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生态系统——八年级上册生物苏教版单元质检卷(B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题序 一 二 总分 结分人 核分人
得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草原上的生物种类很多,下列属于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的是( )
A.蛇吃田鼠 B.羊吃草 C.狼吃野兔 D.细菌分解野兔尸体
2.2024年4月25日,我国神舟十八号发射成功,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将以斑马鱼和金鱼藻为研究对象,在轨建立稳定运行的空间自循环水生生态系统,实现我国在太空培养脊椎动物的突破。斑马鱼和金鱼藻在生态系统中分别属于( )
A.生产者和分解者 B.消费者和分解者
C.消费者和生产者 D.分解者和生产者
3.生物圈养育着万物生灵,人和各种生物共同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角色 下面承担分解者角色的是( )
①淡水中的衣藻
②高山上的油松
③土壤中的一些细菌
④朽木上的蘑菇
⑤树上的麻雀
⑥河边的青蛙
⑦土壤中的蚯蚓
⑧树叶上的毛毛虫
⑨鲜艳的大丽花
A.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③⑥ D.③④⑦
4.《说苑·正谏》中记载:“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在上述生物组成的食物链中,获得能量最少的环节是( )
A.树 B.蝉 C.螳螂 D.黄雀
5.下图是某食物网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青蛙和蜘蛛构成捕食和竞争关系
B.该食物网中的生物和分解者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
C.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所以无分解者也能保持相对稳定
D.该食物网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草→蝗虫→青蛙→猫头鹰
6.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图可以代表一个生态系统
B.草、昆虫都属于生产者
C.该图中含有三条食物链,它们相互连接构成了食物网
D.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7.如图是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体内某种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假如它们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属于生产者的生物种类最可能是丙
B.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与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C.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D.该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中,数量最多的是甲
8.益阳秀峰公园植被丰富,其间有松毛虫、蝴蝶、蜻蜓、野鸭、灰喜鹊等多种动物,风景优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公园中的樱花树、松毛虫等动植物构成生态系统
B.捕捉蝴蝶与蜻蜓对该生态系统没有影响
C.其中的一条食物链为植物→松毛虫→灰喜鹊→细菌
D.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
9.达尔文曾发现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之间的关系“牛喜欢吃三叶草,三叶草要靠土蜂传粉,田鼠吃土蜂的蜜和幼虫,猫捕食田鼠,因此养牛的农民爱养猫。”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在该生态系统中三叶草是生产者,牛、田鼠、土蜂等动物是消费者
B.阳光→三叶草→土蜂→田鼠→猫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C.该生态系统中,假如猫的数量减少,三叶草的数量也会减少
D.该题中没有提到的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
10.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数量如图所示,假设这四种生物都参与构成食物链,并只构成一条食物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条食物链可表示为乙→甲→丁→丙
B.图中的四种生物和分解者组成了该生态系统
C.若某一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则体内积累该有毒物质最多的是丙
D.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短期内会导致乙的数量增加
1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碳循环是二氧化碳(CO2)与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
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C.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也参与碳循环
D.碳在环境与生物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
12.如图所示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
A.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B.从能量关系看①>②+④
C.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
D.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能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13.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示意图(甲~丁代表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是该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
B.丙和乙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C.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甲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D.图中生物体内的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⑤⑥⑦⑧
14.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甲、乙、丙、丁代表不同生物类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代表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B.图中箭头也可以表示能量流动方向
C.甲→乙→丙→丁表示一条食物链
D.甲、乙、丙、丁及其生存的无机环境可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1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量流动包括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B.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C.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D.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5分)
16. (10分)图中所示的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根据图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是___________,图中还缺少的成分是___________。
(2)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食物链,图中有条食物链,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___________,草原生态系统中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3)环境中影响草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它分为两种,其中一种是___________,如阳光、水等;另一种是___________,如鼠等。
(4)如果该草原生态系统被某种有毒物质污染(该物质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无法排出),这些有毒物质能够沿___________积累,一段时间后,则体内含该有毒物质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___
17. (12分)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模式图,其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②③为特定的生理过程;图乙是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C、D指生态系统的成分,其中______(填字母)是生态系统最关键、最基本的成分,为其他生物提供了物质和能量。
(2)图乙的生态系统中,蛇在食物网中属于第______营养级。
(3)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特点是______。
(4)有些时候如果人类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超出了它的承载量和支付力,就会造成资源被破坏和环境恶化。这反映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
(5)如果草获得了100单位的能量,则猫头鹰最多获得______单位的能量。若猫头鹰体重增加100千克,消耗草最少的食物链是______。
18. (10分)位于山东省境内的黄河三角洲,拥有多个湿地生态系统。2022年11月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凝聚各方共识,推进了全球实地保护合作。图一是黄河湿地生态系统部分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二表示其中某条食物链中四种动物相对数量,图三是其中某条食物链的能量流动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1)图一中的食物链有_________条。图二中乙对应的动物是图一中的_________。
(2)图一中与蟹和浮游动物之间关系相同的生物还有_________。
(3)图一中,能向环境排放二氧化碳的生理过程有_________(用图中序号表示)。
(4)图三中,流经该食物链的总能量为1250千焦。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
19. (14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以来,我省各地市积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黄河两岸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在黄河沿岸开展生态调查活动。图一是调查后绘制的食物网,图二是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的食物网共有_____条食物链,碳元素在食物链中以_____的形式传递。
(2)图一中,白鹭属于第_____营养级。
(3)若图一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添加的成分是图二中的_____(填序号)。
(4)一般来说,上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只有10%~20%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在该食物网中,若食草昆虫含有500千焦的能量,理论上,白鹭最少获得_____千焦的能量。
(5)下图表示黄河流域某湿地公园的能量金字塔及相关食物网(A~F代表不同生物),图中F能量流动的去向,除呼吸作用外还有_____;“E的能量/C的能量×100%”能不能表示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判断并说明理由_____。
20. (9分)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大国担当。“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通过一定途径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相等,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桑沟湾地区发展的“藻一贝”共生养殖模式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1)影响海带生长的阳光、海水、浮游动物、贝类等因素统称为______,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甲中未体现的生物成分是______。
(2)科研人员监测了养殖区与非养殖区表层海水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结果如图乙所示。
①该养殖模式可以______表层海水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
②浮游植物和海带作为该生态系统的______,通过______作用把海洋中的二氧化碳转化成有机物。
(3)为实现“碳中和”,作为中学生在生活中应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答出一条即可)。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蛇、田鼠是动物为消费者,A不正确;B、羊是动物为消费者,草带是植物为生产者,B正确;C、狼、野兔都是动物为消费者,C不正确;D、细菌是分解者,D不正确。.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2.答案:C
解析:A.斑马鱼是动物,不能通过光合作用等过程制造有机物,因此不是生产者;金鱼藻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是生产者,A不符合题意。
B.斑马鱼是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金鱼藻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是生产者,B不符合题意。
C.斑马鱼属于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属于消费者;金鱼藻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属于生产者,C符合题意。
D.斑马鱼是动物,是消费者,不是分解者;金鱼藻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是生产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答案:D
解析:①淡水中的衣藻是植物为生产者;
②高山上的油松是植物为生产者;土壤中的细菌体内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为分解者;
④朽木上的蘑菇是真菌,营养方式是异养腐生为分解者;
⑤树上的麻雀是动物为消费者
⑥河边的青蛙是动物为消费者;
⑦土壤中的蚯蚓靠分解落叶来生活,是分解者;
⑧树叶上的毛毛虫是动物为消费者
⑨鲜艳的大丽花是植物的器官,不能称为生产者。
所以属于生产者的是③土壤中的细菌、④朽木上的蘑菇和⑦土壤中的蚯蚓。
故选:D。
4.答案:D
解析:“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其中包含的食物链是:树→蝉→螳螂→黄雀。生态系统的能量沿食物链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在上述生物组成的食物链中,获得能量最少的环节是黄雀。
5.答案:A
解析:A、青蛙捕食蜘蛛,同时青蛙和蜘蛛都以食草昆虫为食,所以青蛙和蜘蛛构成捕食和竞争关系,A正确;B、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该食物网中的生物和分解者只是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B错误;C、生态系统有自动调节能力,但分解者对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所以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会堆积如山,生态平衡遭到破坏,C错误;D、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是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所以D错误。故选:A。
6.答案:D
解析:水稻属于生产者,昆虫属于消费者;图中只有生物部分,缺少非生物部分,不能代表一个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青蛙和鸟都吃昆虫,二者是竞争关系。
7.答案:A
解析: A.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所以图中食物链是甲→乙→丁→丙,甲属于生产者,故A错误。
B.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故B正确。
C.该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故C正确。
D.该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中,数量最多的是甲生产者,故D正确。
故选A。
8.答案:D
解析:A.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公园内的动物、植物属于部分生物成分,还缺少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不能构成生态系统,A错误。
B.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是相互联系的,捕捉蝴蝶与蜻蜓对该生态系统会产生影响,B错误。
C.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保护区内其中的一条食物链为植物→松毛虫→灰喜鹊,细菌是分解者,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C错误。
D.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源于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因此,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太阳能,D正确。
故选D。
9.答案:B
解析:A.在该生态系统中三叶草是生产者,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的绿色植物。牛、田鼠、土蜂等动物是消费者,消费者主要是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的依赖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A正确。
B.阳光→三叶草→土蜂→田鼠→猫,阳光属于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不能构成一条食物链,B错误。
C.该生态系统中,假如猫的数量减少,鼠的数量增加,土蜂的数量减少,三叶草的数量暂时减少,随之鼠的数量减少,土蜂的数量增加,三叶草的数量也会增加,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C正确。
D.材料中牛、猫等属于消费者,草属于生产者,该题中没有提到的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D正确。
故选B。
10.答案:D
解析:D.图中食物链为:丙→丁→甲→乙,如果甲的数量增加,乙捕食甲,所以乙的数量增多;甲捕食丁,丁的数量减少导致丙的数量增加,D正确。故选D。
11.答案:A
解析: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可见其参与了碳循环。
12.答案:A
解析:A.①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①远远小于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A错误。
B.①表示初级消费者、②为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其去向除了③流向分解者、④流向下一营养级外,还有呼吸消耗和未被利用,所以①>②+④,B正确。
C.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C正确。
D.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D正确。
故选A。
13.答案:D
解析:A.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因此,生产者(甲)是该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组成成分,A正确。
B.图中,丙能够捕食乙,丙和乙都能捕食甲,因此丙和乙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B正确。
C.通常,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生产者(甲)固定太阳能开始的,C正确。
D.结合分析可知,图中生物体内的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⑤⑦⑧,D错误。
故选D。
14.答案:D
解析:A.甲能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是生产者,A错误。
B.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的,丁不属于食物链的组成,箭头③不能可以表示能量流动方向,B错误。
C.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高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箭头指向捕食者。甲→乙→丙表示一条食物链,C错误。
D.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因此,甲、乙、丙、丁及其生存的无机环境可构成一个生态系统,D正确。
故选D。
15.答案:C
解析:A、能量流动包括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A正确;
B,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B正确;
C,物质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单向流动,C错误:
D、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一般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有的生态系统还需外源能量的投入),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D正确,故选:C。
16.答案:(1)生产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5;草→鼠→蛇→鹰;物质;能量
(3)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
(4)食物链(食物链和食物网);鹰
解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是生产者,图中所示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只反映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还缺少的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在生态系统内,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多条食物链交织在一起形成食物网。数食物链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在图中从左到右是:①草→兔→鹰;②草→兔→狐;③草→鼠→狐;④草→鼠→鹰;⑤草→鼠→蛇→鹰,共有5条食物链,最长的食物链是草→鼠→蛇→鹰。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成一个整体,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
(3)环境中影响草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它分为两种,其中一种是非生物因素,如阳光、温度、水等;另一种是生物因素,如鼠等。
(4)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如果该草原生态系统被某种有毒物质污染(该物质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无法排出),这些有毒物质能够沿食物链积累,一段时间后,则体内含该有毒物质最多的生物是鹰。
17.答案:(1)B
(2)四、五
(3)周而复始
(4)生物影响环境
(5)4/四;草→食草鸟→猫头鹰
解析:(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某些细菌也能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自己制作有机物,也属于生产者),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因此,B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生物组成成分。
(2)作为生产者的绿色植物和所有自养生物都位于食物链的起点,共同构成第一营养级;所有以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为食的动物都属于第二营养级,即草食动物营养级;第三营养级包括所有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以此类推,还可以有第四营养级、第五营养级。图乙中包含蛇的食物链有:草→昆虫→蟾蜍→蛇→猫头鹰,草→昆虫→蜘蛛→蟾蜍→蛇→猫头鹰,因此,图乙的生态系统中,蛇在食物网中属于第四、五营养级。
(3)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从无机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无机环境,就完成了一个循环过程。可见,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周而复始的。
(4)生物在适应环境得以生存的同时,能不断地影响环境并改变环境。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如果人类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超出了它的承载量和支付力,就会造成资源被破坏和环境恶化,影响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说明生物影响环境。
(5)包含猫头鹰的食物链有:草→食草鸟→猫头鹰,草→昆虫→蜘蛛→食虫鸟→猫头鹰,草→昆虫→蟾蜍→蛇→猫头鹰,草→昆虫→蜘蛛→蟾蜍→蛇→猫头鹰,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共5条;而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一般来说,只有10%~20%的能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营养级越多,能量消耗就越多。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多的是最短的食物链“草→食草鸟→猫头鹰”,且能量传递率为20%;因此,如果草获得了100单位的能量,则猫头鹰最多获得“100×20%×20%=4”单位的能量;若猫头鹰体重增加100千克,消耗草最少的食物链是最短的食物链“草→食草鸟→猫头鹰”,且能量传递率为20%。
18.答案:(1)4;蟹、虾/蟹和虾/虾、蟹
(2)鹭和鱼/鱼和鹭
(3)①③④/④①③/④③①
(4)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图一可知,B表示生产者,形成的食物链有B→蟹→鹭、B→浮游动物→蟹→鹭、B→浮游动物→虾→鹭、B→浮游动物→虾→鱼→鹭,共有4条食物链。图二丙的数量最多,是生产者,丁的数量最少,营养级最高,形成的食物链是丙→甲→乙→丁,乙是第三营养级,所以图二中乙对应的动物是图一中的蟹、虾。
(2)图一中与蟹以浮游动物为食属于捕食关系,同时蟹和浮游动物均以B为食,属于竞争关系。同理,鹭以鱼为食属于捕食关系,鹭和鱼都以虾为食,属于竞争关系。
(3)①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③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都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并释放出能量。④表示分解作用,主要是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含二氧化碳),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因此,图一中,能向环境排放二氧化碳的生理过程有①③④。
(4)分析图三可知: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的规律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此越往食物链的末端,能量越少,生物的数量也随着食物链级别的升高减少。可见在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植物的能量(数量)多于草食性动物中的能量(数量),草食性动物中的能量(数量)多于肉食性动物中的能量(数量)。
19.答案:(1)7;有机物
(2)三、四、五
(3)乙、丙
(4)0.5
(5)流入分解者;不能,能量传递效率等于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下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在该食物网中第二营养级包括C和D,第三营养级包括E和F
解析:(1)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图中食物链7条,分别是:水草→河虾→白鹭;水草→河虾→鲫鱼→白鹭;水草→鲫鱼→白鹭;芦苇→食草昆虫→白鹭;芦苇→食草昆虫→青蛙→白鹭;芦苇→食草昆虫→蜘蛛→青蛙→白鹭;芦苇→食草昆虫→蜘蛛→白鹭。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有机物,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形式是二氧化碳,所以碳元素在该食物链中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2)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叫一个营养级,图中白鹭属于第三、四、五营养级。
(3)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因此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乙分解者和丙非生物部分。
(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白鹭获得能量最少的一条食物链:芦苇→食草昆虫→蜘蛛→青蛙→白鹭。如果在这条食物链中,若食草昆虫含有500千焦的能量,理论上,白鹭最少获得500×10%×10%×10%=0.5千焦的能量。
(5)F位于整个生态系统中的最高营养级,能量流动到F后除F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外还有未利用部分。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故“E的能量/C的能量×100%”不能表示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
20.答案:(1)生态因素;分解者
(2)①降低;②生产者;光合
(3)植树造林,不用一次性筷子,绿色出行等(任选其一,合理即可)
解析:(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大部分动物)、分解者(腐生细菌和真菌等)。图甲中未体现分解者。
(2)①据图乙可知,养殖区的表层海水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低于非养殖区海水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所以这种养殖模式可以显著降低表层海水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②浮游植物和海带作为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海洋中的二氧化碳转化成有机物。
(3)为实现“碳中和”,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减少碳排放,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如节约用电(随手关灯、关电脑等)、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出行、多植树、不用一次性筷子等。