遍(10分钟),要求:
1.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2.抑扬顿挫。读准节奏,注意语速语调。
第一遍:自由读
第二遍:两人合作,各读一段,互相点评
第三遍:两人齐读
通读课文
通读课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通读课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
通读课文
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疏通文意
文言文九字翻译法
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帮通假字)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9、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
返回
疏通文意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 而 不 愠, 不亦君子乎?”(《学而》)
名作状,按时
同“悦”愉快
志同道合的人
了解
生气,恼怒
指有才德的人
却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去复习(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疏通文意
第一章:讨论学习方法、交友乐趣与为人态度:
不断复习和温习,方能牢固知识,学习之乐
朋友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
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注:孔子讲的学习,是“六艺”:包括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
疏通文意
2、曾子曰:“吾 日 三 省吾身:为人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 信乎? 传不 习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守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我
每天
名词作状语
多次
反省
替
出主意
表转折关系 , 但是
诚信
传授
动词作名词
表转折关系 , 但是
复习
疏通文意
每天自我反省——
是否尽心尽力做事;
是否以真诚交友;
是否认真复习学过的功课。
第二章:讲提升品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为别人办事 与朋友交往 温习知识
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忠(尽心力) 信(诚实) 习(温习)
疏通文意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掌握了知识)而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顺从意愿,又不越过法度。”
指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身,
指能有所成就
迷惑,疑惑
上天的意旨
指能听得进各种不同意见。
顺从意愿
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疏通文意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第三章:孔子自述其学习、修养和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
十五岁到四十岁:青少年时期是学习领会的阶段
五十、六十岁:中年以后是认识深化、思想成熟的阶段,能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老年阶段,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疏通文意
4、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 可 以 (之) 为 师 矣。”(《为政》)
学过的(知识)
领悟
可以
凭借
(这一点)
做
结尾语气词,了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疏通文意
第四章:讲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复习旧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学习知识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就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可见“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和升华。
疏通文意
5、子曰:“学 而 不思 则罔, 思 而不 学则 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的学业)有疑惑。”
死读书,
死记硬背
思考,
动脑筋
转折连词,
“却”“可是”
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而无所得
空想
认真学习。
疑惑
疏通文意
第五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疏通文意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自有的快乐。多么高尚啊,颜回!”
表感叹语气,多用在句末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里中的道路,这里指颜回的住处
动作名,水
能忍受
“贤哉,回也”这是一个主谓倒装句,把表示赞叹的谓语部分“贤哉”放在主语部分“回也”之前。
疏通文意
第六章赞美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颜回“不改其乐”,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追求,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能自得其乐。
疏通文意
7、子曰:“知之 者不 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
孔子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以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
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的人
爱好,喜欢
比得上
意动用法,
以……为快乐
疏通文意
孔子把“知之”“好之”“乐之”分为三个层次,以“乐之”为心理状态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和做事的最好的动力。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学习感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不用老师和家长督促,也会用心学习,取得好成绩。有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和做作业似乎是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或者为了应付考试。作为学生,要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学习当中寻找乐趣。
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问和事业的重要性
疏通文意
8、子曰:“饭 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 (《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使胳膊弯曲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于我来讲就像浮云一样。”
使动用法使……弯曲
名作动,吃
正当的行为
对,对于
好像
粗粮
疏通文意
第八章:讲道德修养,孔子提倡“安贫乐道”。
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孔子告诫弟子不可不择手段地追求富贵,同时也含有自警的意味。
疏通文意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 师 焉;择其善者 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虚数,不一定实指三个人,这里指几个人。
走路
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值得取法、
学习的人
一定
于此
在其中
好的方面,
优点
跟从、
学习
缺点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选择他好的方面来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也具有的缺点。
疏通文意
第九章讲学习态度: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反映了孔子虚心好学的精神。
一个“择”字,说明学习的关键在于自己有主见,善于“择其善者”,去“其不善者”,这样才能从他人身上学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疏通文意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 斯 夫 ,不 舍昼夜。”(《子罕》)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啊!日夜不停。”
河边
往,离去
这,指河水
语气词,“啊”
舍弃,放弃,这里指停止
疏通文意
第10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比喻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疏通文意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指军队
就是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之志矣”——朱熹
疏通文意
第十一章:说明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
“志”就是志向、志气。“匹夫不可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他甚至将其与三军之帅相比。我们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
疏通文意
12、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坚定
恳切
仁德,高尚的道德
疏通文意
第12章讲学习方法:要勤学多问、联系实际,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阐明“仁”与“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的关系,“仁”可以在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中产生。
疏通文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是君子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全文翻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能吸取各种见解而加以容纳;七十岁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越出规矩。”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 就可以(凭借这个)做老师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多么高尚啊,颜回!”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子夏说:“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1.文章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找出相应的句子。
文章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态度
合作探究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④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⑤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品德修养
合作探究
2.《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我们今天学习它,有怎样的意义
首先,《论语》中包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如本课所选的各章,有的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的提出个人修养的要求,在今天都是可以借鉴的,对我们的学习、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论语》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重要的位置,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学习《论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本国的文化传统。
合作探究
3.请你谈谈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的理解。
合作探究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到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人的一生,学习、思考、道德完善都是没有止境的,对客观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也是没有止境的。因此,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想。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识,以达到与外界的融合。
课堂总结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修身做人
《论语》十二章
第七章
第九章
第四章
第一章
第五章
第十二章
第一章
第六章
第二章
第八章
第三章
第十一章
勤奋自勉、谦虚进取、机敏好学、加强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